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居易的闲适诗对宋初诗人的影响

发布时间:17143054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白居易的闲适诗对宋初诗人的影响
要:白居易是一位高产作家,他流传下来的诗歌近三千首,在这三千首诗歌中,闲适诗为其中的优秀之作,其通俗直白的风格,闲适优雅的情调,浅显流畅的语言深深地影响了宋初诗人,但是因为生活经历的不同,个人心境的不同,宋初诗人的闲适诗在学习白居易的同时,又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关键词:闲适诗;宋初诗人;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字乐天,晚年居住在香山,故自号香山居士。曾官居太子少傅,后人亦因此称他为白傅。他是中唐时期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诗歌创作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曾在《与元九书》中这样来定性他的诗歌:“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的闲适诗意在“独善”其目的在于“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白居易创作闲适诗既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又受到佛教、道教的影响,在前期,作者受儒家思想的鼓励,在政治上比较热心,这一时期多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诗歌,但是其中也不乏描写从政之余的闲暇与悠然,有时也间杂对仕途险恶的担忧,内容比较
的丰富。后期,作者遭受到江州之贬,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时期则多乐天知命、明泽保身之作,佛老思想较为突出。白居易的闲适诗,虽然个别作品,难免流露出了一些消极的成份,但总的来说,表现知足闲适的诗歌较多。这类诗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在白居易现存的二百多首闲适诗中,大多数诗歌表现了他淡薄名利,知足保和的心境
这种心境是他屡次遭受政治牵连而心灰意懒的真实写照,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了对官场的厌恶、对政治生活的反感,渴望通过佛、老思想来超脱出苦闷的现实,借以排遣自己苦闷的情绪,抒发自己内心的寂寞。如《咏怀》“昔为凤阁郎,今为二千石。自觉不如今,人言不如昔。昔虽居近密,终日多忧惕。有诗不敢吟,有酒不敢吃。今虽在疏远,竟岁无牵役。饱食坐终朝,长歌醉通夕。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先务身安闲,次要心欢适。事有得而失,物有损而益。所以见道人,观心不观迹。”诗人通过昔日在朝为官的情形与今日中隐外任的情形相对比,表现出诗人对黑暗朝政的厌恶,对外任生活的满足。
二、白居易的闲适诗中还有不少记游写景之作,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写出了不一样的感觉
如《题浔阳楼》《读谢灵运诗》《宿简寂观》《咏意》《钱塘湖春行》等诗歌,都能以审美的眼光来观察大自然,以清新的笔调来描绘大自然,超然物外,人景合一,表现出“逸韵谐奇趣”的特点。尤其突出的是《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虽然短小,但是蕴含自然之理趣,活泼可爱。
三、白居易的闲适诗中还有不少说理议论的篇章,这类诗歌因为多表现自己出世逃禅、知足保和的心态,故陈陈相因,无甚新意 正如他自己说的“诗成淡无味,多被众人嗤。但是也有一些说理说得好的。如《效陶潜体十六首》“朝饮一杯酒,冥心合元化。兀然无所思,日高尚闲卧。暮读一卷书,会意如嘉话。欣然有所遇,夜深犹独坐。又得琴上趣,安弦有余暇。复多诗中狂,下笔不能罢。唯兹三四事,持用度昼夜。所以阴雨中,经旬不出舍。始悟独往人,心安时亦过。”诗人以饮酒为契机,将议论、叙述与描写结合起来,比起一般的纯发议论的说理诗,无疑要高出许多。
宋朝建国之始,国家安稳,四方无事,再加上朝廷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一大批文人进入朝廷,享受优厚的俸禄,他们身处轻要之职,待遇优厚,生活优裕,除了相互酬唱点缀升平之外,他们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就是抒发文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情趣了。而白居易的闲适诗以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以及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与宋初文人的心里相契合,对宋初由五代入宋的李昉、李至、徐铉等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白居易自从江州之贬后,他的人生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折,原来偶然出现的归隐情怀越来越浓,与这种思想上的转变相对应,他的诗歌创作也发生了变化,由对国事的关心、对现实的批判,转向了对自我内心情感体验和对闲适生活的摹写。作品中批判现实的锋芒
