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全册)教案

发布时间:2020-01-28 20:27: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计划

一、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分数乘法,位置与方向,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其中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而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则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从我班学生整体看来,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学生间的学习差距较大,我班学习优秀、反应灵活的学生有,但个别学生仍存在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自主学习的情况。教学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数学上有困难,不过学习还是很努力的。因此,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将继续放在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上,并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促使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能有所提高,为后面的总复习打下结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能熟练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如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

2、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简单的分数应用题

3、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工具画圆,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4、能运用比和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做到课堂上能深入浅出进行教学;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平时的练习和作业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生要因材施教。

4、借助线段示意图等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提高分析和解题能力。重视用方程解答较复杂的分数解决问题,化难为易。

5、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抓好班级学生作业书写质量

6、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

7、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数学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12课时

单元整理与检测 4课时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二) 2课时

单元整理与检测 2课时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14课时

单元整理与检测 4课时

第四单元 3课时

单元整理与检测 2课时

期中复习备考 4课时

第五单元 9课时

单元整理与检测 4课时

第六单元 百分数(一) 15课时

单元整理与检测 4课时

第七单元 扇形统计图 2课时

单元整理与检测 1课时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3课时

总复习 10课时

、检测手段

通过上课发言,课后作业,平时考试等检测手段来检验学生是否学到知识。

2018.9.1

课题

分数乘法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感受分数乘法与分数加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增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 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整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观察情境图,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出示生日会分蛋糕情境图)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生日时一般都要吃蛋糕,如果每个人吃个蛋糕,你知道这表示的意思吗?

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7份,每人吃其中的2份。)

2.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分数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并且学会了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这学期我们还要学习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分数乘法)

二、探索新知

1.投影出示例题1。

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个,3人一共吃多少个?

(1)引导学生读题,并说说表示什么。

指明回答: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9份,每人吃其中的2份。

(2)求“3人一共吃多少个?”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先让学生思考,再指名回答。

(实际上就是求3个是多少。)

2.学生独立列加法算式解答。

++==(个)

3.根据乘法的意义将加法算式转换成乘法算式。

(1)提问:这道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三个加数都相同。)

(2)追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启发学生得出:3个相加,用乘法表示是×3或3×。)

4.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提问:3个相加的和,也可以列成算式×3,那么×3又应该怎样计算呢?

(2)学生思考计算方法。

学生思考,教师巡视观察。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进行必要的启发:是2个,2个乘3就是6个,所以就是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回报情况进行板书:

×3=++====(个)

教师强调:在计算过程中,虚线框起来的思考过程可以不写;分数线要用直尺画。

(4)学习计算过程中进行约分。

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中的分子和分母,分子用“2×3”得来,说明分子中含有因数3,而分母是“9”,也含有因数3,所以将“3”和“9”进行约分,即:

×3==(个)

观察上面的计算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结果相同。)

(5)提问:如果把算式“×3”的两个因数交换位置,变成“3×”,又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尝试计算后组织交流。

(6)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

指名回答,多让学生参与交流。

(分数乘整数,用分子乘整数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5.练一练。

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投影交流。

教师强调:分数与整数相乘时,一定是整数与分母约分。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2题。

这道题是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第三小题是整数乘分数,通过这道计算题,巩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师也可以借此来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题。

这道题是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的练习。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分数乘整数与分数加法之间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3.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2题。

这道题是分数乘整数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kg的衣物就需要5个勺洗衣粉。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教后反思】

课题

分数乘法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通过直观操作,初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3.经历探索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分数计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计算。

×4= 9× ×4= 14×=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全班交流时,指名说说14×的计算方法。

2.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乘法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1.投影出示例题2。

(1)问题一:3桶水共多少升?

指名列出算式:12×3。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想:求3个12L,就是求12L的( )倍是多少。

(启发学生得出:求“3桶水共多少升?”就是求3个12L,也就是求12L的3倍是多少。)

(2)问题二:桶是多少升?

指名列出算式:12×

提问:根据什么列式的?

想:求12L的一半,就是求12L的是多少。

(启发学生思考:桶就是半桶,求“桶是多少升?”就是求12L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12L的是多少。)

(3)问题三:桶是多少升?

指名列出算式:12×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想:求12L的是多少。

(启发学生思考:求“桶是多少升?”就是求12L是多少。)

2.结合上面的几个问题,你知道“12×”和“12×”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吗?

(12×表示12的是多少;12×表示12的是多少。)

3.总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1)小组交流: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2)指名汇报: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引导:这道题求吃了多少千克,也就是求3千克的是多少千克。

(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投影出示例题3。

李伯伯家有一块公顷的地。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种玉米的面积占

1.问题一: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1)提问: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么列式呢?

(实际上就是求公顷的是多少公顷,列式是:×。)

(2)探究×的计算方法。

①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表示1公顷,先画出它的,表示公顷。

②再涂出公顷的

引导理解:求公顷的是多少公顷,就是把公顷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1份。

③观察交流。

观察手中的长方形纸,想一想:公顷的是多少公顷?你是怎么想的?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得出:求公顷的是多少公顷,就是把公顷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1份。也就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2×5)份,取其中的1份,即×1==

板书:×==(公顷)

2.问题二: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2)提问:“×”等于多少呢?你能涂色表示吗?(投影出示)

公顷的是?公顷

(3)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

与前面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5)份,不同的是要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

×==(公顷)

3.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1)小组讨论: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2)组织汇报交流。

在交流中归纳总结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板书)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这道题是有关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练习。

组织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在教材上填一填。再指名汇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这是一道看图计算的练习,旨在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加深对分数计算方法的理解。

组织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看图填一填,再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3.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3题。

这道题是运用所学的分数乘法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加深对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理解的同时,又可以巩固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4.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5题。

这道题中喷洒1公顷菜地需要农药kg的,所以列式是×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教后反思】

课题

分数乘法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3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能正确熟练进行分数乘法计算,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2.能解答生活中简单的分数乘法问题,了解分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约分方法,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算一算。

×30= 12×= ×= ×=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1)分数乘整数的约分方法。(2)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

二、探索新知

1.投影出示例题4。

无脊椎动物中游泳最快的是乌贼,它的速度是千米/分。

2.解决问题一:李叔叔的游泳速度是乌贼的。李叔叔每分钟游多少千米?

(1)阅读理解。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组织交流对题意的理解,得出:

①乌贼的速度是千米/分。

②李叔叔的游泳速度是千米/分的

(2)列式解答。

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独立解答,交流解答过程。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km)

(3)启发思考。

在分数乘整数时,我们在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这里,我们是否也可以进行先约分呢?该怎样进行约分呢?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4)交流讨论。

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得出:分数乘分数,为了计算简便,可以先约分再乘。约分时,分子的两个因数和分母的两个因数进行约分。

3.解决问题二:乌贼30分钟可以游多少千米?

(1)学生独立解答,约分。

(2)教师指导:分数乘法也可以直接约分。

强调:分数和整数相乘,整数可以和分数的分母进行约分。

4.试一试。

×还可以怎样进行约分呢?

强调:分数和分数相乘,可以采用分子和分母交叉约分。

5.小结。

教师强调:在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同学们选择了较简便的约分方法,那计算就更简便了。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1题。

这道题是分数乘法计算的练习,三个小题都可以在计算过程中进行约分的。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汇报时重点交流约分的方法。

2.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问题1:先让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组织交流。通过交流,教师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乘。

问题2:让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并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注意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怎样约分。

3.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3题。

阅读与理解:求这个人的身高是多少米,就是求28米的是多少。

学生独立解答,组织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教后反思】

课题

分数乘法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4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2.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复习旧知。

(1)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乘。)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和分数乘法有关的练习吧!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3题。

这道题是分数乘整数的相关练习。每年上升m,50年就上升50个m,也就是×50;100年就上升100个m,也就是×100。

2.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4题。

这道题是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练习。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3.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6题。

这是道改错题。第一个算式错在将整数与分数的分子相约分,第2个算式错在将分数加法与分数乘法计算混淆,把约分后的分子与分子相加,分母与分母相加。教学时让学生讨论交流,说说错在哪里?还可以结合学生平时易犯的错误,让学生纠正。

4.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7题。

这道题是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练习,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进行交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是否可以进行约分,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乘。)

5.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8题到第13题。

这6道题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数乘法问题,题目中涉及到许多课外知识,这些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

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阅读并理解题目,然后再独立解答,最后组织交流汇报。

三、反思总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2.小结。

在计算分数乘法时,要先观察题目,想一想能不能约分;分数和整数、小数一样,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四、课堂作业

【教后反思】

课题

分数乘法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5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经历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数学思想,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小数乘分数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计算下面各题。

×15= 21×= ×= ×=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

1.2 0.4 3.5 1.25

让学生说说怎样将一个小数化成分数?

3.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

二、探索新知

1.投影出示例题5。

松鼠的尾巴长度约占身体长度的

欢欢:我身体长2.1dm。

乐乐:我身体长2.4dm。

(1)学生阅读题目,理解图中的信息。

(2)组织交流。

提问:大家从图中收集到哪些信息?

2.解决问题一。

(1)出示问题: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2.1×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由题意可以知道松鼠欢欢的尾巴长度占身体长度2.1dm的,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可以列出算式:2.1×。)

启发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得出:以前学习的分数乘法是分数和分数或分数和整数相乘,而这个算式是分数和小数相乘。

(3)探讨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小数 乘分数,可以怎样进行计算呢?想一想,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组织交流,得出可以把2.1化成分数,也可以把化成小数。

汇报交流计算方法,教师结合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小数化成分数:2.1×=×=(dm)

分数化成小数:2.1×=2.1×0.75=1.575(dm)

3.解决问题二。

(1)出示问题: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2)学生独立解答。

组织交流汇报。交流时,先让学生说说列式的依据,再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会采用问题一中学习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时教师可以追问:同学们,想想分数乘整数时,我们是怎样进行约分的,小数乘分数也能这样约分吗?

