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作品赏析 - 以《寒夜》为例

发布时间:2013-06-14 17:34: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巴金作品赏析——以《寒夜》为例

太阳没有偏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沐浴在温暖中,高大的建筑和渺小的地毯草都被它镀上了一层金黄。

他,却只有被寒气填充得满满当当的一室阴森,只有被冬的气息从脚底直冲心脏的一股寒冷,只有摇曳的烛光为家具陋室抹上的一层病黄。

李尧棠说: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中。

而他成了被理想抛弃的人,在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时代。战争把整个社会的秩序打乱,把他和妻子从教育界拉了出来,把他们的生活变了个翻天覆地。

那是一段有理想却没有实现理想的路的年月,那是一段看得见阳光却感受不到温暖的故事,那是几个彷徨失措异常脆弱的人。

已经成家立业的男人,本该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他却像黛玉出入于贾府,那样小心翼翼地活在每个日出日落间。他要讨好上司,要讨好战时的社会制度,这些痛苦都只是暂时的,到了1945.8.15鬼子投降,就会结束。

两个他爱而又爱他的女人,却一直制造硝烟在他周围,没有和解的可能性,没有安静的空隙,一场未平一场又起的婆媳战争,似乎不会有停战的一天。

又是吵架,夫妻之间的感情,远远不及鸡毛蒜皮的事情分量重,他们又为了芝麻绿豆而吵得推翻桌子。饭桌一受推力,震倒的不仅仅是桌子,而是整栋房子都震起来。

不说房子震动,就是整座城毁了,在战争年代也是家常便饭,一有风吹草动,老百姓就集体逃难。这天逃难,老太太不在家里,做儿子的自然要去找回母亲一起避难。好不容易找到了老太太,中间隔着一条混乱的逃难人潮,妻子竟拉住丈夫说:“我们走罢,不要管她。”

拉扯一阵过后,妻子竟然竖起眼睛说:“那么好,你去接你那位宝贝母亲,我带着小宣走我们的路,以后你不要怪我。”他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的眼睛生成那样,而这样的一双眼睛竟然长在他最亲密的人的脸上,让他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寒颤。

他不得不去找母亲,她坚持不等老太太要带着儿子走,就这样,一家四口在逃难中走散。

老太太爱儿子,也爱孙子,却不喜欢媳妇,她对媳妇的出走,没有可惜而是暗自高兴。在儿子写信给媳妇时,她没有像其他以和为贵的老人那样让儿子好声好气劝媳妇回家。她不知道,儿子碍于脸面在信里表示,并不关心妻子回来不回来。其实他想听到母亲的一句劝,然后扭转笔锋求妻子回家,他也不知道老太太还在为媳妇的出走偷着乐。

在失望中,他忍不住怨愤地叫道:“我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啊?没有人真正关心到我,各人只顾自己,谁都不肯让步。”

他以为妻子会自动原谅他,自动回家。他提前在楼下紧张地祈望她的身影会出现在街角。但是没有,如果他的妻子是他想象中那样温顺,就不会闹出那么多的麻烦。

直到受了前辈指点:“这个年头,大家都在吃苦,还有什么好吵的!女人不及男人会吃苦,有时候闷不过,发点牢骚,也是人之常情,你就让她讲几句,不理会她,什么事都不要紧了,对付太太的最好武器就是沉默。” 他去她的工作单位(银行),以为低声下气求几句,就可以了事。

他看到的,却是妻子和一个看起来哪方面都比自己强的男子走在一起。他不敢迎着他们走上去,他想过躲开,想过伸出手抓她,想过大声唤她,想过让他们发现他的存在,最后却只是灰溜溜地走了。

他没有任何权利约束她,他们之间只有长达13年的同居关系,他们有一个13岁的儿子却不曾正式结婚。他们双方始终都有完全的自由,当初他反对举行结婚仪式,现在他却后悔那么轻易地丢开了他可以使用的唯一的武器。

这个情节,就给《寒夜》的男主人翁奠定了一个懦夫形象。在情敌面前,他竟然需要一张毫无意义的结婚证书来作武器。婆媳战争中,他只有两面讨好,只有劝战,从来没有一句大男人的威喝。

要知道,婆媳战争是迂腐不明白事理的母亲,加上窝囊不强势的男人,再加上缺乏孝心的女人共同导演加表演的。三缺一?上演不了!

