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韩愈原文、注释、翻译、背景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发布时间:2020-08-24 20:27: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师说》/韩愈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班级: 姓名:

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课下注释】

①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②【学者】求学的人。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受,同“授”,传授。

④【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⑤【其为惑也】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

⑥【闻】知道,懂得。

⑦【从而师之】跟随他学习,即以他为老师。

⑧【吾师道也】我学习的是道。师,学习。

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庸,表示反问语气。

⑩【无贵无贱】意思是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出人】超出一般人。

【犹且】尚且,还。

【众人】一般人。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味。益,更加、越发。

【身】自己。

【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

【惑】糊涂。

【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句读之不知】不明句读。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此。

【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向老师学习,看的不向老师学习。前一个“或”指代“句读之不知”,后一个“或”指代“惑之不解”。不,同“否”。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不耻相师】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

【族】类。

【日师日弟子云者】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云者,如此之类。

【年相若】年龄差不多。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谀,馅媚奉承。

【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

【乃】竟。

【欤】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常师】固定的老师。

【郯子】春秋时郑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苌弘(生卒年不详)】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音乐方面的事情。

【师襄(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跟他学过琴。

【老聃】即老子,孔子曾向他问过礼。

【郯子之徒】郯子那些人(指上面说的四个人)。徒,同类的人。

【贤】才德优秀。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语出《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必】不一定。

【贤】超过。

【术业】学术技艺。

【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攻,学习、研究。

【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即李蟠,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进士。

【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通】全面。

①【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②【嘉】赞许。

③【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

④【贻】赠送。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会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最终不能理解了。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听闻见识事情也本来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跟圣人相差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是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里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了解句读,疑惑就不能解开,有的向老师求解,有的却不向老师求解,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向他人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作者到国子监上任后,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作者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2e7329bfe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40.html

《《师说》韩愈原文、注释、翻译、背景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