当学生有所发现后,让学生进行尝试计算,最后汇报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4.观察比较,回顾思考。

提问:观察上面三种计算方法,你想发表自己的什么见解?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最后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启发学生明白:三种方法中,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具有普遍性,使用于所有的小数乘分数的计算;当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一般不采用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当小数和分母不能进行约分时,一般不采用小数和分母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三种方法中,小数和分母约分的方法计算起来最简便,因此在计算小数乘分数时,先观察这个小数能不能和分母进行约分,如果可以进行约分,一般采用先约分再乘的方法。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8页“做一做”。

这道题是小数乘分数的计算练习,旨在巩固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法进行计算。

2.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2题。

(1)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2)交流解题思路。

(3)独立解答,讲评订正。

3.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3题。

这道题可以先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算式,再按照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2.5和25可以进行直接约分,将分母化成1。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分数乘法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6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懂得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跟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能熟练进行有关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

2.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能利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特点,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复习。

(1)观察下面各题,说说运算顺序。

21×3+25 6×8-5×4 21×(36-14)

(2)说说我们学过哪些乘法运算定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一)分数混合运算。

投影出示例题6。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得出:

(1)画框长m,画框宽m。

(2)求“需要多长的木条?”就是求画框的周长。

2.学生独立列式。

+)×2或×2+×2

3.启发自学,交流收获。

教师启发:两个算式都是分数混合运算,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1)请学生自学教材第9页的内容。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指名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发现: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4.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交流汇报。

交流时,指名说说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运算,再算括号外的运算。)

(二)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1.出示算式。

××

×)××(×

+)××+×

学生计算后,会发现每一行的两道算式结果相等,这时教师在每行的左右算式中间填上等号,并启发学生思考:每行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这是数字的巧合呢?还是有一定的运算规律?

2.指导观察,发现规律。

观察上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第一组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第二组是三个数相乘,左边是先算前两个,右边是先算后两个,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符合乘法分配律,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是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相加。

3.总结规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分数乘法中,也能使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整数乘法中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4.应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1)出示例题7。

×(×5) (+)×12

(2)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然后独立完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指名板演:×(×5) (+)×12

=×(5×) =×12+×12

=(×5)× =10+3

= =13

交流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分别说一说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9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先观察算式分别有什么特点,思考应该如何计算才会比较简便。

学生独立计算,并请个别学生上台板演,完成后集体讲评。

(第3小题可以通过变形转化成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87×=(86+1)×

2.教材第9页“做一做”第2题。

这道题在计算过程中,先算“×100”会使计算更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分数乘法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7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能灵活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复习旧知。

(1)小数乘分数可以怎样进行计算?

(2)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3)分数混合运算可以运用哪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些练习来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题。

这道题包含了学生学过的分数乘法的各种计算,有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小数乘分数。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2.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5题。

这道题是为了巩固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计算错在哪里,再进行独立改错练习。

3.出示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11题。

这道题是巩固分数乘法简便计算的练习。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这道题中的每个小题都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其中连乘的运算可以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而混合运算则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如“×”可以先转化成“1××”在计算。)

4.出示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3、14、15题。

这三道都是解决问题的练习题,都是与分数混合运算相关的问题,前两题是连乘的问题,第三题是乘加混合计算的问题。

第13题可以先求出每箱糖果的质量,再求4箱糖果的质量,列式是:×25×4;也可以先求4箱一共有多少袋,再求一共有多少千克,列式是:4×25×

第14题可以先求每天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有多少,再求15天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有多少,列式是:70××15;也可以先求15天一共收到多少生活垃圾,再求这些垃圾有多少可以回收利用,列式是:70×15×

第15题先求尼罗河长度的有多长,再求长江的全长,列式是:6670×+297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解决问题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各个步骤,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不同的解题策略,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分数连乘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出示题目:六(1)班图书角有故事书24本,科技书的本数是故事书的,科技书有多少本?连环画的本数是科技书的,连环画有多少本?

学生独立解答。

组织交流得出:

科技书的本数=故事书的本数×=24×=12(本)。

连环画的本数=科技书的本数×=12×=8(本)。

2.揭示课题。

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与我们学习的分数乘法有关,今天我们就利用分数乘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索新知

投影出示例题8。

1.阅读理解。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根据题意,完成以下填空。

整个大棚的面积是

萝卜地的面积占整个大棚面积的

红萝卜地的面积占萝卜地面积的

要求的是 的面积。

先让学生在教材上填空,再组织交流。

2.分析与解答。

(1)用长方形纸表示大棚的面积,折出萝卜地的面积。

①认识一半用分数表示就是

②学生折一折。

让学生取出一张长方形纸,代表大棚的面积,然后折出各种萝卜地的面积。

③计算出萝卜地的面积:480×=240(m

(2)折出红萝卜地的面积。

①交流:怎样折出红萝卜地的面积?

(红萝卜地占萝卜地的,也就是占大棚一半的,先折出整张纸的一半,再折出一半的。)

②学生动手折一折。

③计算出红萝卜地的面积:240×=60(m

(3)列综合算式解答。

480××=60(m

(4)探讨不同的解题方法。

①教师让学生将整张纸展开,观察并说说:从这张纸上,你能看出红萝卜地的面积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吗?(

②小组交流。

提问:你还有其他方法来计算红萝卜地的面积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

③组织汇报。

先求出红萝卜地的面积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

×=

再求出红萝卜地的面积:480×=60(m

列成综合算式:480×(×)=60(m

3.回顾与反思。

(1)教师启发:刚才我们用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求出了红萝卜地的面积是60m,现在我们能写答句了吗?对,不能,因为我们还没有对这个答案进行检验。大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检验一下这个答案的合理性吗?

(2)学生尝试检验。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进行检验:60÷240=,240÷480=

只要学生的检验方法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14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

(2)组织交流。

指名学生按照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环节展开交流。

2.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1、2、3题。

这三道题都是和例题8类似的分数连乘问题,每道题都可以有两种不同解题方法。

练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全班讲评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解决问题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经历解题过程,掌握解题步骤,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问题。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分数乘法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找单位“1”的量和比较量。

(1)三峡工程的发电量用在了东南沿海地区。

(2)学校总面积的是活动场所。

(3)学校图书馆儿童读物占全部图书的,儿童读物中的是科普读物。

学生观察后,独立思考。

指名学生回答,让学生找出单位“1”的量和比较的量,根据关键句说出基本的数量关系。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投影出示例题9。

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心跳每分钟约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

1.阅读与理解。

(1)学生独立读题。

(2)交流从题目中获得的信息。

①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约75次。

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多的部分是青少年心跳次数的

③要求的是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3)学生完成教材例题9中“阅读与理解”的填空。

2.分析与解答。

(1)找单位“1”。

提问:题目中的是把谁看作单位“1”?(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2)画线段图进行分析。

交流画线段图的方法:题目中有“青少年”和“婴儿”两种量,一般要用两条线段来表示;画线段图时,把单位“1”的量画在上面,比较量画在下面;把单位“1”的量平均分成5份,婴儿心跳次数比青少年多的部分相当于5份中的4份。

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板书线段图:

青少年:

婴儿:

(3)交流解题思路。

学生结合线段图,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

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一:先求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再求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解题思路二:先求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是青少年的几分之几,再求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4)独立解答。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5)全班交流。

组织交流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哪种解题思路进行解答的。

解法一: 75+75× 解法二: 75×(1+

=75+60 =75×

=135(次) =135(次)

3.回顾与反思。

(1)回顾分析题意时采用的方法以及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

分析题意时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画线段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关系。

(2)检验技术结果的合理性。

先让学生自主检验,再组织交流汇报。

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检验:

先算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多少次:135-75=60(次)

再算多出的次数是青少年的几分之几:60÷75=

4.教材第15页“做一做”。

(1)投影出示“做一做”题目。

绿化带降低了噪音以后,人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①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②交流对题目的理解。

(2)介绍有关“噪音危害”的知识。

噪音给人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危害:损害听力;有害人的心血管系统;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影响睡眠、造成疲倦。噪音量(分贝)对人体影响:0~50分贝:舒适,细语声;50~90分贝:妨碍睡眠、难过、焦虑;90~130分贝:耳朵发痒、耳朵疼痛;130分贝以上:耳膜破裂、耳聋。

(3)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进行分析解答。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4)组织全班交流。

①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并说说是怎么画的,鼓励学生参与相互评价。

对画得不完整的线段图进行补充和修改,形成正确的线段图:

②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解法一:80-80×

解法二:80×(1-

3.小结。

例题9与“做一做”这两道题,都属于“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例题9是“多几分之几”的类型,“做一做”是“少几分之几”的类型。这类问题有两种解题方法:一是先求出“多(少)的部分是多少”,再求出比较量;二是先求出“比较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求出比较量。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4题。

这道题是“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可以先求出蝗虫每秒振动次数比蜜蜂少多少次,再求蝗虫每秒振动的次数;也可以先求蝗虫每秒振动的次数是蜜蜂的几分之几,再求蝗虫每秒振动的次数。

2.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5题。

这道题是“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可以先求出鸭的孵化期比鸡长的天数,再求鸭的孵化期天数;也可以先求出鸭的孵化期是鸡的几分之几,再求鸭的孵化期天数。

3.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6题。

这道题是部分数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先求出沉积在河道中的泥沙,再求带到入海口的泥沙;也可以先求出带到入海口的泥沙占流入黄河泥沙的几分之几,再求带到入海口的泥沙有多少。

4.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7题。

这道题是“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可以先求普通列车比磁悬浮列车慢多少千米,再求普通列车的速度;也可以先求出普通列车速度是磁悬浮列车的几分之几,再求普通列车的速度。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整理和复习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分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整理复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整理复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忆和整理。

教学难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许多知识,大家想想,我们学过的知识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探索新知

1.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

提问:一个数乘分数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一个数乘分数就表示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整数乘分数可以表示这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还可以表示几个相同的分数相加。

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都可以用这个数乘几分之几来表示。

2.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提问:怎样计算分数乘法?

分数乘整数,用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2)出示教材第17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每道题的计算方法。

(3)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1题。

这道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发现两个数(不为0)相乘,一个因数大于1,积大于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小于1,积小于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等于1,积等于另一个因数。

3.复习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

(1)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2)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3)完成教材第17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每道题运用的运算定律。

(4)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讲评,全班订正。

4.复习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17页“整理和复习”第3题。

先让学生画出线段图进行分析,再独立解答。

组织交流时,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说一说解题思路。

(2)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4题。

这道题有两个小题,第(1)小题是一步计算的分数乘法问题,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列式解答;第(2)小题是“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

(3)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5题。

这道题是分数连乘问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位置与方向(一)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交流例题1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1)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

(2)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听到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

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一)]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题1。

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1)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具体位置。

(2)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3)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呢?

