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风俗

发布时间:2016-06-18 10:27: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常德风俗

  常德市的居民以汉族为主,并有土家族和回族 (含维吾尔族)。这些民族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富于情趣。本章比较全面、系统、有重点地介绍了汉族、土家族、回族的传统与风俗习惯,力图使读者从中了解常德风土民情,掌握联系民族感情的纽带,进而获得启迪和教益。

【汉族风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岁之首,称为新年或元旦,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今因阳历另有新年,而正月初一在立春前后,遂改称春节。

  《荆楚岁时记》有正月初一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的记载。常德旧俗,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清晨,雄鸡初鸣之时,由男户主起来打开大门鸣放爆竹,叫做开财门。现时鸣放爆竹多在北京时间零点正。这一天,全家男女老幼都穿新衣,叫做去旧迎新。堂前灯烛辉煌,香烟缭绕,合家敬过天地、拜过祖宗后,晚辈要向长辈拜年,小孩拜了年,长辈照例要用红纸包一些钱送给小孩,叫压岁钱 从前,晚辈向长辈拜年,一定要跪下叩头;平辈与平辈拜年,男的作揖,女的道万福。后受外地影响,改为行鞠躬礼。旧时,给人拜年要讲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现时多改为说:新年好!

  旧时拜年的规矩是: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即初一儿孙辈跟祖父母和父母拜年;初二出嫁的姑娘领着女婿回娘家拜年,但按习俗一定要当天赶回去,不能让家中空了房;初三以后,街坊邻里、亲戚朋友才互相走访,但奉信七不出、八不归,九日外出空手回,意思是初七不远出,初八在外地的人不要回家,初九不外出办事,因而惟出必择吉。近时拜年的习俗必不可少的举动,也无须择吉而行。 旧时农村,初一至初三不扫地,不倒垃圾,意为积财。初四要敬土地菩萨,各户派人上地角田头,插三柱香,点一盏烂调羹做的小油灯,并把少许纸钱压在土块下面,以示对土地的恭敬。

  新春期间,常德各地都有在大门口张灯结彩的习惯。旧时,富家要在大门口挂两盏红纱流苏元宝大灯,表示吉星高照。贫民也要在大门口点上一盏小油灯,取个吉利。故民歌中有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之语。现在,各单位都时兴在大门口扎彩门安装五色彩灯,民家新春点灯之俗虽有一段哀落,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又逐渐开始兴盛。 贴春联是常德城乡普遍的习俗,春联写的吉利语,门楣上还要贴一个大字。大门对面的墙上(中堂)要贴对我生财万事如意开门大吉,门扇上要贴门神或送子娘娘,大门的合缝处要贴字,表示财门大开。现时,贴春联仍很流行,但已改为新语,门神为新年画所取代,其他已不时兴了。

  春节期间,常德城乡都大耍龙灯。常德龙灯的品种有长龙、老龙、幼龙、鳌龙、草把龙等等。

  长龙有两种:最为盛行的以竹丝扎龙身,以彩布连接头尾,腹中置烛(现在用干电池灯泡),下接长木把,用手高举舞动,适于翻滚。另一种叫板板灯,龙头、龙尾纸糊篾扎,且与龙身脱节。龙身则由多块灯板联缀,每块灯板宽 0.17米,长约2米,其上扎彩色灯笼5个,内燃蜡烛;其下有手擎长柄;一端有固定圆木楔,长近1米;另一端凿圆眼,相邻灯板由木楔插入圆眼连结。玩板板灯时,每户出板一块,由家人亲自参加或请人代劳。族大者一姓一灯,族小者数姓合灯。所联之灯短者数十节,长者达600700节。玩灯队伍前导为本族家神,紧跟围鼓78班,响铳78杆,加以唢呐长号,动地惊天。夜晚,数百灯板,蜡烛齐明,龙身弯弯曲曲,迤逦而行,蔚为壮观。

  幼龙短小活泼,由少年举着,穿梭于长龙之间,幼稚可爱,受人注目。

  老龙着素装,龙头高举,身长超出以竹丝扎龙身的长龙一倍,后面有一截 S形的长颈,但头与颈不相连,传说这就是因布雨失职,被唐朝宰相魏征梦斩的那条金果老龙,因已被斩首,故首与颈不相连。老龙只在收灯之夜出现,说是起收瘟除疫的作用,伴奏用特制的大锣大鼓,声音苍凉,令人心悸。老老出现时,老人怕惊着小孩,常把小孩藏入怀中。

  鳌老是一种单人手举的小型龙灯,头在下,尾在上,形同寺庙屋角上螭吻。

  草把龙全用稻草扎成,是大人扎给小孩玩的新年游戏。但也有一些贫民,新春举草龙往各家各户祝贺,得点粑粑回家的。故新春时小孩多喜欢唱:龙灯口丫丫,进门讨粑粑的儿歌。 玩龙灯一般是初五出灯,十五收灯,游行于街巷与田垅之间,遇宽敞人多处,即舞弄一番。龙灯队列后面,多跟着舞狮队以及高跷、蚌壳精、采莲船、地花鼓之类的表演队伍,与龙灯同场演出。 收灯之夜,所有龙灯的游行完毕之后,都要到龙王庙前的河滩上,举行收灯仪式。龙王庙前烧起一堆野火。龙灯挨次在火国撩一下,把龙身上的彩纸烧掉(但留竹织的骨以备来年使用)。烧龙说是意味把一年的瘟疫贫穷病害等全部烧掉。收灯仪式后,大家聚集在河滩上吃虾米汤(一种放虾米的稀粥),每人可得一碗。吃完方收拾灯具回家。灯事结束,开始备耕。 从前,城乡的街坊宗族、集镇村寨、同乡会馆等,都各自备有龙灯,到了春节的收灯期间,四乡的龙灯,还要玩到城里

去。现在,各大工厂、团体、机关乡村仍备有龙灯,城市玩灯从初一开始,初四就基本结束,正月十五只有政府出面组织才舞龙盛会。

   舞狮也是常德人民喜爱的年节娱乐活动。狮子分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由公狮母狮组成,也有加一幼狮的。另有几个人扮成大肚罗汉、孙悟空、丑婆子等,表演一些滑稽情节助兴。狮子的舞蹈动作有抖毛、舔足、抚弄、抢宝、滚绣球等。表演时,由一个人唱赞词或故事,名叫赞狮子。狮子在锣鼓伴奏声中随唱作舞蹈反应。文狮来了,各家都争相燃放鞭炮。武狮子以表演功夫为主,节目有踩桌(在倒放的四方桌上,踩着桌子的四脚舞台、上台表演,曾有玩到 17层高台的)等等,武狮伴有武术机,表演十八般武艺及人狮搏斗等节目。

