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鱼技术

发布时间:2018-07-01 09:27: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水:为鱼类赖以生存的 环境,养鱼应先养水。

1、养鱼要有充足的水源及符合淡水水质标准的水质。平常养鱼用水应为PH6.58.5(最好是78),溶氧量16小时以上大于5毫克/,其余时间大于3毫克/升,氨氮小于0.2毫克/,亚硝酸盐小于0.1毫克/,硫化氢小于0.2毫克/升,透明度在2540厘米,乃至为3560厘米,不含有毒有害物质 2、要维持上述要求,养殖用水中应有丰富的浮游生物,使水保持“肥、活、爽、嫩”,即水中浮游生物的数量和品种多,水体有活力,水色昼夜变化大(早晨淡,下午浓),水体清爽、水表无漂浮的水华、无混浊感且呈茶褐色、褐绿色、黄绿色、嫩绿色。 3、养鱼用水通常是春季随水温升高及鱼体长大渐提高水位,冬季则是随水温下降而降低水位。通常是水温<20℃时,水位为0.81.2,水温≥22,水位为1.21.5,夏季高温季节将水位加到最高。

4、溶氧与酸碱度:为衡量水质的两个重要指标。“酸碱度适中,其有利于水中浮游生物的繁殖及光合作用产氧和鱼类较好地利用水中的氧气;而水中充足的氧不仅满足鱼类生理代谢需要(占总溶氧量的515%),而且也有利于水及底泥中各种有害物质氧化分解(占总溶氧量的8090%),避免因气温骤降水体上下对流而引起的池塘缺氧或泛池。故平常应经常使用生石灰20—30ppm调节水质,使池水PH保持在7上下,并通过加注新水晴天中午搅动底泥或用增氧机向水中增氧等促使池塘中各种有害物氧化分解。增氧机使用应遵循“三开两不开”原则:晴天中午开,天热气闷黎明适当开,有浮头征兆及阴雨天下半夜开,傍晚及阴雨绵绵的白天不开(充分发挥增氧机的增氧、搅水、暴气等积极作用,而非起救火功能);加注新水在8:0015:00时。倘为水质恶化或死水塘可用沸石粉全池泼洒,亩、米用2080公斤

5、池塘淤泥:其氧化分解使底层本来不多的氧消耗殆尽,造成缺氧状态,淤泥易分解放出有害物:氨气、硫化氢、亚硝酸盐、甲烷、有机酸等,故淤泥过多易使水质恶化、酸性增加、病菌易于大量繁殖,致使鱼类抵抗力减低,容易发病。同时因其大量消耗氧气(占水体总溶氧量的30%左右),造成水体的氧债出现。

二、种:指鱼品种、品质及用不同品种、规格的鱼有机混养。

1、养殖品种:通常有滤食性(花、白鲢鱼等)、草食性(草、鳊鱼等)、杂食性(鲫、白鲳、罗非鱼、鲤、斑点叉尾鮰等)、肉食性(鳜、鲈、鳢、黄颡 鱼、青鱼等)鱼类,分布于水的上层、中层、底层。 2、品种选择:据鱼的商品价值,当地消费习惯、养殖环境及设施、苗种来源、资金状况及饲养水平等而定,象陕西当家品种为鲤、草、花、鲢、鲫、团头鲂及少量的淡水白鲳、罗非鱼等。而鱼种质量则主要根据鱼的生长状况即:苗种体质健壮,背部尾部肌肉肥厚,鳞片完整,鳍条无损,体表光滑无伤,无寄生虫,且同种同龄的鱼苗大小均匀,体重基本相同,逆水性强。

3、品种搭配注意事项:①同池放多品种,多规格鱼,便于轮捕。②以鲫鱼为主体鱼的池塘,不宜或少搭配鲤鱼或草鱼。③鉴于精养池投料喂养,故传统的花、白鲢放养比例可作调整。④混养池塘选料:主要考虑主养鱼的品种及规格。4、苗种规格、体质与饲料的消化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饵:为鱼类得以生长及繁殖的物质基础 1、汉中希望“希望”牌鱼用系列配合饲料养鱼较传统的单种料所具有的优势:①促进鱼类快速健康生长,缩短养殖周期。②饲料效率高,饵料系数(0.8-2)及养殖成本低。③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性适度,便于鱼类采食,饲料浪费及对水质污染少,减少鱼病发生,可提高鱼单产量。④高温熟化的饲料中蛋白质及淀粉适口性好,易被消化吸收,且可使饲料原料种的有害成分不同程度失活。⑤ 适量添加防病促长的中药,使鱼生长快,体壮,抗病力强,成活率提高。⑥性价比合理,产出与投入比高,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 2、配合饲料投喂技术:①、驯食:用体重0.51%的鱼料慢慢投喂,维持12 小时 ,一天2次,以后逐渐缩短投喂时间,投喂定点并发出响声,待鱼上浮抢食即可,常需5天左右。②投喂:以投饵机为好;倘人工投喂应按“慢慢,少少”的规律一把一把抛洒投喂。投饵机较人工投喂可节省10%-15%的饵料。投料应坚持“四定”原则: a、定时:据鱼种大小、季节等每天投饵26(苗种:5-6/天,3-4/),每次间隔2小时以上。b、定位:驯化鱼在池塘中相对固定的地点采食。c、定质:选择 鱼类品种、规格相适应的饲料投喂;更换饲料品种,保持混料投喂35天;忌随意更换其它品牌饲料。d、定量:依据季节、天气、水质、鱼体量和鱼的摄食活动情况确定投喂量。通常苗种按体重57%,成鱼按35%投喂。日常投料以鱼吃八成饱为原则,八成饱较过饱可节省0.51的饵料系数;且使鱼保持旺盛食欲,以便减少饲料浪费,提高饲料利用效率