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

(二)教学例题2

1.投影出示例题2。

提问:在例题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题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尝试画图。

(1)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3)尝试画图。

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B市距离A市200km,在图上也就是2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图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200÷40=5(小时)

5.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总结:

(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确定观测点。

(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这道题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和距离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

(1)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

(2)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方向的,怎样计算距离的。

2.教材第21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进行画图。

(2)投影展示,组织评议。

(3)交流画图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位置与方向(二)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观测点的变化灵活描述路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复习。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哪几个条件?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

(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距离。)

2.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二)]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题3。

1.出示台风的大致路径图。

(1)让学生在路径图上分别找一找:台风生成地、A市、B市、路径图上的方向标。

(2)指名汇报。

2.提出问题。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台风的移动路线吗?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进行如下适当启发:

台风生成以后,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动了 km,然后改变方向,向西偏北

方向移动了 km,到达A市。接着,台风又改变方向,向 30方向移动了 km,到达B市。

3.组织交流。

指名汇报,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通过交流活动让学生明白台风到达一个新的位置后,要以新的位置作为观测点来判断台风运行的方向。

4.小结描述路线时要讲清楚“从哪里出发”“沿什么方向”“移动多少距离”“到达哪里”。

(二)出示教材第22页“做一做”。

1.提出要求。

根据下面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

我向正南方向走50m到路口,再向南偏西约30走100m到公园。

我先定下你出发的位置。

2.小组讨论画图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画图。

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讨论。

(2)组织交流汇报。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画图的步骤:

①定下出发的位置。

②标出示意图的方向标。

③用量角器量出方向。

④确定比例尺,计算出图上距离,量出图上距离。

3.学生独立画路径图。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4.展示汇报,交流评议。

交流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画的。

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特别是如何确定比例尺,也就是图上每一格代表实际的距离是多少。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23页“练习五”第3题。

这道题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测量,体会观测点的不同,引起方向的不同,从而懂得物体位置的方向是相对的。教学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北京和哈尔滨的位置;

(2)分别以北京和哈尔滨为观测点,画出“十”字方向标;

(3)连一连,量一量;

(4)说一说北京在哈尔滨的什么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5)你发现了什么?(物体位置方向是相对的)

2.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9题。

(1)先根据描述,把公共汽车行驶的路线图画完整。通过这个小题,让学生巩固画路线图的方法。

(2)再根据路线图,说一说公共汽车沿原路返回时所行驶的方向和路程。通过这个小题,感受物体位置方向的相对性。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练习五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3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掌握描述路线的方法和画路线图的步骤。

2.在练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练习,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根据描述的路线绘制路线示意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复习。

(1)在图上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2)怎样描述物体的移动路线?

(3)根据描述画路线示意图时要注意什么?

2.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一些有关位置和方向的练习。(板书课题:练习五)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23页“练习五”第1题。

这道题是让学生通过测量教材上的方位图,确定物体所在的方向。练习时先让学生将观测点的“十”字坐标图放大,再进行测量。

2.出示教材第23页“练习五”第2题。

这道题是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用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来确定各建筑物所在的位置。

3.出示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4题。

提问:要知道小刚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上,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操作测量后,继续提问:那学校又在小刚家的什么位置上呢?

小组活动:在小组内分别说一说其他几位同学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上,再说一说学校在这几位同学家的什么位置上。

把你的发现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4.出示教材第24~25页“练习五”第5、7题。

这道题是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所在的位置。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在平面图上标物体所在的位置时要注意什么。

5.出示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6题。

这道题是将数对的知识和确定位置的知识相结合,促进知识间的联系。

6.出示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8题。

出示题目后,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从图上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并交流获得的信息。

根据路线图,让学生说一说小玲从家去书店和回来时所走的的方向和路程。

教师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在小组中交流,再填表格,最后汇报展示。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第(2)小题,然后交流汇报。

7.出示教材第27页“练习五”第10题。

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上学和放学的大致路线。

8.出示教材第27页“练习五”第11题。

组织学生先理解题目的意思,再进行设计,最后组织交流汇报。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倒数的认识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与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过程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作学习、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倒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相互依存的关系,如: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等等。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我们数学中也有,我们已经学过一些,你们还记得吗?

(学生举例说明:如因数和倍数。)

2.今天,我们接着认识数学王国中有着相互依存关系的一种数。

(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3.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引导学生质疑。如:什么叫“倒数”?倒数的意义是什么?倒数有什么特点?倒数是一个数吗?学习倒数有什么作用?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倒数的意义。

(1)先计算,再观察,看看有什么规律。

× × ×12

(2)学生独立计算,并观察、讨论有什么发现。

(3)组织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

教师指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

(4)理解倒数互相依存的关系。

提问:“互为”是什么意思?举例说说应该怎样理解“互为倒数”。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集体交流。

(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例如:互为倒数,就是指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让学生举出几组两个数互为倒数的例子,并让其他学生根据倒数的意义来检验是否正确。

(5)反馈练习:

×=1,所以( )和( )互为倒数。

和7互为倒数的意思是( )的倒数是( )。

(6)想一想: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是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课件出示例题1:

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6 1 0

(2)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自主解决。

(3)组织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的?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位置是互换的。)

交流得出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板书:

6=

组织检验:×=1,6×=1。

(自然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也可以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4)讨论:1的倒数是多少?0有没有倒数?

(根据倒数的意义,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是1;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是0,所以0没有倒数。)

(5)小结。

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3.教材第2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汇报时有意识地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求倒数的方法。

三、反馈完善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六”第1~5题。

1.第1题。

让学生先独立找,并进行连线,教师巡视,看学生找得对不对,存在什么问题。

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找的。使学生明确,根据倒数的意义,只要看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两个数就互为倒数。

2.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判断,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时,让做得比较快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第(1)题,依据倒数的意义进行判断,是对的。

第(2)题,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不是三个数,所以不对。

第(3)题,0没有倒数,所以不对。

第(4)题,不一定。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假分数小,而真分数的倒数比这个真分数大。

3.第3题。

指名说出每个数的倒数,巩固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4.第4题。

这道题通过计算和比较大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除以一个数(0除外),刚好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为学习分数除法的计算做准备。

5.第5题。

这道题是通过交流认识小数的倒数,让学生明白:不管是什么数(小数、整数、分数),只要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这两个数就是互为倒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分数除法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2.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口算练习。

×= ×= ×= ×=

2.根据算式30×25=750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750÷30=25,750÷25=30)

3.导入新课。

在第一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这一单元我们要学习分数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除以整数。

二、探索新知

1.投影出示例题1: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自己试着折一折,算一算。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列式:÷2。

2.独立思考÷2的计算方法。

(1)提问:这个除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被除数是分数。)

(2)启发:被除数是分数的除法应该怎样进行计算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并用长方形纸来折一折。

(3)学生用长方形纸边折边思考计算方法。

教师巡视,如果发现学生无法解决,可以提示“是几个?”“把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3.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有两种计算方法:

方法一:÷2=0.8÷2=0.4=

方法二:÷2==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每种计算方法的思路:方法一是转化的思想,将分数除法转化成小数除法计算,最后将结果化成分数;方法二是把看成是4个,把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也就是

4.提问:如果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怎么办?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怎么办?

学生根据教师的质疑,继续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5.组织交流。

计算÷2时,还可以这样进行思考: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也就是×。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交流进行板书:

方法三:÷2=×==

6.出示问题:如果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学生独立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3。

(2)选择算法。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0.8÷3”除不尽,“4÷3”也除不尽,因此方法一与方法二都不适用,应该选择方法三进行计算。

(3)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4)组织交流。

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也就是求是多少。

板书:÷3=×=

7.比较三种方法,进行方法优化。

组织学生对三种计算方法进行比较,通过交流发现:方法一和方法二有一定的局限性,算起来比较麻烦;方法三是运用转化的思想把分数除法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分数乘法来解决,方便快捷,具有一般性,是比较好的方法,值得推广、运用。

8.总结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议一议: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先让学生总结、归纳,试着说一说,然后再交流。

(如果学生没有考虑到0的问题,教师可提示:分数除以整数,是不是所有的整数都可以做除数?这样,学生就会感悟到0必须排除在外,所以法则中的整数必须注明0除外。)

板书: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30页“做一做”。

这道题的两个小题都是结合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练习,体现了计算的过程。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材第34页“练习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上填空,再让学生说说,根据什么得出除法算式。

3.教材第34页“练习七”第2题。

先组织学生观察左右两题之间的关系,交流后让学生填一填。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分数除法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经历探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迁移转化、分析推理的能力。

3.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和反思意识,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口头列式,并说说数量关系。

红红5分钟走了200米,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200÷5 速度=路程÷时间)

2.填空。

时有( )个时,1时有( )个时。

3.口算,并说说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 ÷6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4.导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分数除法,想一想,接下去应该学习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数是分数的分数除法。

二、探索新知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1)投影出示例题2。

小明小时走了2km,小红小时走了km。谁走得快些?

(2)阅读与理解。

学生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①小明小时走了2km;

②小红小时走了km;

③问题是比较谁的速度快。

(3)列出算式,并说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算式的。

板书:2÷ ÷ (速度=路程÷时间)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2÷怎么计算呢?

启发学生画线段图进行分析。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小时走的路程(边说边画),怎样表示小时走了2km这个条件?

(将线段图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小时走的路程。)

(2)交流理解思路。

指着图启发:已知小时走了2km,要求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把你的想法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一下。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先求小时走的千米数,也就是求2的,即2×;再求3个小时走的千米数,即:2××3。)

(3)探索计算方法。

=2××3=2×=3(km) (根据乘法结合律)

提问:2×是图上的哪一段,表示什么?(表示小时走了1km)再乘3,得到的结果是图上的哪一段,表示什么?(表示1小时走了3km)

启发:刚才我们用2÷求1小时走的路程,现在我们又发现,2×也可以求1小时走的路程,所以2÷=2×

观察:除法转化成了什么运算?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是怎样变的?

强调:被除数没有变,除号变乘号,除数变成了它的倒数。

(4)小结:从上面这个推算过程中我们找到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整数除以分数等于用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学生齐读)

3.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尝试计算÷

鼓励学生尝试计算:我们已经找到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请你们自己试试看。

(2)学生汇报,组织交流。

板书:÷=×=2(km)

提问:为什么写成“×”?