有所减弱,作品的视角更多的转向了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和作者习以为常的各种景物。诗歌中透漏出浓厚的闲适情调。这种闲适情调暗合了宋初文人的审美趣味,成为宋初文人纷纷学习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退公独处之作《晚兴》“杨浦收残雨,高城驻落晖。山明虹半出,松暗鹤双归。将吏随衙散,文书入务稀。闲吟倚新竹,筠粉污朱衣。”这首诗写诗人在忙碌了一天的公务之后,走出房间,雨过天晴,夕阳西斜,小山明明灭灭,彩虹半隐半出,松树阴暗深深,白鹤双宿双归,真是一派令人愉悦的好风景啊。接下来作者看到府吏各自归家,文书寥寥无几,没有人声吵杂,没有案牍劳形,诗人快乐舒畅,看到新生的竹子,也觉得分外可爱,情不自禁的吟玩起来。诗人依然自得的心情在诗句之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令人读之只觉轻松,只觉闲适。(下转第258页)(上接第256页)我们来看一下李昉等人学习白居易的闲适诗歌的代表之作《小园独坐偶赋所怀寄秘阁侍郎》“烟光澹澹思悠悠,朝退还家懒出游。静坐最怜红日永,新晴更助小园幽。砌苔点点青钱小。窗竹森森绿玉稠。宾友不来春又晚,眼看辜负一年休。”这首诗写作者上朝归来懒得出游,静坐在小园之中思绪无限,终日只是看着太阳来消耗时光,就算天气转好也只是平添了小园的幽情。下面写景,也只是淡淡的点出了石台上的点点青苔,窗外的深深绿竹。色调是冷的,心情是寂寞的,期待的友人不见踪影,一年春光又到尽头。虽有闲来无事,自得其乐之趣,但更多的流露出孤独寂寞之情。
再来看白居易的《杭州春望》“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
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这首诗作于作者任杭州刺史期间。首句写登望海楼远望海天瑰丽的景色,总揽全篇。清晨登望海楼,极目远眺,旭日东升,霞光万道,钱塘江水,奔流入海,护江长堤,闪着银光。此联把城外东南的景色,写得极其雄伟壮丽。 次联作者把目光转向了历史领域,昔日的伍子胥已经随着涛声离去,今天的柳色深藏苏小小家中。两句均引用典故写景,不但展现了眼前景物,而且使人联想到伍员的壮烈,昔日杭州的繁华,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富有诗情画意。下句写女子织绫,游人饮酒,梨花飘舞,酒旗相招;红袖翻飞,绫纹绮丽。诗意之浓,色彩之美,读之令人心醉。末联又把目光移到远处,写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结足春意。用 “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不仅写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蒨,露草芊绵的迷人景色,而且把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象写得非常逼真生动。这首诗把杭州最有代表性的事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像是用五色彩笔,画出了一幅杭州春图。流露出对明媚春光的无比喜爱之情。徐铉的《登甘露寺北望》“京口潮来曲岸平,海门风起浪花生。人行沙上见日影,舟过江中闻橹声。芳草远迷扬子渡,宿烟深映广陵城。游人乡思应如橘,相望须含两地情。”这首诗同样是写登高远望,但是所望景色和白诗完全不一样,京口的潮水,海上的大风,沙上看见的日影,舟中听到的橹声,远处凄迷的芳草等等,这些意象的选用,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通过这些意象,诗中经营的萧索迷蒙的情调
得到显现。作者虽努力排遣苦闷,但内心实际上是失意而灰暗的。 宋初诗人的闲适诗虽然继承了白诗浅显易懂、自然流畅的特点,也学习了白居易寄情自然,自适闲逸的创作风格,但是在内容上二者却大不相同。白居易的闲适诗给人一种轻松愉快,自然天成之感,他常用随意闲谈的笔法,写出休闲适意的心境,让人读后领略到大自然的美景,及徜徉美景中的惬意。但是李、徐等人的闲适诗情况并非如此。他们的诗歌虽然也称闲适,但是闲适之中又总带有一种寂寞、寥落的情绪,他们不是积极的寻访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得到安慰,而是把自我的消极情感投射到自然景物之中,使得他们笔下的自然景物总是带有一种淡淡的愁绪,如上诗中中的“宾友不来春又晚,眼看辜负一年休” 舟过江中闻橹声。芳草远迷扬子渡”其原因在于白居易深受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在积极用世时用儒家思想来激励自己,在仕途失意时用道教佛教来安慰自己,再加上他本性乐观,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白居易内心的苦闷得到暂时的解脱。而宋初诗人久居官场,生活圈子较小,生活较为单调,再加上他们由五代入宋的生活经历,因此,他们的闲适诗中难免会有伤春惜春的伤感之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47517fef6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74.html

《论白居易的闲适诗对宋初诗人的影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