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言文六年级答案

发布时间:2019-02-26 03:56: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答案

【篇一:六年级走进文言文译文】

>杨修啖酪: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王戎识李:王戎小时候很聪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其他小孩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诸葛恪得驴: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纸写在驴的脸上,写上:诸葛子瑜。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谢道韫咏絮: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 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曹冲称象: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走进文言文第二单元译文

黄香温习: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当时才九岁,但他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陈遗贮焦饭:陈遗非常的孝顺,他的母亲喜欢吃锅底煮焦的饭。当时陈遗是一个郡的负责文书的官员,他一直带着一个袋子。每次煮饭后,就将锅底烧焦的饭收集起来,等到回家后就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来掠夺陈遗所在的郡,郡守袁山松立刻出兵征战,当时陈遗已经收存了数斗焦饭,由于来不及回家,就带着这些焦饭从军作战。后来与孙恩的战役失败,全军溃散,逃进深山沼泽,由于没有粮食供应,很多人都饿死山野,但是唯有陈遗因为自己带的焦饭可以充饥而存活下来。人们都说这是陈遗的孝心得到上天的回报了!

哑孝子:哑孝子生下来就喑哑,品行很孝顺,乡里人称赞他为哑孝子。他不仅天生喑哑,而且左手蜷曲,靠做佣工来养活父母。后来乡里发生了一次大饥荒,他在外行乞,别人怜悯他,就给他糟糠,但是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食具中留着,自己反而去挖掘野草来吃。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食具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 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了一堆废纸,(发现)里面有别人遗失的财物,没等到失主。一个月以后,(仍然)没有等到来领取的人,他就用钱买了一头猪饲养,猪下仔后,于是就给父母准备棺材。他待人诚实守信,父母先后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后来不知道哑孝子到哪里去了。

郑人买履: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他在集市上挑选好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说:

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您的脚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鲁人锯竿入城: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想要)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不久,又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但是我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走进文言文第三单元译文

智永退笔冢: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一箧磨穴砚:古时候有个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希望安放在某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乘机由于东西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有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过去用过的。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精通了他的技艺。

王羲之书六角扇:王羲之,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扇卖它们。王羲之(在)她的扇子上题字,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老妇人一开始有点生气。王羲之因此就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可以卖到一百钱。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人人争着买扇子。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找王羲之),求他再在扇子上写字,王羲之笑着不回答。

掩耳盗钟:范氏被韩、赵、魏、智四家贵族联合打败,逃亡齐国。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小偷(找来)一把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毛毡:红毛国过去是被允许与中国进行相互贸易的。守边主帅看见他们来的人太多,便禁止他们上岸。红毛人坚持要求只要给我们一块毡毯大的地方就够了。主帅想,一块毛毡毯大的地方容不下几个人,便答应了。红毛人把毡毯放在口岸边,上面只站得下两个人;他们拉了拉毡毯,就可以让四五个人站在上面了;一边拉一边就不断有人登上岸来,一会儿时间,毡毯就变得约有一亩地那么大,上面已站着几百号人了。这些上了岸的红毛人忽然一起把短刀抽出来,出其不意发动进攻,抢掠了方圆好几里地才离开。

走进文言文第四单元译文

盲子窃钱案:有个瞎子和小贩同住在一家旅店里,瞎子偷了小贩5000个铜钱。第二天早上他们互相争吵着报告县官。县官当即提审,问小贩铜钱上有没有做过记号。小贩说:这是我每日买卖要的钱,怎么会去做记号呢?县官问瞎子,瞎子回答说:我做记号。我的铜钱是有字的一面对着有字的一面,没字的一面对着没字的一面穿起来的。县官叫人验证,确实是这样。小贩怎么也不服。 这时县官命令瞎子伸开两手,只见他掌上留着青黑的颜色,铜绿的颜色十分清晰。(在县官追问之下)瞎子(如实招供):是他摸索了一夜才穿成(不容置疑)。 (真相大白后)县官便责罚瞎子 ,并命令小贩拿钱离开。