(先求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即×;再求12个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即××12。)

(3)回答“谁走得快些”。(小明走得快些)

4.小结计算方法。

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你会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32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直接填在教材上,填完后再组织交流。

2.教材第32页“做一做”第2题。

写在课堂练习本上,写出过程。交流时指名说说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3.教材第32页“做一做”第3题。

这道题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商与被除数的大小关系,也就是:被除数不为0时,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除数等于1,商等于被除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分数除法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3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分数连除、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2.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反思的能力。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分数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 ÷ 10÷

教师强调: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一个数(0除外)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分数的倒数。

2.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2×5÷8 75÷(15×6) 12÷3÷0.5

教师强调: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再算括号外面的运算;没有括号的,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同一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3.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过整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今天就来学习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题3。

1. 阅读与理解。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1)条件一:每次吃片。

(2)条件二:每天吃3次。

(3)求的问题:12片药可以吃几天?

2.分析与解答。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交流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思路一:先算出每天吃多少片,再计算12片可以吃几天。

解法:×3=(片)

12÷=12×=8(天)

思路二:先算这盒药可以吃几次,再计算这盒药可以吃几天。

解法:12÷=12×=24(次)

24÷3=8(天)

3.回顾与反思。

组织检验答案的合理性。

(1)学生尝试检验。

(2)组织交流。

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检验:

方法一:×3=(片) ×8=12(片)

方法二:3×8=24(次) ×24=12(片)

2.用综合算式表示解题过程。

(1)学生根据上面的解题方法列出综合算式。

解法一:12÷(×3)

解法二:12÷÷3

(2)交流运算顺序。

指名说说每个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12÷(×3)这个算式,先算括号里的乘法,再算括号外的除法;12÷÷3这个算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3)学生独立解答。

(4)组织汇报交流。

12÷(×3) 12÷÷3

=12÷ =12×2÷3

=12× =24÷3

=8(天) =8(天)

3.交流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知道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相同: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再算括号外面的运算;没有括号的,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同一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33页“做一做”。

这道题是要利用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答,目的是巩固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而能够正确进行计算。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进行解答,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这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材第35页“练习七”第9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指名板演。

集体讲评,组织订正。

3.教材第35页“练习七”第10题。

这道题有两种解题思路:思路一,先算每分钟跑多少圈,列式是÷2=(圈),再求跑6圈要多少分钟,列式是6÷=24(分钟),综合算式是6÷(÷2);思路二,先算跑一圈要多少分钟,列式是2÷=4(分钟),再求跑6圈要多少分钟,列式是4×6=24(分钟),综合算式是2÷×6。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分数除法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4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2.在练习过程中巩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巩固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学习了分数除法的许多知识,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分数乘除的混合运算,还有把分数带入到常用的数量关系中解决问题。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练习,通过练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34页“练习七”第4、5题。

这两题都是分数除法计算的练习题。

(1)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填空,再组织观察左右两组算式,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

(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也扩大;被除数缩小,商也缩小。)

(2)第5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汇报交流。

2.出示教材第34~35页“练习七”第3、6、7、8题。

这四道题都是运用分数除法计算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1)第3题,这道题是求每份数的问题,用“总数÷份数”来解答。

(2)第6题,这道题是求份数的问题,用“总数÷每份数”来解答。

(3)第7题,这道题是把检测一个瓶子所用的时间看成每份数,总共的时间看成总数,求每份数。

(4)第8题,这道题是把每张照片播放的时间看成每份数,总共的时间看成总数,求份数。

3.出示教材第35页“练习七”第13、14题。

这两题都是纯计算的练习。

(1)第13题,这道题有一步计算,也有两、三步计算。最后一小题可以按运算顺序算,也可以依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2)第14题,这题是以解方程形式出现的分数乘除法计算练习。通过练习,既巩固了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技能,又复习了解方程。其中最后一小题可以在方程的两边先乘,再乘,也可以一次同乘的积。

4.出示教材第35、36页“练习七”第11、12、15、16题。

这四道题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通常允许学生分步列式解答。但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着眼,应提倡列综合算式。

(1)第11题,这道题可以先求每层有多高,再求6楼的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学生最常见的错误是42÷15×6,即疏忽了6楼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上只有5层楼的高度。本题也可以先算5层楼是15层的几分之几,再求高度,即归结为求42m的是多少。

(2)第12题,这道题可以先求一共能装多少袋,综合算式是240÷×;也可以先求装完的有多少千克,综合算式是240×÷

(3)第15、16题,这两题都只要一步计算。

练习时可以结合题目对学生进行绿色环保教育。

5.出示教材第36页“练习七”第17题。

要求学生按照指定的程序计算,再通过比较,有所发现并作出解释。如果计算准确,就能发现得数等于原来的数,其原因是的倒数与的积正好是1。也就是除以乘上,实际效果相当于除以或乘上1。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解决问题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决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分析推理、回顾反思等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先找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爸爸体重是75kg,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占小明体重的

(1)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小明体内有多少千克水分?

爸爸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35×=28(kg)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和人体体内水分有关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题4。

1.阅读与理解。

学生独立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1)小明体内的水分重28kg。

(2)小明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

(3)要求的是小明的体重。

2.分析与解答。

(1)组织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线段图。

根据“儿童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可以知道要把小明体重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体内水分质量占其中的4份,也就是28千克。

(2)根据线段图列出等量关系式。

小明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3)启发思考。

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小明体重是未知的,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是已知的,我们可以怎样来解答呢?

(列方程解答)

(4)学生尝试列方程解答。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5)组织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解:设小明的体重是xkg。

x=28

x=28÷

x=28×

x=35

3.回顾与反思。

(1)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把小明的体重乘,看看计算结果是不是等于题目中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35×=28(kg)

(2)写答句。(答: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

教师追问:我们在解题过程时,题目中有关成人的信息没有用到,这条信息与问题有关系吗?

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明确:这道题的问题求的是小明的体重,和成人的信息无关,因此不需要用到有关成人的信息。

4.补充问题。

出示问题:小明爸爸体内有50kg水分,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1)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写出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完成解答。

爸爸的体重×=爸爸体内水分的质量

解:设爸爸的体重是xkg。

x=50

x=50÷

x=50×

x=75

(3)组织检验,写答句。

75×=50(kg)

答:小明爸爸的体重是75千克。

3.交流讨论。

小组讨论:我们今天学的应用题和分数乘法应用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我们今天学的应用题和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相同,不同的是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单位“1”是已知的,直接用单位“1”的量乘对应的分数,而今天学的应用题的单位“1”是未知的,要把单位“1”的量假设成已知量列方程解答。

三、反馈完善

1.把下面的等量关系写完整。

(1)白兔只数是黑兔只数的

×=

(2)故事书本数比科技书多

×=

2.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1题。

(1)根据题意列出等量关系式:南北距离×=东西距离。

(2)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x=5200。

(3)解答并检验。

3.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2题。

(1)根据题意列出等量关系式:一个成年人一天所需钙质×=250mL鲜牛奶所含的钙质。

(2)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x=×250。

(3)解答并检验。

提问:“一杯约250mL的鲜牛奶”这个信息与问题有关系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解决问题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列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的能力。

3.在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列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复习。

六(1)班有8人参加了校合唱队,占校合唱队人数的,校合唱队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解答。

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根据“校合唱队人数×=六(1)班参加校合唱队人数”,列出方程:x=8。

教师小结:解决分数问题,我们可以结合关键句,找出等量关系式,再进行解答。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解决分数问题。

二、探索新知

投影出示例5。

小明的体重是35kg,他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阅读理解。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已知条件:小明的体重是35kg,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

要求的问题: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分析与解答。

(1)思考:“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是什么意思?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体重的几分之几呢?

(“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的意思是: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的部分占爸爸的体重的,也就是把爸爸的体重平均分成15份,小明的体重相当于其中的(15-8)份,小明的体重相当于爸爸的体重的。)

(2)交流画线段图的方法。

①题目中有两种相比较的量,应该画两条线段。

②把爸爸的体重看成单位“1”画在上面,平均分成15份。

③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相当于占15份中的7份,画在下面。

(3)画线段图。

①学生尝试画线段图。

②组织交流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逐步出示线段图。

(4)交流解题思路。

根据线段图,你能找出题目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式吗?

学生可能会找出以下两种数量关系式:

爸爸的体重×(1-)=小明的体重

爸爸的体重-爸爸比小明重的部分=小明的体重

(5)列方程解答。

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6)交流解题方法。

解:设小明爸爸的体重是xkg。

方法一:(1-)x=35 方法二:x-x=35

x=35 x=35

x=35× x=35×

x=75 x=75

3.回顾与反思。

(1)检验答案的合理性。

检验小明的体重是否比爸爸的体重轻

(75-35)÷75=

(2)写答句。

2.小结。

交流:“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可以怎样进行思考和解答?

(这类问题由于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因此可以列方程来解答。可以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来列方程;也可以根据“一个数±相差数=另一个数”来列方程。)

三、反馈完善

1.根据条件列方程。

学校举行美术展览,x幅作品中有是国画,是水彩画。分别用下面的条件列出求作品总数的方程。

(1)已知国画有72幅,求作品总数的方程是

(2)已知水彩画有40幅,求作品总数的方程是

(3)已知国画和水彩画一共有112幅,求作品总数的方程是

2.学校美术小组有25人,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学校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这道题是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是例题5的补充。

3.教材第40页“练习八”第7题。

这道题是部分量与总量相比较的问题,解题思路和例题5相似。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解决问题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3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分数除法问题的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分数除法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很多解决日常生活中分数除法的问题。谁来说说我们解决这类问题时,一般分为几个步骤?