3、配合饲料使用注意事项:①、尽量准确把握投饵量,使鱼吃成“八成饱”(即有80%左右吃食鱼离开饵料台),减少饲料浪费。②、当鱼患病或天气不良,酌情减少投喂量或不投喂。③、鱼浮头严重时不得投喂。④、投喂药饵前最好停喂一天,且每日仅上、下午各投喂一次药饵。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尽量增加日投喂次数,这样不仅不增加日投喂量,反可略减少日投喂量。

4、影响饵料系数的因素:鱼种质量、饲料品质、池塘条件、水质状况、气候条件、放养模式、捕捞规格及季节、水质调控、投喂技术、鱼的病害、统计方法等。

四、管:抓好池塘水质调节、饵料投喂、鱼病防治等工作;坚持巡池并做好池塘日记,及时发现、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

1、鱼病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有病早治”的原则,一旦发病应极早确诊和治疗。平常应抓好以下工作:①、池塘消毒(清塘):去除部分池底淤泥,且亩用125150公斤(带水)或6575(干塘)块状生石灰清塘,以中和调节池底各种有害物,杀死池底野杂鱼和有害微生物。一个星期后进水培养水质,经鱼试水安全后方可放鱼。②、鱼种:用35%食盐溶液浸泡鱼种1530分钟,或20ppm高锰酸钾浸泡510分钟,8ppm硫酸铜浸泡10分钟。③、加强池塘及水、饵料、食场、工具消毒即“四消”管理:经常性地用漂白粉250—500/亩兑水泼洒食场,以杀死多种病害微生物,随时捞除饵料及其 附近的杂草。④、在鱼病流行的46月和810月,搞好水体消毒,每隔20天用0.30.5ppm强氯精或1ppm漂白粉和0.7ppm硫酸铜全池泼洒,间隔用2030ppm生石灰发浆泼洒(对水体消毒及调节水体酸碱度)

2、发生鱼病应及时确诊,选用对症药物拌料饲喂。(拌药方法略)3、高温气闷、天气骤变、阴雨连绵、水质变“老”等情况均应注意池塘缺氧或泛池。4、有效地利用注水泵和增氧机,有效地调节水质,确保池水的“肥、活、爽、嫩”。