  另有一种手提金毛狮,用樟木雕制,饰以金毛,系以小铃,专作赞狮之用,只用一人手提。由舞狮人提着,到各家各户去赞狮,边唱边把狮身上的铃子摇得叮叮当当的响,作为赞唱时的伴奏。赞罢,主家给他些粑粑作为答谢。 相传,狮子喜四方云游,为百姓收麻瘟痘毒,保六畜平安。有一年,当天上打仙鼓,神仙归洞府的那天,它因为民除害回去迟了,进天门时,又回头观望凡间的黎民,被正在关闭的天门夹成两段,腰身留在天上,狮头掉落人间。所以,民间供奉的狮王,都只有狮头,要在舞狮时才临时给它缀上狮身。 渔鼓和三棒鼓也是常见的年节娱乐活动。渔鼓由 0.5米左右长,茶杯般粗的竹筒制作,仅一端蒙鼓皮,由一人边奏边唱。三棒鼓演唱时由一人击鼓,一人敲锣,击鼓者为主角,一般以三根短木棒玩花样,艺高者玩三把飞刀,高潮时可见银光裹身。渔鼓,三棒鼓走家串户,贺词因环境随机而作,也唱剧本,叙故事。唱罢,主人家照例要用红纸包一些钱以示酬谢。

  有的地方,正有还有耍春牛的习俗。耍牛时,有农夫、农妇、牧童等数人作犁田、耙田、捡田螺、捉泥鳅等舞蹈动作。

  正月十五 ,是上元佳节。《嘉靖常德府志》载:剪纸为灯,糊以竹格,饰以五彩,有绣球、走马、莲花诸类,虽无闽浙刻丝剪绢等项,亦颇精巧。好事者作为灯谜,夜则相聚以猜,名曰打鼓灯'。妇女相邀成队宵行,名曰走百病'”。由此可见,常德灯谜活动之盛、花样之多。正月十八烧灯,人们扎草船,船上贴纸马,送至江边焚之,寓意为去灾。

  旧时,上元节人们还要做小鸡般大小麦窝十二个,以象征十二月,然后把每个麦窝标记某月放入甑中蒸熟,待冷却后取视,根据每个麦窝中水的深线有无推断某月水旱。

  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常德各地以地菜煮鸡蛋当作节日食品,至今仍盛行此俗。地菜子即荠菜,有清肝明目,调理脾胃等功能。慈利人在这天还要进山采摘香蒿,然后将其洗耳恭听净磨碎拌上糯米粉,用糖或黄豆粉加糖作心,做成一个个扁圆的粑粑入入甑中,蒸熟后取出,扎紧田墈、屋角的蛇眼。据说用此法可让毒蛇死于洞中。

  清明节 常德历来有清明扫墓的习俗。人们备具牲礼上祖先、亲属坟地祭祀,插挂山纸修整坟堆。解放以来,在清明节前后纪念革命烈士,已成了常德人民的新风尚。每年这段时间,各地的学校、单位或个人,都纷纷到革命纪念地去祭奠烈士,在烈士纪念啤前献花圈,讲述先烈事迹,进行各种悼念活动。

  常德还有在清明节插柳于门,人簪一嫩枝,谓能辟邪的风俗。

  清明前后,春暖花开,气候宜人,春游桃花源是自古就有的游春踏青之俗。近年来,游览桃花源胜景之俗更为盛行。

  谷雨茶节 谷雨前采的茶(称雨前茶)最为清香,在谷雨节品尝新茶,也就相沿成习,成为民间的茶节。常德讲究做擂茶

  青节 常德是祖国的粮仓之一,现在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农业生产在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事节气活动非常隆隆,插秧被称为青节,收获被称为黄节。伴随这两大节气,有一系列古老的习俗。

  过了谷雨,就到插秧时节了。刚刚过去的这一段,耕牛特别辛苦,农家要给牛以犒劳,把谷雨节定为牛生日。这一天,给牛放假,用药水给牛洗澡,让牛吃甜酒冲鸡蛋,旧俗还要在这一天以鸡、鱼、肉三牲和黄花、南粉、木耳三斋敬祀牛王菩萨。

  到秧田满垅的时候,人们敲锣打鼓地来到田头,燃放炮竹,推出一位最会作田的老作家,下田扯第一把秧苗,然后,各家各户才下田扯秧,称之为开秧门

  插秧田叫关秧门。各家各户插秧田时,帮工不分男女、尊长、晚辈,都可以抓些田泥往田主身上、脸上糊、意为糊住仓口,可以五谷丰登。田主身上泥被糊得越多心里越高兴,田主也可以回击,若被回击者不服,则可以带上满身泥浆在田主被子上打滚,田主只是阻挠,并不生气。如果当年风调雨顺,人们在庆贺丰收时都要谈到:搭帮今年糊仓糊得紧。若遇上灾年,人们还会互相所怨:唉,中怪今年没有糊好仓。

  青年的食品,多以胙粑肉、大碗酒为主,佐以鱼虾和盐蛋。胙粑肉的作法:把 500克重的肉切成八块(老秤二两一块,是插秧肉的规矩),用炒糯米粉,红曲米、辣椒粉、五香粉、盐粉与肉拌合,放进大陶坛内压紧,用胶泥密封,腌制而成。隔冬制作,插秧时食用。

  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是常德的盛大节目之一。相传,这天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汩罗投江自尽的日子。 常德沅、澧流域,在端午举行龙舟竞渡,以纪念屈原,是千多年来盛行不衰的传统风俗。唐朝沈亚之的《屈原外传》,就有每值原死日,(楚人)必以筒贮米,投水祭之的记载。《荆楚岁时记》有五月五日竞渡,俗传为屈原投汩罗日,伤其死,故掌舟楫以拯之的记载,可见这风俗已相当古老了。 以前,每到农历四月下旬,便有热心人士自发地筹备龙舟竞渡事宜。龙舟一般为13米多长,1米多宽;头窄而方,厚且坚,没有雕刻的龙头作装饰,经得起在堆满巨石的矶头上猛力冲撞;尾尖而向上翘约2米,没有龙尾作装饰,只在尖端一面作标志的旗帜;舟中设锣鼓架,架上插两面小旗。桡手共37人,穿着与旗帜颜色一致的服装,英姿飒爽,威武雄壮。舟头一人,是划棒头的,也就是领队。此人老练沉着,机智勇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平时在舟头作些花样表演,每到关键时刻才下桡猛划,舟如箭飞。第2仓一对战将,名叫破水,平时也不下桡,一旦与对方交锋,就下桡破浪,为舟添翼。第3仓一对分水桡,第4仓一对引水桡,桡手都是得力干员。第5仓至舟尾,有10多对桡,尽由气力莽壮的年轻小伙充当桡手。舟尾稳坐一位久历水战、经历丰富的艄公。他熟悉水情,能识恶浪、辨漩流、睹风向、奔坦途,保证舟身平稳轻快,懂得见机而作;另有一位机灵的保艄,充当他的助手。打鼓仓里的鼓手,除以鼓点统一全舟桡手的动作、鼓舞士气外,还肩负着判断局势,指挥战斗的重任。