(第一步,阅读与理解;第二步,分析与解答;第三步,回顾与反思。)

2.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练习八”中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3、4题。

这两题都是配合例题4的练习题。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指名说说每题的等量关系式。

(1)第3题,在练习时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天文知识。这道题的等量关系式是:宇宙飞船速度=人造地球卫星速度。

(2)第4题,这道题有两个问题,要让学生根据问题选择相关的信息进行解答。

2.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5题。

这题是分数计算的巩固练习,以分数除法为主,教学时不必全部集中在课堂上完成,可以安排在家庭作业当中。

3.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6题。

这道题是比较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单位“1”的量是“我们俩的工资”,需要把爸爸和妈妈的月工资相加,还要注意的是所求的问题是结余,也就是开支完剩下的钱。

4.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8题。

这道题是讨论在体积相等的前提下,冰与水的质量关系,比较抽象,可以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得出等量关系:水的质量-冰比水少的质量=冰的质量。

5.出示教材第40页“练习八”第9题。

这道题的第二个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进行思考:方法一,用剩下的大米除以每车运走的大米,算式是(1-÷;方法二,用全部大米需要的车数减去已经运走的车数,算式是4÷-4。

6.出示教材第40页“练习八”第10题。

这道题是分数乘除问题的综合练习,其中第(1)、(3)两小题的单位“1”是已知的,可以用分数乘法的知识来解答,第(2)、(4)两小题的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解决问题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4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两种相比较的量都未知的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评价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两种相比较的量都未知的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中的信息灵活运用各种假设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填一填。

(1)桃树棵树是梨树的3倍,则梨树棵数是桃树的

(2)桃树棵树是梨树的一半,则梨树棵数是桃树的

2.导入新课。

前些天我们已经解决了许多分数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解决分数问题。

二、探索新知

投影出示例题6。

1.阅读与理解。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从题目中获取以下信息:

(1)上半场和下半场一共得了42分。

(2)两个半场的得分都是未知的。

(3)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

(4)求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2.分析与解答。

(1)分析关键句。

①找关键句。

提问: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呢?为什么?

(关键句是: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这句话体现了“上半场”和“下半场”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

②理解关键句。

指名说说对“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这句话的理解。

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理解成“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二是理解成“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2倍”。

(2)探究解题思路。

由于题目中上半场和下半场的得分都是未知的,因此可以用方程来解答,假设其中的一个半场得分为x,这样就可以根据两个半场得分的关系得出另一个半场得分。最后根据上半场和下半场一共得42分,也就是用“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42分”来列方程解答。

(3)学生尝试解答。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全班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解法一:设上半场得x分。

x+x=42

(1+)x=42

x=42

x=42÷

x=42×

x=28

28×=14(分)

解法二:设下半场得x分。

2x+x=42

3x=42

x=42÷3

x=14

42-14=28(分)

3.回顾与反思。

(1)启发学生对答案的合理性进行检验。

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检验:

28+14=42,全场得分确实是42分。

14÷28=,下半场得分确实是上半场的一半。

(2)书写答句。

答:上半场得28分,下半场得14分。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1题。

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上半年产量是下半年的。根据关键句可以假设下半年产量为x万台,上半年产量就是x万台,引导学生根据关键句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2.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2题。

这道题的关键句是:裤子价钱是上衣的。根据关键句可以假设上衣的价钱为x元,裤子的价钱就是x元,引导学生根据关键句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3.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3题。

这道题的关键句是:美术小组的人数是航模小组的。根据关键句可以假设航模小组有x人,美术小组人数就是x人,引导学生根据关键句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4.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4题。

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引桥的长度是正桥的。根据关键句可以假设正桥长度为x米,引桥长度为x米,引导学生根据关键句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5.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5题。

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北京的黑夜时间是白天时间的。根据关键句可以假设白天时间是x小时,黑夜时间是x小时,引导学生根据关键句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解决问题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5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假设法来解决分数工程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的分数工程问题的基本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评价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利用假设法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假设不同的数据得出相同结果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复习。

(1)修路队修一条公路,每天修25米,20天修完,这条公路长多少米?

(2)修路队修一条500米的公路,20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3)修路队修一条500米的公路,每天修25米,多少天能完成?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指名汇报,说说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

板书: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导入新课。

工程问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日常生活中的工程问题。

二、探索新知

投影出示例题7。

1.阅读与理解。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学生交流各自对题意的理解:这道题是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就是公路的总长,工作效率就是每周修的公路长度,工作时间就是修完这条公路的时间;修这条公路是两队同时修,工作效率应该是两队工作效率之和。

提问:这道题求什么?求工作时间,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求工作时间,需要知道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产生疑问:这道题要求两队合修的工作时间,可是这条道路有多长呢?

2.分析与解答。

(1)学生交流,指名汇报。

学生可能有以下思路:用假设法,假设公路的总长是18千米、36千米、90千米……

(2)根据各自的假设,尝试解答。

学生将公路总长假设一个具体长度,进行解答。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发现学生的各种方法,为组织交流准备。

(3)组织交流。

全班展示并评价各种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解决的思路与方法。

学生可能有以下不同的假设方法:

①假设全长18千米,18÷(18÷12+18÷18)=(天)

②假设全长36千米,36÷(36÷12+36÷18)=(天)

③假设全长90千米,90÷(90÷12+90÷18)=(天)

让每个展示的学生说说他们的解决思路是什么?

(4)启发引导。

教师启发:公路全长可能是18千米、36千米、90千米……,不管公路全长是多少千米,我们都可以把这条公路全长看成什么?(单位“1”)

如果把这条公路全长看成单位“1”,两个队每天修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呢?

(一队每天修:1÷12=;二队每天修:1÷18=。)

学生计算,交流板书:

1÷(+

=1÷

=(天)

(5)观察思考: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公路全长增加,两个队每天修的米数也在增加。

教师指出:他们单独修的时间不变,无论假设公路全长是多少,他们每天修路的米数在变化,但他们每天修这条路的几分之几没有变化。

3.回顾与反思。

(1)检验答案的合理性。

×+×=1

(2)提问:比较几种算法,你觉得哪种算法更简便?

虽然这几种算法中假设的道路长度不相同,但是不管假设这条路有多长,答案都是相同的。所以把道路长度假设成“1”来计算,更加简便。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43页“做一做”。

这道题是和例题7相似的工程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选择将工作总量假设“1”来解答。

2.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6题。

这道题是求工作时间,可以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把工作总量看成单位“1”,所以列式是:1÷(+)。

3.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7题。

这道题是将行程问题转化为工程问题来解答,把行驶的总路程看成工作总量,行驶的速度看成工作效率,行驶的时间看成工作时间。

4.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8题。

这道题和例题7相似,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订正。

5.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9题。

这道题有两种解题方法,方法一是把300当成工作总量,求出两队合种需要的时间300÷(300÷10+300÷5)=(小时);方法二是把工作总量看成单位“1”,求出两队合种需要的时间1÷(+)=(小时)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整理和复习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复习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倒数的意义,求倒数的方法,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通过整理和复习,掌握运用生活中有关分数除法问题的解题策略,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整理复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整理复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回忆和整理。

教学难点

形成综合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许多知识,大家想想,我们学过的知识可以分成哪几部分内容?

(倒数的认识、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三个部分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探索新知

1.复习倒数。

(1)什么是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2.复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展示交流整理结果。

让学生认真观察后讨论交流。

指名说说各自的看法,以及对不完善之处的修改意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得出: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不管被除数、除数是整数还是分数,计算方法都是一样的,也就是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练习。

①完成教材第46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②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1、2两题。

3.复习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46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的第(1)小题。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养了多少只鸭?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提问:谁来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教师引导总结强化:“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可以列方程解答;也可以用数量除以对应的分数,就能求出单位“1”。

(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3题。

(3)出示教材第46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的第(2)小题。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鹅的只数比鸭少。养了多少只鸭?

①说一说:这是哪一类型的解决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最关键的是什么?这类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②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

③组织交流,交流时要讲清自己的解题思路。

(4)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4题。

(5)出示教材第46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的第(3)小题。

张大爷养的鹅和鸭共有700只鹅,其中鹅的只数是鸭的。鹅和鸭各有多少只?

提问:这道题中两个相比较的量都是未知的应该怎么办。怎样假设?怎样列方程?

学生独立解答。组织交流汇报。

(6)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5题。

问题(1)应该用“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问题(2)应该用“总路程÷速度差”。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比的意义和性质

单元

第四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思考,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弄清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根据比的意义理解求比值的方法,会求比值。

3.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理解比与除法、分数间的联系与区别,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4.结合“神舟”五号顺利升空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考、观察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课件播放“神舟”五号顺利升空课件。

文字播报: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画面定格在两面国旗。

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表示它们长和宽的关系呢?

学生交流得出:

(1)用比多比少的方法来表示:长比宽多5cm,宽比长少5cm。

(2)用倍数关系来表示:长是宽的,宽是长的

2.导入新课。

在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除了可以用“多多少、少多少、几倍、几分之几”来描述外,还可以用“比”来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比的意义

1.同类量的比。

(1)启发探索。

教师启发:除了用已学过的这些方法来表示长和宽的关系外,我们还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自学教材第48页。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汇报。

指名回答,通过交流得出:我们可以把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教师指出:不论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这样的两个比我们称为同类量的比。

2.不同类量的比。

(1)投影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的运行数据: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

让学生用算式表示飞船的速度。

教师:这些数据提供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求什么?怎么求?

学生列式求飞船的速度:42252÷90。

(2)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提问: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能不能用比来表示呢?应该怎样表示呢?

学生得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也还有一种形式,就是用路程和时间的比来表示,如“神舟五号”运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

(3)提问:路程和时间,是不是同类的量?

教师指出:两个同类量的比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两个不同类量的比可以表示一个新的量。如“路程比时间”又表示速度。

3.概括比的意义。

着重说明这些例子都是通过两数相除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它们都可以用比来表示,所以“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二)比的读写方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学生自学教材第49页。

思考:几比几怎样写、怎样读?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指名汇报交流。

(1)比可以写成“几:几”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但仍读作几比几。

(2)比的各部分名称。

3.比值。

(1)什么是比值?怎么求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求比值的方法:比的前项除以后项。

(2)比值可以怎样表示?

比值是一个数,可以用分数、小数、整数表示。

(3)讨论:比值和比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两者的联系:比值是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它可以用分数表示;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两者的区别:比值是一个数,有时可以用小数甚至整数表示;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不能用一个小数或一个整数来表示。

(三)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提问: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和分数中的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的反馈,整理成如下表格: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比和除法、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时一种数,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2.提问: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

比的后项不能为0,因为0没有意义。

三、反馈完善

教材第49页“做一做”。

1.第1题。

因为还没有学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所以第1题中练习本的本数之比写成6:8就可以了,这里不要求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花的钱数之比也是如此。

让学生把答案填写在教材上。组织交流、校对答案。

提问:两人买练习本的本数之比和所花的钱数之比相等吗?为什么?

2.第2题。

让学生说说:未知的前项或后项是怎样求的?