如果母亲足以明白事理,可以感化媳妇;如果媳妇足够孝顺,可以忍石成金;如果儿子足够阳刚,可以吓倒两个女人。只要一个角色不配合,婆媳战争上演不了。

可惜,明白事理、真实意义上的孝顺、阳刚之气都是与生俱来,生来没有就要刻意锻炼的,要炼成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生活、剧作、文学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经常看见精彩的家庭大战。

终于,夫妻坐在咖啡厅心平气和地聊天。只分别了两天的他们,明显地显得生疏多了。她说:“从前的事真像一场梦,我们有理想,也有为理想工作的勇气,现在…其实为什么我们不能再像从前那样生活呢?”他们本来的工作丢了,理想可否实现,什么时候可以过回正常的生活,一切问题都因为战争而看不到答案。

妻子说:“你母亲那样顽固,她看不惯我这样的媳妇,她又不高兴别人分去她儿子的爱;我呢,我也受不了她的气,以后还不是照样吵着过日子,只有使你更苦,象这样分开,我们还可以做个好朋友。小宣和他祖母合得来,他有祖母喜欢,有父亲爱护,也是一样。反正他跟我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现在年纪也不少了,用不着我这样的母亲了。”

战争不仅加剧了他们的家庭闹剧,而且使他们本来就不浓厚的亲情降到了冰点。跟她一起走的另一个男人在这个阶段只是一个普通的同事,而不是她要跟别人跑。俗一点说她一个34岁的女人在没有找好“下家”,就不堪婆媳战争,不堪无趣的家庭生活重负要抛离丈夫儿子,要脱离那个灰暗的家庭。

人对复杂、吵闹、混乱的承受力总是有限的。一个家里没有温馨没有宁静,只有吵闹只有指责,日子久了,谁都会崩溃,谁都会想逃想找退路。倒不如自己一个人过活,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

他们这样就算是和平分手了,他呆呆地站在原地方望着她的背影。其实他什么也看不见,他的眼里只有一个景象:她同哪个穿漂亮大衣的年轻男子在前面走着,永远在他眼前走着。

他没有大男人的气魄和阳刚,却有着男人与生俱来的观念:自己的女人只要做错一次,就要记住一辈子。就像《奋斗》里头,向南不会忘记杨晓芸跟华子有过暧昧的一晚那样。

他的懦夫不仅表现在面临“情敌”选择灰溜溜走掉;不仅表现于母亲和妻子之间的互相战争中既保护不了母亲,也保护不了妻子,更保护不了自己;还表现在根本没有勇气去拉住要走的妻子。

另一边厢,母亲在知道儿子去找过媳妇后,想:这个没出息的儿子,居然跑去找哪个女人,向那个不要脸的女人低头,这太过分了,不是她所能忍受的。

推理一下,为什么儿子去找媳妇?因为儿子认为她必须在自己身边。为什么她必须在他身边?因为她不在身边他受不了。也就是说,儿子要媳妇在身边才觉得幸福,而现在儿子的幸福却是老太太不能忍受的。那就是说,母亲并不希望儿子幸福。

那么,老太太以爱的名义做的太多事情使我生出怀疑,她爱儿子,却看不得儿子幸福?我想不通。

老太太说:“她还会回来,你真是做梦!我如果是你,我就登报跟她离婚,横竖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的。我18岁嫁到你家来,30几年了,我当初做媳妇,哪里是这个样子?我就没有见过像她这样的女人。”儿子离婚,生活中没有“那个女人”,她就安心也安静了吗?其实她儿子娶的是哪个女人都是她没有见过的,每个媳妇都是从女孩变过来的,相信没有哪个女人天生是做媳妇的料。

媳妇打扮得漂亮她看不惯,媳妇的工作是在银行里做体面事情她看不惯,媳妇把孙子送到贵族小学她看不惯,媳妇上班没时间做家务她也看不惯……嗯,她看不惯的都在媳妇身上,媳妇身上的她都看不惯。是不是说,做媳妇的把自己弄得邋遢不洁,去给人家当保姆或者扫大街,连送孙子去上学的能力都没有,或者干脆什么工作都没有,天天在家里做家务受气,她做婆婆的才会满意才会开心呢?

我一直坚持一个观念:人有一种忘记初衷的惯性。

就像农民起义,它的初衷本来是推翻剥削阶级、消除剥削。当洪秀全等人真的推翻统治阶级以后,的确让百姓过上没有前朝统治者剥削的日子,只是让老百姓过上受他们代表的新统治阶级的剥削。

这个原理跟婆媳相处是一样的,一代的媳妇变成婆婆后,让二代的媳妇受苦受气,二代的媳妇变成婆婆后照样让三代的媳妇受苦受气。永远不会在变成婆婆后回想自己当媳妇时的艰辛,在刻薄程度上有增无减。

历史老师说农民起义的结果是因为农民的局限性,那么婆媳战争的循环应该就是女性的局限性咯。

他终于受不了了,受不了母亲的歪理,受不了又冷又暗的屋子,受不了他的心漂浮在虚空中找不到一个停留处。他跑了出去透气,在小酒馆里碰上了老同学。酒馆里都是失落灵魂的躯壳,他们用酒让自己暂时停止思考。

老同学杨柏青是文学硕士,有一大堆的著作计划,却说:“活着,活着,真不容易啊!以后除了酒,我还有什么伴侣呢?”

