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景状物的散文

发布时间:2019-06-11 04:19: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关于写景状物的散文



  篇一:写景状物散文阅读之分析写景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色润江南
  □邵亚波
  刚过了白露,夏季的炎热就被一股沁人心脾的秋风吹得无影无踪。几场秋雨后,江南的秋色便浓郁了起来。
  清晨,空气里仿佛注入了清凉的水,凉丝丝地从细细的毛孔渗透到身体的每一寸肌肤。院子的树呀,草呀,花呀,便在这股清凉透彻的空气里,跳着、舞着,然后张开所有的细胞,呼吸着、接纳着、尽情地享受着秋天的恩赐。
  花园里的草地,这时也变得湿润起来,脚踏在柔软的草尖,清凉的露水便溢满了脚趾。草地仍绿得耀眼,像盈盈的秋水。昨夜还是齐齐整整的草地,一夜间竟冒出了一簇簇乳白色的蘑菇,星星点点像珍珠似的镶嵌在绿如翡翠的草叶间。远远望去就像一艘艘鼓风扬帆的白色小舟,荡漾在青山绿波里。
  那一排排遒劲苍翠的老樟树,早已成了城市独特的绿色长廊。“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而江南的香樟树,在秋风里仍枝繁叶茂,那如盖的绿叶仿佛比夏天更浓密、更厚实。秋天是香樟树最美丽的季节,只要你抬起头,就会发现香樟树浓密的枝叶间,缀满了一串串的汁果,紫色的果实和苍翠的枝叶在阳光里相映成辉;那片桂花树,此时又变成了风姿绰约的江南女子,深情地吟诵起了“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阳光从树隙间洒落到地上,斑斑点点便被风吹动起来,麻雀跳来跳去啄着阳光,享受着秋天带来的欢畅。江南的秋色便在这个时刻闪动起来,成了人们眼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邻家阳台上的牵牛花此时还倾泻着一片碧蓝,像蓝色的瀑布,挂在山腰。那是一种最普通的草花,然而,在这个秋天里它却开得那么热烈,那么美丽,那么幽蓝??那是一种宁静的蓝,沐浴在这种蓝色的光辉里。
  庭院里的夹竹桃、木棉花开得正艳;粉色的紫薇、白色的桂花、红色的玫瑰、金黄的野菊正展示着最美的姿态竞相在秋风里摇曳??江南的秋天再也没有“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那般凄凉了。
  江南的秋色是诱人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红橘绿时。”路边的瓜果店,不知什么时候,也变成了一条彩色的河流,那一筐筐橙色的蜜橘、柚子,金黄的柿子、香梨,正将一个个丰收的江南娓娓道来。此时的江南也正是秋黄蟹肥时,平时,普通人家不舍问津的“虾兵蟹将”,一下子就占据了百姓的餐桌,在秋天的江南,随便走进哪一户人家,都能看到一盘盘橙红的海蟹和酡红的大虾在餐桌上冒着诱人的香气,撩动着人们肠胃的食欲。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秋色映红了江南的枫叶,秋色染绿了江南的小溪,秋色洇黄了江南的山丘??
  秋天是一个画家,它用蘸满了油彩的画笔,在江南这张巨大的宣纸上,画出了一个多彩的江南,一个诗意的江南。
  (选自《宁波晚报20XX1020日)
  1.“邻家阳台上的牵牛花此时还倾泻着一片碧蓝,像蓝色的瀑布,挂在山腰”一句中,有人说“倾泻”一词的意思是指“大量的水从高处急速流下”,这里用来形容牵牛花是不恰当的。你是如何认为的?请简述理由。
  解析:解答此题应回到文中相应的段落,结合上下文,对其解答。这句话为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主要是描写牵牛花的特点,回答时应重点思考“像蓝色的瀑布,挂在山腰”这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恰当的。因为牵牛花放在高处,从阳台上垂下,从远处看就像倾泻的瀑布一
  样。另外,作者这样写还突出了牵牛花的茂盛,富有动态,给人以特别的美感享受。
  2.“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这些诗句描写的是不是江南的秋天?作者为什么要写它们?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解答时应找到相应区间,适当进行概括、归纳。写景状物散文中多考查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对景物进行描写,答题时应注意。
  参考答案:不是江南的秋天。作者写它们是用其他地方秋天的特征,与江南的秋天作对比,以突出江南的秋天是一个多彩的秋天,诗意的秋天。
  【阅读指导】
  写景状物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通过描写特定的景或物的形态、色彩、神韵及其特点,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和生活情趣的散文。要准确分析其景物,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观全文,理清思路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写景状物类散文也概莫能外。写景状物散文的形象较之其他类型散文的形象要突出、丰满、重要得多。要全面把握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人工场景、风俗民情、特定物件等形象的形声色味、情态特征及内在含蕴等,首先要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的顺序。因此,分析景物的第一步是通观全文,把握描写顺序,理清思路。在描写顺序上,或移步换景,按照观看的顺序写;或以时间为序,按照时间推移写景物的变化;或以景物的类别为序,按照景物的不同类别进行描绘。因而,我们必须通读全文,整体关照,前后贯通,把握文脉,理清结构和思路。