  端午节,常德各地均以粽子、盐蛋为节日食品。粽子以角粽为主,有灰水粽、碱水粽、清水粽等品种,精致的粽子中还包有赤豆、湘莲、火腿、红枣等配料。 五月五日也是古代的卫生节,这一天,常德各地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悬挂艾、蒲香草,谓之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剑斩万邪;身上还要佩绣花的香荷包、五彩丝线缠制的小角粽、沉香泥印制的香饼和檀香木雕刻的饰物;用苍术、白术、芸香等烧烟熏屋除疫;在小孩耳、鼻、额上抹雄黄;合家吃雄黄酒、蒜子煮苋菜等。据说雄黄可以去邪气、蒜子、苋菜可以清除肠胃积滞的毛发异物等。 五月五日传说又是药王菩萨生日,称药王节,有五月五日,百草都是药的民谚,民间有这一日上山采药的习惯,老人喜欢在这一天用生猪板油一块,蘸满雄黄,裹在蒜球上,或以蟾蜍一只,口中塞入香墨(高级墨)一块,高悬在屋梁上,以备日后生有疔疱疖或被蚊虫毒物叮咬时取用。 三伏 常德气候以三伏天最热,最高温度可达摄氏四十二度,故称三伏炎天。流行有热在三伏的谚语。

伏天有节令食品,常德人讲究在起伏时吃老姜焖子鸡,老姜羊肉汤,老姜肉片汤、白胡椒蒸水鱼,糯米红枣蒸猪板油拌以冰糖等。

  六月六 常德各地普遍把农历六月六这一天当作尝新节。有的地方则选六月新谷登场的一个辛卯日尝新;有的地方季节较晚,六月六这天,以七线禾穗,置饭上蒸熟,象征丰收在望。节日中,要先以新米饭敬祖先,再以新米饭给狗尝。然后合家聚食。这一风谷,来源于常德各族人民中共同流行的传说:谷种是狗从王母娘娘那里带到人间的,所以新米饭不忘记狗的功劳。 由于六月六是常德气候较干燥,太阳光照射较强烈的日子,各地都有在这一天翻晒衣被、书籍等物的习惯,有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的谚语。据说这一天晒过的东西,可防霉除蛀。这一天,寺庙祠堂,都要翻晒经书族谱,故又称晒谱节

  七月七 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在常德也很流行。这一天晚上,大人往往不叫小孩早睡,在天井或晒谷坪中看双星银河会。女孩子则喜欢在这一晚,对着朦胧的新月作乞巧的游戏。乞巧的游戏一般有穿针、浮针、水底看月等多种。穿针是用丝线穿进极小的绣花针,看谁先穿过为巧;浮针则用脸盆盛水,以谁能把针投水中,浮而不沉为巧;水中看月是墨水滴入水中,以每滴墨水在水中不散,且映有一个月亮为巧。在这一天,取凤仙花法染指甲,也是女孩子的乐事之一。 常德农村姑娘中,还有在七夕七姑娘的旧俗。传说,七姑娘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姑娘,会绣百花,就是没有绣过白果花。有人告诉她,白果只在半夜开花。为了学传统绣白果花,她每晚都到树下去等。封建的父亲认为她有不规矩的行为,大怒之下,用扁担打断了她一只脚,她含冤于七夕夜在茅厕自缢而死。姑娘们的花绣得好,常认为是七姑娘教的。因此,初学绣花的姑娘,总喜欢做一只寸多长的绣花鞋,在七夕夜挂于茅厕中,求七姑娘教会她挑花绣花。至今,还有《七姑娘》的民歌在常德农村流传。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祖宗节。旧俗,从七月初十起,各家各户接祖先回家奉祀,俗称接老客。每日三餐供奉,至十五夜,焚烧灵屋及大量纸钱送老客。还在宅旁野地焚化纸钱打发孤魂野鬼。此俗已日渐消亡。



  黄节 这是与春天的青节相对应的扮禾节。如遇丰收,农村里杀猪宰鹅,捕鱼捞虾,准备黄节食品,以招待扮禾客,此节尤以湖区为盛。沅、澧两岸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户户都种了很多田,扮禾时总忙不过来,自古以来就有各方来人打工的习惯。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节。常德各地普遍有设酒果对月饮之的风俗,这一晚月亮初升的时候,在月光里摆下时新瓜果、中秋月饼和酒,全家团聚赏月,故有团圆节之称。月光下,大人常向小孩子讲些有关月亮的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张果老月下打草鞋》等等,但《八月十五杀家鞑子》的故事似乎更受小孩欢迎。它表了人民对剥削阶级的仇恨心里和人民的团结反抗精神。一直流传不衰。 中秋之夜,常德文人多在德山河面乘舟玩月吟诗,也有群众自带丝竹管弦,在湖上吹打弹唱。 八月十五桂花香,中秋期间,常德的妇女有在头上簪桂花或房中插桂花的习俗,街上也常有人叫卖桂花,南货作坊则忙于制作桂花油、桂花糕、桂花糖。因此,城乡处处桂花香。

  九月九 又称重阳节,这个数字,古人认为属,故称九九重阳。这一天,旧时要饮茱萸酒,蒸菊花糕佩带茱萸,登高避疫。此俗,现已演变为秋游或爬山运动,公园则在这段期间举办菊花展览。



  金秋 常德人把农历十月称为金秋,又称小阳春,民间有十月有个小阳春,田里不满山上寻之语,农村常在十月上山采集药材、山苍子、野栗、毛竹等山货,以增加收入,故常德山区人民,对十月有特殊感情。十月,农村又忙于弹棉花,准备冬天的被服,村村弹花声此起彼伏,十分热闹,故俗语谚有:春织蓑衣夏打麻,十月立冬弹棉花。

  腊八 农历十二月称腊月,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常德有在腊日除尘之俗,腊月初八、十八、廿八,家家户户要打扫扬尘,清除污秽,可算是传统的卫生日。 腊八又是释迦牟尼成佛之日,寺院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以供佛,后亦通行于民间。但民间并不吃腊八粥,却流行作腊八豆,即将黄豆蒸熟、发酵、加姜丝、粉盐等制作而成。

  年节 从腊月廿四起,被称为年节,常德兴在廿四日这天过小年。全家团聚,吃一顿丰盛的晚餐。目前,城市里已不太讲究了,但在农村中还有保留。

  廿四日相传是灶王爷上天之日,旧俗在廿三日夜里要备些果品祭祀灶王,求他在上天奏事时隐恶扬善。

  大年三十 ,合家团圆,旧俗先接祖先,后吃团年饭。

  在旧社会,除夕年关,是究人的鬼门关,凡欠了债的,债主必来逼债,而究人则千方百计躲债。如果你被债主寻到了,他可以拿走你家中的任何东西抵债;中要躲到半夜子时,依常德的风俗,就算隔了一年,即使与债主碰个满怀,也只能互道恭喜发财,而有能提债务的事了。 大年三十夜,常德有守岁之俗,合家围炉团坐,送别旧岁,迎接新年。

  常德年节的吃食,也都要含有吉利的意思,如有的人家,团年饭一定要有十二道菜上桌,表示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菜(财)。有的人家,要备一条红鲤鱼,称为团年鱼,表示年年有余。有的人家,还备有一碗四季葱拌豆腐,表示四季清吉。津市一带,除夕要吃夜酒、夜粑粑和上春盘。夜酒是一种糯要甜酒,夜粑粑是一种印有吉利字眼的粑粑(用密蘸着吃),春盘装的是时新生菜,唐朝杜甫有诗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可见这风俗是很古老的。

