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5810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谈谈一些阅读思考1为什么用这三个誓言表现窦娥的冤屈?有什么效果?2细节,窦父发现窦娥冤案的曲折?
1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当时社会黑暗 无法在现实中寻助只好借上天的口
2 窦娥一而再再而三才引起父亲注意 ——这样冤屈的案子实在太多,暗示窦娥当时的社会环境的黑暗——使得读者为窦娥的焦急(使文章一波三折)
3 . 三桩誓愿在内容上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4 三桩誓愿中“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三句话,从语气上讲,表述自己的怨气时,情绪越来越激动。第一桩誓愿里,“若是”表假设,平静的示冤。第二桩誓愿时,“若”还表假设,内容却变成了“警告”和“抒冤”,此时尽管愤怒,还能遏制自己的情绪。到第三桩誓愿时,没有了假设的字眼,转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愤怒的情感再也无法遏制了,一泻而出,由略带愤怒的示冤变成了血泪控诉,体现了窦娥永不屈服的反抗精神。
5 三桩誓愿在“示冤”“泻冤”让人知晓的的范围逐渐扩大,血溅白练,刑场上人的看到了,窦娥冤枉了;六月飞雪,山阳县的百姓知晓,窦娥冤枉了;亢旱三年,滁州人民为证,窦娥冤枉了。从刑场到山阳县再到楚州,了解窦娥的冤情人们越来越多了,最终窦娥的冤情将天下皆知。实际上这是通过冤情,作者将元朝统治的黑暗和腐朽以及统治者的罪恶公诸于天下了——官吏昏聩、贪赃枉法、草菅人命、恶民横行。
6 三桩誓愿在内容上还有从“示冤”到“惩处”的递进关系。我国古代,有“天人感应”思想,关汉卿也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

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一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三桩誓愿,血溅白练是示冤,六月飞雪是以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亢旱三年是以灾异惩处统治者。三桩誓愿都打上了天人感应思想的印记。在这里“惩处”——亢旱三年——尽管会殃及无辜百姓,但也能沉重的打击封建统治者,危机他们穷奢极欲的生活。三桩誓愿:示冤、警告、惩处,在语义层面上有递进关系。
7 概而言之,窦娥临行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她不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天下,而且还要感天动地,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是百姓有口难言”充分揭示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至此,窦娥性格也得到充分展示,一个善良而又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更趋于丰满、完美了。
论《窦娥冤》中三桩誓言的文化内涵
作者:张雪华 时间:2009-9-18 15:30:47 来源:张雪华 原创 人气: 2222
在确定这个论题之后,我查阅了许多的资料,看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书。关于《窦娥冤》的有《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探艺录》《中国十大悲剧》〈窦娥冤〉的创作年代》《顾学颉文学论集》《元明清戏曲探索》《关汉卿研究资料》等文献。关于中国文化的我看了《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导论》等资料。这些书对窦娥的三桩誓言的研究很多,但基本上都是从同一个角度去分析,也就是从反抗的角度去分析。在《顾学颉文学论集》中,主要是探讨窦娥冤屈形成的原因,在谈到她的三桩誓言时,认为它代表了黑暗时代所有受冤屈而控告无门的人民的沉痛呼声和控诉;在《元明清戏曲探索》中也认为三桩誓言炽烈的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58a1b777fd5360cba1adb37.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