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赏析教学资料

发布时间:2020-07-17 08:20: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赏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赏析

所有的好课都应能形成一个,没有的课不是好课。如果听课老师在听课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浸润其中在这个中,这样的课,绝对是一种享受。这是一种精神相与,是一种生命交融的幸福。

今天听闫老师的课,我的确身在中,我的精神、情感都被深深地卷了进去。说实话,全国许多老师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所听到的已不下十次了,包括我自己也曾经上过。但今天我聆听闫老师的课,我有几个想不到

第一个想不到是:闫老师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个文本的定位,置于整个鲁迅文化语境中,这是我想不到的。读一课与读一人,在不断穿插中有机整合。我们在闫老师的课上可以看到很多不经意对鲁迅的插叙,比如鲁迅先生的120多个笔名;比如鲁迅就碰壁写过的两篇文章;比如鲁迅去世后箫红的文章;比如当时万国殡仪馆出殡的经典的黑白照片;以及她向学生推荐的鲁迅的作品,其他人写鲁迅的作品;以及《亚洲周刊》把鲁迅作品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品第一名,《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个人》一书中对鲁迅的评价……这些使我们觉得闫老师的课是基于比较宏大的基于鲁迅的语境之下,整体感觉这个课非常丰厚,无论是信息还是人文意蕴,因为置身于鲁迅文学的大语境下,文本得到了充分的开掘。而大文本与小文本之间相得益彰,相互生辉,使学生不但走进了这个文本,更走进了鲁迅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以为这一课上得非常大气。

我第二点没想到是:对于我们一定会关注的文本里的几个小故事,比如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闫老师敢于做出大胆取舍。仔细回味一下就可以发现,闫学老师在处理的时候,每个小故事只截取了一个立面,让学生从这个立面走进鲁迅人格当中的一个立面。这样的方式就跟我们以往的线性的、平面的处理完全不一样,而是立体的,一个面一个面切入的。比如谈水浒,通过囫囵吞枣张冠李戴这两个词让学生来辩一辩,鲁迅先生对周晔是在批评吗?不要小看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平常的问题,有学生说是的,有说不是的,有的说从表面看是的,从侧面看不是的。最后闫老师一点,点到鲁迅人格上的侧面,他的幽默,他的风趣,他对孩子的那种无限的慈爱。这是一个侧面,引到其他的方方面面。再比如谈碰壁,闫老师也只说了一个,读读这些对话,你觉得哪些话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诸如黑洞洞的碰壁之类需要思考的词语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又很自然地凸显出鲁迅的另一个侧面——“横眉冷对千夫指。所谓他的作品作为匕首,作为投枪,他是那个社会的良知,那个社会的正义,都得到了丰满的解读。接着救助车夫,老师又抓了一个侧面:让你最感动的细节。通过谈你最感动的细节,凸显出鲁迅先生的另一个侧面——“俯首甘为孺子牛。每一个角度,闫老师都舍得取舍,敢于取舍,而这种取舍又基于她对鲁迅文学、鲁迅人格的全面理解和把握。每个故事截取一个侧面,最后形成人物的形象却是非常鲜明的,非常感人的,这是第二个没想到

第三个没想到,就是这个课的后半部分,每一次我都认为应该结束了,然而还没结束。每到这个地方,我都在想,这堂课该结束了,她还能转出什么东西来呢?巴金写下《永远不能忘记的事》,闫老师补充这个材料让学生来读,然后闫老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这些人物,你最关注谁?于是有的读一群小学生,有的读一位十三四岁的女孩子,有的读两个穿和服的太太,有的读秃顶的老人……感觉学生整个情感已经完全进去了,这个情感已经到一个很高的高原期了,这个课好像应该差不多了,应该很难再上去了,没想到闫老师一转,又出了新的境界。什么境界呢?让学生来想象,在前去吊唁的人当中,也许会有阿三,也许会有车夫,当然还有周晔……然后,面对先生的遗容,想象脑海里浮现出了什么,内心涌动着一份怎样的情感?所以闫老师让学生写的时候是请学生把这份真挚的情感写下来。老师叫了七个孩子,孩子们写得都很好。我以为孩子们这样的精神状态,不能简单地用写得好来形容。我认为,此时此刻,孩子们真正走进了鲁迅先生的精神境界,已经真正置身到鲁迅文化的这个中去,已经真正地实现了移情体验。文字是什么?文字说到底是人的一种精神表征,说到底是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确认。他的精神活动越深刻,他的文字就越深刻;他的精神活动越丰富,他的文字就越f丰富;他的精神越敏感,他的文字就越敏感。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语言和精神是相融的;所以海德格尔说语言就是人的存在,人的存在就是语言。当然这里的语言是广义的,倡导诗意的栖居,倡导语言之途的徜徉,道理就在这儿。对语言的品位,对语言的表现,直接关系到一个生命的存在。然后孩子们都读完了,读懂了,读好了以后,我觉得到此为止应该结束了,没想到闫老师又一,转出了什么呢?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还有什么?除了那浩如烟海的作品,还留给了我们什么?第二次,又转到了一个高的境界。如果说第一次是一次精神诉求,是骨梗在喉,不吐不快,这时候老师给他创设一个情景,让他一吐而后快。因为在的过程中,他确认了自己作为一个生命而存在。但这时的表达,这时的倾吐是感性的。第二次又一转,转到理性层面上: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难道仅仅只是作品吗?还有什么?那就是先生的精神,一种高山仰止,与日月同辉,与天地齐寿的品质。这是第二次。第二次了以后,我认为已经转到了那么高的层面了,已经不能再转了……没有想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被她出一个新的境界来——“出臧克家的诗——《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所以,第一个层面是感性认识的,第二个层面是理性认识的,那么第三个是诗性层面的,这是最高的境界。诗性层面就是把感性和理性有机整合到一起后,直指心性,直指人的灵魂的。这首诗只读了两遍,闫学老师读了一遍,全班学生读了一遍。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臧克家的诗,读得真好。这种读我以为不能简单地用技巧去评价,但是这个读确确实实是发自孩子内心的,以这是第三次。第三次转完以后,我以为应该好了,我以为真是到顶了,真的到珠穆朗玛峰了,没有办法再上去了。没有想到,闫学老师又一”——不得不说鲁迅,转到来推荐鲁迅先生的作品,转到孩子们对鲁迅先生的体认,是不是还停留在阿三所说的话上: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这句话是不是能全面的、准确的含盖鲁迅一生或鲁迅先生的精神呢?那么这叫什么层面呢?由感性的层面一转,转到理性层面;由理性层面一转,转到诗性层面;由诗性层面再一转,转到了孩子的人格层面。这一跟闫学老师上课前说的一句话是相呼应的。她告诉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这样得出来的才是自己的结论。鲁迅先生的精神,最本质的精神,是人格独立,思想自由以及对真理不懈地追寻。 这才是鲁迅人格最大的魅力所在,也是鲁迅精神留给我们21世纪的最丰富、最宝贵的民族遗产。所以后面闫学老师为学生推荐这个作品,看似简单,其实用意极深。到这个时候,人和文真正地合在了一起,人和课真正地合在了一起。所以这个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老师是用什么精神在教鲁迅?是用鲁迅的精神教鲁迅。用这样的思想去展开教学,一步一步,渐入佳境,直至高潮。而这一课最大的智慧是——希望用鲁迅这样的精神,为学生的精神生命抹上一笔温暖的色彩,为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奠定一块宝贵的基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663cca88b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e9.html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赏析教学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