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控制型人格特征

发布时间:2020-03-25 12:42: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在课程的第三章节,我会讲解以对控制感的过度渴望为核心特征的一些人格障碍:比如自恋性人格障碍和强迫型人格障碍等,生活中这些人更容易成为关系的施害方,我也会在讲到那些课的时候来讲解一些行之有效的自助和助他方法,帮助我们在控制感这个变量上获得更多的平衡。

 

这一节课可以看作是为了未来讲解“高控制感类人格障碍”做出的基础铺垫。在这节课,我会通过讲解控制感的来源和心理机制,帮助大家了解为什么当健康的养育缺失的时候,会产生过度的控制欲,和过度的被控制欲。虽然表面上“控制感”和“被控制感”会看起来相反,其实它们本质一样,是两种相生相息的心理需求。

 

生活中很多人都曾经被控制,或者控制别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人对控制的渴望是极其正常的,因为人的安全感来自于控制感,心理学上把这种控制感称为是对未知的可控可预测性(predictability of the unknown),生活中充满很多未知,而面对这些未知,可控可预测感越强,安全感越大;可控可预测感越弱,则安全感越少,人心也越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

 

你如果体验过即将毕业走入社会,但工作毫无着落,家里也没有支持和帮助;或者你忽然失业断了经济来源,但毫无把握找到新的工作,无法寻求到新的经济支持,你就知道,面对不可控不可测的痛苦与可怕,很多时候这种感觉会带来绝望,让人毫无力量感。即使不是走入社会或调换工作这样的人生的转折点,你每一天的生活也需要持续的掌控感,才可以感到稳定和舒适,才不至于被无处不在的焦虑和不安折磨。

 

所以,只要有可能,人人都追求控制感。这一点甚至从生命最开始就可以看到,比如婴儿通过大哭让养育人将注意力给予自己,通过自己一点点有限的力量去获得对父母的掌控,获得生理心理的满足,体会到安全感;再大一点到童年时期,每一次耍赖不听话,每一次哭闹不愿意和父母分开,也是在用自己的力量尝试获得对父母的掌控,如果他们的不安和痛苦被回应,被给予温和的看到和对待,他们也会更加确定父母是在意我的,我的环境是安全的,我是被爱的孩子,掌控成功再次转换为对安全状态的感知。

 

试想一下如果这个婴儿无论怎样大哭父母都不会及时回应,或者那个小孩无论怎样抗议或胡闹,都不会被拥抱被安抚被理解,反倒会被威胁被惩罚,这时他们会深切感知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如果这样的“掌控失败”经历贯穿于人生早期生活的话,他们就会毫无力量感,不觉得自己有影响力,而这种力量感的匮乏,则会让他们要不过度追求控制感,要不对被掌控产生依恋,那些看起来具有高控制型人格的人,往往是两面兼具的。

 

因为当一个人没有基本力量感的时候,被控制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带来安全感,尤其当施予控制的那一方拥有被控制者,所钦佩或渴望的优势/特质/资源的时候,因为至少自己不用体验恐惧,迷茫和绝望,至少努力的目标是清晰的,也就是“只要我按照控制我的人的要求去做,我就有可能得到认可,肯定,接纳,获得安全感,甚至是被爱的感觉”。在心理咨询中,我接触过太多人因为自幼生活在与高控制力的父母的养育关系中,或者承受过长期的情感忽视,而无意识的将被爱等同与被控制,他们熟悉也依赖被控制的感觉,即使在关系中或生活中已经受尽伤害,他们往往一边极度渴望摆脱痛苦感困顿感,一边不愿脱离这种状态,担心一旦不被控制时,自己会重新回到毫无力量感,毫无影响力的脆弱状态中。就仿佛一个人手抓着刀刃,一边鲜血直流,大呼救命,一边紧紧抓住刀刃,认为这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无法离开残缺的婚姻,或者控制不住自己不断追求更高权力,更多金钱,或者过度的追求和在意他人的认可和夸赞,无论这个人是谁,都想得到对方的欣赏和羡慕,这些行为,其实都是源于他们内心深处的无力感和脆弱感,他们因此需要“被控制感”,因为只有被他人或被某一个评价标准控制的时候,他们才可能通过满足这个人或这个评价标准而让自己体验安全感。他们的生活往往是深不见底的追逐,无论拥有多少,还是感到不够。无论得到多少肯定,他们依然担心下一个人,下一个更权威的机构或群体不能给予自己认可,他们的生活往往很累,更容易受到焦虑症,厌食症等的伤害,长期的压力激素过量分泌,也增加他们身体患病的可能性。

