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课题选择

发布时间:2020-02-23 21:19: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调查课题的选择

在整个社会调查活动过程中,选择调查课题是第一个环节,正确选择调查课题,是调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是调查取得成功、获得成果的重要前提,然而这也是我们所面临的最为困惑、犹豫的一个问题。由于较少得到系统的指导,致使选题不知从何选起,或方向偏差,或选题过大、过小,过深、过浅,影响调研质量。那么,如何正确地选择课题呢?

一、指导学生把握以下几方面的选题原则

(一)需要性原则 

根据客观需要来选择课题。客观需要分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二是自己工作的实际需要。调查为的是解决问题,离开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客观需要,就不可能正确选择课题。一般说来,那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与社会需要紧密相连的、与理论发展相适应的课题,就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社会价值的调研课题。从宏观角度看,当前改革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国营和私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和面临问题,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人们的社会心理与价值观念的变化,学校招生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以及农民负担问题,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体系的改革问题,贫困山区儿童的教育问题,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等每个时期的社会热点问题,都具有重要社会价值。

(二)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选题的首要前提。以科学理论和客观事实作为依据,遵循客观规律和认识规律,理智地选择调查课题,这是科学性的体现。比如,明显与已确证的理论相违背的题目不选,除非确已发现了与理论相矛盾的事实,才可以把这种矛盾作为调查课题。如果毫无根据地把推翻或改变已确证的理论作为调查课题,则失去了起码的科学性。相应地,毫无事实依据的题目也不应选,除非确有把握在调查过程中可以获取有关事实。

 (三)创新性原则 

一定的创新性是调查课题具有价值的重要标准。选择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作为调查课题,有望从中产生创造性的成果。但好高骛远不可取,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工作任务,选择那些国外已有而我们尚无的移植性调查,或用新的方法,从新的角度解决老问题的扩展性课题,以及理论上有分歧的争议性课题,总之,不一定要求全新的,只要包含有一定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先进性因素的课题,即局部创新的也属难能可贵,也都算是具有创新性的现实意义的课题。

(四)可行性原则 

要考虑课题的科研条件;完成课题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符合需要的有创造性和科学性的课题,不一定都现实可行。还要根据调查者和调查对象两方面的现实条件来选题。主、客观条件不具备,再诱人的题目也只能是画饼充饥。选题除考虑必要性外,还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分析主客观条件。从调查者方面看,选题须考虑自身的思想状况、知识水平、实践经验等,以及人、财、物力及时间等现实条件;而调查对象方面则需要考虑客观事物的成熟程度,被调查对象的回答能力和合作态度,以及社会环境等种种因素。选题宁小勿大,宁窄勿宽,宁精勿泛,这样的题目较具可行性,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期效果。[1]

二、指导学生从何处找寻调查课题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特别是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尚未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和众多一般问题,课题来源众多,而且途径复杂。可从以下几个具体途径或来源中寻找确定一个合适的调查课题。

 (一)从现实生活中寻找

  生活于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中,各种可以作为研究问题的社会现象、社会行为、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实际上始终客观地存在我们的周围,例如城市社会治安、城市交通、城市居民邻里关系、城市社区居委会和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城市网吧、大学生就业、独生子女入学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当我们从认识和研究社会问题这一目的出发,向自己提出一些为什么时,就会从这种熟悉、普遍、一般、随处可见的社会现象中,抽出一些值得探讨的社会调查研究问题来。比如,对于生活在城市社区的人来说,居住在单元楼房,安防盗门,出入锁门,邻里之间很少串门等等,都是大家熟悉的很一般的现象。然而,当我们从认识和理解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以及城市社区邻里关系这一目的出发,自己提出一些为什么引发思考时 [2]就会从中找到诸如城市居民居住方式与邻里关系研究 “城乡社会邻里关系比较研究和谐社会与和谐社区研究等调研课题。可见,社会生活是各种社会研究问题最主要、最丰富和最经常的来源。当然,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发现调查课题,关键是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养成对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行为、社会心理、社会问题问个问号的习惯。

