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内容摘要:.........................................................1关键词:...........................................................1前言:.............................................................11、体裁的创新......................................................1
1.1、篇幅上得到了拓展。.........................................21.2、从形式上,理性与抒情相结合;从内容上,诗化的语言和理性的思考相结合。........................................................21.3、余秋雨散文创作中的“余氏两难结构”。.......................32文化的沧桑感....................................................33、散文创作中的“戏剧表现”........................................5
3.1、戏剧形态与散文形态的相互融合...............................53.2、丰富的想象和悲悯的人文情怀.................................54、强调“崇高”....................................................6
4.1、从文章的题目中便可见一斑。.................................64.2,余秋雨的散文是情与景的交融,灵与肉的碰撞。.................64.3、在余秋雨的散文当中,他常常以哲人的眼光洞穿历史。...........7总结:.............................................................7谢辞:.............................................................8参考文献:.........................................................8




浅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内容摘要:
中国文学界从1990年下半年出现散文热,一直持续了多年,可以说九十年代是文学的散文年代,其间新人倍出,新作迭加,“其整体水平,可说达到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第二高峰”形成了全国上下几乎人人读散文,人人写散文的局面。在众多的作家中,有一位作家,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九十年代中其作品掀起全国性散文热潮,九十年代末其人及其作品又引起众多褒贬。这位作家就是余秋雨,对于他的评价,文学界形成了批评和赞扬两大派别,双方各执一词,难有定论。现在,余秋雨已辍笔散文创作,我们可以冷静下来,从余秋雨散文创作脱颖而出的道路中,探究一下余秋雨散文创作给中国散文界带来了那些新变化。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人文色彩、前言:
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问世以来,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好评和关注,他相继又推出了《出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文明的碎片》创造了“文化散文”这一全新的形式,从而形成了“秋雨文化”现象。与此同时,他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也引起了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葆贬皆有。那么余秋雨散文的文化魅力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他的散文是什么原因如此引人关注和思考呢?
1、体裁的创新
余秋雨散文突破了散文创作的旧樊篱,为散文创新开辟了新道路,拓展了新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1.1、篇幅上得到了拓展。
在散文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古典散文等同于“小品文”,即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由于传统文体篇幅的束缚,使得散文的发展固定在短小简约的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例如被称为“范文”的杨朔的《荔枝蜜》《香山红叶》,冰心的《笑》、《小桔灯》等。但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从全新的角度透视中国文化,选取大场景、大题材,表现大主题。首先从篇幅上,给人的感觉就是磅礴大气、容纳古今、气象万千的鸿篇巨制,《遥远的绝响》14000余字、《苏东坡突围》10700余字、《一个王朝的背影》13012余字,《十万进士》26700余字,连《柳侯祠》最短,也有2800余字,这些篇目的特点是字数多、容量大、历时长。情节复杂。两者相较,前者仿佛温文尔雅的“小溪轻流”,而后者则为磅礴壮美的黄河泰山。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吞吐古今、驰骋万里,仿佛他作品里的“三叠泉”,裹挟着自然的冲击力,雷霆海啸般翻卷而来,带给人审美的强烈震撼,仿佛长河落日的圆融气派,又仿佛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令人荡气回肠,从精神上为之一振。
1.2、从形式上,理性与抒情相结合;从内容上,诗化的语言和理性的思考相结合。
余秋雨说:“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①客观地说,从写作手法上,秋雨散文的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有机融合,使文章的议论灵动起来,富有情趣,如《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苏东坡突围》“请允许我在这里把笔停一下,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会在这里颤栗,中国几千年间有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这些典雅抒情又充满睿智的文字描写,使读者在理性的思考上获得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人们从心底反思:中国文化的历史定位是什么?中国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可以说,余秋雨散文中的亮点不是生动细腻或大气磅礴的场面描写,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和议论。

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33215f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9.html

《浅谈余秋雨的散文创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