张佐治遇蛙:金华县郡太守张佐治到一个地方巡查,看见有无数的青蛙在道路两旁不停鸣叫,而且一只只都昂着头,像是有冤情要诉说。张佐治感觉很奇怪,便下车步行,边走边察看,那些青蛙见他下了车,于是全都蹦跳到他的面前为他引路。到了一处田边,赫然看见三具尸体堆叠在一起。张佐治用力地用手提起上面两具尸体,发现最下面那具尸体还在轻微的颤动,于是喂给那人热水喝。不一会儿那人苏醒了,便讲述起了遇害经过:我是一名商人,一日在路上遇见两个人担着两个筐,里面全是青蛙,在一齐哀鸣着。于是我便买下了青蛙把它们全放生了。但那两个卖蛙的人说:这里水很浅,即使你把青蛙放生了,也会很容易被别人捉住。前面有一潭水很深,是个放生池。我于是便跟那两人前往放生池。可谁能料想,那两个人挥动斧头,于是,我就被他们伤害了。我的两个仆人随后来找我,他们身上都带着很多银子,一定是那两个害我的人把我的仆人们引诱到这里来,一起把他们杀死了,并抢走了所有银两。张佐治听后立刻回郡里,下令逮捕那杀人越货的两人。不久,便人赃俱获。经过审讯,那两人都交代了犯罪的事实,因此判他们死罪,并将他们所抢夺的钱财全部归还给那位商人。

焚猪见真情:张举,吴国人,是句章县官。该县有一女子杀丈夫,再放火烧毁自家房屋,谎称丈夫是被大火烧死。夫家的人感到怀疑,将女人诉讼到张举那里。女人不服罪.于是张举牵来两头猪,一头杀死,一头活的.均用柴火焚烧,活活烧死的猪口里有灰。杀死再烧的口里无灰.接着将女人丈夫尸体检验,口里果然没有灰,断定是先杀死再焚尸。女人只好俯首服罪。

蜜中鼠屎案:孙亮路过西边花园,正在吃生梅,就派太监到宫中拿蜜来浸泡梅子。蜜里有老鼠屎。孙亮把藏吏召过来审问,藏吏跪在地上叩头、赔罪。孙亮问藏吏说:太监向你要过蜜吗?藏吏回答:太监早先索要过,实在不敢给。宫中官员刁玄、张邠陈述:太监、藏吏说的都不同,请让司法机关彻底查问。孙亮说:这很容易知道。孙亮叫人破开鼠屎,屎里是干燥的。孙亮笑着对刁玄、张邠说:如果鼠屎之前在蜜里,里面和外面都应该是湿的;现在外面湿,里面干燥,一定是太监所做的。太监自认服罪,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不惊讶害怕的。

走进文言文第五单元译文

鳝救婢:高怀中在扬州的小东门卖鳝鱼面,他每天要杀几千条鳝鱼。有一位(店里的)女佣心生怜悯,每天夜晚,偷偷从水缸里捞一部分鳝鱼,由后门抛入河中,就这样过了几年.。有一天,店里发生火灾,女佣匆匆忙忙地逃出,被火所烧伤了,她疲倦地躺在河边,到半夜睡着了。等到醒来以后,发现不但痛苦减轻了,连灼伤的部位也全好了。看伤口,有河中的污泥堆积在

伤口,而地面留下鳝鱼走过的痕迹。她才知道是从前所放生的鳝鱼来救她。高怀中被女佣的行为所感动,于是停止行业。拆除锅炉,下面有洞,将洞中的无数条鳝鱼,全部放到河里。 二鹊救友: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古老的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已快成为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徘徊飞翔,不停地发出悲伤的嚎叫。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两只喜鹊仍然在树上对叫,像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又扬长而去。又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跟随在它后面。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话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突然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红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了起来,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知恩图报:秦穆公曾经外出王宫,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他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肉。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这些人都害怕惊恐地站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但不喝酒的人会有杀人的念头。于是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都惭愧的走了。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我们到了已经可以以死来报答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的时候了。于是就击溃了包围秦穆公的军队,穆公终于解决了困难,并打败晋国,抓了晋惠公回来。

