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16 04:08: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回顾

1995227日,一个全世界震惊的日子,英国经营了233年的皇家银行---巴林银行突然宣布倒闭。它给金融界造成的恐慌是前所未有的。

巴林银行:英国老牌银行,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是它的长期客户。

尼克李森: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

1994年下半年,李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会有大涨趋势。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95116日,日本关西大地震,股市暴跌,李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损失高达2.1亿英镑。

这时的情况虽糟糕,但不至于能撼动巴林银行。只是对李森来说影响其光荣的地位。李森凭其经验,为了反败为胜,再次大量补仓日经225期货合约和利率期货合约,头寸总量已达十多万手。

要知道这是以“杠杆效应”放大了几十倍的期货合约。当日经225指数跌至18500点以下时,每跌一点,李森的头寸就要损失两百多万美元。

事情往往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这是强势理论的总结。

224日,当日经指数再次加速暴跌后,李森所在的巴林期货公司的头寸损失,已接近其整个巴林银行集团资本和储备之和。融资已无渠道,亏损已无法挽回,李森畏罪潜逃。

巴林银行面临覆灭之灾,银行董事长不得不求助于英格兰银行,希望挽救局面。然而这时的损失已达14亿美元,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继续下挫,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各方金融机构竟无人敢伸手救助,巴林银行从此倒闭。

一个职员竟能短期内毁灭一家老牌银行,究其各种复杂原因,其中,不恰当的利用期货杠杆效应,并知错不改,以赌博的方式对待期货,是造成这一奇迹的关键。

虽然最后抓住了逃跑的李森,但如果不能抓住期货风险控制的要害,更多的巴林事件还会发生,包括我们个人投资者中的小巴林事件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

一,公司内部原因

(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在新加坡分行,李森既是清算部负责人,又是交易部负责人,一身二职,说明巴林银行内部管理极不严谨。同时,巴林银行也没有风险控制检验机构对其交易进行审计。巴林银行管理层知道李森在关西大地震后仍在增加仓位,却继续在19951月至2月间将10亿美元以上资金调拨给新加坡分行,充分说明巴林银行风险意识薄弱。巴林银行设立新加坡分行,在组织形式上也欠周详考虑,如果注册为全资子公司而不是分公司,也就不会招致巴林银行全军覆没的后果。

(2)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存在监管漏洞。

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所持的未平仓期货合约占整个市场未平仓合约总数的三分之一。单一的经纪行为占有如此大的市场比重,新加坡交易所也没有采取措施制止,明显存在监管漏洞。

(3)过度从事期货投机交易。

稳健经营的机构,都应严格控制衍生产品的投资规模,完善内部监控制约机制。许多投资衍生产品遭受灭顶之灾的,都与超出自身财务承受能力从事过度投机有关.

(4)管理层不执行银行期货交易的内部规定。

对海外银行投入其本金超过25%的限额规定。无视新加坡期货交易所的审计与税务部发函提示,续继维持88888号账户所需资金的注入。

(5)交易员权力过于集中。

里森作为总经理,他除了负责交易外,还集以下四种权力于一身:监督行政财务管理人员;签发支票;负责把关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交易活动的对账调节;以及负责把关与银行的对账调节。

(6)混淆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

如果代客户交易,公司会向客户收取一定的佣金或交易费。比如说大家熟悉的股票交易一样,公司一般根据客户的要求做交易,当然有时也提供一些建议。但是如果混淆了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则不便于管理,对风险无法进行辨识,最终导致控制的失败。

(7)奖金结构忽视企业风险系数。

奖金与基本年薪的比例失衡且忽视对风险的考虑,就会使员工为获得高额奖金不恰当地增加公司的风险。贪婪,是每个人的自私本性,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以获得高比例的奖金,是管理层制定奖金构成一个严重的错误。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

巴林银行的倒闭,还在于利森下注的不是一般的金融产品,而是金融衍生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特点在于可以用少量的保证金做大笔交易,若运用得当,可以获取高收益。运用不当,将损失惨重。金融衍生产品本身没有错,但参与其中必须有严格的授权和制度约束。利森参与金融衍生产品炒作,就是在未经授权和缺乏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从里森个人的判断失误到整个巴林银行的倒闭,伴随着金融衍生工具成倍放大的投资回报率的是同样成倍放大的投资风险。这是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杠杆特性决定的.

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成因分为微观主体原因与宏观成因:

1.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微观主体原因

内部控制薄弱,对交易员缺乏有效的监督,是造成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内部风险管理混乱到极点是巴林银行覆灭的主要原因。首先,巴林银行内部缺乏基本的风险防范机制,里森一人身兼清算和交易两职,缺乏制衡,很容易改写交易记录掩盖风险或亏损。同时,巴林银行也缺乏一个独立的风险控制检查部门对里森所为进行监控;其次,巴林银行管理层监管不严,风险意识薄弱。在日本关西大地震之后,里森因其衍生合约保证金不足而求助于总部时,总部竟然还将数亿美元调至新加坡分行,为其提供无限制的资金支持;再者,巴林银行领导层分裂,内部各业务环节之间关系紧张,令许多知情管理人员忽视市场人士和内部审检小组多次发出的警告,以至最后导致整个巴林集团的覆没。

2.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宏观成因

金融监管不力也是造成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另一主要原因。英国和新加坡的金融监管当局事先监管不力,或未协力合作,是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

英国监管部门出现的问题是:第一,负责监管巴林等投资银行的部门曾口头上给与宽免,巴林将巨额款项汇出炒卖日经指数时,无需请示英格兰银行。第二,英格兰银行允许巴林集团内部银行给予证券部门无限制资金的支持。

新加坡金融监管当局存在的问题是:首先,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促进业务的发展,在持仓量的控制方面过于宽松,没有严格执行持仓上限,允许单一交易账户大量积累日经期指和日债期货仓位,对会员公司可持有合约数量和缴纳保证金情况没有进行及时监督。其次,里森频繁地从事对倒交易,且交易数额异常庞大,竟没有引起交易所的关注。如果英格兰银行、新加坡和大阪交易所之间能够加强交流,共享充分的信息,就会及时发现巴林银行在两个交易所持有的巨额头寸,或许巴林银行不会倒闭.

银行家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一,巴林银行倒闭的启示

巴林银行的倒闭,是1995年国际金融界的爆炸性新闻,尽管时间已过去十多年,但巴林事件所折射出的银行管理体制上的问题,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巴林银行的倒闭看起来像是因为个人的越权行为所致,实际不然,巴林银行事件反映出现代跨国银行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

二,根据该案例,我们可以从中吸取以下经验教训:

1、游戏者制定游戏规则,必将失去约束其自身行为的作用。如里森的总经理及多权合一。

2、对超水平的业绩保持警惕。监督者(包括内审人员)对卓越成就,特别是当超过平均水平的业绩被认可和广泛宣传时,更应保高度持警惕。

3、不注意风险变化,通常会使组织受到舞弊行为的破坏。对交易所的提示没有认真分析与总结。

4、宁可接受检查与权利制衡,以免留下舞弊的空子。特别是期货、金融股指等有业务。

5有利益之间的组织之间不能共享有关信息,如不同区类似部门之间等。但这种情况的存在,在一定的情度上又有利于发现舞弊行为。

6对风险提示、举报、内部审计所提的管理建议,将是一个红旗标志区。应定时进行风险分析,按风险的高低进行排序,并高风险地带进行及时严格的评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5d32ca61b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f2.html

《(完整版)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