  二、结合文本,分析特征
  作者在文章中所具体描绘的景物总是具有自身的特征。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因而,我们要结合文本,结合具体的语境,去分析景物的特征。当然,在分析景物特征时,要知晓一般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描写景物的结合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等),常用的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等)。
  三、透过景物,把握情感
  写景、物是手段,是依托,抒发情感才是目的,是归宿。写景状物类散文总是借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抒情、言志、明理。景物与情感、主旨之间自有其内在的关联。这类散文的主旨一般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加以体现的,所以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就必须了解文章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景、物有何特征,这些特征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精当的景物描写不仅能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某种特定气氛,而且还能传递出特定的情感,揭示主旨。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作者笔下会显示出迥然不同的特征,有的苍劲挺拔,有的娇弱无力;有的生机盎然,有的萧条衰败;有的开阔明朗,有的狭小阴冷;有的令人心旷神怡,有的令人凄神寒骨。我们可以从景物的这些特征剖析作者的情感倾向,是爱还是恨,是乐还是忧,是喜欢还是厌恶,是赞美还是批判。【阅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路亭
  □柯灵
  行路难,昔人常指边鄙僻远之区,而不知现代的通都大邑,行路更难。除非你是有车阶级,出门只靠步行,那么不但行人如鲫,而且会增加紧张和疲劳,如果走得乏力,双腿酸痛,寸步难移,你绝对找不到一个立锥之地,让你歇一歇腿  
,缓一口气。——大都市中公共交通之拥挤,令人望而却步。满眼摩天大楼,马路宽广整洁,但你休想找个“民亦劳止,汔可小休”(《诗经·大雅·民劳》)的机会。你不惜破费悭囊,走进咖啡馆,买个片刻安闲,那却又
  是另一回事了。
  在故乡,村庄市镇之间,只要相隔三五里,中途大概就有一两个路亭,专供行人憩坐。——路亭建筑简陋,地位常据着往来的通路,大小才如斗室。也许是四根石柱,四角顶,四面通风,犹如在中国画里常见的茅亭,雅有古意,不过顶上盖的是灰色的瓦片。也许和农家近似,长方形,但三面砌墙,一面临空,当路的两壁开着无门的门框,设备却大体一样,靠壁架石作凳:不嫌简陋,请君稍息。
  别看它破陋寒碜,貌不惊人,在长途跋涉的劳人心里,这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
  赶市的村夫农妇,或者担着辛苦经营的菜豆瓜果、鱼米柴草到街上求售;或者提篮挑筐,到街上去买办日用杂物、农事工具;或者因为借贷无门,挟些不值钱的衣物破烂上当铺去质钱??每天清早,朝阳初窥田野,便沐晨风,带晓雾,从村里出发,哼哼唧唧,形成行列,快步赶上镇去,直到事毕功成,事倍功半,或者事败功亏,才循原路赶回村里。
  奔波忙碌了半天,人是倦了;而“不如意事常八九”,乘兴而去,常常败兴而归。心情懊丧,双脚沉重,生理和心理的倦怠形成双倍的压力。幸而半路有个路亭,排闼迎人,容他们且住为佳,使身心暂时有个着落。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再闲闲地抽一筒旱烟,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不巧遇上意外的天气变幻,更可以在路亭里求得荫庇,聊避风雨。试想这对疲倦的旅人,是何等温煦的抚慰!
  路亭所处的位置,不但富于实用价值,又多似高明的画师布局,引人入胜。有的点缀田畴广野中间,“前不把村,后不着店”,亭亭玉立,不但使无垠的平原减少单调之感,还便于旅途修长的过客及时小驻;更可以接待天涯沦落的流浪人,无处投宿时借此歇夜;对田头劳作的农民,这又是天然的耕余休息之地,日中时刻,可以静坐进餐,冬避朔风,夏避炎阳。有的高踞岭背,峰回路转、两村交界之处,翼然一亭,挺秀如画。山行较平地费力,行人跑到岭上,大都气息咻咻,汗流浃背,在路亭的石条凳上坐憩片刻,听山风苏苏,从树梢掠过,投下一身清凉。有的筑在河滨,面临盈盈的流水,傍着霭霭的绿荫,便利行人随意歇脚,等待摆渡或过往的船只??
