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地方方言不同的原因

发布时间:2011-10-04 19:20: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各地方言

关于发音方面,有的朋友甚至外语教师都有一个错误观念需要澄清。很多朋友普遍认为,北方人的英语发音比南方人要标准,孩子要学好普通话才能念准英语。这个认识是非常不正确的。

北方人比如东北人、华北人、西北人很容易学好普通话,是因为这些地方同属于汉语的北方方言区,口音与普通话已十分接近,学起来相对要容易得多,而并不因为北方人语音上有更高的能力。

普通话被选为汉语的标准语音,只缘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与英国、美国没有任何关系。普通话及其基础北京方言,在发展史上与英语也没有任何渊源。中国完全有可能选择其他地方作为首都、选其他城市的语音作为中国的普通话。中国历史上就曾在开封、长安、南京、汴梁等地建都。如果解放后中国把首都定在南京,是不是江苏人、南京人讲英语就最标准呢?

每一个语言、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音体系。语音学家研究表明,中国各方言的语音体系与英文的距离都差不多,没有任何一个方言离英语远一点近一点。各地方的人说英语,语音方面各有各的毛病。而语音上的毛病是典型的“自己不觉察,人家看笑话”。

长江流域的人把never 念成 lever,江西学生分不清 r l 。上海江苏方言中单元音比较多,上海人常把“美”[mei]念成[m†],而这恰好是美国英语中May的发音。各方言中,这个方言不区分的读音,另一个方言可能却是区分的。比如普通话不区分尖音和团音(懂京剧的朋友一定理解),普通话中“清”和“轻”、“尖”和“坚”、“绝”和“决”、“剪”和“检”是同音词,在湖南、广东、福建就完全不是,就像“南”和“蓝”不能混淆一样。

几乎所有北方人都把 [ai](类似于“阿姨”) 念成[Ai](类似于“爱姨”),就是说把Mike likes bikes, “马伊克 拉伊克斯 八伊克斯”说成 “迈伊克 来伊克斯 白伊克斯”,这是不对的,但北方人自己不觉察。此外,北方话双元音很丰富,有的北方人念英文的时候常常把英语中的单元音念成双元音,比如把 setup 念成[seitEp], red 念成类似 raid. talk本来是纯粹的单、长元音,读成[tR:k]或者[tB:k]都可以(一个英国音一个美国音),但北方学生很容易就稍稍带点滑音,读成了类似[tBRk][tRok]或者[taok],这也是比较难听。其他方面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广东人的问题是 accent, success一类的单词中两个辅音在一起时,常常丢了第一个。accent听起来像[`AsEnt],另一个问题是 name card 中的m 闭不上嘴。 中国人念[e][Z]时,嘴普遍咧得不够开。而成都人说“三姑娘上山”时,“三”和“山”的元音,恰好就是英语中的这个音,因此念得最好。有的北京人把zero错念成[`dziErEu],上海人念[z]则非常准确,因为这个音恰好是上海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自”和“事”的辅音(声母)。

法语中双元音和长元音少,因此上海人占了便宜,念法语非常容易上口。关于清辅音、浊辅音的区别,汉语各地方言中也只有吴语地区念得跟英语、法语一样,其他地区通通都念不好,统统把英语法语中的浊辅音比如[b, d, g]实际上念成不送气的清辅音[p, t, k],把英语法语中的清辅音[p, t, k]则念成送气的清辅音[p, t, k]。此外,法语、德语中用得很多的[X]音,中国其他地方都没有,而上海话说“鹌鹑蛋”、“平安”时,“鹌”和“安”基本就是[X]。不过法语德语中念得更靠口腔前部一点。 总体而言,各地方的人说英语语音方面问题各不相同。如果一定要分出高下的话,语音学家们认为如果采用同样的教学条件,上海、广东、福建地区的学生英语语音应该是最好的。

原因很简单,这几个地区的音位数量最多。

世界各国的语言、方言中使用的不同音位(辅音、元音)数全部一起大约100多一点,每一个语言和方言都分别使用这100来个音中间的几十个。比如英国英语有48个音,法语36个音,日语只有30个音,西班牙语只有24个音。日语音少,日本人说英语就非常难听,因为许多在英语中不同的音在日语中是一个,日本人的耳朵里区分不出来。反过来,音位多的语言的人学习音位少的语言,语音的问题就要少很多。