蝙蝠:凤凰是百鸟之王。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这样傲慢!蝙蝠说:我长着兽脚,是属于走兽类。凭什么要向你祝贺?一天,麒麟做寿。麒麟是百兽之王。百兽都来拜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麒麟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如此放肆!蝙蝠拍拍翅膀说:我长着双翅,是属于飞禽类。怎么要向你祝贺?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说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两边扯谎。凤凰和麒麟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风气也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

杀驼破瓮: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既杀死了骆驼,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走进文言文第六单元译文

虎画:我的朋友善于画虎,他的房间的四壁都挂着画有老虎的画:有的翻腾,有的扑跃,有的在吼叫,有的在奔跑,有的带着幼仔,有的独自行走,形态各不相同,都非常像真的老虎。我曾经向他请求而得到了一幅画,高二尺多,宽差不多有三尺。其中画有两只老虎,雌虎和雄虎各一只。雄虎蹲踞在石头上,抬起头向远方张望,张开口做出呼啸的样子;雌虎趴在雄虎旁边,足向前伸展,神态怡然自得。在两只老虎旁边有三四块奇石,像给两只老虎助威一样。我把这幅画悬挂在东边的墙壁上,我非常喜欢这幅画。

正午牡丹:欧阳修得到一幅古画,画面上是一丛牡丹,牡丹下蹲着一只猫。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精良和粗劣在什么地方。丞相吴育和欧阳修是儿女亲家,他看到这幅古画后说:这是正午的牡丹。根据什么判断它呢?画中的牡丹张口开放,颜色干燥,这恰是花在正午阳光照射下的

样子;猫的瞳孔缩成一条线,也正是正午时猫的神态。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心是聚拢着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猫的眼珠早晚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猫眼珠渐渐变成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吴育可谓善于探求古人绘画的乐趣啊。

朱元璋画像: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召集画工为自己画像,大多(画工)画出来的都不合圣旨。有位画工写生本领最高画得很像,自己认为(皇帝)见了一定会奖赏,等到进宫给皇帝看,也不合适。一位画工却揣摩出了皇上的心思,形像有一点相似,再把容貌画得雍容端庄敬献给皇帝。交给皇帝看,(皇帝)非常高兴,诏令照这幅画画若干幅赐给各诸侯王。因为皇上的心思(想法)早已存在,(只是)其他的画工不知道探知(罢了).

苏东坡画扇:苏东坡到钱塘就职时,有人告状说别人亏欠两万钱不还。苏东坡招那人询问,他说:我家以制扇为生,恰巧父亲去世,而自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又冷,做好的扇卖不出去,并非故意欠他钱。东坡凝视他许久,说:暂且把你做的扇拿过来,我来帮你卖。过了一会儿扇送到,东坡取空白的夹娟扇面二十把,拿起公文用笔书写行书.草书并在画上画枯木竹石,一会儿就完成了。交给那人说:快去外面卖了还钱。那人抱着扇流泪,刚过府门,就有人争相用千钱购买扇,马上就卖完了。

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妇人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明白了她的意思,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走进文言文第七单元译文

食粥心安: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院读书时,每天做一锅粥,经过一晚上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和着一些腌菜吃。留守有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那个留守的儿子回家告诉他的父亲(范仲淹的事),他父亲就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但范仲淹放在了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说:家父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的,可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好心,只是因为我吃粥吃久了,心里安定,你如今要我享用如此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我怎么会平静安心得再吃下这些粥呢?