  离我老家不远,有两个路亭,是我幼年踪迹最频之处,年齿渐长,得闲还常去盘桓。大江沿有个过渡亭,好像建筑得特别讲究,地位大,墙壁石凳,整齐可观,临河还有宽广的双面“埠道”;一到夏季,晚霞掩映中,那里差不多成了公共浴场。亭前石柱上,刻着两副对联,记得其中的一副是:
  山色湖光,四时佳兴。
  早南晚北,廿里官塘。
  对联虽然并不高明,但山色湖光,并非虚语,普通路亭,虽也有对联点缀,却无非是“稍安勿躁”“小坐何妨”之类。这样“风雅”的对联是例外。不过疲倦的行人,谁也不计较这些。“修桥铺路造凉亭”,在乡间是标准的善举。出钱的也许未必全出于体贴行人的苦辛;但对倦乏的旅人,这可真算得是一种值得感谢的功德。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路亭可能早晚要进历史博物馆,但我却深望世界建筑史上,将为它特辟一章,用最美的笔墨,描述它特殊的风貌和品质。
  (选自《柯灵散文选集》)
  1.结合文义,解释第三自然段中“(路亭)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一句的含义。
  篇二: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
  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
  一、散文常识
  特征:形散神不散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二、解题方法
  1、研读题干(题目),明确要求,尤其把握好关键词的含义。
  2、寻找答题区,检索范围,综合分析。
  具体做法:细读
  3、准确表达。(1)摘关键词
  (2)摘关键句
  (3)自己的话概括
  4、原则:答案在文章中一定有根据
  三、如何解读散文的主旨(考点剖析一)
  方法:1、看标题
  2、看注释
  3、看过度句(段)
  4、看开头结尾句
  5、看抒情议论句
  6、看反复出现句(段)
  概括格式: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
  (分清主旨、主题、梗概、中心思想与主要内容的异同。)
  领会为什么写的题型(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文章中要表达的情、理+作者技法)
  四、写景状物类散文规律(考点剖析二)
  写景(物)——抒情——写人(主旨)
  归纳散文写作思路:写景(物),是为了写人,是为了抒发情感(物与人的相似处)。
  状物类散文的写作上,作者常常是托物抒情、融情于景、移物就情。就是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或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完全融合在写景的文字中;或把物拉过来,赋予人的情感。根据这一特点,阅读题目就常从景入手,要求领会作者的感情这一角度命题。
  五、题目的作用(考点剖析三)
  1、把握象征意义
  2、语带双关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4、概括文章中的主要内容
  5、文章线索
  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
  7、吸引读者、新颖
  8、题目中运用修饰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六、段落与句子的作用(考点剖析四)
  1、分析段落的位置:开头段、中间段、结尾段
  2、分析段落的作用:
  内容上的作用: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结构上的作用: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总结上文
  3、中间段:结构上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
  内容上承上(写出内容)启下(写出内容)
  六、句子或段在文中的作用(考点剖析五)
  分析语句或段的作用:一般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
  1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开头句或段内容上的作用常用词是:句子表达的句意或段意+落笔点题或交代写作背景。)
  中间段内容上作用常用词是:承上的内容+启下的内容
  结尾句或段内容上的作用常用词是:句子表达的句意或段意+点明主旨或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2、答结构上的作用:应考虑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句子在开头、在中间、在结尾;表达语不同。(有1点。)
  开头句或段结构上的作用常用是: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引出下文什么内容)
  中间段结构上作用常用词是:承上启下、承上、启下
  结尾句或段结构上的作用常用词是:照应开头或照应标题、总结全文、有时也有交代写作目的。
  七、品味散文语言、体悟词句作用(考点剖析六)
  类型一:品味词语
  1、解释词语含义。
  2、品味加点词语的作用。
  解题钥匙:
  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
  2、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饰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的独特作用。
  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类型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答题时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品析语句的含义:一般是文中的关键句子。
  题型①:品析修饰句
  运用的修饰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人物的性格特点)。
  题型②:品析哲理句的要点
  要结合主旨回答,体会关键词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化含蓄的表达为直白的表达。
  题型③:品析描写句。注意关键词
  答题思路:什么描写手法(或某个动词、形容词)+作用词+什么对象的什么内容。有些句子+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人或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要注意抓住六种重要句子:
  ①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
  ②中心句和点睛句
  ③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④描写句。哪些刻画人物和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⑤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⑥尾句。语段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表达效果上有些句子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的作用。类型三:语言赏析
  1、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答题方向:
  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含义和词语表达效果。