 

 

过去多年的心理学研究与咨询实践中,我常常会感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没能发展出成熟稳定和独立自由的人格,没有找到某种可以自洽,而且让他人受益的对生活意义的解答,都会很容易陷入过度控制的状态中。只是从一个时间点看的话,有的人会过度控制他人,而有的人会过度控制自己,但正因为“控制感”和“被控制感”其实相生相息,就导致了这两个状态在权力结构发生变化的时候,会相互转化。我们在面对权力更大的对象会极度需要被控制,而面对权力更小的对象会极度控制。

 

比如已为人母的米兰达,在她长大的过程中一直家教严格,从她记事起就需要配合家人维持家庭对外的形象,她一直都很清楚,什么话不可以说,什么想法不可以有,她规规矩矩安安全全的长大,自然而然进入一段她熟悉的控制与被控制的亲密关系中,男友会对她的言行举止有期待,她也可以适应的很好,很快和男友走入婚姻。这个无意识的将自我局限在安全得体的生活范畴内的经历,其实很多女性都不陌生,她们往往看起来很乖,很懂事,从不会“自私”的顺从自我心意去做决定,而是一定会想是否父母/伴侣可以支持同意自己,诸如上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嫁什么人,从事什么工作,是做全职妈妈,还是做职业女性,甚至和谁打交道,和谁做朋友等等,都会考虑比家人和男友的观点和感受。

 

她在“为你好”的规劝之下安于被控制的生活,为了维持和谐,也学会了高度自控,这一切看上去都很好,直到她做了妈妈的那一天,面对比她权力更小的孩子,习惯了被控制的米兰达就将被控制等同于安全感,她拒绝面对现实生活的多样化挑战,坚持拿自己认为正确的做法来要求孩子,养育的过程不是互相挑战共同成长,而是她一边执着的处于被控制的状态中,一边执着的控制着儿子的行为和想法,甚至他的穿着,活动,交友。从儿子出生到上高中前,米兰达每天都对他的生活事无巨细,直到11年级的儿子陷入深度抑郁,寻求自杀,才是全家震荡之中来寻求心理治疗,才看到了孩子心理的痛苦和无望,原来根植于上一代人的自我压抑和对安全感的片面解读。 

 

改变往往极其复杂和艰难,内心深处的脆弱和无力让他们确信自己如果脱离控制,会无力招架未知的挑战,会被恐惧所打倒,于是只要生活的痛苦还不至于让他们完全彻底的无法忍受,他们大多会一边继续说服自己生活其实挺好的,不需要改变什么,一边在咨询室寻求暂时的解脱和宣泄。前面案例中的米兰达,就是自己深爱的孩子在成熟心理病症的痛苦时,才终于决定来面对自己通过被控制获得安全感的心理模式,陪同孩子经历了若干年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自己和孩子重新体验真正的力量感,摆脱控制欲和被控制欲的局限。

 

 

说完了控制欲的心理机制,我再来介绍一下高控制型人格在生活中会有怎样的表现。

 

首先高控制型人格的人会让你觉得内疚和羞耻,潜台词是“你都为我做了那么多,我怎么还好意思(还有脸)去这样/那样做呢?”

 

这个人可能是你的上司,恋人,甚至是父母,你会不知不觉地处于一种“被爱绑架”的境地。对方经常会说:“这是为了你好”、“我这么做还不都是为了你”等等,你觉得内疚,觉得还不起只想要逃离。在日常的相处中,发展出一种“一切都要顺着对方的意思来”的相处模式,你虽然不断的告诉自己这是ta爱你的表现,看重你的表现,却会感到更加的困顿,更没有信心,没有可以释放的潜力。

 

其次,高控制型人格的人也会非常擅长操控(manipulate)他人。比如高控制型人格的人的女朋友/男朋友吃软不吃硬,那就适当装可怜、适当卖惨,遭遇分歧总能让对方最终顺从自己的想法和心愿,而从不要求自己也同等的尊重和理解对方;朋友/同事吃硬不吃软,那就适当狐假虎威,或者威逼利诱,夸大自己的能力和脾气,赢得自己迫切需要的好感和尊重。

 