鉴真东渡日本:唐朝有个有名望的和尚叫鉴真,本名叫淳于,是扬州江阳人,14岁出家为僧。渐渐长大,周游长安与洛阳,拜访名师,专门研究佛教清规戒律。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但是东海风急浪高,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失去方向(迷路)。经历了12年,5次渡海都没有成功。那时鉴真已经失明,但志向始终没变。天宝十二年,终于到达日本。第二年在奈良东面建起了戒台,教授佛教的清规戒律。

少年志存高远:从前有一个少年,家里非常贫困,靠砍柴养活自己,晚上就照着月光读书。邻村有富人,穿锦缎做的衣服,吃肉,常常在众人面前炫耀。一天富人出去打猎,他的左右随从手持弓箭,飞鹰和猎犬跟随在他后面,途中与少年相遇。富人当着一群人侮辱他说:你贫困得像这样,还不如我的老鹰和猎犬。少年不回答他。富人又说:你跟随在我后面,和我的鹰、猎犬一同追逐狐狸和兔子,谁先追到,我就赏他!少年改变了脸色,说:我家里虽然只有四

【篇二:走进文言文】

txt>20110217

走进文言文(中学低年级适用)

杨修啖酪【原文】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

盖头上题④“字,以示众。众莫之解。次杨修,修11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何疑?”

【译文】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注释】饷:同,泛指请人受用。魏武:指魏武帝曹操。酪:牛、羊等的乳制品。题:写上次:传递至:到

杨修:曹操的谋士。教:让。啖:吃。 复;又 便:就 【练习】 1、问:杨修为什么敢吃?

答:字拆开就是人一口

王戎识李

【原文】王戎七岁,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然。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1.王戎:晋朝人,做过官。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2.尝:曾经。 3.诸;众多。 4.游:玩耍。

5.子:果实。 6.折:压弯。 7.竞走::争相跑过去。走:跑。 8.唯:只有。 9.信:果真,的确。然:这样。信然:确实这样。

【译文】王戎七岁时,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弯了枝条。小朋友都争相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去。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他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其他小孩子摘来一尝,确实这样。

【练习】王戎为什么不去和别的小朋友摘李,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答:如果李子甜,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启示】1、我们应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好奇心,且有丰富想象力。

2、我们要在观察事物时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应该学习王戎的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 诸葛恪得驴 〖原文〗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兄瑾?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以纸题?其面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座欢笑。权乃以驴赐恪。

〖译文〗

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笔在纸上写了诸葛子瑜,贴在驴的脸上。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简要评析〗这是一篇文言文历史故事,说的是诸葛恪如何用他的聪明才智把窘迫变成了一场闹剧、转危为安的。从侧面烘托出诸葛恪的聪明。可以看出诸葛是个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著称、聪明、机智的人。

〖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心烦气躁的面对,换一种方法和方式,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注释〗

?瑾:指诸葛瑾,他是诸葛亮的兄长。 ?面长似驴:意为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会:聚集,汇合 ?题:书写,题写 ?听:听从 ?举:全部

|7)以:相当于把,拿,将。谢道韫咏絮 原文:

译文:

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注释:内集:将家中子女集合起来。辈:们。骤:突然。差可拟:大约可比拟。因:乘。兄子:侄儿;兄女:侄女

练习1、的比喻为什么不好?答:因为盐呈粒子形,所以盐不可能在空中慢慢飘落下来。

谢道韫是王羲之的二儿媳,王凝之的妻子。曹冲称象原文: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注释:智意:聪明才智

致:送给 群下:部下,下属 校:考察,衡量 太祖悦,即施行焉 :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陆绩怀橘[原文]: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堕地。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奇之,后常称说。