  祝寿 常德有祝三十六六十寿辰的旧俗。三十六是人们忌讳的数字,人到三十六必借生日冲喜。老人过了六十以后,要加寿一岁,名叫添寿。解放前人寿短,把人上六十看成是一件大事,认为花甲倒转,又是一世人了。因此,六十大寿的庆典是极其隆重的。祝寿讲究女祝实龄,男祝虚龄。

【回族风俗】

  常德回族来源,据考,始于明洪武五年(公元 1372)。当时,朱元璋调遣回纥(维吾尔族)将领哈八十(即翦八士)和回回将领马德成率回军南下,任常德指挥使,屯兵戍守,不和人因而就地定居落籍,成为常德回族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随着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又有一部分经商的回回人,从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长江下游城镇集市,溯江而上西入洞庭,再经沅、澧二水进入常德,成为常德回族来源的另一成份。

  常德回族,据 1986年统计,共有人口32054人,聚居地主要分布在桃源回维民族乡、回维清林乡、汉寿沧港镇、常德县许家桥乡、常德市沙河街,其余县市均有散居。 常德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因而回民的习俗在许多方面是与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密切相关的。他们的风俗习惯是古老淳朴的,无论在

语言、服饰、饮食、婚姻、丧葬、节日、礼仪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民族特征。直到如今,常德回族中的许多人仍然保持着自己民族的古老而淳朴的习俗。

   语言 回族的语言,在回族东迁初期,是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同时使用的。由于回族长期与汉族杂居,特别是各地回族自明初入常德后,多已改名换姓,杂居民间,就习惯于汉语作为本民言辞的共同语言。但穆斯林在宗教生活和经堂教育中,仍用阿拉伯语和可拉伯文来念诵和书写《古兰经》。一部分回民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还保留使用部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如见面时说色俩目,称穆斯林兄北为朵斯梯,阿訇宣讲教义为讲瓦尔兹,说鬼神为意布利斯,不洁净为哈拉姆,沐浴为互斯礼,亡人为默宜体,外教人为卡费勒,猪肉为亥代斯等等。这既体现了回族的历史,也是回族人民民族感情的反映。 服饰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在民族节日、礼拜、宗教生活,以及履行宗教仪式的场合,回民男子多戴白帽,妇女戴黑色盖头布。白帽又称礼拜帽,因为白色象片着清净和纯洁,为回族人民所喜爱。节日,在清真寺举行会礼时,阿訇和信教虔诚的回民,还要用长幅白布缠在头上,称为贴斯带,以表示洁净和庄重,妇女则把盖头布从顶披到肩上,扣在颌下,只把脸部露在外面。现在,部分回族聚居地区的老年妇女还保留着这种戴盖头布的习惯;年轻妇女多数已改革,将盖头布改为白毛由,或者已经不戴了。

  饮食 常德回族以大米为主要粮食,肉类吃牛、羊以及鸡、鸭、鹅、鱼、虾、蛋等,食油以菜油、茶油、花生油、豆油等植物油为主。

  回族在饮食方面有较多的禁忌: 一是不食自死动物;二是不食一切动物的血液;三是不食妄杀之物,也就是说宰牲要符合一定的要求,除鲜鱼不要宰牲外,凡是可以吃的禽畜动物,都要请阿訇或老师傅下刀,否则,就被称为妄杀,就不能吃;四是禁食猪肉、猪油;五是不食一切性情凶恶禽兽,就是说,只食鸡、鸭、鹅等家禽以及与这些家禽相近似的野鸡、竹鸡、禾鸡、斑鸠、野鸭等性情善的禽类,禁食鹰、乌鸦等性恶的飞禽;鱼类,凡头有鳃(须),或者有鳞、后有尾、背腹有翅的就可食,其余的禁食;畜类,可以吃性情温和的草食反刍动物,如牛、头、兔以及与这些动物相近似野牛、野羊、獐、麂、野兔等,禁食性情凶恶的肉食动物,如虎、豹、豺、狼、狮、狗、狐狸、野猪等以及草食动物中不反刍的;也禁食四壳类的龟鳖、螺、蟹以及蛇类、鼠类动物。 伊斯兰教义还规定穆斯林禁食烟酒。长期以来,常德回族在饮食上已有某些改变。然而,讲究饮食卫生却始终是回族人民的共同特点和良好习惯。

  婚姻 常德回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一般是本民族内部通婚。在旧社会,回族很少与汉族通婚,尤其是不允许回族女子嫁给汉族,个别与汉族联姻的,还须事先议定条件,也就是汉族一方必须先答应进教,愿意接受并遵守回族生活习惯时,婚姻关系才能确立;结婚时,还要请阿訇举行进教仪式。本民族内部,一般在不同姓氏之间通婚,同姓不同宗的也可以通婚。

  结婚,一般要经过做媒、定婚、结婚、回门几个阶段。与汉族不同的是,回族择偶不需要合八字,定婚男女要见面,双方要自愿,父母不得包办,父母口唤(同意的意思)后,男方要到回族南货店订喜饼送往女家,女方将喜饼分发亲友邻里,即表示双方婚姻关系已经确立。定婚、结婚不择良辰吉日,一般以伊斯兰教的主麻日,或主麻日的前日以及双日作为佳期。举行婚礼时,要请阿訇念尼卡哈(证婚词),表示证婚;新郎新娘要同坐在一板凳上,表示平等相爱、和睦相处;桌上摆有糖果和五子(即枣子、瓜子、花生子、桂元子、杏子),一方面阿訇要将五子撒向前来参加婚礼的人群,表示共享幸福。结婚以后的第二天,新婚夫妇要一同去女方娘家回门 婴儿出生后,要请阿訇给孩子取个经名,即名阿拉伯文给孩子取个名字。取经名以前,要按回族的习惯和程序给孩子先沐浴,然后由阿訇将孩子抱起,对着孩子的右耳朵邦克,对着孩子的左耳朵念嘎默体(即招祷词)。经名取好后,阿訇再做个都哇,表示成功和结束。现在,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常德回族人民在婚姻、家庭生活方面,已开始朝着既有利于发扬回族的优良传统,又符合党的有关政策和要求的方面进行改革。

  丧葬 常德回族的丧葬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回族人临时前,要请阿訇念经,求安拉宽恕和宥饶,真主赦免。人死后,家里人要在室内地上铺一张席子,然后把死者移放到地上,头朝北,脚朝南,让死者仰卧着,面部称向西倾;也可以头朝东,脚朝西仰卧,头部稍高,脱支外衣,用白布或被单覆盖。随即派人向亲友发出讣告,安排人力到墓地掘外大井内小井的回字形墓坑;同时,备好白布为死者做殓衣,回民俗称殓衣为克番。男的做克番了件,即大卧单、小卧单、衬衣;女的做克番”5件,除上述3件外,另加裹胸布和盖头布各一件,有的另加一块兜档布以及帽子、袜子。男女都穿鞋,但不计算要件数内。 备殓以后,将死者进行洗礼,回民称洗礼为默宜体。洗礼在室内,由3—4人进行,外人不能进入。男的由男人洗、女的由女人洗,按先下后上,先右后左,再从上到下遍洗全身的次序淋浴。洗后,先摆好克番,大卧单在外,小卧单放中间,衬衣在最里层;再把死者安放在克番上,先右后左,由里到外,逐层包裹;包好后,再用白布系腰。包扎完毕后,将死者放入塔卜内(塔卜就是专门用来抬尸出殡的公用木匣),随即举行殡礼。