打个比方,普通话分四声,闽南话分七声,福建人自然可以正确发出普通话的四声来,但北京人要体会闽南话的七声则相当困难,就像西方人体会普通话的四声一样困难。我国的语音学家、音韵学家和方言学家中,绝大多数是南方人,就是这个原因。

汉语普通话声母韵母一共有60个,21个声母,39个韵母,相当丰富,所以中国人无论说哪国语言语音都很容易被听懂、被接受。但中国各地方言中,区分不同的音最细,元音、辅音和音调个数最多的并不是北方话,而是江浙话、广东话和福建话。江浙话、广东话、福建话的各方言都有八、九十个音,特别是闽南话,共有91个音位,比普通话要多50%,学外语的时候语音问题自然就更少了。当然,学外语语音是否准确,很大程度上还与教学条件,尤其是音像教材使用的多少有密切关系。

《镜花缘》中有一个歧舌国,这个国家的语言音素特别多,学会了他们的语言,学习别的语言就相当容易,什么语音都可以发出来。这当然是一个神话故事,但有一定道理。在中国的各地方言中,如果要评选出“歧舌国”的话,那应该是福建厦门一带。

还有一点需要补充。为什么北京话语音系统非常贫乏呢?语言学家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元朝统治中原的89年。蒙古人学汉语,无法区分5678个调,很多音位组也分不清,比如尖、团的区别。89年,北京话丢了几十个音。我们的唐诗,按照今天的普通话读,有50%存在音韵问题;而按照广东话、福建话、湖南话、上海话来读,几乎全部符合音韵要求。比如“千山鸟飞绝”中,绝、灭、雪 三个字三个调,非常拗口。而按照南方方言来读,全是一个调(入声),就非常和谐。

普通话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规范性。语言是否合乎规范,从根本上说,是约定俗成的。规范的内容也并不是僵死的,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每个人的经历和语言背景不同,对一些语言现象是否算是已经约定俗成,已经规范,会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好冷,好漂亮”是大家公认的普通话说法,可是“好高兴,我好进来吗”里“好”的用法是否也可以算是普通话?目前新闻媒体常出现“按揭”“收入不菲”之类的词语,商店餐馆常贴出的“本店有售”“生猛海鲜”之类的招贴,这些词语是否应该仍旧算是方言词语?“打的、面的”现在已经是北京市民最常用的词语,“的”字还由此增加了一个过去没有的阴平读法dī,这种用法和读法算不算是已经进入了普通话?类似的问题还可以举出很多,不同方言区的人或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回答肯定不会相同。

不只是语法和词汇如此,已经有了明确标准的语音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

1924年“国语统一筹备会”正式确定以北京语音作为“国语”的标准以后,七十多年来,北京语音的标准音地位始终没有改变,今后也不会改变。但是,标准音的“标准”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一般的认识似乎只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具体地说,就是只理解为《汉语拼音方案》或注音字母里所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是否准确,如果细致一些,再加上轻音儿化和连读变调。这些内容确实已经能够勾画出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但是,如何发音才算是符合标准,例如韵母iong可以不可以读成撮口呼,“左边(儿)”,应该不应该儿化,大家的意见就不一定一致。至于音节进入语句后产生的各种音变以及语调的高低升降等,就更难给出一个大家公认的标准。普通话的语音并不等同于北京话,但区别究竟在哪里?乍看起来似乎很容易解释,把北京语音中的方言土语成分取消就是普通话,例如“东西儿”“逮dei小偷”是北京方言土语,“东西”“逮dǎi小偷”就是普通话;再进一步,还可以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来确定,例如“骨gǘi头”“学xiǎo太极拳”是北京方言土语,“骨gǚ头”“学xué太极拳”就是普通话。但是,在语音教学中遇到实际问题,这样的解释并不一定那么管用。