[译文]陆绩是三国时期的吴国人。他曾经担任过庐江太守,他精通天文和历法。陆绩六岁时,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命令下人拿出许多橘子来给陆绩吃。陆绩把三个橘子藏在怀中,等到告别的时候,跪着向袁术拜谢。不料这三个橘子从袖口里滚落到地上。袁术笑着说: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为什么暗地里藏了主人的橘子?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这橘子很甜,我想带几个回去给母亲吃。袁术说:陆绩,你那么小就知道要孝敬父母,长大后必定是人才。袁术认为陆绩十分与众不同,后来经常向别人称赞陆绩怀桔的美德。

[点评]绩的孝行史记记载只有一件事,但足以反映他的为人。所谓当年桔子入怀日,正是天真烂漫时,纯孝成性忘小节,英雄自古类如斯。黄香温席[原文]: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

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译文: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他九岁时,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体温使他父母的被子暖和,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注释:

江夏:古地名,在今湖北境内。 九岁:正当枕席清凉:使 以待亲之安:睡 安:舒服的,安心的。至于冬日严寒:到了

于是名播京师:京城;国都 待:等待播:传播,流传,散步则:连词,表示因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便那么

衾:被子。陈遗贮焦饭 原文:陈遗至孝。母好喜食釜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备一

囊,每煮食,辄贮焦饭,归而遗母。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2.孙恩:东晋末,孙恩聚众数万,攻陷郡县。后来攻打临海郡时被打败,跳海死。袁府君:即袁山松,任吴国内史(诸侯王封国内掌民政的长官,相当于太守)。

3.未展:未及。 4.主簿:县令的属官,负责文书及印章等。 5.斗:旧时量器。 6.至:非常 7.溃:逃散 8.遁:逃 9遗:送给

【译文】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回报。

哑孝子原文:崔长生,生而哑,性至孝;人呼哑孝子。孝子既哑,左手复挛,佣工养其夫母。后乡里大饥,孝子行乞于外,人悯之,遗以糟糠,受而纳诸箪,自掘野草以食。归则扶其跛父病母于茅檐下,尽倾箪中物敬父母,父母赖以活。一日,途见故纸,中有遗金,守待失者而不得。月余,未见有求者,及易猪饲之。猪蕃息,遂为父母备棺。孝子待人,诚而信。父母先后卒,哭之恸,棺葬于野,后不知孝子所之。

译文:崔长生下来就喑哑,品行很孝顺,乡里人称赞他为哑孝子。他不仅天生喑哑,而且左手蜷曲,靠做佣工来养活父母,并且出入都一定会给父母请安。后来乡里发生了一次大饥荒,他在外行乞,别人怜悯他,就给他吃剩的食物,但是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竹篮中留着,自己则去挖掘野草来吃。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竹篮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

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了一堆废纸,(发现)里面有别人遗失的财物,没等到失主。一个月以后,(仍然)没有等到来领取的人,他就用钱买了一头猪饲养,猪下仔后,于是就给父母准备棺材。他待人诚实守信,父母先后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后来不知道哑孝子到哪里去了。

注释: 1 性(至)孝 . 2 :到了极点,可翻译为非常 3 人(悯)之 :同情 4 父母(赖)以活 : 5 乃(易)猪饲之 :交换

6 父母先后(卒)卒: 7 哭之(恸)恸:悲痛的样子 8 后不知孝子所(之)之: 郑人买履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译文:

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码。他在集市上选好鞋子后,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他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就没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注释 度(duo):测量。

先:首先。而:然后。置:放,搁在。之: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其:他的。坐:通假字:座;座位;现在与古代不同。

至:等到。之:到。而:却。忘:忘记。操:拿,携带。之: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已:已经。

得:得到;拿到。乃:才。持:拿。反:通假字:返;返回。及:到,等到。罢:散,结束,停止。无:不。

自信:相信自己。遂:于是,就。得:买到。何:为什么。之:鞋子。以:用。足;脚。宁:宁可。

忘操之:忘了拿尺码。 寓意: 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主题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事实,不能太墨守成规。

