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Q正传》谈鲁迅小说的批判性

发布时间:2017-03-18 10:13: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从《阿Q正传》谈鲁迅小说的批判性

【内容提要】:《阿Q正传》是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品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是千古不朽的名著。它深刻的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面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尖锐的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民问题。鲁迅在这本书中表达出,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彻底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才能使他们真正觉醒,走向反抗和斗争的道路。

【关键词】:阿Q正传 鲁迅  批判性 

一、从《阿Q正传》的思想主题看鲁迅小说的批判性: 

《阿Q正传》通过阿Q的悲剧命运,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面貌,揭示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尖锐的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本质问题即农民阶层的问题。小说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彻底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才能使他们真正觉醒,走向反抗和斗争的道路,中国的民主革命才会有光明的前景。小说特别透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揭露了中华民族的劣根性

2、《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形象总结:

鲁迅写《阿Q正传》的本意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小说是把阿Q这样一个人物安置在辛亥革命这样一个历史的环境中,通过描写阿Q悲剧的一生来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就是说,小说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面貌,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有着高度真实的描绘,深刻的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阿Q正传》通过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并由此反映了如不真正打碎农民的精神枷锁,中国的民主革命很难有光明的前景。阿Q是旧中国受压迫和剥削最深重的贫苦农民,是一个贫困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但作为奴隶,他无家无业,没有社会地位,任人污辱和欺凌。但他在长期的屈辱生活中,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受奴役的奴隶地位,却无忧无虑,达观自得总是用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来掩饰实际生活中的惨重的失败,以求得精神上的自我安慰与陶醉,这便是阿Q主义。但却不是阿Q的最根本特征,他的根本特征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他的所有的思想观念都不是从他的自身的生活体验和自然欲求中升华出来的,代表他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思想观念,是在消极的适应外界环境、适应封建社会现实关系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被动地接受现存的、社会上流行和固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鲁迅多次表明,塑造阿Q的形象,实为画出国民的灵魂,以拯救民族的命运。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所以,阿Q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这一艺术典型有广泛的代表性,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面镜子,同时又有独特鲜明的个性,鲁迅对阿Q的性格揭露意在于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 

3、阿Q性格的基本特征及鲁迅批判精神胜利法的社会意义: 

小说的主人公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时期阶级矛盾非常尖锐、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一个江南农村----未庄,是一个极其贫苦落后的流浪雇农,也沾染了一些流氓无产者的习气,即鲁迅所说的“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无家无业,无亲无故,借住在一个土谷祠里,靠着给人做短工维持生活。阿Q的社会地位也非常低,连准确的姓氏都没有,地主赵老太爷竟然不许他姓赵,并且给了他一记耳光。未庄的人平时谁也不注意阿Q,只在活儿忙的时候才记起他这个廉价劳动力来。人们对阿Q可以随便嘲弄,使他的人格受到难以容忍的上伤害。然而可悲的是,这样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者,却似乎并无真正的愁苦,倒反而总是那么达观和得意。那是因为,阿Q虽然贫困和不幸,但在他身上却束缚着一种可怕的精神枷锁,那便是精神胜利法也就是所说的阿Q主义。

(1)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其特点是用从幻想中求得胜利、从精神上战胜对方的方法来消除耻辱,取得安慰。因此,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实质上是一种奴隶主义和失败主义的表现。比如阿Q虽然用“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来解脱被人揪住辫子在墙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的难堪局面

(2)爱面子、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他连身上的虱子不如王胡多也觉得“大失体统”。他很自尊,可头上偏偏有几个癞疮疤,因而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阿Q既自尊自大而又最能自轻自贱,这两种对立的东西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存在

(3)阿Q还欺善怕恶,怕强欺弱。他遭到失败后往往不敢向真正的敌手作斗争,比如被赵太爷打了耳光,他不敢抗议,换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他也不敢抗争。却转而向弱小者去报复。他的调笑小尼姑、与王胡以及小D的打架,都是他怕强欺弱的典型表现。

(4)还有,阿Q十分麻木、健忘,特别是对于被压迫被海的麻木、健忘。他的糊涂和麻木可以说基本上贯穿了一生,如画圆圈时的思想状态,以及游街时竟因没唱几句戏而“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等等,都是精神极端麻木的表现。

以上,就是阿Q性格的基本特征,也是阿Q主义的一些主要因素。但是,在阿Q身上除了阿Q精神之外,还在某种程度上显示着劳动者的对压迫者的仇恨心理和要求改变不幸命运的愿望当辛亥革命的风暴掀起时,阿Q甚至被革命所吸引,接近和要求参加革命。尽管阿Q对革命的理解荒唐可笑,只是一种“阿Q式”的革命,但是,他对于改变不幸命运的愿望却是热烈而真诚的。因此,阿Q的阿Q性和革命要求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我们理解阿Q这一艺术形象的思想性格时不能忽视的。

阿Q主义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精神病态,鲁迅对它的解剖意在批判整个旧的社会,小说的谴责对象广泛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几十年来,阿Q精神已经成为一切自欺欺人、因循守旧的腐朽思想的通用名词,人们常常用它来讽刺敌人和批判群众中的落后现象。今天,阿Q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这个现象就像一面镜子,至今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能鞭策我们进一步向旧思想的残余影响进行坚决斗争。

五.《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看鲁迅小说批判性: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宝库中的经典作品。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作品将阿Q放在未庄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从而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产生和滋长找到了合适的土壤。阿Q主义在当时虽有极大的普遍性,它表现在作为流浪雇农的阿Q身上时却又有其特殊性。这说明,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极其个性化的落后农民的典型,而不是抽象观念的化身。

(2)强烈的批判与讽刺特色。小说中不仅有头尾两部分的议论,而且其他许多地方也都穿插着议论成份。这些议论都具有批判与讽刺的特色,是突现主题和人物形象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一段的那些议论,不仅直接批判了阿Q的麻木、糊涂、健忘,而且抨击了中国固有的封建主义的精神文明,鲜明的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及作品的中心思想。

总之,作者那些诙谐而精辟的议论,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思想批判的色彩,显示了作者作为一个战斗的思想家的特色。《阿Q正传》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宝库中的经典作品。它还被翻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成为了全世界进步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4a3ed47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fc.html

《从《阿Q正传》谈鲁迅小说的批判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