第三,高控制型人格也有非常多隐性攻击行为。这是控制型人格的核心特征。与之相对的是显性-攻击行为,指的是为了在竞争中得到优势所采用的公开的、直接的、明显的行动;而隐性-攻击行为则是指明明想要达到目标,但是却用一种迂回、隐蔽的方式,有时候甚至是具有迷惑性的欺骗性的方式,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自己的行为不是直接达到目标,而是操纵他人,让他人为自己做到想要达到的目标。比如说——

 

①让他人感受到隐秘的威胁。他们并不会说:“你不按我说的做,我就杀了你”,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行为,让你感到焦虑、彷徨、感到在他面前低人一等;

 

②让他人有内疚感。他们会让自己看起来比你更占据道德高地、比你更弱势、比你付出更多等等来让你感到内疚感,并且受到内疚感的驱使,心甘情愿为他们做事情。

 

③假装无辜。当他们做了一些只要认真分辨,就能看出他们在使坏的事情之后,能够通过巧妙的说辞和表演,让人反过来觉得他们是无辜的。

 

④扮演受害者。有时候是扮演受害者的同时诋毁真正的受害者。比如说,企业主明明拖欠了工人的工资,导致工人付出劳动却得不到回报,不得已而维权,企业主却公开宣称,这些工人都好吃懒作,生产的产品大批量不合格,导致订单被取消,拿不到尾款,我并不是故意拖欠,而是实在拿不出钱来,我已经在卖车卖房地凑钱了……等等。他们否认自己的责任,惯常逃避自己的责任,这一点尤其在未来讲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时候会有具体介绍。

 

总之,对于内心安全感力量感极弱的人来说,其他人要不是被自己控制,就是来控制自己。也难怪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自己陷在竞争攀比的无限焦虑之中,因为这种人际关系的本质是缺乏安全感的,更不可能袒露脆弱性,也因此无法真诚。

 

 

如果你的亲密关系对象就是高控制型人格的话,你会更容易陷入低自尊,过度自我怀疑,自我否认的状态,甚至有更大可能罹患心理、情绪上的障碍。因此,与高控制型人格的人相处,首要做的是,要识别出对方是不是高控制型人格。

 

这并不需要有高超的识人能力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只需要遵循一个原则——“看人看行为”。如果一个人,你和TA互动的过程中,你总是在按照对方的方式行事,甚至内心不舒服、想拒绝了,结果还是在按照对方的方式行事;如果对方总是不接受任何拒绝、否定的答案;如果对方很少给出直接的回应与回答,总是在找借口,并且找借口的结果会让你觉得自己不够好、或者自己经常体验内疚,感觉苦闷;尤其是在你跟对方沟通表达后,依然毫无改变的话,就可以断定对方是高控制型人格了。

 

无论你和这个高控制型人格个体处于一种什么关系,或者你本人就拥有高控制型人格特质的话,你唯一的做法就是去完善自己内心的核心价值感,同他人建立明确健康的边界。健康的边界建立是极其艰难和具有挑战的,但却具有重大意义,浅层作用是你可以和对方的相处中避免被操控、避免被甩锅;比如你可以在对方做了一些隐蔽的冒犯行为之后将你的感受表达出来,让对方了解你的界限。在未来对于高控制型特质的描述中,我会以本节课的心理机制为基础,继续跟大家分享建立健康边界的方法论和使用技巧,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讲到这里。请做好标记,未来我们会回到“边界boundary”这个话题,对控制欲的管理进行更深刻探讨,分享给你更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最后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内容。第1,控制型人格特质其实每个人都有,因为个体的发展需要力量感,每个人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追求自己渴望拥有的控制感,而健康的养育模式会帮助一个人形成健康的自我管理,他们的力量感稳定,因此只对自我进行适当控制,对他人对多样性保持好奇和尊重;而当这种健康养育没有实现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两种状况:过度的控制欲,和过度的被控制欲;第2,高控制型人格的人会让你觉得内疚和羞耻,他们非常擅长操控别人,同时也有非常多的隐形攻击行为;第3,我们可以通过看人看行为的原则来识别出对方是不是高控制性人格,与高控制性人格的人相处,我们需要建立明确健康的边界,这样才有可能避免被操控,如果你自己就有可能去控制他人的话,那就更加需要和自己建立更健康的关系,去填补自己内心不安全的力量匮乏感,帮助自己减少患上过度控制而导致的人格障碍的可能性。

 

关于控制型人格,今天就讲这么多,在未来的第三章节中,我还会继续讲到高控制感类人格障碍,欢迎您继续关注。我是韧心旎,我们下节课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45e73bbd2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af.html

《15 控制型人格特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