鲁人锯竿入城【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世之愚,莫之及也。(选自《太平广记》)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想要)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不久,又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但是我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照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世人的愚昧,比不上这个了。

【注释】鲁:鲁国老父:年老的人,有时也指男人。圣人:才智超人的人亦:也俄:一会儿但:只是,仅仅愚:愚蠢,愚笨

计:方法

【启发】 这是一则笑话,天下没有这般傻的人,但这则笑话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遇到任何事都要懂得变通,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文征明习字原文 文征明临(1)写《千字文》,日(2)以(3)十本为率(4),书(5)遂(6)大进(7)。平生于(8)书,未尝(9)苟且(10),或(11)答人简札(12),少(13)不当意,必再三易(14)之不厌(15),故(16)愈老而愈益(17)精妙。(《书林纪事》)

注释 1)临:临贴,照着字画摹仿。 2)日:每天。 3)以:把 4 率:标准。 5)书:写字,书法。 6)进:进步

7)遂:于是,就。 8)于:对,对于。 9)尝:曾经。 10)苟且:这里是马虎草率的意思。 11)或:有时。 12)简札:信件,书信。

13)少:同。稍微。 15)易:改变,这里是改写的意思。 16)厌:厌烦,厌倦。 17)故:因此。 18)愈益:愈加,更加。

译文 文征明临帖写《千字文》,以每天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要再次改写,不怕麻烦。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越发精致巧妙。

启示 对待学习要像文征明一样具有认真写作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智永退笔冢原文:永公住吴兴永欣寺,

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 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

--选自《书断》 注释: 穴:洞,孔瓮:口小腹大的容器石:旧时重量单位户限:门槛瘗:埋 号:称为觅书:寻找书

: 坟墓秃笔头:指毛笔用久了,笔头上的毛都脱落了,只剩一个笔头。吴兴:古地名,今浙江湖州。积年:多年。 书:书法。

皆:都,全。数:几觅:寻求题:写为:被穴:小洞乃:就叶:皮,片谓:称

永公:即智永;公:对人的敬称

译文: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关于智永: 智永,僧法极,字智永,王右军七世孙,右军第五子徽之之后,号永禅师,山阴人。他是陈,隋间著名书法家。智永善书,书有家法。智永还将王羲之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云门寺有书阁,智永禅师居阁上临书20年。智永书法,誉满华夏,于阁上临得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时求书者纷至,所居户限(门槛)为穿,遂用铁裹之,人谓之铁门限(槛)。人称智永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年百岁乃终。智果、辨才、虞世南均智永书法高足。

译文 古时候有个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

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希望安放在某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乘机由于东西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有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过去一直用的。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精通了他的技艺。

注释 箧:竹箱封题:封条与封条上的字去:离开 置:放受:接受 启:开启,打开 视:查看 穴:凹陷,眼,孔,低洼

至:直到 夙:一直

启示学无止境(山外有山,楼外有楼),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能自满.文中的学书法的人到了看到磨穿的砚台时才悟出了这个道理,但终究为时不晚。只要知道自己的错在哪里及时改正就行了。

王羲之书六角扇原文: 王羲之,东晋之大书法家。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羲之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耳。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求其书之。羲之笑而不答。

译文: 王羲之是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扇卖它们。王羲之(在)她的扇子上题字,每把扇子上各写五个字,老妇人一开始有点生气。王羲之因此就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可以卖到一百钱。于是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人人都争着买扇子。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找王羲之),求他再在扇子上写字,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

注释: 蕺: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 姥:老妇人 王右军:即王羲之,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故又名王右军。 愠:生气、恼怒 但:只书:写字

竞:争着他日:过了几天 掩耳盗钟 原文:范氏之亡也,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译文:范氏被智伯讨伐而灭亡的时候,百姓中有个人得到一口钟,想要背着跑,可是钟大背不动;就用椎子来砸毁它,钟发出宏亮的声音。他怕别人听到响声来跟自己抢钟,就急忙堵住自己的耳朵。