杨柏青的妻子(妻+子)死于难产,就在十天前。妻子死的时候,他在上班,不在她身边。医院的人说女人叫他的名字叫到断气那一刻,他始终没能赶去见妻子最后一面。那以后,妻子的惨叫成为他耳朵里唯一的声音。

“宁得罪小人,莫得罪女人”是真理,但是还有一种人万万得罪不得的。他因为得罪上司,才没能告假陪在妻子身边。历史不会出现太多新意,总是无独有偶。大唐曾经最得意的才子,王维,因为得罪了王爷而未能赶回去见妻子最后一面。

上司万万不能得罪,他们能成为你的上司,足以证明他们的杀伤力比你大。

安慰老同学的同时,他也得到了安慰:起码他一家四口还平安。人永远不会预料到下一秒发生的是好事还是坏事。他出去喝了几盅酒,以为和妻子就此和平分开,却轻易把他妻子弄回家了。

醉得在街头呕吐的他,被妻子遇到了。即使只是普通朋友,她也必须要送他回家,何况他们是13年的夫妻。这一送他回家,她也就回去了。

老太太自然一脸的不高兴和刁难,拿谁刁难?她儿子。像对小学生一样逼问喝酒的理由,逼到儿子吐得一塌糊涂才肯松口。

而媳妇,她表现得神气,她感受到胜利的喜悦。她的心理,书里没有描述,请准我做一番猜测。她的胜利感大概来源于:你儿子因为我跟他分手而痛苦,而去喝酒,说明没有了我他很痛苦,他不能没有我,说明我比你这个老太婆重要!

过了几天相安无事的平静生活后,另一个问题又找上门了,肺病的征兆:发地热,咳出血痰,全身乏力。当他难受得请假回家,却又在路上遇到妻子和另一个男人走在一起,出入的依旧是他没有闲钱消费的咖啡厅。这时候,他的心里完全符合懦夫的特征——老好,他竟然觉得妻子跟那个男人一起显得更和谐。他跟妻子同样的年岁,他看起来单薄瘦弱,精神萎靡,还染了肺病。妻子还富有活力,看起来那么年轻,他觉得自己不配她。

他的心里总是不平:工作上受上司同事欺负,家里总是吵个不停,上天还赐给他一个传染病…他在心里发出千百次的抗议,但是谁也没有听见,谁也不会想到他也会不平和抗议。他老好人的懦夫形象已经深入民心。

妻子的心里总是寂寞,她怕黑暗,怕冷静,怕寂寞。在这个家里,却只有这几样东西,病倒的丈夫、苛刻的婆婆、老成的儿子,给不了她活力,给不了她痛快。她说:“现在我在没有什么理想,我活着的时候我只想活得痛快一点,过得舒服一点!”其实,她想的谁不想?

他说她没有得到她要的,要怪他没有出息。她的回答把一句话化成了一根根针扎进了他的心里:“怪你有什么用?只怪我当初瞎了眼睛。”

我不能设身处地地去想,当丈夫听到妻子说自己是当初瞎了眼睛才嫁给的自己,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但是我可以断定,这种感受是负面的,对家庭对夫妻感情的破坏力不亚于第三者。

当又一场婆媳战争以他的摔门而去落幕后,他又去了酒馆。我说过,人永远不会直到下一秒发生的是好事还是坏事。

在酒馆里,他又碰上了唐柏青,这次如果唐柏青不开口叫他,他是不会认出跟自己同桌而坐的就是老同学的。因为唐柏青已经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终日买醉的流浪汉。而且就在这一晚,唐柏青冲出马路被车撞成了肉泥。

他吓坏了,他目睹了老同学从文学硕士到醉汉到流浪汉,还亲历了老同学的死。当晚回家吐血的事就让家里的两个女人知道了。这时,两个女人的情感终于得到了统一,她们关心他。为了他的病,她们停战了,妻子竟然乖乖听母亲的让丈夫看中医。

中药似乎很有功效,他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地好起来,母亲当着妻子的面称赞中医高明,妻子并没有反驳,只是微微一笑。其实有效的药倒是妻子的态度的改变,他需要的正式休息和安慰。