  殡礼又叫站礼,回民谷称站礼为者那者。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先将死者的塔卜放在殡礼处西面,并铺席于地上。殡礼由阿訇主持。参加殡礼的亲属及生前友好,必须先沐浴净身,头戴白帽。殡礼时,焚香。参加殡礼的人脱鞋,站在席上,面对死者的塔卜,领殡者在前,其余人员分三排或一圆圈站在后面,每人拿一支点燃的安息香向死者默哀,由阿訇念经,为死者祈祷后世幸福。站礼完毕后,所有人员一起送塔卜到墓地。安葬时,将遗体从塔卡内取出抬起,头朝北,脚朝南,面向西轻轻地放入撒米(即小井内),再放上天平(用木材做的一个与塔卜同宽长的井字架),在天平上放好三简(三根半边木并排镶成的棺盖),然后后垒土为坟。也有较富裕的户用撒弥(平顶无底的棺材)安葬的。安葬后,请阿訇念经,七天后又请阿訇念经,一周年再请阿訇上坟念经。 回族的丧葬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丧事从简,节俭办丧事。能当天出葬的,当天出葬,来不及当天出葬的,第二天一定出葬。个别即使情况特殊,也不能晚于第三天出葬。治丧不讲排场,一般不请客,不受礼,不鸣炮奏乐,不跪跪拜拜。以内心的悲痛或低声哭泣举哀,而不嚎啕大哭。在经济开支上,虽然也有办酒席的,也施钱给阿訇和寺院,但注重实用,一切从节约出发,不搞铺张浪费。

  二是丧礼不分等级。无论过去或现在,不分贵贱贫富、男女老幼,都用白布包裹。家境贫困、无力治丧的人,回民就互相资助办理丧事。墓地由集体统一规划,一排一排依次安葬,不许自选,各人只占一穴,谁也不能多占地盘。葬礼仪式都是一个样,无任何特殊例外。

  三是不带贵重物品随葬。回民主张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认为随葬是浪费。提介和实行将死者的部分财物施舍给别人,帮助和救济生活贫困的人。

  四是实行土葬,却不用棺材。死者的遗体都是直接安放在土上的。回民认为,万物土中生,土中灭;人以土为生,以土为养,土生土养,则入土为安。五是墓不择地,葬不择时。回族不信风水地脉。墓地只要求土质干爽、坚实,不需风水先生看地。同时,出葬不择时,只要丧事料理好了,随时都可出葬。 节日 常德回族,包括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每年有三大民族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它既是伊斯兰教的教历来确定和进行的。伊斯兰教的教历,俗称回历,专用于宗教,每年较公历少 11天。因此,按公历计算,回族的三个节日,每年的时间都是不同的。

   开斋节,又叫尔德节。伊斯兰教规定第年教历 9月为斋月。斋月期间,凡有能力的穆斯林和老年人都要封斋,也就是每天早晨日出前和傍晚日落后进餐,白天禁止吃喝,意在使富有者体验贫困者忍饥挨饿的痛苦,启示富有者拯济贫者。因而在斋月和开斋节,富有者都要尽自己的能力和义务去周济贫困,即为富者要仁。斋月的每天晚上,穆斯林都要去清真寺礼拜,回民要炸油香送往清真寺给礼拜的人吃。斋月的开始和结束,都以见月为准。封斋的时间,多为30天。斋戒期满,就是开斋节。开斋节这一天,回民要沐浴净身,穿上新衣服或干净衣服,头戴白礼帽,去清真寺聚会礼拜,然后在清真寺聚餐,热热闹闹庆祝节目。对于家庭困难或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回民们还自动捐助施舍,以示关怀。开斋节这一天,不少回民家里还有吃甜食和红枣的习惯。

  古尔邦节 ,又叫宰牲节或忠孝节。时间是从开斋节那一天算起,往后推 70天,即为古尔邦节。古尔邦是阿拉伯语译音,原意为献牲,从古代阿拉伯民间传说演变而来。据伊斯兰教传说,古代先知伊卜拉欣90多岁未能得子,真主赐他生了一个儿子。以后,伊卜拉欣忠实地正要执行这一命令的时候,真主又命天仙送来一只羊代替。于是,阿拉伯人根据这一传说,宰羊祭祀。宰牲忠孝便由此而来。伊斯兰教创立以后,继承了这一风俗,把它作为伊斯兰教的节日。节日里,回民头戴白帽,服装干净整齐,成年男子几乎都要到清真寺聚会礼拜。清真寺要宰牛、宰羊,集体聚餐。凡经济能力许可的回民,要给清真寺送牛、羊肉或食油作聚餐食用,或送礼拜用的草席,或送钱和其他物品。这一天送往清直寺的东西,回民称为放口唤。对于回民来说,这是应尽的光荣义务。节目里,亲友们都互相祝贺,热闹气氛过开斋节。



  圣纪节 ,又叫冒路德节。这个节是伊斯兰教教历每年 312日,为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日忌日而举行的,多由清真寺主持。穆斯林都要去清真寺礼拜,听阿訇讲经,赞颂穆罕德的功绩。参加人的数和热闹程度都不及开斋节和吉尔邦节。以上三大节日,凡国家公职人员都享有假日。

  常德回族除了自己的民族节日外,其余如除夕守岁,恭祝贺年、元宵张灯、龙舟竞渡、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民间节日,都与汉族相同。 礼仪 常德回族尚礼仪、好宾客。每当客人来家。回民习惯于先沏茶。递茶怀时用双手,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并拿出糖果糕点来招待。有的还做一碗独具风格的红糖荷包蛋。家宴时,席上必有鸡鱼等菜肴,还有各种烹调方法制作的牛、羊肉数碗和大碗盐鸡蛋,色香味佳,具有民族风味。席间,主人要为客人来菜添饭,客人要尽量食用;要是故意推辞,就会被看做是失礼。饭后,主人还要倒水给客人洗脸、擦手,并递上一杯清茶。 常德回民待客,还有饮擂茶的习惯。饮擂茶时,桌上还摆事实上几十盘茶点,并将盘子摆成字形。客人饮茶时,要将原来的字形拆开,再摆成一个新字。如桌上摆的是寿字,客人就得重新摆成字。饮茶也像饮酒一样,相劝、敬茶,一饱方休 回族内部交往,特别出是穆斯林之间,见面时有说色俩目的礼节,以示祝安问好,晚辈和长辈见面,晚辈先说色俩目,长辈再回说色俩目。平辈相见,互相说色俩目。出门旅行时,要先向父母讨口唤,即取得父母同意,不参随意离开。旅行回家,要向父母讲述办事经过和沿途见闻,表示请安,使父母放心。回族人还十分注意不随意叫别人外号,不反手给别人倒水,不用左手与别人握手,尊重别人的人格和自尊心。