前项=后项×比值 后项=前项÷比值

学生独立把答案填写在教材上。

3.教材第52页“练习十一”第1题。

这道题创设了学校三个兴趣小组比较人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按比较的要求写出人数比。练习时,可以提醒学生看清楚条件,根据要求写出比,并且知道比的前后项不能颠倒。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比的基本性质

单元

第四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猜测验证比的基本性质,并能进行归纳总结,在猜测验证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

2.理解最简整数比的含义,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填一填,想一想。

(1)20÷5=(20×10)÷( × )=( )

(2)==

想一想:你是根据什么填空的?(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指名说说:什么叫商不变的规律?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

2.导入。

我们学过了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一)比的基本性质

1.启发诱导,发现问题。

求比值:6:8 12:16

学生完成后,课件出示:

6:8=6÷8==

12:16=12÷16==

启发思考:6:8和12:16这两个比不同,可是它们的比值却相同,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呢?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利用比和除法的关系来研究比中的规律。

组织学生将6:8转化成6÷8,通过商不变的规律来认识比中的规律。

6÷8=(6×2)÷(8×2)=12÷16

6:8=(6×2):(8×2)= 12:16

6:8=(6÷2):(8÷2)= 3:4

6÷8=(6÷2)÷(8÷2)=3÷4

(2)利用比和分数的关系来研究比中的规律。

学生独立思考探究。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指名汇报。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提问:刚才我们根据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进行探究,发现比也存在着一种规律,谁能把其中的规律总结出来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规律。

(2)全班交流,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追问:这里“相同的数”为什么要强调0除外呢?

因为分数的分母和除数不能为0,如果是0就没有意义了。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

(二)化简比

教师指出: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提问:谁知道什么样的比可以称作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最简单的整数比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二是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指名举出几个最简单的整数比。(3:4,7:11,43:5,15:4……)

2.教学例题1第(1)小题。

(1)“神舟”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cm,宽10cm,另一面长180cm,宽120cm。

(2)学生分别写出这两面联合国国旗长和宽的比。

小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比是15:10。

大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比是180:120。

(3)思考:这两个比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吗?为什么?

(4)尝试化简。

思考:怎样才能把它们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呢?

学生尝试化简。

(5)汇报交流。

15:10=(15÷5):(10÷5)= 3:2

180:120=(180÷60):(120÷60)= 3:2

提问:5是15和10的什么数?60又是180和120的什么数?分别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小结出化简整数比的方法:只要把比的前、后项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即可。

想一想:这两个比化简后结果相同,说明了什么?

(这两面旗的大小不同,形状相同。)

3.教学例题1第(2)小题。

出示例题: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0.75:2

(1)观察这两个比,说说它们与第(1)小题中的比有什么不同?

(2)小组讨论。

怎么把这两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组织交流。

可能会有学生想到不同的方法。比如,用分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

对此,教师应给予肯定。因为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所以就是3:4。如果没有学生想到这样的方法,教师就不必介绍了。因为这种方法只适合化简两个数组成的比,三个数组成的连比就不适用了。

(4)小结。

提问:当一个比的前、后项不是整数时,怎样把它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如果一个比的前、后项是分数的,就把前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一个比的前、后项是小数时,先把它们都化成整数,再化简。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51页“做一做”。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2.教材第52页“练习十一”第2题。

先分别写出每个红旗长与宽的比,再结合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

3.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4题。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可以先观察后项乘上或除以多少才是100,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辅导部分学生。其中前两小题很容易观察找出这个数,第(3)小题稍难些,如有学生感到困难,教师可提示,先去掉相同的单位“万”,也就是同时除以10000,再观察寻找。本题可要求学生书写化简的过程。

4.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5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能够求出哪种蔬菜的钙磷含量比的比值最高,哪种最低?学生试算后,比较出结果。

5.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6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判断“小亮的说法对吗?”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前、后项是带有不同单位的比,应该怎样化简?”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化简过程:155cm:1m=155:100=31:20。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比的应用

单元

第四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能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复习。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买来300本图书平均分给了六个年级的同学,每个年级的同学可以分到多少本图书?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汇报交流。

2.导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类问题。

二、探索新知

投影出示例题2。

1.阅读与理解。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1)了解情境中的生活信息。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稀释情况。

(2)已知条件:500mL是配好后的稀释液的体积,1:4表示的是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

(3)所求问题: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2.分析与解答。

(1)分析“1:4”表示的意思。

提问①:题目中有一个比“1:4”,同学们知道这个比表示什么意思吗?

提问②:从这个比中可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得出:1:4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从这个比可以知道浓缩液的体积是水的,浓缩液的体积是稀释液的,水的体积是稀释液的

(2)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交流。

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先算出每份的体积,再分别算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

每份是:500÷(1+4)=100(mL)

浓缩液有:100×1=100(mL)

水有:100×4=400(mL)

方法二:先找出各部分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分别算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

分的总份数:1+4=5

浓缩液有:500×=100(mL)

3.回顾与反思。

(1)检验答案的合理性。

提问: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检验呢?

引导学生交流检验方法:

①把浓缩液与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量500mL。

100+400=500(mL)

②计算浓缩液体积和水体积的比,看是不是等于1:4。

100:400=1:4

(2)书写答句。

4.小结。

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和讨论,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类似的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主要有两种方法:把一个总数按一定的比来分配,可以把各部分数的比看作份数关系,先求出每一份是多少,再求每个部分数是多少;也可以把各部分数的比转化为部分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题。

这道题是配合例题的练习,解题思路和例题相同。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的解法,提醒学生要注意检验。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

这道题也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题目中没有给出比,只给出了兑蜂蜜水所需要的蜂蜜和水的份数,在用分配的方法解决问题时可以将它们转化成份数比“1:9”。

3.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

这道题也没有给出每个橡皮艇上救生员人数和游客人数的比,解题时可以根据每个橡皮艇上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得出它们的比是“1:7”。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比的应用

单元

第四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巩固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3.在练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巩固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比的许多知识,大家想想,我们学过的知识有哪些?

(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比的应用。)

比的应用: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和比相关的练习。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5题。

(1)指名说说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组织练习。

(3)指名汇报。

让学生说说化简比的方法。

2.出示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6题。

这道题有三个小题,第(1)小题是比和除法、分数关系的练习;第(2)小题是比的意义的练习;第(3)小题是求比值的练习。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填空,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第(3)小题求比值,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单位不统一,要先将单位换算成统一的单位后再化简,比值不要写单位名称。

3.出示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4题。

这道题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题目当中没有直接给出按比例分配的比,而是提供了三个班的人数,学生要先根据题目信息得出三个班人数的比46:44:50,再进行按比例分配。

4.出示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7题。

这道题将按比例分配问题和分数问题相结合。进行分配的数量是剩下的菜地,而不是800m,要先用总共的菜地面积减去种西红柿的面积,求出剩下的面积,再按照2:1进行分配。

5.出示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8题。

这道题是让学生先根据信息寻找合适的量,写出这些量之间的比,再联系生活实际,用比来表示这些信息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练习时,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6.出示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9题。

这道题是化简比知识的拓展,和一般化简比知识不同的是,这道题是一个连比,化简时要将这个比中的三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7.出示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10、11题。

这两题都是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拓展练习。题目中呈现的都是三个数的连比。由于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有4条,因此要先将120除以4求出长、宽、高各一条的长度,再进行按比例分配。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圆的认识

单元

第五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熟练操作圆规,能按要求画出各种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投影出示教材情境图。

(1)看一看:这些物体上都有什么几何图形?

(2)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在哪里见到圆?

(3)想一想:圆是由什么线围成的?

师生交流后得出结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2.导入新课。

从奇妙的自然界到文明的人类社会,从精巧的手工艺品到气势宏伟的各种建筑……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圆”的奥秘吧!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用圆规画圆。

(1)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

学生交流画圆的方法:用圆形茶杯盖画、用三角尺上的圆洞来画、用圆规画……

提问:你认为用哪种方法来画圆最方便呢?

引导学生得出:用圆规来画圆最方便,可以根据要求画出各种大小不一的圆。

(2)介绍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圆规有两只脚,装有针尖的脚和装有铅笔的脚,先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纸上,再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最后让装有铅笔的一只脚旋转一周,这样就画好了一个圆。(教师一边介绍画圆的步骤一边示范)

(3)学生尝试画圆。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投影展示,交流经验。

2.圆的各部分名称。

(1)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投影出示教材第58页圆规画圆的图形。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指着图形介绍圆的各部分名称:用圆规画圆时,针尖所在的点叫做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半径的长度就是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2)练一练。

①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用圆形杯子盖、三角尺画出一个圆,找出这个圆的圆心。

(可以将圆形纸片对折两次,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

②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2题。

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2cm的圆,并用字母O、r、d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画图的规范性。

3.圆的特征。

(1)提出小组交流探索的目标。

用圆规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剪下来,沿着直径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会有什么发现。

(2)学生进行小组操作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提醒学生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3)组织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白以下知识:

①把圆沿任何一条直径对折,两边可以重合。

②一个圆里的半径有无数条,直径也有无数条。

③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也就是“d=2r或r=

[板书:d=2r或r=(在同一个圆内)]

(4)小组交流讨论。

圆的中心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半径决定圆的什么?

交流得出:圆的中心位置由圆心决定,圆的大小由半径决定。圆心确定了,圆的中心位置就确定了;半径确定了,圆的大小就确定了。

4.设计图案。

(1)用圆可以设计出许多漂亮的图案,下面的图形就是用圆规和直尺画出来的。你知道是怎么画出来的吗?

(2)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依次出示画图步骤。

(3)请学生试着用圆规和直尺画一画图形。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60页“练习十三”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画,再指名说说是怎样画的。

2.教材第60页“练习十三”第2题。

先在教材上填空,再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教材第60页“练习十三”第3题。

教师可以出示一枚圆形的硬币,让学生帮忙找出它的直径。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与操作,然后引导学生自学教材中本题的操作方法,测量出硬币的直径后,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就是圆的直径?交流后让学生明确通过移动尺子或用两个三角板同时夹住圆并垂直于刻度尺来测量出的就是圆内“最长的线段”,也就是直径。

4.教材第60页“练习十三”第4题。

这道题涉及到生活中画圆的问题,不能用圆规画圆。可以找一条5米长的绳子,两个人分别抓住绳子的两端,一人当圆心站着不动,另一个人拉直绳子绕圆心走一圈,走过的轨迹就是一个圆。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圆的周长

单元

第五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初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结合祖冲之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投影出示教材第62页情境图。

教师介绍:圆桌和菜板都有点开裂,需要在它们的边缘箍上一圈铁皮。

问题1:铁皮箍在哪里呢?