(二)从个人经历寻找

  每一个人都是在某个特定社会环境中生活,所走过的也往往是一条特定的人生道路,形成了不同的参与社会生活的记录,积累和沉淀了不同的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感受,形成了观察事物的特定视角。不同的人们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不同,对社会生活的具体感受也不同。一种现象在有些人看来也许是理所当然、司空见惯;但在另一些人看来或许会大惑不解、十分新奇。因此,我们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各种体验、各种观察、各种感受,常常是众多有趣的研究问题的最初来源,而许多有价值的、有创造的研究问题也正是从研究者个人的经历和经验中,特别是从个人特定的生活环境、特定的生活感受中发现和发展起来的。比如,一个农村家庭,一对农民工夫妇,几个学龄子女,由于家庭经济原因所致,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被迫辍学。对于大多数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而言,很少能直接观察到此类现象,然而,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尤其是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我们的亲戚朋友身上,其遭遇引起我们的共鸣时,便能启发我们进行很多有意义的研究,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农民工家庭收入状况研究 等。[3]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从个人自身经历中寻找问题的方式,是一种十分简单实用的方法,在许多情况下,它经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非常有价值的调研问题。

(三)从相关文献中寻找

  研究课题还常常可以从学术著作、教科书、报纸杂志、各类文献、文章以及学习笔记和谈话记录中甚至电视节目中得到。尤其是各种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的报纸杂志、教科书、专著、文章,常常成为引发研究灵感、启迪研究心智、催生研究想法的重要来源地,许多研究问题正是在此基础上得以形成。社会科学期刊上大量的与社会研究有关的论文和研究报告,代表着过去和现在的研究者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常是寻找研究问题的重要来源之一。此外,一些非专业的、综合性的,甚至是大众性、通俗性的文献中也有大量的社会问题可供我们去发现和探索、研究。只是阅读各种文献,一要始终带审视、提问、评论眼光,不要盲目地接受专家们所说的一切。由于个人生活经历、社会阅历、关注问题的不同,也必然使审视问题的视角不同,对同样的文献、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材料的看法就有所不同,从而产生一些新的疑问、新的思索,迸发出新的火花,找到值得研究的问题。二要进行广泛的联想,从纵向与横向、形式与内容、对象与方法、时间与空间等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所阅读的文献展开广泛地联想,由此及彼,换个角度观察,往往也能产生一些新的疑问、新的看法,开启一些新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一些新的研究问题。

 当然,从领导和制定方针、政策的需要提出来的上级下达的课题以及接受他们委托的课题也是调查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

  三、指导学生如何结合自身条件确定选题

  在校大学生调查报告的选题应该利用在校所学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结合毕业实习的实际情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少院校要求学生假期所进行的社会调查选题时,一是选择有现实针对性的题目,二是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题目,三是选择对自己来说难易适中的题目,四是选择大小合适的题目。

  学生参加调查研究工作,主要采取承担企业事业单位或学校所委托、布置的调研课题的形式。因此,应首先考虑委托单位及上级有关布置的需要、要求,但也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在选题时应尽量把委托单位或上级需要与个人的需要相结合,变被动调查研究为主动调研。

(一)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选题。

  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疑问,以及无法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解释的理论问题,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问题,迫切要求通过调查研究求得解释。

(二)结合毕业论文的写作选题

  学生在写作毕业论文时,由于缺乏感性知识,容易产生经理论到理论,空泛议论的毛病,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三)结合毕业后的职业选择选题。

  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通常要经过从不熟悉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学生如能在毕业前对自己所要从事的工作有目的地作些调研,可大大缩短这一过程。

  以上这些都属于调查者个人需要,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从委托单位众多课题和学校布置的课题中作出适当的选择。调查者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提高信心和兴趣,从而推动调查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里再着重谈学生选题应予充分考虑的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当然是指进行研究的主体,调查研究组织者和调查者的素质状况,包括知识结构、文化、心理素质,身体健康、调研能力,对调查研究对象和涉及地区的情况熟悉程度等,客观条件主要是指被调查对象能否合作,能否得到社会支持,社会制约的大小等方面的问题,要把必要和可能两者统一起来进行考虑,也就是课题的价值问题,在一定的可能条件下,付出多大代价,可能满足多大需要,取得多大的效益,要选择最有价值,最有效益的课题来做。选题一般来说要视各人的科研水平而有所不同,高校高年级学生在学习期间只把握了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缺乏从事科研工作的经验,因此选题不宜过大,特别对于初次作调查的人来说,更是如此,题目小,便于深入,易于见效,题目大了,涉及面过广,容易面面俱到,犹如蜻蜓点水,缺乏深度,毫无特色,对于已有科研造诣的人来说,选题可以与自己今后长期的研究方向相结合,成为今后科研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小的选题积少成多,小题大做这样才能使文章达到有血有肉,有理有据,也就是对所论述的问题既有一定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那么,怎样使题目小一些呢?一般是从内容上、时间上、空间上,调查对象范围上加以控制和限定,当然,其前提是能够满足调查的目的和要求。