【土家族风俗】

  常德市土家族人,主要分布在石门县。土家族自称毕慈卡或毕基卡。

  土家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旧在 2000多年前,土家先民便在石门一带披荆斩棘,开垦种植,繁衍生息,为开发石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勤劳勇敢,智慧质朴的土家人民保持和发扬了本民族的传统与习俗。土家族的优良传统与淳朴习俗。是土家人民增强团结的思想基础,也是土家人民联系感情的纽带。它深刻地反映了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成为土家族人民自尊自强、奋发向上的一种精神力量。

  语言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其语支尚待研究确定。但土家族没有本民族本文,长期以来使用汉文。现在,大多数土家族人都通用汉语,操土家旅顺的已经很少了。总之,汉语已成为人们日常通用的交际工具。

  服饰 土家族有自己美丽的民族服饰。唐朝时期土家人民所织溪布已是土酋向朝廷纳贡的地方名产。土花铺盖也是富有特色的民族工艺品。改土归流前,男女服饰不分,皆为一式,裹刺花巾帕,衣裙尽绣花边。改土归流以后,统治者强令服饰宜分男女,男女服装才有所区别。妇女穿左襟大褂,滚花边二三条,袖大而短,衣长而肥,无衣领;裤脚特大,镶花边;脚穿尖尖花鞋,鞋口滚花边,不穿袜子,冬天缠一副白布裹脚。闺女额发中分梳成两条长辫垂后,已婚妇女头发编成单辫挽髻,用青丝帕缠头,耳、手、足皆有银饰。老年妇女戴列子圈圈帽和大圈银耳环。老年男子穿有领的大襟衣,右衽,不滚花边。青年男子穿对襟短衣,排扣达59对,衣领高,袖长而小,袖口滚花边;下身均穿青蓝布裤子,裤腰为白布,裤脚较短,脚上缠青蓝布裹脚;头包青丝帕或青布帕成人字路。老年男子脚穿双乔子鞋,青年男子穿官头鞋,绣有花边。小孩常戴冬瓜帽奉冠帽,帽上绣花鸟鱼虫。奉冠帽前面还簪有银器铸成的十八罗汉八仙

  过年 ,过年是土家族最大的节日,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到正月十四、十五结束。过大年的时间双汉族提前一天。土人度岁,逢月在以二十九为岁,月小则以二十八日相传土司出兵,正值除日,全民间先期度岁,后遂以为常。过年的方式很特别:是日土民供已故土司某神位于堂上,陈以酒醴鱼肉,而置亡祖先木主于门后。祭时将牛马鸡太藏诸洞中,老幼男女各屏息以待,谓某神在堂,不敢惊也。土家人杀年猪后,把猪放在门角后,用蓑衣盖上,一人持刀守候。若有人从门前经过,即拿刀追赶。赶上了就拉到家里吃一顿肉。过年时,肉不细节,吃大块肉,菜不分炒,吃合菜,吃大碗酒,年饭用大蒸笼蒸好,吃数日,团年时,关上门,抓紧吃喝,不许说话。大年三十要吃团圆饭,并彻夜守岁。正月初一还要四处拜年。正月间最热闹的是跳摆手舞。每岁正月初三至初五六,夜鸣锣击鼓,男女聚齐,摇摆呐喊,名曰摆手。摆手时间: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但大多在正月进行。由于地区家支姓氏不同,有跳三夜、五夜、七夜,也有跳十几夜的,有的白天黑夜都跳。每个自然村有一个专供跳摆手舞的摆手堂,摆手堂里设有土王庙,庙前是空旷的坪场,坪场中栽有杉树,树上挂有彩灯。摆手人围着古杉树转圈跳舞,其基本动作是单摆、双摆、回旋摆三种,其特点是手脚顺摆,摆左手出左脚,摆右手出右脚,俗称同边手。摆手幅度不大,腰膝微曲,摆手的人男女相携,蹁跹进退踩着鼓点跳舞。锣鼓挂在中央的古树上,由一人敲打。摆手舞分为大小两种,大摆手以地区为单位进行,时间长,规模大,内容多,套数全;小摆手则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时间、规模均不如大摆手。大摆手不单是进行摆手活动,还有文武大表演和物资大交流,活动多种多样,其内容之丰富、规模之宏大在其他民族中是少见的。



  四月八  指农历四月十八日,有的地方过四月十七。传说这天是牛毛大王生日。牛毛大王乃天宫大将,因办事有误,天帝罚分为牛,为民耕田。四月十八过节时,耕牛受到特殊优待:不耕地,给它喝酒、吃蛋及熟黄豆。这天各家都备办酒肉耙耙,作粢宰豕,脱为大脔,掺糯米蒸之,敬祀祖先。

  端午  有大小端午之分。大端午为五月十五,小端午为五月初五。这两天,家家烧香燃烛,杀猪磨豆腐,包棕粑,敬祀祖先及土王。已出嫁的女孩皆回娘家团聚过节。



  六月六  相传土司覃垢。这天又叫吃新节,各家从地里摘两个新包谷棒熟后警祀祖先,再由全家分食。自此,地里的包谷才能食用。

  重阳  有大重阳(九月十九)和小重阳(九月九)之分。大部分过大重阳。这天要挑一根结有五个包谷的包谷杆,外加粑粑酒肉敬祀五谷神和土地神,表示五谷丰登。这天家家要打粑粑,俗语重阳不打粑,老虎要吃妈。这天还要土地庙里杀重阳鸡,敬神的食品绝对不许外人(包括已出嫁的女儿)分食。



  婚姻 土家族可与外族通婚,但大多数在本族内联姻,各姓间皆可开亲,只是几个特定的姓氏之间至今禁婚。如覃田、彭王、彭白、向李、向尚、向田杨诸姓之间,据说皆为结拜兄弟,故不联姻。土家也有同姓为婚的习俗,如彭氏、向氏和王氏,这是原始族内婚配残余的保留。土家喜开姑表亲,姑表兄妹之间有娶嫁优先权:凡姑氏之女,必嫁舅氏之子,名曰骨种'如果姑氏有几女,多以一妻舅氏之子,而诸女乃至别嫁。至今还有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的说法。这种姑舅表婚是沿袭已久的族外群婚制的残余。土家还有妻姊妹婚的遗俗,如果妻子死了,妻子的妹妹可以嫁给姐夫。还有弟死兄纳弟妻”,“兄亡弟配兄嫂坐床习俗。妻姊妹互为婚姻的遗留。

  改土归流前,土家族婚姻是较自由的,男女青年多以情歌为媒,唱山歌恋爱,从而建立美好的婚姻。每年正月跳完摆手舞后,已婚男女和小孩退出场外,未婚青年男女且歌且舞,自由选对象,互相倾吐爱情,惬意者互送礼品,经土司允许便可订婚。若两男争爱一女,由男方比武判决,胜者优先,负者告退。订婚结婚时不索取任何钱财。成亲时,新娘袖系红绿丝线,由其兄或妹背引到男家。改土归流后,婚姻制度受到严重破坏,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多受门当户对财产多寡的限制,自由婚姻逐渐被买卖婚姻或变相买卖婚姻所代替。婚姻手续亦日趋复杂繁琐,形成了求婚、订婚、拜年、结婚、回门五大程序。

