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是整个长江流域规模最大的汽渡码头——镇扬汽渡,每天24小时不间歇地为来往于镇江扬州两地的旅客和车辆提供摆渡服务。在全长6363公里的亚洲第一大河流——长江的两岸,摆渡曾经是唯一的交通手段。
陈华宏船长在这里做了三十年轮渡驾驶员,家在镇江的他对于这段长江的水文情况了如指掌。陈船长的许多亲朋和前辈都是以摆渡为生,不夸张地讲,他们生活的城市——镇江就是一个靠着摆渡和航运发展起来的渡口城市。在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前,古人交通的工具无外乎车马、舟船。
船运的廉价方便使得内河航运成为古代南部中国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如果行船沿长江顺流东去,势必经过镇江这座城市,而随着隋代以后大运河的开通,镇江借着毗邻长江,运河穿行而过的双重地理优势,成为了整个中国沟通南北,连贯东西的江滨重镇。
有的历史学家把镇江三千年的古代历史分为两大时代,渡口时代和运河时代,诸多的历史典籍,也表明了历代中央政府对于镇江地位的高度重视。而自隋唐以来,镇江作为联系中原王朝与六朝以后新兴的江南经济区之间的漕运孔道,成为一个繁盛的航运与商业城市。
由于镇江特殊的地理位置,大批由此经过的文人留下了难以计数的诗词,然而这里面,以夜宿、夜泊、泊船为题的占了很大的比重。
2009420日,山水名城镇江一年一度的旅游节隆重开幕了,旅游节的主题叫做“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又是一位古人在夜泊此地的时候留下的诗句,他就是被列宁称作11世纪改革家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泊船瓜洲》正是王

安石在镇江扬州江面上夜泊时所作。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本以“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锐行变法,但因司马光等旧党反对和他个人性格的局限,导致变法被在位的宋神宗最终否决。王安石死后,宋朝积弊未除,因对变法态度迥异又形成了延续多年的党争。四十余年后,北宋被女真所灭。
辛弃疾在北固亭遥望神州,慨叹千古兴亡事,已经是王安石走后140年的事情了,在中原农耕社会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博弈当中,宋朝廷一直处于劣势地位,随着蒙古铁骑在亚洲的崛起,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终于走到末路。
透过历史的表象,我们不难在兴衰荣辱之间找到借鉴与教训,当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遇到发展的瓶颈,唯有锐意变革与自我扬弃才能带来新生的活力。风流人物们,经过,又离开了,叱咤风云的帝国,兴起,又衰败了,而镇江,靠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三千年中持续地享受着作为沟通南北、连贯东西的枢纽所带来的商机和财富,然而,当时间走到19世纪,长期稳定的地域发展格局终于开始变化。
火车的出现,成为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1830年,第一条城际铁路沟通了英国的曼彻斯特和利物浦,利物浦,这座大西洋边的港口和船坞城市,因为铁路的兴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成为英国重要的工商业中心和转口贸易中心,一种新的交通方式,给这座城市和整个英国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和机遇。

在同时代的中国人里面,镇江人刘鹗较早地了解到铁路的作用,人们知道刘鹗其名,多半是因为他所写的《老残游记》,然而,早在1896年,他就上书当时的直隶总督王文韶,请求修建一条从北方经济中心天津直达镇江的津镇铁路。然而,刘鹗的动议提出后不久,就遭到镇江地方乡绅和镇江籍京官的一致反对,其根本原因,是铁路的修建使用无疑会大大影响到这些人在内河航运上享受的既得利益。
在走进近代化的大门前,古老的镇江和一次提升发展的机遇擦肩而过。而就在同一时期,长江流域以上海,武汉为首的新兴工商业城市开始跃上潮头。曾经的渡口都会,从十九世纪开始,随着内河航运业的萎缩,已渐无昔日的神采。
“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十万家”,这是当年镇江兴旺景象的真实写照。在它鼎盛的唐宋时期,经过镇江转运的漕粮占整个帝国漕粮总量的一半。然而随着近现代中国经济地缘格局的变化,以及长江的江流改道,泥沙急剧淤积,镇江江岸昔日繁忙兴旺的老渡口、老港口渐失功能。
明《六十家小说》中话本《李元吴江救朱蛇》中写道,李元一日在渡江至润州前,赋诗曰:西山昆仑东到海,惊涛泊岸浪掀天。月明满耳风雷吼,一派江声送客船。
在明代,这片江面宽度还有十华里,然而,近200年,泥沙的淤积,使得原来的水域慢慢露出水面,成为平地,许多千年良港,不得不荒废。

1918年,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为镇江港勾画出“东方大港”的美好图景,他希望让繁华热络的运输场景重回镇江,从而盘活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交通运输格局。
建设亿吨大港,更是镇江港几代人的梦想。
大港三期工程,就是承载这个梦想的一个重要支点。在距离市区28公里的大港镇,一个设计年吞吐量1390万吨的新港口已经在2008年交付使用。
而让人们不禁产生遐想的是,大港地区,正是三千多年前吴文化起步的地方。
今天,横亘于京口瓜洲一水间的润扬大桥,已经成了镇江扬州两座千年古城和江南江北之间崭新的沟联方式,2005年建成的润扬大桥刷新了中国桥梁史上8项纪录。
2007年动工的泰州大桥预计将更加宏伟,大桥连接了镇江和泰州、常州两地,预计2011年完工的泰州大桥,将是世界跨径最大的三塔悬索大桥,施工中采用的水中沉井基础,在国内也属最大。这条全长六十二公里的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大桥,和四年前完工的润扬大桥一起,完善了镇江的路桥交通体系,更重要的是,相比润扬大桥,泰州大桥的地理位置更为有利。
机遇的曾经错失让这座城市久久不能走进近代化的大门,而当一个飞速变幻的时代到来时,镇江人没有再次等待,作为一个以交通兴盛三千年的都会,二十一世纪的镇江同样希冀以多元且便捷的交通手段成为长三角经济区里一个新的经济亮点。
发展和保护,是每个历史古城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共同难题,三千年积淀下来

