欧阳修秋声赋

发布时间:2019-08-17 20:24: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欧阳修与《秋声赋》

一、欧阳修生平、思想及创作: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据沈雄《古今词话》所引《乐府纪闻》云:“欧阳永叔,中岁居颖日,自以集古一千卷,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以一翁老于五物间,称六一居士”又号醉翁。江西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氏,亲诲之学,他在母亲的教育下开始学习文化。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得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返与之并。经过七年三试,终于仁宗天圣八年(1030)举进士,入仕途。

欧阳修为人刚正,襟怀坦易,宽厚待人,敢于直言,热忱提携后进,集道德、事功、文章三者于一身,而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屡遭贬谪。早年为谏官时,正直敢言,要求改革政治,站在范仲淹开明政治的一边。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累官至翰林学士、枢密付使、参知政事,官职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

欧阳修虽在宦海沉浮后以“醉翁”自许,难免有些消沉,但贯穿其一生政治活动的思想基调,是兴利除弊,忧民爱物,一生中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淑世精神。

欧阳修的人格,在有宋一代文人士大夫中具有代表性。以天下为己任,有着典型的儒家所倡导的“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人格,集道德、事功、文章于一身,人生追求中不失仁德之正;其诗酒浪漫加琴棋书画的“醉翁”与“六一居士”的形象,又折射出士大夫性格深处那种放逸疏散的文人习气,在穷通、进退之中有一种达观自适的生活智慧, 文学上富有多样化的情趣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欧阳修是有宋一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文为古文运动领袖,为“天下翕然而师尊之”的一代文宗;诗与梅尧臣齐名;词与晏殊齐名。其文学成就以文章为主,他曾评韩愈时借用韩诗说:“多情怀酒伴,余事作诗人。”(《六一诗话》)其实他自己也是将主要精力放在文章上面、而“余事作诗人”的。至于词,则如前人所言又被视为是诗之余事。

其散文作品今存五百余篇,政论、史论、书序、杂记、书简、题跋、游记等,无体不备。其议论文在欧阳修散文中比重最大,包括政论、史论、书序、书简,等等。有的是奏疏文章,有的是针对时弊抒论,有的是借古喻今之作,有的是因事寄慨。这些文章的现实性都很强,纵横议论,切直舒畅。

《与高司谏书》是景祐三年,他因范仲淹被贬一事而写给谏官高若讷的一封信。信中指斥高若讷身为谏官,不便不仗义执言,反而趋炎附势诋毁范仲淹,作为谏官出入朝廷,真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这篇文章写得理直气壮,满纸激情,充分表现出年轻的欧阳修不避权贵、恪守忠义、刚正不阿的高贵品格。

《朋党论》是欧阳修政论文的代表作。宋仁宗庆历三年,宰相吕夷简、枢密使夏竦被罢官,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一批革新派上台执政,欧阳修被荐为谏官,而吕、夏等人不甘失败,在朝廷大造舆论,说范仲淹引用朋党。一时视听混淆,宋仁宗也下诏“戒百官朋党”。欧阳修为澄清是非,于是写了这篇文章。文中指出,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君子以同道为朋,其朋真,小人以同利为朋,其朋伪。而人君治国,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这就不但批驳了吕、夏等人的造谣诬蔑,同时也规劝了宋仁宗须明辨君子、小人,进贤退恶。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出色的史论。它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最后死于伶人之后的史实,提出盛衰之理非关天命而在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论点。文章先叙后议,一唱三叹,感慨极深。清人沈德潜说:“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只》中第一篇文字。”(《唐宋八大家文选》)

欧阳修的赋,散文化的倾向十分明显。《鸣蝉赋》、《秋声赋》等,写物、言情、议论都很灵活自由。《秋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二、《秋声赋》:

(一)导入课文:

《秋声赋》是一篇用于悲秋的赋。

秋,是四季的一季节,为自然时序。是地球循黄道由西向东运行而太阳在地球的直射点正好由地球赤道往南回归线移动的时间。

人是情感的动物,往往感于物而情动于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而古代文人,尤对季节的转换十分敏感。陆机《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喜柔条于芳春,悲落叶于劲秋。”春秋二季,是四季中夏冬二极的转换点,尤其能引人情思。人生于世,人事的兴废,心绪的喜怒哀乐,往往引起人对秋季产生不同的感受。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再比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秋天发表愁思哀叹又被称为悲秋

在欧阳修之前,曾经有许多人也以赋的形式,写秋或秋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归”,宋玉的《九辩》可称为百代悲秋之祖,也为以后描述秋天的文学作品奠定了悲秋的基调。屈原《九歌·湘夫人》中写“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亦开始了对秋景秋意的生动描绘。此外,还有晋代潘岳的《秋兴赋》、李白的《悲清秋赋》、刘禹锡的《秋声赋》等,但都没有欧阳修这篇赋影响深远。

欧阳修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具有他独到的人生感悟。其《秋声赋》,以一种巧妙的立意,就抒写了作者对秋季的独特感受。

【正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二)讲解:

《秋声赋》第一段从开头到“声在树间”,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

【译文】欧阳先生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鏦鏦铮铮,好像金属相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明亮,耿耿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文章开头,作者简捷地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欧阳修晚上正在读书,被一种奇特的声音所惊动。这简捷的开头,看似简单寻常,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声音的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倾听它,而且让他产生了惊惧,悚然而听之,不禁感叹“异哉”。这是什么声音呢?能让作者注意到而且惊惧,并让他突口而出“异哉”?作者惊惧而诧异,读者也不禁产生悬念。行文真有引人入胜之妙。在由伏到起、在动与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接下来,是作者对他所听到的声音进行的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作者通过由“”到“”,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板书:

主观感受

声: 淅沥萧飒 如风雨骤至

奔腾砰湃 如波涛夜惊

鏦鏦铮铮 如金铁皆鸣、如军队夜行、凄切悲凉

但行文至此,仅写出了他所听到的让人惊心动魄的声音,作者还没有点明这是秋声。行文如波涛起伏,层层波澜第一层是夜晚凝神读书,第二层是有声自西南而来,第三层是悚然而听,第四层是脱口而出的感叹“异哉”,第五层是一连串的比喻,这里仅有喻体,而没有本体,真是匠心独运。第六层是对童子说的“此何声也?汝出视之”(一句“此何声也?汝出视之”巧妙过渡),第七层是童子似是而非的回答“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星月皎洁,明河在天暗接前文的“淅沥以萧飒”、“奔腾砰湃”的如波涛夜惊、如风雨骤至的声响。“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暗接前文的如“金铁皆鸣”的“鏦鏦铮铮”以及如军队夜行的声音。作者可谓是巧设悬念,吊足读者胃口。

第二段,从“余曰”到“物过盛而当杀”,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

【译文】我恍然大悟,叹道:“哦,原来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伤感,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它的色调凄惨黯淡,云烟聚集;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息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萧索,山川寂静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阵阵。秋风未起时,绿草如茵,繁荣茂盛,树木葱茏,令人赏心悦目。然而它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树林,树叶就要凋零。它之所以摧败花草让树木凋零,就是一种秋天肃杀之气的余威。 “说起秋天,它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又是十二律中的‘夷则’。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首先,作者感叹“噫嘻悲哉”,它与上文的“异哉”虽同是感叹,但意味不同,它融进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体会感受。然后才点题:“此秋声也!”然后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描写秋声,作者连用了四个“其”字,写出了秋色的惨淡,秋容的清明,秋气的慄冽,秋意的萧条,从而衬托出秋声的凄切。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然后,是对秋气的议论。“丰草”四句,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对比,通过对比,刻画了秋气的肃杀,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

至此,文意似乎已经穷尽,但“夫秋”一转,又从感性升华到理性,议论又进一步展开。行文极尽千回百转、柳暗花明之妙。 夫秋,刑官也”到这一段结束,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解释“”,用“”解释“”,极力铺张,多角度地揭示了秋声萧条、伤夷的本质属性,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

本段文字的意义作用何在?

就内容而言,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它使作者对秋声的思考,能上升到一个理性的层面,同时也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蕴。没有这段文字,就使得欧阳修对秋声的态度和感情,仅仅停留于感性的层面而缺乏理性。就形式技巧而言,行文极尽千回百转、柳暗花明之妙。

第三段全文的题旨所在。

【译文】“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

作者由感慨自然而联系人生、感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行文至此,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这是作者“卒章显其志”的手法。

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

【译文】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作者从对秋声的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回到现实中来面对静夜,此时只闻秋虫和呜,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写童子的反应和虫声之唧唧是神来之笔,更加突出和强化了悲秋的感怀,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

(三)总结:

此篇《秋声赋》,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是他对人生经历的一个总结。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 我们说,这篇文章中表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纯粹超然于物外、从容地面对现实的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这种心境,也包含了作者因人生失意不幸而引起的悲伤。这种悲伤又与达观构成了他此时对宇宙人生的认识。他面对秋声,不仅有感叹,还有理性的认识,正因为有这种理性,他才能以一种比较超然的心态去审视人生经历中的种种失意和不幸,往日的不幸与挫折,不能不萦绕于胸中,但并不能使他沉缅其中而悲愤莫喻、郁愤难平,难以排解不能自拔。其家世、政治生涯与性格、学识思想等因素可以说构成了他写作此赋的心理基础,促使他对自然之秋及人生之秋去作理性的思索和观照。他的感情,是理性支配下的感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汤显祖说:“人生而有情”、“世总为情”,而每个人的情往往不一样,有的难免情绪化,而欧阳修却没有这样,文中所抒发的情,非感性的心理波动,非一时的情绪化的东西,而是理性思考主导下的情感。

欧阳修出身贫寒,少小即苦读诗书,通过刻苦发奋不仅让他获得了渊博的学识,也使得他终于能走上仕途,跻身于士大夫之列。但他的官场生涯可谓历尽艰辛,宦海沉浮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之所以如此,除了当时宋朝政治的原因外,主要还在于他的性格为人,刚正、敢于直言、恪守正道,使他在仕途上并不能一帆风顺。在长年的政治斗争中他颇感心力交瘁,故在53岁时写成《秋声赋》,流露出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 这无疑是他对政治人生的一个总结

它的写作技巧却是前无古人的,它由秋声起兴,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万物的凋零,并且联系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巧设悬念,层层波澜,起伏跌宕,不仅如此,作者还专门用一个自然段,联想想像,将秋喻为“刑官”的季节,由于大量地使用比喻、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音韵优美,情韵悠长。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

赋体,大致可以分为骚赋古赋骈赋文赋四类。骚赋拟楚辞,句中多用“”,重写志,汉代贾谊《吊屈原赋》、扬雄《甘泉赋》等为代表。古赋,多用问答式,铺张扬厉,班固、司马相如等人为代表作家。骈赋,骈文化的赋,讲究四六、平仄,用典多,如江淹《别赋》等。文赋,散文化的赋,是受唐宋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的赋,不重平仄、铺排、藻饰,如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后《赤壁赋》等。

在赋体的发展过程中,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233f76b561252d380eb6ede.html

《欧阳修秋声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