  求婚:男方父母选中谁家的女孩后,就请两个媒人到女家说亲,一般要往返三次才能求成。

  订婚:俗称放鞭炮。求婚成功后,选吉日订婚。是日,男方请人挑礼物去女家,女家放鞭炮欢迎,并宴请亲朋至友,女家亲戚邻居也放鞭炮庆贺。

  拜年:订婚后,男方每年大年初一都要挑礼物去女家拜年。拜年时,姑娘避见示来的夫婿,婚前年年如此。

  结婚:结婚年龄为十六、七岁,有的只有十三、四岁,甚至更小。男方如要求当年结婚,那年大年初一须用一只带有尾巴的猪后脚去女家拜年。女方如果同意,便把猪尾巴留下。要是不同意,就将猪尾巴割下,用红纸包好放在布鞋里退给男方,待翌年再议。结婚时,女家只做土花被面,男方要出里布(被里)和挡头布。女孩众懂事后就学唱哭嫁歌。哭嫁歌须用土家语唱。哭嫁时间一般是婚前7~10天,最长达1个多月。这种哭,不单是嚎啕,要吐出词儿,还要求词儿顺口押韵,朗朗上口,婉转动听,感人肺腑。哭的词儿很多,其中还有骂词,如《骂媒人》、《骂婆婆》。会哭会骂是族氏的自豪,娘家的骄傲,也是婆家的得意。媳妇接进门后,婆婆总是要细细打听媳妇哭嫁的水平。谁家的姑娘不会哭嫁,就会被人瞧不起,被人诅咒吃一辈子霉米饭。所以,土家姑娘长到十一、二岁,就开始四处陪新娘学习哭嫁。不管十里八里,跋山涉水,哪里有姑娘出嫁,总要去的。家境困难的,卖两个鸡蛋,也要让自己的女儿去学乖,增长见识。有些姑娘,出嫁前半年就开始横草不拿,竖草不拣,要么由自己的母亲,要么请贴己的亲戚,躲在屋里悄悄传授出嫁时哭嫁的词儿。婚前一日叫 花日,新娘披红插花,开脸打粉,头发绾髻,并包上新丝帕。傍晚,男方接亲队行至女方家门前,女方要行拦门礼。第二天为正酒,即结婚日。鸡叫头遍就准备发轿。姑娘吃完离娘度后,由送亲娘拖拉出房,在堂屋中辞别祖先,向亲友作捐告别。然后由红花儿(未结婚的兄弟姊妹)用背亲带背上喜轿。新娘手执两束筷子往前后各丢一束,上轿时还用脚蹬三下轿杆。花轿出大门时,妇家用扫帚扫三下,一群妇女要拖拉轿杆,使之连续进退三次。行进中,若碰上另一家聚亲的,两乘花轿并排停放,两位新娘互相交换一只鞋后,即各自离去新娘到婆家时,必须断煞烧四眼,方能进屋,然后,新娘新娘双双拜堂,礼毕入洞房。新娘进门时,男方父母要上楼躲藏避见媳妇,不能碰红脸。新娘的兄弟于此日穿草鞋赶到男家喝喜酒,名曰赶脚酒

  婚后第三天早上,新婚夫妇要回娘家省亲。回门那天须早去晚归。

  丧葬 改土归流前,土家族普遍实行火葬。 100多年前,土家还保存有停丧火化的习俗。经统治阶级的强制下,土家族才改火葬为土葬。

  土家人极重丧事,人过五十就准备棺材、寿衣、寿鞋。称棺材与住房为人生两大要件,所谓在生一栋屋,在死一口木 人死后,亲属要给死者洗澡、穿寿衣寿鞋、在腰上扎白纱、脸上盖纸、胸口压鼎锅盖,还要请土司唱溜床词告别词等。灵堂设屋中,停柩3~7日,由土老司念经唱歌,敲锣打鼓,通宵达旦。

  出葬那天,全村人都来帮忙,不需供饭,不要报酬。众人堆土砌石,筑好坟墓。坟上插一把纸伞和一根子孙棍,倒伏一只畚箕,栽上千年树。坟前修好坟台。四周植以松树。

  一般习俗 土家人多在依山傍山处定居。除个别大山区有单家独户外,一般喜一村一寨聚居,每个自然村多为同姓同宗。土家人习惯于一事实上住一栋房子,房屋坐北朝南或坐同朝北,不喜东西向。房子较常见的是三大间。中间的一间叫堂屋,堂屋两边的叫人间。人间的住法是左大右小,长者住左间。许多家房前屋后喜植果木花草,环境优美。 土家人的粮食以大米、苞谷为主,辅以小米、红薯。每日三餐,尤重晚餐。爱吃辣椒、酸菜、糯米粑粑、团馓和腊肉。喜爱大片大片的炒肉或大坨大坨的蒸肉。逢年过节的饮食较讲究,过年要吃蒸饭蒸肉和合菜,腊月三十吃雄鸡,正月十日或十五吃半边独头肉及库弄粑粑,清明吃半边猪头肉,四月十八吃粉蒸肉,六月六吃新包谷棒,重阳节吃重阳鸡。

  土家人朴实、耿直、好客、待人热情、大方、诚恳。一语相投,倾心相交。客人到来,热天喝一碗糯米甜酒冲凉水,冬天吃一碗开水团馓,必留宿留餐。请客吃饭不上细肉,不用小酒杯,要炒大块肉,喝大碗酒,以示尊敬和大方。 土家人民具有男女合作,终岁勤劳不休、勤俭节约、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美德,从孩得时开始就注意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性。

  土家族是多神信仰,过去崇拜祖先,迷信鬼神,部分人不信仰道教、佛教。由于信鬼神者多,自然禁忌也不少。比如:若遇戊日,不宜动土。正月初一至十五、立春日、凡属牛、蛇、龙的人不能挑水。一个月中三个戌日不倒粪、不挖粪、不挑水,以免天旱。属狗的人逢戌不能扫地,免生跳蚤。清明和立夏禁止使用耕牛,以免生病。一、四、七、十月的蛇日,冬月的鸡日,每月三、六、九日,腊月的牛日,均视为红煞日。满月为土瘟日。红煞日、土瘟日均禁止播种,否则无收。逢甲寅、庚寅、壬辰、戌辰、庚申、己已日不做买卖,不宰杀和放饲家禽。吉月和节日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正月初一至十五,七月初一至十五禁给小孩剃头。禁止孕妇、妇女在堂屋门槛上坐。禁止孕妇、寡妇观看婚礼。改嫁的姑娘禁给新娘铺床、做媒。禁止到未满月的姑娘家借东西。禁止毛头姑娘和孕妇进洞房。初生婴儿的洗澡水只能倒在火坑下,禁止乱倒。禁止穿蓑衣、草鞋进初生婴儿家的妇女房门。禁止穿蓑衣、扛锄头、挑空桶进门。禁止妇女在灶门前烤脚。禁止客人与少妇同坐一凳。妇女的裤子禁止露西在太阳下面。死在外面人禁止进堂屋。死人闭棺时禁止小孩在场,以免将影子关进去等等。