  常见答题形式:
  (词语),写出了xxxx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xxxx的思想感情(或人物xxxx的性格特点)。
  2、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
  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
  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
  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
  反问句增强语气;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形象??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答题方向:
  指出了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和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作用。
  常见答题形式:
  运用xxxx的修辞手法,写出了xxxx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人物)xxxx的思想感情或(人物xxxx的性格特点)。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答题要点: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xxxx内容,表达了xxxx情感。
  ②排比:表现了xxxx内容,抒发了xxxx情感,增强语势,加强了感情。③反复、夸张:强调了xxx内容,突出了xxx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④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xxx内容,使文章跌宕起伏。
  ⑤反问:表达了xxx内容和xxxx情感,加强语气,使文章有起伏。
  3、句式之美——入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些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八、线索(考点剖析七)
  叙事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作者的认识和感情的发展来组织文章
  的结构。
  把握线索:
  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
  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
  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1)以物为线;
  (2)以事为线;
  (3)以人为线;
  (4)以情为线;
  (5)以时间为线;
  (6)以地点为线。
  九、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考点剖析八)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渲染一种特定的气氛
  4、推动故事发展(伏应、引出下文等)
  5、为下文作铺垫
  十、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考点剖析九)
  1、象征:使主题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使形象更加鲜明、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
  4、托物言志:含蓄、哲理和有暗示性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辈的情感。
  6、虚实结合: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突出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题。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十一、感受启示题(考点剖析十)
  要求:
  联系文章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如主题具体语句、具体情节、具体形象)谈。面不宜太宽,最好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或一点,这样更能写出自己的创意,这样也才能更深入。
  格式:
  先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将道理,如果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十二、合理想象题(考点剖析十一)
  要求:有创意,但必须与语境和主题相吻合
  方法:(1)心理描写:在仔细研读具体语境的基础上用第一人称。
  (2)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在仔细研读具体语境的基础上用第三人称。
  (3)环境描写:要人与物的心理相映衬。
  篇三:写景状物、哲理散文
  20XX年高考散文阅读专题导学案()
  ——如何读懂散文
  编选:霍灿谢协永孟咏梅使用:第17
  花鸟草虫皆有品,仔细体察物关情
  ——写景状物散文阅读
  一、(20XX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
  柴禾刘亮程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一根又粗又长的刹车绳,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凑巧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满车的东西扔掉,让牛拉着空车逛荡回来。有的人家正好相反,臵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拉半车干柴都打摆子。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先是父亲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20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
  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有删改)
  14.根据全文概括“柴禾”在文中的含义。(5分)
  答:
  15.第③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
  16.第⑥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5分)
  答:
  17.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6分)
  答:
  二、(日照20XX-20XX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作品,完1922题。
  荒漠中的苇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条细
  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
  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