但是他实在是对情况作了乐观估计了,女人的战争只可以暂时停一下。如果指望妻子和母亲和平共处作为治病的药,那么他注定无药可救。十天半月的平静过后,两个女人又抓住任何机会攻击对方。

这时时局进一步动荡起来,谣传日本鬼子打到西南了(我估计这是日本鬼子当时打的心理战术)。他因病失业了,妻子那位“同事”(陈主任)要调职兰州,要妻子跟他一起飞。

一个男人在女人身边出现的频率高了,说是单纯的朋友谁也不会相信的。

这位陈主任用尽方法拉别人的妻子走,从述说时局危急,到教唆她不应该为了让她寂寞的家而牺牲自己,到向她表白,最后到为她办好调职。这位陈主任真可谓用心良苦,要把她救于没有温暖和感情的家庭。不得不说一句,这样的男人在别的方面再优秀,也只能给我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印象。

一方面想逃离苛刻的婆婆,一方面舍不得老好的丈夫;一方面想遵守传统道德的规范而留下,一方面又想追求自己的幸福。她在多重矛盾中徘徊,她留下的决心才坚定,又被战事和诱惑动摇;她离开的决心才竖起,又被丈夫的感动动摇。

经过复杂的心理斗争后,她决定跟陈主任飞兰州。婆婆反复跟儿子说她不是过日子的女人,更不是跟着他熬苦日子的女人,她早晚会跟人跑了,这一点是被婆婆看扁了。

但是我并不觉得老太太是高明的,如果她没有这一系列的猜想,就没有对媳妇的偏见,就没有一场又一场乐此不疲的战争。那么,媳妇就不会受不了,就不会下决心飞兰州,婆婆的预言就不会应验。媳妇最终抛下病夫透视出她对丈夫的爱没有太深,但她的痛苦主要来自于婆婆,促成她下决心走的也是这一痛苦。

出发前夕,她像久旱的植物得到水分和阳光一样,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和快乐。她没有太多对丈夫对儿子对家的不舍,相反地她人还没有上飞机,心就似乎已经飞远了。

凌晨妻子的离开,带走了家里的热闹,他和老太太说上几句话就像把话说尽了。天生老成又给功课压得透不过气的儿子并没能给家带来多大热闹。

这时,他卧病在家,希望距离可以缓解母亲和妻子的冲突,于是让妻子写一封表达歉意和好感的信。

他不知道,距离的变远可以冲淡人的冲突,也可以冲淡人的感情。而距离的拉近,可以把人的感情升温。

这种状况下,冲淡的是妻子和母亲的冲突,在飞之前,妻子就已经不屑于跟老太太吵,不屑于跟老太太争她的爱了。冲淡的也是妻子和他自己的感情,而升温的是妻子和陈主任的感情。

在他请求妻子写信给母亲道歉后,他收到了妻子的一封长信,意思就是不能在他家待下去了,说“你有这样的母亲,根本就不该结婚”,请他放他自由。

病得不轻的他,忍住悲痛给她回信“我除了向你道歉外无话可说,耽误了你的青春,这是我的大不是。现在的补救方法,便是还你自由。”

妻子的打击使他的病情迅速恶化,他回到了原单位上班,同事联名写信要求他不能在单位吃饭。他在一步步向死亡逼近,最后,在举国为抗战胜利庆祝的时候,他被病魔夺走了生命。

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没有突破他懦夫的局限,他这老好人做了一辈子的老好人。他在写给妻子的所有信中都说病情正在好转,还让妻子不要再给他们寄钱。

在他好不容易死了以后,原谅我残忍,这个角色真的死得太不容易太痛苦。老太太把家里能转让的东西转让掉,能卖的摆地摊卖掉,然后带着孙子离开了成都。到底去了哪里?巴金先生并没有确切告诉我。

当妻子在他死了两个月后回来找他们,物是人非的感觉把她淹没得一塌糊涂,她并没有做任何对不起丈夫的事情,但是她再也没有机会补偿对一个重病者的伤害。

小说以一句“夜的确太冷了。她需要温暖。”

这部小说里的每个角色,都需要温暖。他们在危难中没有互相温暖,而是像刺猬那样用自己身上的刺去攻击对方。

我们有幸生在和平年代,但是《寒夜》用放大镜把我们平时生活琐碎的细节呈现出来,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战火威胁,但是人情的战火每时每刻都在燃起,不是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55730e3ba0d4a7302763ac9.html

《巴金作品赏析 - 以《寒夜》为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