  此外,在确定课题前,还必须对所选课题作初步的可行性论证。以免在研究者对所研究的对象领域不很熟悉,对课题的研究具体目的不够明确,对所确定的课题的价值,意义没有很大的把握的情况下,半途而废,成为无用劳动,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建立研究假设

我们在初中的数学里曾经学习了什么叫做“命题”。一个“命题”的构成的一般形式是:“如果……,那么……”。其中“如果……”这一部分我们把它叫做命题的条件,把“那么……”这一部分叫做命题的结论。例如:“如果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那么他的学习成绩就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那么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能得到整体性的提高”;“如果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那么就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等等。这些都是“命题”。一个命题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或者称之为真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或称之为假的。对于一个课题来说,它的研究假设就是一个命题,如上面所举的例子都可以看作是某个课题的研究假设。

你研究的问题一旦明确被界定后,就应建立研究假设。所谓研究假设,就是根据一定的观察事实和科学知识,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假定性的看法和说明。其实,研究假设也就是研究问题的暂时答案。因为你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后,会产生一些疑问,进而对这些疑问进行思考,你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查阅有关资料,或请教有关人员,然后提出假设,对你的疑问作一种临时性的回答;假设与定理或结论本没有很大区别,只不过假设是有待证实的定理或结论,定理或结论是已经证实的假设。二者只有程度上的差异,没有性质上的区别。
  假设是刚开始研究问题时的看法,具有一定的猜测性和假定性,但假设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有一定的事实或理论根据,假设不是凭空的瞎想,它和神话、幻想、迷信有原则的区别。一个科学假设,必须能被实验所验证的.

如当打开开关灯不亮时,可能有几种假设:①停电;②插座接触不良;②保险丝烧断了;④灯泡烧坏了。这些假设的每一种都是可以直接检验的。
  假设的形成要靠科学知识。在科学发展中,对同一问题的研究可以出现两种甚至多种不同的假设。这是由于假设所依据的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有限或不同,必然会得出不同的假设。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这对于你的研究假设的形成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作为基础,但有些知识你还需要去查阅一些资料或向教师、专家咨询才能得到,要知道在查阅资料和请教有关人员的过程中,也是一个扩大知识面的很好的学习机会呢。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常用实验验证某一假设。在实验过程中,常常需要涉及两个概念--常量和变量。

什么是常量?
  在某一数学或自然科学问题讨论过程中(或在某些条件下)保持不变的量就是常量。例如,圆周率314l59,自然对数的底e271828,它们都是常量。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常量是指研究课题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特征和条件。如比较两种不同教学方法对五年级学生学习成绩效果的研究中,年级水平就是一个常量,因为五年级这一特征对每一个个体都是相同的,它是研究课程中不变的条件。
什么是变量?
  变量一般指研究者操纵、控制或观察的条件或特征。变量也称"变数"。在数学或自然科学问题的讨论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如物体运动所经过的距离就是一个变量。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变量指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价值或条件的特征。如研究两种不同教学方法对五年级学生成绩的影响中,每个学生的分数就是一个变量。
  变量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有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这两个名词是从数学引用过来的。在数学中,y=/(z)这一方程式中的2是自变量,y是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改变而改变的。例如,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是随着溶液的酸碱性的变化而变化当溶液至酸性时,酚酞指示剂呈无色;当溶液呈碱性时,酚酞指示剂呈红色;因此溶液的酸碱性是自变量,而酚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是因变量。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自变量常常是一个分类变量。例如,研究者要研究不同教学方法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是必须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然后再测量比较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改变。在此例中,不同的教学法是自变量,而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是因变量。这里,自量是居于因的地位,因变量是居于果的地位。

意义与途径:

对于一个课题的研究假设,一般说来它应该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或规定了它的研究方向和性质,对研究的结果作出了明确的预测,同时为设计研究方案提供了预见性的规定和框架。

调查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时,可根据家庭社会学关于家庭的重要功能是教育的理论,提出单亲家庭或不和谐家庭的子女犯罪率高的假设。

了解生育意愿与什么因素有关,可以凭以往的实际经验和有关研究经验,提出一系列研究假设:文化水平越高,生育意愿越低;传统价值观越多,生育意愿越高等。

对于下岗职工再就业难这一现象的原因,没有以往的经验可借鉴,又很难用社会学理论作直接解释,可以假设:下岗职工就业意识落后是主观原因;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健全是客观原因等。
互联网宽带服务广泛进入居民家庭的影响,这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范畴,但我们可以参照以往电视的普及对居民家庭闲暇生活的影响等提出相应的假设。如,互联网进入家庭影响到家庭成员的情感沟通,等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5e38cf9fab069dc50220195.html

《调研课题选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