六、鱼病发生原因及预防

鱼病就是致病因素作用于鱼体,使其新陈代谢失调,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生命活动受到扰乱的现象。鱼病的发生,是外界因素和鱼体内在因素综合的结果。 (一)、外界因素。首要的是自然条件,诸如水温,酸碱度(pH值)、溶氧、水中的化学成份和有毒物质、气候变化、池塘卫生条件等。导致鱼类生病的内在因素,是鱼体的免疫力、抗病力降低。
1、水温。当外界水温急剧升或降时,鱼体不适应而发生病理变化。鱼苗下塘时要求水温差不超过2℃,否则就会引起苗种死亡。从鱼病发生规律来看,不同的温度范围有与其适应的鱼病流行。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病毒性出血病,在水温20℃以下较少发生,而在25℃以上最为流行。2pH值。淡水鱼类适应范围是6585。酸性水可使鱼血液pH值下降,造成缺氧症,且易感染嗜酸卵甲藻而患打粉病。碱性过大的水则腐蚀鱼的鳃组织等。
3、溶氧。溶氧量的高低对鱼的生长和生存有直接影响,在2毫克/升以下,亲鱼就会浮头,对催产不利;缺氧严重时,会导致泛塘死亡。但是溶氧过高,也会使鱼苗患气泡病。4、有害物质。鱼池土壤中金属(铅、汞等)、盐类(如氰盐、氯化物、硫酸盐等)含量较高,容易引起弯体病。造纸厂、面粉厂等排出的水含有多量的纤维质,能损害鱼鳃表面,影响呼吸。 5、季节。“大麦黄”(45月)“白露心”(910月)两个季节很容易发生鱼病。水霉病多流行在冬春季节,夏季较为少见。6、池塘条件。长期未清整消毒,腐殖土过多,分解会消耗池中氧气,放出有害气体(如H2S)败坏水质。同时,也是病原体的滋生地,很易引发鱼病。 7、人为因素。放养过密,必然会造成缺氧和食料利用率低。混养比例不当,如同样数量花白鲢混养,会因花鲢性情温和,抢食能力不及白鲢,造成饵料不足,营养不良,抗病力弱,鱼多萎瘪。投喂不洁变质的或带有病菌、虫卵的豆饼、棉籽饼、菜籽饼以及腐败的水草等,就会引起肠炎病。拉网、运输操作不当,容易擦伤鱼体,引起病原体侵入,患赤皮病、水霉病等。在鱼类移殖过程中,没有进行严格的检疫,或将病死的鱼到处乱扔,或将病鱼池的水抽灌到其它鱼池等等,均会造成流行病。饲料营养不全,缺少某些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带来营养病。突出的如脂肪肝、胆囊变大,胆汁变黑,肉质水分增加等;或在饲料中添加喹乙醇等违禁药物造成鱼体应激性出血,不耐运输、越冬等等;这些已成为养鱼的突出问题之一。8、生物因素。主要是各种生物传染或侵袭鱼体而致病,或由直接吞食或间接危害鱼类的生物引起。如病毒、细菌、真菌、藻类、藻菌等引起的传染性鱼病;原生动物、蠕虫类、甲壳动物等所引起的寄生虫鱼病;水鼠、水蛇、水鸟、蛭、水生昆虫、凶猛鱼类、青泥苔,水网藻等鱼类的敌害引起的鱼病。 (二)、内在因素。导致鱼类生病的内在因素,是鱼体的免疫力、抗病力降低。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仅有病原体的存在,而无感受性的机体,不足以形成疾病,或是机体对入侵的病原体有免疫性,也不会发病。如草鱼患肠炎病时,同池的花白鲢就不发病。白头白嘴病只在体长5厘米以下的草鱼体表发生,超过这一体长的草鱼,基本上不发此病。又如在同一池塘中,同类同年龄的鱼,有的患病严重而死亡,有的患病轻可逐渐自行痊愈,有的则丝毫没有感染。鱼类的这种抗病力,是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

(三)、预防疾病
  鱼病防治应针对鱼病发生的原因,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才能减少或避免疾病造成的损失。1、清塘消毒。在冬季起捞后,需彻底清塘,清除过多的淤泥(可保留01)和杂物。清整池塘。并用药物消毒2、饵料、食场、工具消毒。A、饵料。饵料如青草、浮萍等洗净后,放在浓度为10ppm的漂白粉溶液中浸泡2030分钟再投喂。粪肥按每500公斤用漂白粉120克或25公斤生石灰消毒发酵后才能使用。B、食场。食场采用泼药与药物挂袋()相结合的方法,每月用含氯消毒剂消毒食场12次,每次用药150克溶于10公斤水中,泼洒食场周围水域。CuSO4FeSO4挂袋(),每袋(篓)用100CuSO440FeSO4。含氯消毒剂挂袋():每袋()50克挂于食场中;每个食场挂3—5个袋(篓);每天换药1次。每月挂袋()1—2次。C、工具。工具消毒包括鱼筛、鱼桶、网具等,用含氯制剂或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或日晒。

3、水体消毒。鱼病流行季节,每年的4—10月份,根据具体情况每月用药1—3次,或泼生石灰15—25ppm;或鱼用灭虫灵03—05ppm,或二氧化氯或泼强氯精或泼敌菌灵各0.3ppm。也可选择以上药物轮流使用。4、鱼病流行季节投喂药饵料。
  鱼病流行季节410月份,特别是“芒种”、“白露”两节气时期,要根据各种病害的流行情况、放养品种、鱼体重量定期投喂药饵料,一般每月1个疗程57天。具体数量按平时投喂量的8090%计。5、水质调节。 A、酸性水质常泼洒生石灰,保持水质中性至弱碱性。 B、经常换水,保持水体透明度25cm35cm。保持水休“肥”、“活”、“嫩”、“爽”。 C、按照三开两不开的原则,正确使用增氧机。散发水体中的NH3H2S等不良气体,增加水体中的溶氧量,防止浮头现象的发生。6、加强管理: A、多巡塘,每天至少上、下午、晚上各一次。 B、及时捞除残饵、死鱼等杂物,以防污染池水。 C、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和看天气、水质及鱼活动情况投喂饲料。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5f1d10e581b6bd97f19ea26.html

《淡水养鱼技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