注释1.范氏之亡也:指范氏被智伯讨伐而灭亡。范氏,晋卿范武子之后2.钟:铜制的打击乐器 3.负:背

寓意掩耳盗钟的人自以为掩上了耳朵就听不到钟响了,实际上钟响是客观事实,你把耳朵掩上了,钟还是要响,你听不到,别人照样会听到。这则寓言的本意是劝告人们:如果做错事自己假装不知道,如同捂着耳朵偷铃铛,自己欺骗自己。我们不能自欺欺人,这是没有用的。寓言把掩耳盗钟者的愚蠢,描写得很生动。这个故事后来衍化为成语,改为掩耳盗铃。还比喻自己害怕就把耳朵捂上。红毛毡原文: 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边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但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数百人矣。短刃并发,出于不意,被掠数里而去。

译文: 红毛国过去是被允许与中国进行相互贸易的。守边主帅看见他们来的人太多,便禁止他们上岸。红毛人坚持要求只要给我们一块毡毯大的地方就够了。主帅想,一块毛毡毯大的地方容不下几个人,便答应了。红毛人把毡毯放在口岸边,上面只站得下两个人;他们拉了拉毡毯,就可以让四五个人站在上面了;一边拉一边就不断有人登上岸来,一会儿时间,毡毯就变得约有一亩地那么大,上面已站着几百号人了。这些上了岸的红毛人忽然一起把短刀抽出来,出其不意发动进攻,抢掠了方圆好几里地才离开。

注释:红毛国: 旧时一些人对英国人以及荷兰人的简称固: 坚持请: 请求无几: 没多少并: 同时

【篇三:走进文言文 第三单元】

2译文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之后就有十几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石(那么重)。前来求取墨迹、并请(他)写匾额的人多得像吵闹的集市一样。(他)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洞来,于是(就)用铁皮包裹住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来(智永)把笔头全部都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3注释

1永公:即智永;公,对人的敬称。他是陈、隋间著名书法家。

2吴兴:古地名,今浙江湖州

3积年:许多年。

4秃笔头:写坏的毛笔头。

7觅:寻求。

8书:墨迹(亦可作书法),字。

9题额:写匾额。

10户限为之穿穴: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穴:窟窿。

11市:热闹的市场。成语有门庭若市。

12铁叶:铁皮。

13以:用。

15瓮:口小腹大的容器。

16号:被称为,名词作动词。

18户限:门槛。

19穴:洞,凹陷。

20反:通 返回。

21号:称。

4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需要勤学苦练,才有机会成功。

任何学术要达到高峰,没有捷径可走,亦无秘诀可言,只有勤学苦练,才是唯一的途径。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此大的训练量,且能长久坚持,其精神可嘉。俗话说: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汗水流的越多,收获就越大,才越好。

一箧磨穴砚

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顿觉羞愧,及反而学,至精其艺。

3译文

古人有个向别人学习书法的人,自认为书法已经学成,告辞老师而离开。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别的人,希望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因为箱子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他就打开来看,里面都是磨出洞的砚台,有很多枚,才知道老师曾经用过的(有多少)。那个人顿时觉得十分惭愧,就返回继续学习,一直学到书法技艺非常精通的地步。 4注释

1、箧:竹箱子。

2、书:书法。

3、于:向。

4、辞:告别。

5、封题:封条与封条上的字。

6、去:离开

7、付:托付。

8、置:放

9、受:接受

10、乃:于是。

11、启:开启,打开

12、视:看

13、穴:穿洞,作为动词。属于词类活用。

14、至:直到。

15、夙:从前。

16、反:通,返回。

17、方:正。

18、付:给,交付。

19、之:的。

20、至:到。

21、愿托置于某山下:希望托你放在某山下。

22、至精其艺:直到使他的技艺精通。

5启发与借鉴

学无止境(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楼外有楼),做人要虚心学习,不能自满。文中的学书法的人到了看到磨穿的砚台时才悟出了这个道理,但终究为时不晚。只要知道自己的错在哪里要及时改正。