(圆桌和菜板边缘一周。像这样,围成圆的曲线的长是圆的周长。)

问题2:分别需要多长的铁皮呢?这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求铁皮的长度,实际上就是求圆的周长。)

2.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了四边形的周长,如长方形、正方形等等。圆的周长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探索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1)交流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

方法一:拿卷尺或皮尺直接绕一圈量。

方法二:把圆形物体在直尺上滚一圈,量出长度。

方法三:拿线在圆形物体上绕一圈,量出线的长度。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演示,也可以让汇报的学生进行演示。

(2)启发思考。

教师:除了上面的方法,还可以怎样求圆的周长呢?

2.探索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1)了解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4个圆片摆在桌面上,观察思考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

通过观察发现:圆的周长和圆的大小有关系,圆的大小取决于圆的半径和直径,直径越长,圆就越大,圆的周长就越长,说明圆的周长和直径存在一定关系。

(2)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4个圆形纸片,四人一个小组由小组长分工,一人测量一个圆的周长,并将测量的结果汇总在实验报告单中,安排一人负责记录数据,并用计算器计算出圆的周长与该圆的直径的比值,并把结果填入下表中。

物品名称

周长

直径

的比值

(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各小组学生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和计算结果,教师把不同的圆的有关数据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4)观察发现。

提问:通过观察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初步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3.介绍圆周率。

教师指出:经过试验证明,圆的周长确实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圆周率是一个固定的数,它是一个无限不循坏小数,π3.1415926535……但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只取它的近似值,即π3.14。其实很早以前我国的数学家就发现了这个规律,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个有关圆周率的故事。

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你知道吗?”部分。

小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呢?(实验法)

4.推导圆的周长的公式。

根据圆周率的含义,你能说一说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吗?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

根据这个结论,你能求出圆的周长吗?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归纳:

圆的周长=直径×π

如果用字母C表示圆的周长,d表示直径,它的字母公式你会表示吗?

(板书:C=πd

提问: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了求圆的周长的公式,要求圆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直径或半径)

如果知道圆的半径怎样求呢?字母公式怎样表示?(板书:C=2πr

5.教学例题1。

(1)阅读与理解。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2)分析与解答。

让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问题一:已知半径求周长,直接利用公式C=2πr进行计算。

2×3.14×33=207.24(cm)2(m)

问题二:要先进行单位换算,再求轮子大约转动了多少圈?

1km=1000m 1000÷2=500(圈)

答:这辆自行车轮子转1圈,大约可以走2m远。

小明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转了500圈。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64页“做一做”第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根据公式求圆的周长。

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已知圆的半径、直径如何求圆的周长。

2.教材第64页“做一做”第2题。

这道题是已知周长求直径,可以利用公式d=C÷π来解答。

3.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第1题。

这道题是已知半径求周长,可以利用公式C=2πr进行计算。

4.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第2题。

在这道题中,没有直接给出圆的直径,需要先用步长乘步数来计算出直径,再利用公式C=πd来计算周长,最后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圆的周长

单元

第五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求圆的周长、直径、半径的计算方法。

2.能熟练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圆的周长相关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熟练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圆的周长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复习旧知。

(1)什么是圆的周长?你对圆周率有哪些认识?

(圆的周长指的是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圆周率是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它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用字母π表示,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取它的近似值,即π3.14。)

(2)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C=πdC=2πr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与圆的周长有关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第3题。

(1)提问:已知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圆的直径?

引导学生得出:可以直接根据直径与周长的关系,利用公式d=C÷π来求。也可以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根据C=πd,把d看成未知数,列出方程3.14d=3.77,在解方程。

(2)集体交流反馈。

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并说一说每一步的含义。

2.出示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第4、5、6题。

(1)第4题可以通过钟面让学生看到,分针经过30分钟、45分钟所走的路程分别是转动一周所走的路程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让学生想:30分钟、45分钟分别是60分钟的几分之几,就表示针尖所走的路程是一周的几分之几。

(2)第5题,在计算要装多少根木桩时,启发学生联系“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使学生明白:在一个封闭的圆上分段,分隔点的数目与分成的段数是相等的。

(3)第6题,这道题要先计算出车轮的周长,再求车轮大约要转动多少周。

3.出示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7、8题。

(1)第7题,要引导学生找出圆的半径与正方形或长方形的边长存在的关系,如第(1)小题,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第(2)小题,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半径的5倍,宽相当于圆的直径。

(2)第8题,要在正方形纸片内剪一个最大的圆,可结合第7题第(1)小题,使学生发现,这个圆的直径相当于正方形的边长。

4.出示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9、10题。

(1)第9题,是求组合图形的周长。半圆的直径与正方形的边长相等,装饰木条的长度就相当于正方形的周长与半圆(不包括直径)的长度之和。

(2)第10题,大的半圆的长度是π×5,两个小的半圆的长度之和也是π×5。

5.出示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11题。

这道思考题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再组织汇报发现的规律。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圆的面积

单元

第五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

2.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

教学难点

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投影出示教材第67页情境图。

(1)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理解题意。

(2)提问:求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圆)

(3)说一说:在实际生活中哪些情况下也是计算圆形面积。

(如计算一根圆柱形钢材的横截面面积,计算一个圆形体育场的占地面积,等等。)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二、探索新知

1.启发引导。

提问:怎样计算一个圆的面积呢?

(1)复习已学过的几何图形面积的推导方法。

投影出示下面图形:

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师小结:我们在推导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都运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把这些图形通过割补或其他方法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

(2)启发:能不能把圆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其他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2.实践探究。

(1)引导鼓励。

取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把它分成若干(偶数)等份,剪开后,用这些近似于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拼一拼,你能发现什么?

(2)动手操作。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分一分、剪一剪、拼一拼的操作活动。

教师巡视并强调: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要拼出最简单、最容易计算面积的图形。

(3)组织交流。

选择用8等分、16等分和32等分的圆形纸片剪拼成近似长方形的小组各一个进行展示。

讨论:大家把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后,它们的面积有没有改变?

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圆的面积=近似长方形的面积。

观察比较:这三个小组拼成的近似长方形,哪个更接近长方形呢?(32等分)

教师小结:如果把圆等分成64份、128份、256份……一直这样下去分成很多份,拼成的图形就变为真正的长方形了。(课件演示)

3.推导公式。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有什么关系?圆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教师可以借助课件帮助学生思考。

(2)全班交流、推导公式。

通过交流得出: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近似于圆的周长的一半(πr),宽近似于圆的半径(r),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圆的面积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乘半径(πr×r)。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

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宽

圆的面积=×r

=×2πr×r

=πr

(3)分析思考、理解公式。

观察公式,说说计算圆的面积只要知道什么条件就可以了?如果已知直径、周长怎么办?

(计算圆的面积只要知道半径就可以了,如果已知直径、周长要先根据r=d÷2或r=C÷π÷2求出圆的半径。)

4.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68页例题1。

圆形草坪的直径是20m,每平方米草皮8元。铺满草皮需要多少钱?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已知条件:圆的直径20米;每平方米草皮8元。

所求问题:铺满草皮需要多少钱?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应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公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3)组织交流。

全班交流时,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20÷2=10(m)

3.14×10=314(m

314×8=2512(元)

答:铺满草皮需要2512元。

5.巩固拓展,加深理解。

(1)出示教材第68页例题2。

关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6cm。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2)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3)分析与解答。

分析:怎样利用内圆和外圆的面积求出圆环的面积?

圆环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

解答: 3.14×6-3.14×2 3.14×(6-2

=113.04-12.56 =3.14×32

=100.48(cm) =100.48(cm

答:圆环的面积是100.48cm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68页“做一做”第1题。

这道题是配合例题1的练习,解题方法和例题1相同,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

2.教材第68页“做一做”第2题。

这道题是配合例题2的练习,解题方法和例题2相同,但已知条件有所不同,这里已知的是两个圆的直径,要先分别求出每个圆的半径。

3.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1题。

这道题是直接根据公式进行计算的练习,通过练习强化公式。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圆的面积

单元

第五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的图形,掌握这两类问题的解题方法。

2.应用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的图形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投影出示教材上的两个图案。

教师介绍:中国建筑中经常能见到“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的设计。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已学过的几何图形的知识来解决和这两个图案有关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投影出示例题3。

1.阅读与理解。

学生阅读题目,观察图形,理解题意。

已知条件:左图外面是正方形,里面是圆形;右图外面是圆形,里面是正方形。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米。

所求问题:左图求的是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右图求的是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

2.分析与解答。

(1)左图——“外方内圆”。

①提问:正方形和圆有什么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

②学生独立解答。

③组织交流汇报:

正方形的面积:2×2=4(m

圆的面积:3.14×1=3.14(m

之间的面积:4-3.14=0.86(m

(2)右图——“外圆内方”。

①提问:圆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圆的直径就是正方形的对角线。)

②思考:怎么求正方形的面积呢?

质疑:求正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边长,可是题目中不知道正方形的边长,该怎么办呢?

学生动手在图上作辅助线。

③交流汇报。

如下图,可以把图中的正方形看成两个三角形,它的底是2米,高是1米。

圆的面积:3.14×1=3.14(m

正方形的面积:(×2×1)×2=2(m

之间的面积:3.14-2=1.14(m

3.回顾与反思。

(1)小组讨论。

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

左图:(2r)-3.14×r=0.86r

右图:3.14r-(×2r×r)×2=1.14r

(2)代入求值。

当r=1m时,计算出0.86r和1.14r的值。

0.86r=0.86×1=0.86

1.14r=1.14×1=1.14

(3)写答句。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70页“做一做”。

这道题是“外圆内方”的问题,解题方法和例题3类似。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独立解答,再组织汇报交流。

2.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6题。

这道题阴影部分面积就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根据“大圆半径等于小圆直径”可以得出大圆半径是6厘米。

3.教材第73页“练习十五”第11题。

这个门洞的周长可以看成是两个圆的周长。这个门洞的面积可以看成是两个圆的面积与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和。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圆的面积

单元

第五单元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3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熟练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圆相关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圆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复习旧知。

(1)什么是圆的周长,什么是圆的面积?(围成圆曲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2)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πdC=2πr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

3)怎样计算圆环的面积?

