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三十八:古色古香道口镇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三十八:古色古香道口镇

编者按:20139月份,“行走隋唐大运河”大型文化考察活动在“运河名城”安徽淮北悄然兴起。考察组以“走运河,话两岸,溯历史,展风情,看变迁”为宗旨,力求按照“世界遗产点、大地风貌、市井生活和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位一体的考察,将运河进行全方位展示。三年来,考察组一行冒严寒、战苦暑,途径52直辖市和30余个地县,至201610月底将通济渠、永济渠考察完成,隋唐大运河全线考察结束。为展现隋唐运河考察的整体面貌,反映考察途中的人文历史情怀,本网特录系列纪实报道于此,以飨读者。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是晋、冀、豫三省的交汇处,西依太行山与山西接壤,北隔漳河与河北省邯郸市相望,东与濮阳市毗邻,南与鹤壁、新乡连接。安阳境内的大运河为永济渠南段,流经安阳下辖的滑县、汤阴与内黄三县,与今卫河的流向有所重叠。永济渠废弃后,河道逐渐湮没。距今考古调查,仅滑县、汤阴及内黄部分为地上河,上有迹可循。其中,以滑县段运河故道及两岸保存作为完整,而滑县段又以由南向北曲川道口古镇的河岸保存最为完好。2016930日,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一行来到安阳滑县道口镇,探寻曾与运河兴衰相关联的道口古镇,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驰名中原

的“道口烧鸡’的技艺和形成历史,揭秘道口古镇的神秘面纱。滑县西关卫河边上的古城墙,现如今它即作为县城城墙,也成为卫河的御洪堤坝。现在的滑县城墙、码头以及卫河河道共同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为古城墙遗址。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李华锡摄探寻浚县道口古城墙道口镇位于滑县西北隅的卫河之滨,原名李家道口,简称道口。隋代开通永济渠后,卫河水路上达源头百泉,下抵天津,水中“帆樯林立”,民船四时畅行。清代以后,道清、道楚铁路南通清化,北通楚旺。道口成为水路、铁路与公路的交汇点,逐渐发展成为商贾云集的“水旱码头”,被誉为“小天津卫”。道口镇的兴衰可以说与天津一脉相连。清代中叶,天津得漕运、海运和芦盐之利,迅速发展成为北方的商业集散中心,大量天津进口洋货经南运河和卫河输入山东临青州、河北大名府、豫北彰德府、卫辉府和怀庆府。而这些地区也大量地向天津运送药材、棉花等货物。“正所谓‘南粮北运、津货南来’。道口是重要的集散地,日进斗金,成为富饶的豫北重镇。”还未到达道口镇,张秉政教授就开始和考察组成员讲解起来道口镇的由来和运河的作用。考察组一行驱车前往道口镇的运河遗产点,西关卫河边上的古城墙,现如今它即作为县城城墙,也成为卫河的御洪堤坝。现在的滑县城墙、码头以及卫河河道共同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察组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在傍

晚前来到了滑县道口镇的西关,在找寻西街村的位置上,沿路打听的村民却是众说不一。几经辗转,考察组终于在位于道口镇政府西南角的西街村附近,找到了卫河的身影。一下车子,张秉政教授看到了运河遗产点的纪念碑,在纪念碑的旁边也见到了资料上显示的滑县道口古城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啊。”张秉政教授提着相机就往城墙下跑去,完全忘记了昨晚还在疼痛的脚踝。在城墙边上的小路上,村民们三五成群,提着锄头等农具,有的骑着电动车,有的骑着脚蹬三轮车,有说有笑的经过古城墙,与傍晚的夕阳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就是市井民情,也是咱们考察的任务之一,要好好抓拍。”张秉政提起相机,频频按下快门,一张张照片呈现在了考察组的相机中。道口古城墙,是隋唐大运河滑县段(卫河)的一部分。隋唐大运河滑县段(卫河)自桥上村曲穿道口古镇流入浚县,全长8.24公里,宽约33米,流域面积约271920平方米。该运河段在战国时称为清河或清水。隋炀帝大业四年(公608年)“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挖永济渠,清水成为永济渠的一部分。北宋时期永济渠更名为御河,明洪武元年(公元1369年)又改为卫河,并一直沿用至今。卫河也称卫漕,在明代既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沟通河南省北部以及河北平原西南部与京津地区的主要交通干线。在清代为增加卫河水源,对其干流及各支流进行了

数次治理拓展,并一直承担着繁忙的航运任务,20世纪70年代停运。考察组在现场看到了至今保存完整的一段土质老城墙,坐落在滑县道口的城墙之上,目前当地政府又重新修葺,黄色的土质与下方的青砖相呼应,在夕阳下显得非常醒目。每个土质城墙之间还有空隙,是为了防御工事。顺着古城墙向南行走不远处,就看到了穿过滑县道口的卫河,河水上还漂浮着杂草和秸秆,河岸两旁的城墙和码头倒映在水中,与岸边上的树木丛林交相呼应,映射出来的环境非常优美。在河岸旁,几位遛狗的村民在这里聚着。“70年代卫河里的水还能喝,现在不行了。”西街村村民画红军向考察组介绍说,上游工厂的污水往卫河里面排放,所以污染较严重,申遗后现在好多了。“早年间这里还通航,都是一些运粮和运盐的大船,这些个码头也能够使用。”画红军说,主要是因为防治不到位,卫河水污染也不好解决。近些年运河申遗成功,政府多次治理水污染,“还多次修葺老城墙呢,之前比现在糟糕。”据了解,大运河滑县段现有河道本体、城墙、码头、水闸及老街道、老胡同、老店铺等数千处文物和古建筑遗址,卫河也一直沿用至今。在河岸旁,几位遛狗的村民在这里集聚,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领队张秉政教授在与他们交流。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李华锡摄溯源兴衰的运河码头顺着城墙往东行走,每隔几百米就可以看到卫河边上的码头,第一个出现