北京话往往把“我们两个wǒmenliǎngge”说成“我们俩wǒmliǎ”,这种说法早已经常出现在书面语言里,一般都承认已经被普通话所吸收,但是其中的“我们”可以像北京话一样说wǒm吗?北京话也把“两个人”说成“俩人”,把我们三个wǒmensānge”说成“我们仨wǒmsā”,这些说法是否也能进入普通话,至少在目前恐怕是不同意的占多数。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一)会儿”应该读第四声(yihuìr,语音教学自然应该根据《审音表》来注音,教师在课堂上也必须这样教,可是,至少是在北京,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听到的可能还是读第三声的(yihuǐr,甚至教师在下课时说“休息一会儿”的时候,稍不留意也会说成第三声(yihuǐr,这自然会给学生带来困惑。是允许这种“俗读”进入普通话,还是必须坚持伴音表》规定的正音标准,也是语音教学难于处理的问题。

普通话虽然是超越各方言之上的汉民族共同语,但是必须植根于方言之中才有生命力,否则就会僵化。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要想在两者之间划出一条十分清楚明确的界限,又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条界限本来就是模糊的。处在这条模糊界限上的语言成分是不稳定的,有的渐渐被普通话吸收,有的最终被普通话排斥,要看社会是否共同有此需要,从近几十年普通话吸收方言词汇的情况是可以明显看出这个过程的。

普通话语音和北京话之间也同样存在这样一条模糊界限,只是变化没有词汇那样迅速,那样明显,比较容易察觉的是儿化韵和轻音音节。北京话的儿化和轻音词语特别丰富,成为十分突出的方言特色,普通话也有儿化韵和轻音音节,但儿化和轻音词语要少得多。儿化词语在书面上的写法很不规范,例如“小孩、一点儿、花儿、玩儿”以及“冰棍儿、馅儿饼”等等,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也是需要儿化的,可是在书面上写不写出这个“儿”字则是完全随意的,甚至是不写出的时候居多。至于在口语里第二音节必须轻读的普通话词语如“太阳、先生、喜欢、干净、知道”等等在书面上根本就无法表现出来。这种在书面上没有规范和无法表现的语音现象给语音教学带来一些麻烦,但一般规范性的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都已逐个标明,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还有一些北京话的儿化和轻音词语在普通话里的读法是两可的。儿化的如“(有)事儿、(树)根儿、(左)边儿、(进)门儿。(一百)分儿”,轻读的如“春天、办理、出路、界限、批评”,这类词语在普通话里是否需要儿化化和轻读,要看语言环境,正式场合一般不儿化和轻读,比较随便的谈话儿化和轻读的比较多。此外,社会阶层和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在说这类词语的时候儿化和轻读的也比较少。这类词语的儿化和轻音读法能表现出明显的口语风格,可以认为是正处在普通话和北京话之间的模糊界限上,词典里是否标明也是比较随意的,在语音教学中除有意突出口语风格外最好尽量避免使用。

普通话里有一些不能儿化和轻读的词语在北京话里是可以儿化和轻读的。儿化的如“时候儿、记性儿、花样儿、东西儿、(冒)烟儿”,轻读的如“自然、艺术、时间、规模、高明”。北京话里还有相当多的没有被普通话吸收的方言词语要读儿化和轻音,儿化的如“今儿(今天)、天儿(天气)、末了儿(最后)、老爷儿(太阳)、立马儿(立刻)”,轻读的如“赶罗(催促)、二乎(畏缩)、待见(喜爱)、真着(清楚)、捏咕(捏)”,这些词语最能反映北京方言的地方色彩,显然并不能进入普通话。在正式场合讲话,或是社会阶层和文化水平较高的北京人,也很少使用这类词语的。有的口语教材选用这类词语来表现口语风格,显然是不妥当的,因为那是在教北京方言土语,而不是教普通话。

三、普通话和方言

(一) 普通话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是在近代汉语基础上形成的,白话文学的流行和“官话”的推广促进了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的发展。

(二) 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与方言的辨证关系。其中尤其应注意弄清为什么以北方话作基础方言。

(三) 现代汉语七大方言的基本情况:代表城市、通行的大致范围。

有人认为普通话就是北京话,比如“她会说普通话”,也可以说成“她会说北京话”,这就是把普通话跟北京话当成一回事。其实严格地说,“普通话”并不等于“北京话”。相声大师侯宝林在《普通话与方言》这个相声段子中就形象地指出了普通话同北京话的区别。

