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4篇)

发布时间:2020-08-11 18:34: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4 篇)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的《静悄悄 的革命》一书,被佐藤学博士的平易、务实的研究态度所感 动,被他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批判所震动,阅读《静悄悄 的革命》,给困惑中的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启示。

思考:教师的角色

1、守望者。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教师在 课堂上扮演着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 者,因而,我们的教室要么是寂静、沉闷的,要么听到的只 是学生们齐声的高呼“是”、“是” .在这里,我们看不到

个体的参与。我们常常呼喊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一一 这不是一句空话。就拿数学教学来说,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 个体参与,从这种个体的参与中获悉个体差异。长期以来, 一直只存在着重认知理解,轻情感体验,重共性统一,轻个 性差异的发展。对于学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 每个个体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人生阅历、思想深度等 对同一内容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 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和独 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想,新课改下, 教师的角色真不应该做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 序的管理者,应该成为关注每个个体的守望者。我国课程改 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它应该是一个个性 的教育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心灵。“守望”即包含 着对每个个体的尊重。

2、倾听者。对于倾听,佐藤学先生对老师的要求是“教 师在课堂上以慎重的、 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孩子, 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他指出老师要做到两点: 一是理解孩子言语所表达的意思;二是理解对方话语中渗入 却又没有明说的想法。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 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

关于孩子们的倾听,佐藤学先生指出:告诉孩子们,倾 听就要用好自己的耳朵,但并不仅仅指用耳朵,有时候我们 还要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和体验。就像一只小鸟在向我 们说话,我们听不明白它的叫声,如何去了解它此刻的心情 呢?就要用眼睛去“听”。

倾听实际是一切教育的开始。美国的创意教学,有专门 的培养学生倾听的训练中心。美国教学研究协会研究发现: 传统教育的最大失误之一,就是在孩子还没学会如何听课 时,讲课就开始了。倾听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能力;是一一 种习惯,更是一种品质。

回想我们的课堂,常常埋怨孩子们不接应,不愿回答。 阅读《静悄悄的革命》,似乎让我找到的问题的症结所在, 那就是一一倾听。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因倾听是学习的

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而学生能倾听源于教师的倾听。

《静悄悄的革命》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倾听学生的发言, 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 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 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 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 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 的基本。”像这样的精辟之言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是 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了呢?特别 是我们年轻的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 节,想着自己该说些什么话,该怎样把学生引到自己要走的 路上来,该开展哪个活动,对学生的发言没有耐心听。佐藤 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 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 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 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这个 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 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 生发言的态度。学生虽需要鼓励,但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 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 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 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

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

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只有在“用

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 互相交流。许多时候,我们急于完成“教教课本”的任务, 将时间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担心学生会走向自己没有预 设的那一条路上,于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发言,心安 理得地做一个骄傲的传授者。

3、导演者。《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学为中 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 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一意见或 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让学习活动更为丰富, 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作为教师,一堂课,课前教师得认 真研读教材,结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设 计。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用怎样的具体任务以诱发学 生的学习,组织怎样合理、有效的活动,让活动成为引令学 生学习的实体。在这一环节上,教师成为了导演者。而走入 课堂,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 改变原来的教学理念, 重视倾听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 理解“无论什么样的学

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因此,课 堂掌控在教师手中,教师就是课堂中的导演者。教师只有做 到了 “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学生才能“用教科

书学,而不是学教科书”.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个性的课

堂、多彩的课堂。

书里举了一个例子老师就好像是和孩子们玩棒球,能 否准确地接住孩子们投得标准或不标准的球,就是老师的应 对能力。如果老师准确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说什么,心 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或投偏了球,老师也能准确 接住的话,学生后来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 学生投来的球,

就是学生有声或无声的言语表达,接住学生的“球”,才能 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交流中才能与之进行心灵的碰撞, 才能心心相印。

如何实施这样的教学活动呢?我认为:老师安排切实可 行,学生可操作的学习任务,让孩子课前预习,自己先去发 现,去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做好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交流的 准备;课堂交流中,师生其实都要训练倾听与对话这个“接 球”的技巧;然后学生反思,与新的自我对话,内化实践。

当然,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说到最 终还是教师自身教育理念的改变, 就如《静悄悄的革命》“前

言”中小林老师所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 看教室里的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 续学习。”也像他所说:“现在在教室里,让学生位于前台, 自己退居其后,也不再觉得痛苦了。”等到我们有了小林老 师的那种切身体会时,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是异彩纷呈 的课堂,我们的教室一定是“润泽的教室”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 思考,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 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 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既然 有时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起码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 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54de05e4a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c5.html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