暖男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暖男,是指像煦日阳光那样,能给人温暖感觉的男子。他们通常细致体贴、能顾家、会做饭,更重要的是能很好地理解和体恤别人的情感,长相多属干净清秀的类型,打扮舒适得体,不会显得过于浮躁和浮夸。小清新强调外在形象,而同系列的暖男却更强调内在。同时也称顾家暖男。指那些顾家、爱家,懂得照顾老婆,爱护家人,能给家人和朋友温暖的阳光男人。

中文名

暖男

外文名

Warm Boy

词义简述

情感上的暖,心理上的懂得

内涵功能

领导的功能,任劳任怨

词义介绍

暖,肯定是情感上的暖,心理上的懂得。暖男盛行意味着整个社会对男性需求有了新的定义,原来以耍酷、富有为主要追求目标,现在,则对男性的理解力,细腻情感方面的交流需求越来越强。心理咨询师卢悦认为中国的男性在表达情感时还是受约束的,要么摆出一副就事论事的老大哥姿态,要么就是永远跟别人索爱、撒娇的小弟弟,这些都无法让女人感到贴心、安心。因此她们对男人们在情感上的理解和抱持的需求日渐增加。

中国男性超理智的人太多了。超理智最大的特点就是避免情感卷入,给人冰冷的感觉,因为太多情感卷入会降低效率,加之环境和压力的要求越多,人就会变得越来越理智。在心理专家刘丹看来,科技的进步让人缺乏温情,快节奏的大数据时代给人们带来的一个重要丧失就是情感,一旦你投注感情速度就会慢下来,会被淘汰。一夜情、网恋、小三,情感来得快去得也快,人们变得没有那么投入。

很多时候,除了一个手机号码,你完全不知道对方身在何处,关系的不确定感让人惶恐。人不可能面对紧张焦虑而不采取任何应对措施的,迷恋都教授,喜欢在情感上特别专注的暖男就是一种应对机制。以前女人要的安全感是金钱上的保障,现在则是情感上的支持。

另外,卢悦强调,在倡导竞争性文化的社会里,暖男的出现说明我们特别需要有一个人能接受自己脆弱的部分,表现得不好的部分,期待对方非常温暖地对待自己,无论我怎样折腾,你都爱我,你可以接受我扔在你身上的所有不好。

著名资深媒体人灿灿说,暖男要从搭积木做起。

内涵功能

每个女人在男人身上想要寻找的感受和需求是不同的,有的想找妈妈式的怀抱,有的想要爸爸般的支持,两种不同感受的温暖也就构成了暖男的两种色调。爸爸式的温暖和妈妈式的区别就在于,妈妈的温暖是受伤时的一种理解和抱持,倾向于把孩子变小。爸爸式的温暖则能从更深层面去理解,倾向于解决问题。

可能妈妈理解孩子的是脆弱的一面,爸爸理解的则是孩子把脆弱当作不想长大的借口,理解孩子害怕承认自己很强大的部分,并帮助扶植孩子从弱小的状态培养长大。真正的暖男,是可以很温暖地促进你成长,提供妈妈所不能给予的温暖,这样的温暖非常了不起。卢悦说道。

时下暖男应具备三项功能

一是任劳任怨。女人可以任意地面对这个男人撒娇,发脾气,想干吗就干吗,这需要强有力的怀抱。抱持的意思就是当你受伤时我可以抱你,当你闹时我可以坚持。好的怀抱,温暖又安全。面对女性那些无法理解的情感情绪时能挺住,能一直厚脸皮、大胸怀,不会被吓跑。

二是能翻译出女人内心深层次的想法。社会上有越来越多女汉子,她们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脆弱的部分,倾向于用男性的方式,比如攻击、发怒、折腾等强有力的方式来满足内心的害怕与脆弱,这在心理学上叫反向形成。真正的暖男是有能力翻译出这层意思的,看到女人们用很恶劣的方式所掩盖住内心真正的渴望。

比如男人要加班,女人说,别去行不行。倘若男人比较笨的话,会试图说理,不去不行,会被老板炒鱿鱼,但男人越解释女人就越难受。他们不懂得女人实际想要的是一种态度,而不是在事实层面的辩论。当女性缺乏表达自己的能力,男性缺乏理解女性时,沟而不通的现象就时有发生。

三是领导的功能。暖男不光是要能理解女人,还需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同时让家有新的航向,不是说以女人为中心家就一切太平了。暖男不能成为软男,像橡皮泥一样,女人还是得不到安全感。一个好的男人需要具备抓和握的本领,当女人情绪到处乱跑特别躁动时,能够抓住她,让她有方向感,同时还要坚持原则,这样两个人之间就有了互动。

剩女福音

有一种寒冷是不穿秋裤,有一种情感叫暗送秋波,找个暖男替你回家温暖被窝。各大网站都推出暖男专辑,评选你心目中的暖男。每个人心中的意向人物虽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着某种共性:嘴角一抹浅笑,眼眸饱含柔情,细心贴心,善解人意,让人如沐春风,如沐煦阳。

尤其是韩流再次来袭,第四批韩国男偶像们,比如金秀贤、李敏镐都是彬彬有礼,暖意十足,还时不常显露卖萌卖乖范儿。

台湾媒体更声称暖男的出现,让大龄未婚女青年们看到前面的曙光。这些年,关于男人的学历、地位、金钱、豪宅的故事听得太多也看得太多了,他们有能力但特别繁忙,根本没时间陪家人,很多妻子都是坐守空房。这种相处模式令女人们感到厌倦,她们开始向往那些顾家做饭,细致体贴的暖男们。

时下的两性关系不再是传统的王子和灰姑娘的版本,随着女人的力量日渐强大,女人对男性美的定义也发生了转变。暖男不等同于娘娘腔,他们有力量,特别能干,还懂得关爱和体贴,其实这其中是有矛盾性的。心理咨询师王艳梅说,女人们爱幻想,对男人的要求包含很多理想化的成分,越是强化暖男,说明大家越缺少这种感觉,生活中太少见了。

很多时候女人对男人的期待更多是跟父亲的角色掺杂在一起的,大部分女人不太能分清楚对理想伴侣的要求,是对爸爸的,还是对一个男人的。相比之下,她也认为30多岁大龄女青年们,错过了结婚的最佳年龄,会对暖男这个群体特别渴求。

同时,对男性的要求理想化成分越高,也说明社会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社会分工更细致,个人空间更强,个人掌控生活的能力更强了。这也反映了女性的觉醒意识,对生活品质有更高的要求。

注意与中央空调区分

暖男只暖一个女性,对其他女性态度是冷淡的;而中央空调对所有女性都是温柔体贴的。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40aa3bfcaaedd3382c4d36c.html

《常德风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