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而北京话只是诸多方言的一种。普通话是在北京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为民族共同语后就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普通话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一般认为,这个定义是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对普通话加以规范。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音,即北京话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而不包括北京话的土音;同时,普通话词汇也不包括北京话中的一些土话。

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按照北京人特别是老北京人的语音和词语,要注意分辨哪些是北京人的土词、土语。怎样分辨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听普通话广播、电视,多听普通话教学录音、录像带,学说标准的普通话。

关于保护杭州方言

防止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缺失的建议

大力推行普通话这一汉民族共同语是现代化的需要,在本市的大、中、小学、幼儿园、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已形成大家都讲普通话的氛围,“推普”情况良好。

杭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要保护其历史、文化遗存,就不容忽视杭州地方语言(指老城区,下同)。试想,五十年、一百年以后,在杭州大街上都是操纯正普通话的中老年人,那么符合这个城市特征的历史文化内涵就缺失不全了。

普通话与方言之间不是对立关系,“推普”工作与保护方言工作并不矛盾。但目前讲杭州方言的人群正在减少,尤其是年轻一代。杭州的外地进杭人员、大学毕业留杭人员、外来打工者有七、八十万之多,这些人群与杭州人交流都用普通话,他们的子女与杭州人子女在校园内、外也用普通话交流。许多中、小学生回家与其家长的对话,也多用普通话。长此以往,杭州话将大大弱化,直至若干年后消失。美国一位语言学家曾说:“一种语言从地球上消失,就等于失去一座卢浮宫。”目前,日本的方言几乎消失,当局正在做挽救工作。我们应当吸取他国的教训,尽快采取保护方言的措施。建议:

一、尽快制定相关政策。

要求中、小学生在家里与父母沟通、在校外和同学交往时,用杭州话交流。长此以往,不论杭州人的后代,还是外地来杭工作者的后代,都会传承杭州方言。就像解放前许多绍兴人、宁波人到杭州定居,其后代融入杭州话队伍一样。

二、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

在新闻媒体开辟每周一次的“杭州话”栏目,在《西湖》文艺杂志上专设杭州话故事、典故等栏目,在声像媒体开辟杭州话频道(现已有杭州话节目,但远远不够),可以搞些有奖、趣味活动,以营造讲杭州方言的氛围。

三、切实挽救杭州的剧种。

对杭剧、杭州大书、小热昏等大力加以保护、挽救(去年市民盟在政协全会上已有发言材料)。

四、非正规场合提倡用方言交流。

杭州的机关、社团、社区、企事业单位在非工作场合、非会议场合,应提倡用杭州方言进行交流。

办理结果: 关于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第48号提案的复函

毛海涛委员:

"关于保护杭州方言,防止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缺失"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01031,九届全国人大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于200111起施行,以专门法的形式强调"国家推广普通话""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广播、电影、电视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形式,尤其是在正式场合和公共交际场合应说普通话。

方言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日常生活交际和感情沟通的功能,而且方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珍贵财富。所以,国家在要求人们把普通话作为校园语言、工作用语、宣传用语和公共交际用语的同时,不限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方言,同时还要保护和发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以方言为基础的戏曲、曲艺等民族传统艺术。你从保护城市文化、保护语言现象的角度,提出要保护杭州方言,是有道理的,切实挽救杭州的剧种值得我市文化部门研究。而且,我市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当前也在有意识地开辟了一些杭州方言栏目,杭州本地人在非正规场合也较多使用本地方言。因此,目前杭州方言的氛围还是非常浓郁的,有着较强的生命力。

杭州是一座现代化的开放城市,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杭州需要不断引进外来人才,为杭州的建设添砖加瓦。你建议尽快制定相关政策,"要求中、小学生在家里与父母沟通,在校外和同学交往时,用杭州话交流""机关、社团、社区、企业事业单位在非工作场合、非会议场合,应提倡用杭州方言交流",不符合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政策,而且如果让外来人员都说杭州话,在日常交际中使用杭州话,耳闻目睹的都是杭州方言节目,外来人员会有受排斥感,有损杭州大气开放、兼容并蓄的城市形象和胸怀。