的就是西街码头。据了解,西街码头位于道口镇西街村北卫河东南岸,是清代建筑,由清末当地聚昌店老板赵子仁所建,为赵家专用码头。考察组观察到,码头用规则的青石和白灰垒砌而成,东西长约9米,南北宽月3米多,共22级台阶。除了方便船舶停靠外,码头还设有排涝口和水闸,兼具排涝防洪的功能。附近一村民介绍说,平时城内积水可以通过排水口流入卫河,若河水上涨,可以将船闸板放入闸槽,其后将两个闸板中间填入沙或者黄土就可以防止洪水倒灌。“后来大量的污水也排到卫河里面,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考察组遇到第二个码头就是老庙街码头,也是明清建筑,与刚才的西街码头不同的是,此码头不仅设有防护门道和防洪闸槽,门道上方的镶阴刻匾额,上面还刻有“山环水抱”四个大字,现在已经被风雨侵蚀的看不太清楚了。岸边还停有一个小型木质渔船,据当地人介绍是水污染后河中鱼也少了,很多渔民也换了工作,把渔船停在这里,用铁索拴上,等待买家购买。码头上还有一名画家在写生,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观看欣赏。整个码头的建筑还集科学性、实用性、美观性为一体,是大运河滑县段现存形制比较完整、风格比较独特的码头之一了。“而像这样的码头,古城墙附近就有十几个。”一附近村民介绍说。品味历史老街与道口烧鸡在码头旁,考察组还遇到了曾当过运河岸边的纤夫,现任镇企业办副主任兼主管会计

的赵保顺先生,他也是地地道道的道口人。顺着城墙走不久,就到了一面街和顺河老街。“不到顺河街,道口算白来。”在赵保顺的带领下,考察组走进了一条悠长而弥漫着古老韵味的街巷。赵保顺介绍说,道口古镇现存顺河南街、顺河北街、西街、一面街,长约3000米,这里商贾云集,贸易繁盛。粮行、茶社、旅社、酒楼、澡堂、票号、饭馆、酱菜铺、锡器店、绸布店、烧鸡铺等鳞次栉比,大量天津布匹和其他洋货,经卫河运到这里,又从这里载去药材、棉花、粮食等本地特产。这就是有“小天津”之美誉的道口古镇顺河街。大运河滑县段现存的道口古镇风貌,一面街、顺河南街、顺河北街,这些门面房三五间大小不等,不挂前廊,开间不到3米,但进深4米左右。这些店面都是运河发展与繁荣的历史见证。明清以来,永济渠卫河段曾焕发出航运的活力,“凡漕粮入津、芦盐入汴,率由此道”。卫河上溯百泉,下至天津,河南、河北、山东,两岸无数个珍珠似的商贸码头中,道口镇顺河街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至今保存完好的9处码头中6处在顺河街。这个依河而起、因河而兴的老街,注定和这条运河有着千缠百绕的情缘。赵保顺介绍说,这里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滑县大弦戏、滑县大平调、滑县二夹弦、滑县木版年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道口古庙会、莲花灯、背阁、抬阁等;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道口烧鸡驰名中外。“道

口锡器曾于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金奖。”赵保顺说。“道口的烧鸡很出名,要说起来最正宗的,还得是义兴张。”赵保顺很热情地介绍道,“道口烧鸡有四绝:型绝、色绝、味绝,还有是熟烂之绝。”在老街的一个十字路口,考察组看到了义兴张道口烧鸡的百年老店,古老的门面,木质结构两层小楼虽然有些破败,青瓦覆顶在夕阳下还透出沧桑。进门之后,义兴张第八代传承人张新春正在包装制作着烧鸡。只见他在一个大缸内取出烧鸡,用纸包好后打包,然后最外层在用塑料袋包裹,以防止包装破损。“每天几百只烧鸡,忙都忙不过来。”张新春介绍说,现在这个门店这是作为售卖,加工厂还另有他处,目前店内只有他一人负责。“两只外卖,马上得给人家送去,你们先参观一下。”说话间,张新春提着包装好的烧鸡骑上了电动车就消失在了巷子的尽头。在门店的另外一间小屋,这里被装饰成为一个小型的“义兴张道口烧鸡”展览室,墙上分别贴有道口烧鸡的制作流程和百年传承的影响。展柜中还有保存至今的大岗,制作烧鸡+的工具,以及烧鸡需要用到的配方和作料,并配有文字介绍,使人一目了然。“咱们买一只尝尝鲜,我请大家吃。”考察结束后,考察组品味了地道的义兴张道口烧鸡,对烧鸡口味赞不绝口。“来到中原腹地滑县,感慨良多。人们常说,人杰地灵,我看地灵才能人杰。这里有古河道、古码头、古城墙、古村落、古庙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3dbdc2e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17.html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三十八:古色古香道口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