句意:

愿托置于某山下:想让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

至精其艺:直到他精通了技艺

王羲之书六角扇

王羲之,东晋之大书法家。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因谓姥初有愠色。羲之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求其书之。羲之笑而不答。

译文

王羲之是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他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在卖。王羲之在她卖的扇子上题字,(每把扇子)各写了五个字。老妇人觉得字写得太潦草,所以起初有

点生气。于是王羲之就对老妇人说:你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凭此)就可以卖到几百钱了。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果真人人都争着买扇子。过了几天,老妇人又看见王羲之,求王羲之再写一次,王羲之笑着却没有回答。

注释

1)尝:曾经

2)蕺[ji]山:古地名,今中国浙江绍兴市。

3)姥:老妇人。

4)之:代词,指代六角扇

5)王右军:即王羲之,因其曾任东晋右军将军而得名。

6)愠:恼怒,生气。

7)色:脸色,表情。

8)因:于是...就。

9)但:只要。

10)书:写。

11)以:用,凭借

12)竞:争着。

13)羲之因谓姥曰:于是王羲之对老妇人说。

14)求其书之:求王羲之写字。

15)重:看重,推崇。

16)为:是。

17)言:说。

18)求:索取。

19)答:回答。

20)他日:过了几天,另一天

21)羲之因谓姥曰 :于是王羲之就对老妇人说

22)求其书之: 求王羲之再写一次

23)持:拿

品质

1、看见为生活所迫上街卖扇的老妇人便善良题字,预料到了会有较好的收益。

2、老妇人再次上前请求题字,虽然王羲之能够帮助她但并没有写。

总结:王羲之是一个善良但十分有原则的人。

其他

夫扇之在中国,历史之悠久,爱好之广泛,不待言矣。据传说黄帝时代已有五明扇,如确凿,则扇之历史约有5000年矣。目前所见最早实物扇为春秋战国扇,系19823月出土于湖北马山砖厂一号战国墓之竹扇。其扇形如古代之单边门扇,有如今之菜刀形。该扇距今已逾2000年以上,制作之精良、工艺之完美,已令人叹服,可见所传黄帝时代即有扇制,并非空穴来风的呀!

红毛毡

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固赐一毡地足矣。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但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登百人矣。短刃发,出于不意,被掠数里而去。

译文

英国和荷兰很久以前答应和中国(非中原地区)相互通商。边境的主帅看到他们人数众多,不许他们上岸。英国人和荷兰人坚持请求主帅赐给一张毛毡大小的地方就足够了。主帅心想一块毛毡能容纳的面积没有多少,就允许了。红毛人把毛毡放在岸上,只能站两个人,拉开它能容纳四五人。他们边拉边登岸,一会儿毛毡就大约一亩大了,已经登上好几百人了。他们一起拔出兵刃,由于没有意料,(中国)被掠夺了好几里地(英国人)才离开。 注释

红毛国:明、清时有些人称英国、荷兰国为红毛国

固: 坚持。

请: 请求。

无几: 没多少。

但:只。

????:一边??一边??

:登上

刃:刀。

足:足够。

10、毡大亩许:左右。

11、并:一起。

12、去:离开。

13、众:人多。

14、许之:允许。

15、容:容纳。

16、顷刻:片刻。

17、发:发射。

18、意:思想,意料。

19、掠:掠夺。

20、赐:赐予。

文言知识

许。上文有四个,它们的含义分为两类:旧许与中国相贸易不许登岸许之中的三个,均指允许答应顷刻毡大亩许中的,指左右光景,意为顷刻之间那块毡毯就扩大到一亩地左右。

寓意

考虑问题要全面,不可以只看表面,暗寓当时的中国落后,当时中国民众的目光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25a4db8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30.html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