感谢你对语言文字工作的关心。

其次,普通话的语言模式与地方语言(方言)区别明显。

现在我们所学的语法基本上是以现代典范的白话文为基础,以普通话框架的语法规则。然而,我们的普通话是在北京话为基础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创造性语言。它不属于任何一种方言范畴,这就决定了普通话与方言之间具有众多的相异之处。而我国的方言更是多之又多,且差异极大。

还有,什么是语法?我认为,语法就是约定俗成的语言规范。为什么“晒太阳”是合乎语法的,而“晒月亮”则是错误的?因为,在我们的习惯里“晒太阳”是我们约定俗成的,约俗就是语法。每个人都这么说,所以它就合乎语法。或者有的地方方言就有“晒月亮”这个词汇,但是我们依然判定它不符合语法。判定它不合法的依据就是它打破了我们的语言规范,它没有约定俗成。⑤北方说“喝茶”,长江流域说“吃茶”,广东说“饮茶”,为什么?就是约定俗成。所以,约俗就是法则,约俗是最高权威,有时义理都要向它让步。

有时,有些明明是不合规范的说法,只是由于很多人这样说,慢慢的它就“约定俗成”了,成为公认的正确说法。例如,“某某物品,本商场有售”。“有”是动词,“售”也是动词。这种组合、语法关系在我们的语言里是非常规的。“有售”这个词本来是广东方言里的用法,但是大家都在用,大家都能接受。所以,它就变得合法了。

像这种有方言交融的词汇,我们的语言里不在少数,这增加了我们研究语言的障碍。所以,方言的巨大影响,例如沟通能力,句子的用法差异也是有异于西方语言的。这或许也是我们汉语的自身特点之一吧。

第二章 中国历史文化传播的媒介

【本章导读】

文化的传播包括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播、扩散、储存、积累和继承发扬的材料、工具和方法,主要有语言、文字、文房四宝、书籍、史学、教育等。

【本章重点】

一、 中国各民族的语言

中国各民族的语言统称为中国民族语言。我国各民族共使用60多种语言,分属五大语系,十个语族,十六个语支。

五大语系是: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印欧语系。

十大语族是:壮侗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突厥语族、蒙古语族、通古斯———满族语族、孟——高棉语族、印尼语族、斯拉夫语族、伊朗语族。

十六个语支是:壮傣语支、侗水语支、黎语支、藏语支、彝语支、缅语支、景颇语支、苗语支、遥语支、西匈语支、东匈语支、通古斯语支、满语支、佤德昂语支、东斯拉夫语支、东伊朗语支。

二、汉族的共同语言——汉语

汉语是世界上古老的语言之一。根据推测,它产生于一万年以前,经过漫长的

发展阶段,最后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普通话与方言林立并存的现状。

普通话是认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言。汉语方言林立,可归纳为七大方言区:1、北方方言区,2、吴方言区,3、赣方言区,4、湘方言区,5、粤方言区,6、闽方言区,7、客家方言区。

普通话和汉语方言

(一)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心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通用的语言,由于它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它也是中华各民族之间交际的通用语言。

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北方方言之所以能成为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取决于以下两点:①在我国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域,包括云、贵、川在内,北方方言是可以通行的。②从历史上看,我国北方一直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秦汉至宋代,历代王朝都在北方建都,元、明、清三代城都都在北京,北方方言的地位和影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普通话是一种规范的语言,作为民族共同语,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都有明确的规范标准,这就是普通话定义中的三条标准。

1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普通话词语的读音,是北京语音。普通话采用了北京话的声、韵、调系统,而不是其他方言的语音系统。当然,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并不是一概照搬。普通话的语音又不完全等同于北京语音,它摒弃了北京人口语中未加规范的东西,如“鼻音过重,连读时随意的增音、减音及儿化音过多”等语音现象。

2 .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 指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这也是普通的词汇标准。这就是说,北方方言的词汇,是普通话词汇的基础;普通话以北方方言词汇作为自己的词汇,指的是那些在北方方言区内能够通行的词汇,并不是指北方方言区内的所有词汇,因而,北方方言词汇不等于普通话词汇。普通话的词汇除了采用北方方言词汇外,还要吸收古语词,如“华诞”,有表现力的方言词,如“搞”,及外来词汇,如“ ; 巧克力”,同时普通话词汇本身也要发展,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还会产生一些新词语,如“老外”等。