的有财富与精粹,也有尘垢和包袱,丢弃哪些,保护哪些,成为镇江人共同的思考。在老城区大西路这片普通的居民楼群中,有一处别有洞天的院落,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次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的古建筑。这里曾经的主人是镇江籍名医张云鹏。现在的居住者是张云鹏的两个儿子,松本和张松祥。
原来的镇江城中,像这样雅致幽深的院落还有不少,然而遗留到今天,并且始终作为人居存在的却是凤毛麟角,这座院落能保存至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户人家两代人的坚守。
1992年,镇江市实施大规模旧房改造,张家老宅也在拆迁范围之内。为了换取张氏兄弟同意拆迁,开发商开出了六套现房和150万现金的价码。
在此期间,兄弟俩还筹款20万元,对老院进行了全面整修。这座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后来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关注,最终得以保全,在千篇一律的街区中留住了一个对于这个城市往昔的回忆。
三千年历史中积淀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一直是镇江人引以为豪的城市骄傲,对于历史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很快成为系统的政府工程,咨询专家组开始运转起来,他们把修缮维护古建的首要目标区锁定在了西津渡。
南徐景物,最怀西津。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一直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当年泊船瓜洲的王安石,就是在西津渡,吟诵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名句。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
范然,当年是西津渡改造修缮工程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离开这个岗位多年,他还和这里的住户们走动颇多。
据老范回忆,这里曾经是有着3800多户居民的老街区。1980年,西津渡

古街第一次大规模维修,古街中心的元代昭关石塔在这次修复中,被混凝土层层包裹。
1996年,昭关石塔的修复工程再次展开,2006年,昭关石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镇江市区继焦山碑林、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之后的第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津渡街区的二期保护工程——“镇江老码头”创意文化产业园现在也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这里将复现大华饭店、巡捕房、火油公司等建筑群,展示镇江近现代风貌。届时,原汁原味的西津渡古街区不仅会全然再现镇江往日的胜景,也会成为这座古老江城崭新活力的标识。
对于这座城市几十年来的变迁和起落,恐怕没有人比摄影师陈大经更为熟悉,老陈年轻时在部队是宣传干事,退伍后,他一直在《镇江日报》担任摄影记者,几十年来,老陈不间断地给镇江的山山水水留影,记录一个城市的历史。
在老陈的镇江影像档案里面,镇江的名胜金山占据了很大篇幅,一张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金山照片,还拍出了云蒸霞蔚的奇幻效果。
在老陈同期的金山图片中,污染严重的景况就没有那么写意了,而近年来随着镇江市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陆续搬离了风景名胜,喷云吐雾的金山旧照已成为这个城市历史中翻过的一页。
20081231日,新建的金山佛教文化广场上,举办了广场落成剪彩和祈福迎新撞钟活动,从遥远的古代,金山的新年钟声就伴随着镇江的年年岁岁,迎新的钟声,标志着新的一年,也标志着一个崭新金山的重现。
金山、焦山、北固山,俗称镇江三山,是这座城市主要的旅游亮点。近年来,镇江人着力打造“南山北水”的新城市格局。“南山”景区的城市森

林公园是天然氧吧。“北部滨水区”建设将形成相当于3个西湖的内江水面,4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滨水湿地,实现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山水系连通。重现满眼风光的城市山林景观。
镇江的山山水水,在三千年的演进中聚集了极高的人文附加值,“水漫金山”、“天仙配”、“甘露寺刘备招亲”、“梁红玉击鼓战金山”……这些中国历史和民间文学的精彩片段,和秀雅青葱的江南山水交相辉映,成为镇江所独有的宝贵财富。很少有这样一座城市,像镇江一样,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如此众多和它相关的诗篇,由于它显赫的地理枢纽位置,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相继前来,吟诗作赋,为中华民族的文学史留下了大量带有镇江印记的传世佳作。
航运枢纽,文化名城,镇江这个城市背负着三千年的盛名,但是当这一切都成为显赫的回忆,二十一世纪的镇江人又开始了新的思考,在当代中国文化版图中,镇江在哪里,它又要走向何处,历史需要镇江人做出一个响亮的回答。
为了重振历史文化名城,开展和普及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镇江人在建设家园的同时,也在耕耘和搭建着属于他们,也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家园,一个重新走向世界舞台的古老都市,和它面前的万里长江一样,包容万有,气象万千。2009624日,镇江艺术剧院排演的有氧话剧《龙凤呈祥》在北京首演。一部新版《龙凤呈祥》,在首都北京引起不小的轰动,而笑谈历史,也从某个侧面展示了新时代镇江人面对历史积淀的自信和轻松。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上演过历史真实大戏的甘露寺,已经成了镇江人休息日里散步休闲的绝佳去处,站在寺边山坡,可以清楚地看到年年岁岁春风又绿的江南岸,还有后面滚滚东去的扬子江,这条源自洪荒高原,走过巴山蜀水、楚天荆泽的大江,从这里往东再走不远,就要汇入大海了,那又将是一个崭新的天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380b2a3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59.html

《春风又绿江南岸.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