  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
  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
  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
  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
  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
  刚过了童午而进入了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这个
  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想起金克木《生命》一诗中有一句“生命是伴着芦苇的啜泣与哈欠”,暗自笑了。这不知写于何时何背景的诗句,有些明了又有些不明,我这时倒是想改一句:“生命是伴着啜泣与哈欠的芦苇。”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
  (20XX年第3期《散文选刊》)
  19.本文开头描写的沙漠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
  答:
  20.作者在第⑧段结尾巧妙地运用了“苇”、“萎”、“伟”三个同音词,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说后两个词的含义及其作用。(4)
  答:
  21.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
  (1)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
  答:
  (2)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
  答:
  22.作者写苇,显然又不仅仅是在写苇,探究一下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要表达什么样的意思?(6)
  答: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2题。
  鲁山,在鲁之山王月鹏
  一座山,倘与五岳之尊泰山比邻而居,大约是很容易遭受忽略的
  在齐鲁大地,泰山是山中的山。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一览众山小”,说的都是泰山之大。泰山不仅雄伟,而且是文化的一座高山。自古以来的帝王,包括传说中的炎、黄二帝,尧、舜、禹,以及秦始皇、汉武帝等等,都把泰山作为封禅的场所。封是祭天,禅是祭地,帝王选择祭祀天地的地方,应该是有很多讲究的。
  泰山是被历代帝王捧红的一个地方。
  然而鲁山依然是鲁山,依然保持了自己的一份真实。在我看来,鲁山之所以让人惊喜,就在
  于它保持了山的本色,拥有一座山本来就该有的那个样子。山,果真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么?大约是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简简单单的八个字,涵括了多少东西啊。但鲁山,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忘记了,忽略了,甚至是没有来得及劫持这座山。
  这样的假设不无道理。人们更喜欢关注的是高峰,常常把高峰之外的山给忽略和遗忘了。这座被称为鲁山的山,本来坐落在齐地,却取了一个与“鲁”相关的名字。这就难免有些攀附之嫌。我理解鲁山。对山的命名,并不是山自身所能决定的。我猜想鲁山没准会因之耿耿于怀,始终怀了一种屈辱心态。因为泰山的存在,鲁山站到了人们的视域之外,未被改变地留存下来。鲁山被泰山遮蔽着,正如齐文化被鲁文化遮蔽一样。这种遮蔽,客观上居然成了一种保护,使其免予被别人关注,免于遭受开发或破坏。我倒是希望这样的遮蔽更多一些。
  鲁山委实是一个安静、简单的所在。历代文人墨客的文化留存,在鲁山是稀少的。云海日出。四雄争秀。月上听涛。夏日鸟会。万石迷宫。枣树峪……即使作为鲁山的主要景观,它们都没有什么人工痕迹,没有人为地附加一些别的东西。要认识鲁山,只能靠自己去体味。山、水、林、泉、鸟、云,在这里都有着独特的表达。简单中的丰富。值得期待的丰富。在这样的一座山里,你尽可以一个人静静地走,没有热闹没有喧嚣,也没有叫卖的商业气息……在这座山里,你可以聆听山的语言,也可以向山倾诉,或者什么都不去想,只管走下去就行,渐渐地就会走出奢侈的感觉,走出受了大自然的格外恩惠的感觉。
  石阶若隐若现。石阶是在山石上直接凿出来的。古人登山,恐怕是没有这路的。脚到了哪里,路就在哪里,虽说这自由是伴着艰险的,但也有真的快意。鲁山并不高,海拔一千多米。隐约的山路,一不小心就把你带到了某个意想不到的境地。不管怎样的惊奇,也无论如何的夸张,属于你的只是平静。也只有这平静,才会与鲁山的格调协调一致。即使是在那个叫做“云梯”的地方,那些短暂的峻险和刺激,也是在平静中滋生的。所谓“云梯”,就是从陡峭的裸岩巨石上开出的三百多级台阶。脚踩云梯,宛若走过一段云上的日子。
  鲁山的石径是窄而斜的,我总疑心山的深处,没准会有人居住。不知为何会生出这般感觉,只知道这感觉很强烈,很莫名其妙。脚底是枯黄了的松针,一脚落下去,就会泛起强烈的植物气息,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冲动。松针从脚底渐渐地撤退,越来越少,越来越薄,待到露出了青色的山石,我们已经到达一个叫做“狼窝”的地方。“狼窝”又名万石迷宫,由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堆垒而成。在山上,石头理应属于最常见的景观,但作为“狼窝”原材料的石头,确是有些不同
  的。它们错落着,恣肆着,纠缠着,幽深,潮湿,让人感觉背后有一双冷冷的眸子。也许,那眸子属于一匹野性的狼,但它与欲望无关,与贪婪无关,与饥饿无关,它更像是一束复仇的蓝色火焰。这个地方之所以被称为“狼窝”,大抵与狼是不无关系的。这让我想起海明威笔下那只孤独悲壮的豹子:“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19710英尺的常年积雪的高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如今,已经有太多的人对此作过形形色色的解释,但大抵是不宜轻信的,因为那是高寒的地方,是远离“人群”的地方。注定的孤独和寂寞,除了亲身体验,任何想象和猜测都无力抵达。环顾一下自己臵身其中的这堆怪石,想一想“狼”这个意象,我懂得了这个清爽的所在。继续躬腰,继续蜗行,我好似听到了孤独的狼嚎,在松涛声中金属一般地跌落。
  (选自20XX年第2期《散文》)
  19.文章的最后写到鲁山的“狼窝”,作者说:“我好似听到了孤独的狼嚎,在松涛声中金属一般地跌落。”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
  20.文章名为“鲁山,在鲁之山”,主要是写鲁山的独特之处。通读全文,分析作者从哪些角度写出了鲁山的哪些特点。(4分)
  答:
  21.试从行文构思与写作技巧等角度,对文章作一简单赏析。(4分)
  答:
  22.仔细阅读文本,思考该散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能从中读出哪些哲理性感悟?(6分)
  答:
  生命如歌梦如花
  ——哲理散文阅读
  一、(20XX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记住回家的路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支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66e839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3e.html

《关于写景状物的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