3 .普通话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指普通话的语法,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的语法规则作为语法标准的。如《毛泽东选集》,鲁迅、郭沫若的著作以及国家的法令文件等。当然,普通话也不一概采用这些著作中的所有语法模式,而是采用一般的、通行的语法规则。

(二)汉语方言的分区

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是通行于某一地域的语言(或称地理方言)。方言又是与民族共同语相比较而言的,现代汉语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不同分支。普通话的发展比方言要快,是现代汉语发展的一种高级形式。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词汇和语法也有一定差异。

汉语方言分歧严重。造成各地方言差异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山川地理阻隔,交通不便、政治区划造成的向心力和封闭性;人口流动、迁徙等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因素,造成我国汉语方言复杂、分歧严重的现实。《中国语言地图集》将我国汉语方言作了比校细致的划分,这里作扼要介绍。

1 .汉语方言的十大方言区

1 )北方方言区 北方方言区也称官话区。北方方言是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北方方言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北,包括云南、贵 、四川三省及重庆市的广大地域。北方方言内部一致性强,各地方言可以通行。

2 )晋语区 晋语分布在我国山西省境内及相邻的内蒙古、河北、河南、陕西的部分地域。晋语区虽然地处我国北方,但还保留着带喉塞音尾的入声,因而与周边的北方方言(官话)有明显区别。

3 )吴语区 吴语分布在江苏省东南,上海市,以及浙江省及相邻的赣东北、闽北地域。

4 )徽语区 徽语分布在安徽省南部、浙江省西部和江西省东北等地域。

5 )赣语区 赣语分布在江西省中部和北部,湖南省东部和西南部,湖北省东南部,以及安徽省南部、福建省西北部的部分地域。

6 )湘语区 湘语分布在湖南省中部湘江、资水、沅江流域,以及湘江上游广西的东北角等地狱。

7 )闽语区 闽语分布在福建、台湾、海南三省的大部分地域,以及广东省东部潮汕地区和雷州半岛一带地域。

8 )粤语区 粤语分布在广东、广西的珠江三角洲一带地域。

9 )平话区 广西中部一带的汉语方言,主要分布在桂林、柳州、南宁之间的交通要道一带地域。

10 )客家话区 客家话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四川、湖南、台湾、海南等地域,比较集中的是广东省东部、中部,福建省西部和江西省南部。

2 .北方方言区的八种官话

北方方言区又可以划作八个官话区,这八种官话是:

东北官话:入声派进阴平、阳平、上声(较多)、去声四个调类,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以及内蒙古东北边缘地区(沈阳、长春、哈尔滨、延吉、佳木斯等)。

北京官话:入声派进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分布在北京市以及郊县和周边的河北、内蒙古,辽宁的部分地域(北京、密云、承德、赤峰等)。

冀鲁官话:清入声派进阴平,浊入声派进去声(次浊)、阳平(全浊)。分布在天津市,河北南部,山东西部等地域(天津、保定、济南、沧州等)。

胶辽官话:清入声派进上声,浊入声派进去声(次浊)、平声(全浊)。分布在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部分地域(青岛、烟台、大连等)。

中原官话:清入声派进阴平,浊入声派进阴平(次浊)、阳平(全浊)。分布在河南、陕西、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山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域(郑州、济宁、徐州、西安、铜川、宝鸡、汉中、天水、吐鲁番等)。

兰银官话:清入声派进去声,浊入声派进去声(次浊)、阳平(全浊)。分布在甘肃、宁夏部分地域(兰州、银川、张掖等)。

西南官话:古入声一般派进阳平。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及湖北、湖南、广西、陕西、甘肃的部分地域(昆明、贵阳、成都、恩施、宜昌、荆州、武汉、常德、桂林等)。

江淮官话:保留入声调类。主要分布在湖北、安徽、江苏三省长江以北沿江地域和江苏、江西的长江南岸部分地域(黄冈、孝感、合肥、扬州、南京、镇江、九江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57208d226fff705cc170a56.html

《个地方方言不同的原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