圆环的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

即S=πRπrπ×(Rr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和圆有关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2题。

这道题要求分别计算出圆的周长和面积,练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两者的概念、计算方法、单位名称进行辨析。

2.出示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3、4题。

这两题都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第3题是有关给草坪浇水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中,自动旋转喷灌装置旋转一周就是一个圆,“射程是10m”就是指“半径是10m”。

(2)第4题是一棵树干的周长求横截面的面积,在计算时,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进行思考:要求横截面面积要先知道什么?(半径)再想怎样通过周长与半径的关系求出半径。

3.出示教材第72~73页“练习十五”第5、8、12题。

这三道题都和圆环有关,第5、12两题都是计算环形的面积。

4.出示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7题。

这道题是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右边是环形的面积;左边图形计算图形的周长时,可以先让学生描出周长再计算,这样不容易遗漏。

5.出示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9题。

可以先分别求出外圆的面积和内正方形的面积,再将两个面积相减就是铜钱的面积。

6.出示教材第73页“练习十五”第10题。

这道题实际上就是计算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其中,长方形的宽和圆的直径相等。在计算这个运动场的周长时,注意不要把长方形的两条宽计算在内。

7.出示教材第73页“练习十五”第13题。

这道题有两种解题方法:一是先分别计算出半径变化前后圆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再相减;二是先计算出直径增加了多少,再将增加的部分乘圆周率。

8.出示教材第74页“练习十五”第15、16、17题。

这三道题都是拓展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启发和指导。

(1)第15题,这题是通过计算,观察正方形与它内部最大的圆(内切圆)的面积关系。教材通过几个特殊的正方形和内切圆的面积之比,发现这个比是一个固定值,再让学生任意设定正方形的边长,发现这个规律的一般性。也可以引导学生用抽象的方法加以证明,如果设正方形的边长是2a,那么其内切圆的半径就是a,正方形的面积是(2a)=4a,圆的面积就是πa,两者的面积之比是4π

(2)第16题,这题是讨论当周长一定时,围成什么图形的面积最大。可以假设用这根绳子围成正方形、长方形、圆,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就会发现围出的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

(3)第17题,这道题可以布置学生课后查资料。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扇形

单元

第五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和建立扇形的概念,认识圆心角和弧。

2.在认识圆心角和弧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扇形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圆心角的大小与扇形大小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投影出示教材第75页例题图。

学生观察图,说说每张图片上的物体是什么?这些物体的形状像什么?

2.导入新课。

这些物体的名称都含有“扇”字,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图形称为“扇形”。(板书课题:扇形)

二、探索新知

1.提问:对扇形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2.整体感知扇形。

(1)提问:图中的涂色部分与圆有什么关系?

(2)认识弧。

如上图,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3)认识弧形。

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图中的涂色部分就是扇形,它们是圆的一部分。

3.认识圆心角。

(1)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什么?在扇形中,大家能找出角吗?

(2)观察后说说:∠AOB的顶点在圆的什么位置上?两条边又分别是圆的什么?

(3)教师小结。

像∠AOB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4)练一练:说说下面的角是不是圆心角?

4.比一比。

(1)投影出示下面三个图形。

(2)提问:这三个圆大小相等,三个扇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扇形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3)小结。

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就越大。

(4)用折扇演示扇形大小的变化情况。

同一把扇子,张开程度的不同,扇面的大小就不同。

5.交流讨论。

提问:以半圆为弧的扇形的圆心角是多少度?以圆为弧的扇形呢?

以半圆为弧的扇形的圆心角是180;以圆为弧的扇形的圆心角是90

6.课堂练习。

(1)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第1题。

投影出示图形,让学生先在教材的图上同桌指一指,然后指名在投影上指一指,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判断。

(2)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3)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第3题。

在练习本上画出的圆心角是100的扇形。

(4)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第4题。

了解什么是扇环,交流讨论扇环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整理和复习

单元

第五单元

课型

复习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圆的有关知识,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的过程,掌握整理和复习的方法。

3.能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进一步巩固圆的有关知识,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这个单元,我们认识了什么?学习了圆的哪些知识?

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圆的面积、解决和圆有关的问题。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圆这个单元的知识。(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探索新知

1.梳理知识。

(1)复习圆的特征。

①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②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

③画圆的工具是圆规,圆规两脚分开的距离是半径。

④完成教材第77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2)复习圆的周长。

①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就叫做圆的周长。

②圆周长和它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

③圆周长计算公式:C=πdC=2πr

(3)复习圆的面积。

①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圆的面积。

②圆面积计算公式:S=πr

③圆环面积计算公式:S=πR-r)。

2.复习解决问题。

出示教材第77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1)学生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2)交流解题思路。

第一个问题是已知直径求面积,要先求出半径,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第二个问题要用周长除以每个人需要的宽度来求能做多少人;第三个问题是求环形的面积。

(3)学生独立解答。

(4)组织交流。

3.完成教材第78~79页“练习十七”第1~10题。

(1)第1题是已知半径求周长。

(2)第2题是已知直径求面积。

(3)第3题先求出做一个圆形铁环需要的贴条长度,也就是铁环的周长,再计算最多可以做多少个铁环,计算结果要用去尾法保留整数。

(4)第4题是求圆的面积,这个圆的半径是(8÷2+1)=5米。

(5)第5题是和半圆的周长、面积有关的问题。第(1)小题是求圆的周长的一半;第(2)小题是求半圆的面积,要先分别求出扩建前后的面积,再相减。

(6)第6题是一组和圆的知识有关的判断题。

(7)第7题是和圆的周长有关,由于压路机前轮侧面是圆形,它转动一圈前进的路程就是圆的周长,它每分转动6周,前进的路程就是周长的6倍。

(8)第8题是讨论半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半圆的周长是2.57d,因此可以用(128.5÷2.57)求圆的直径。

(9)第9题是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个组合图形可以看成是由正方形和圆组成。

(10)第10题是求组合图形的周长,这个组合图形可以看成圆的周长加两条直道的长度。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确定起跑线

单元

第五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了解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以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确定起跑线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探究起跑线的设置与什么有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播放2009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决赛场面,博尔特以9秒58创新世界纪录。

2.播放2009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400米决赛场面。

提问:看了两个比赛,你们有什么发现,又有什么疑问?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运动场,了解比赛的时候各跑道的起跑线是如何确定的。(板书课题:确定起跑线)

二、探索新知

观察思考,发现跑道中的数学问题。

(一)课件出示完整跑道图。

提问:观察跑道图,说一说,每一条跑道具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内外跑道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

1.学生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参与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充分交流得出结论:

(1)跑道一圈长度=2条直道长度+一个圆的周长

(2)内外跑道的长度不一样是因为圆的周长不一样。

(二)分析思考,确定解题思路。

1.小组讨论:怎样找出相邻两个跑道的差距?

(1)分别把每条跑道的长度算出来,也就是计算2个直道长度与一个圆周长的总和,再相减,就可以知道相邻两条跑道的差距。

(2)因为跑道的长度与直道无关,只要计算出各圆的周长,再算出相邻两圆的周长相差多少米,就是相邻跑道的差距。

2.说说计算圆的周长要知道什么?

(三)计算验证,解决问题。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完成下表。(用计算器计算)

8

1

2

3

4

5

6

7

直径(m)

72.6

75.1

周长(m)

228.08

235.93

全长(m)

400

407.85

注:π3.14159

2.汇报交流。

教师:刚才大家通过计算已经知道了400米跑相邻两个跑道长度大约相差7.85米,也就是相邻跑道的起跑线应该相差7.85米。但计算都比较复杂,有没有更快更简便的方法呢?如果我们在计算圆的周长时直接用π来表示,看你有什么发现?(板书演示)

(72.6+1.25×2)π-72.6π

=72.6π-72.6π+1.25×2×π

=1.25×2×π

(75.1+1.25×2)π-75.1π

=75.1π-75.1π+1.25×2×π

=1.25×2×π

3.探索规律。

通过交流讨论得出:相邻跑道起跑线相差距离=跑道宽×2×π

提问:从这里可以看出起跑线的确定与什么关系最为密切?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百分数的认识

单元

第六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并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2.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3.感受百分数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百分数的意义和分数意义的区别。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投影出示教材第82页情境图。

(1)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图中的信息。

(2)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从图中收集到哪些信息?有什么发现?

2.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到处都有百分数,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运用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百分数代表什么含义呢?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百分数。

二、探索新知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找出图中的百分数。

说明:像这样的数,如14%、65.5%、120%……叫做百分数。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提问:你能说说图中的百分数各表示什么意思吗?

14%:表示已经复制的文件容量占所要复制的文件总容量的

65.5%:表示这件毛衣含量占毛衣总质量的

34.5%:表示这件毛衣中涤纶含量占毛衣总质量的

120%:表示1——2月份比去年同期多销售的数量占去年同期销售数量的

241%:表示2月份比去年同期多销售的数量占去年同期销售数量的

(3)引导归纳百分数的意义。

师:我们学过分数,分数既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那百分数呢?

让学生讨论: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呢?

得出结论: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4)加深理解。

组织全班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百分数及它表示的具体含义。

(5)教材第83页“做一做”第3题。

小组讨论: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

使学生明确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百分数后面不带单位名称。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2.百分数的读、写方法。

(1)学生自学教材第83页有关百分数读、写方法的内容。

(2)交流百分数读、写方法。

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教师说明“%”的意义及书写方法)例如:

14% 读作 百分之十四

65.5% 读作 百分之六十五点五

14% 读作 百分之一百二十

(3)教材第83页“做一做”第1、2题。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86页“练习十八”第1题。

题目出示后,先让学生读一读每个百分数,然后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从而进一步巩固百分数的意义。

2.教材第86页“练习十八”第2题。

让学生分别写出这些百分数。

3.教材第86页“练习十八”第3题。

本题的设计主要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生练习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设计,画出漂亮的图案,发展学生的个性。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百分数的认识

单元

第六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解题策略。

2.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进行互化。

3.感受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把下面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

0.23 1.5 0.375

提问: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

小数化成分数:先把小数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约分。

分数化成小数:用分子除以分母。

2.导入新课。

当我们在解决和百分数有关的问题时,除了要将小数和分数进行互化外,我们经常还要将百分数和分数、小数进行互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

二、探索新知

(一)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

投影出示例题1。

1.阅读与理解。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已知条件:王涛投5个球,投进3球;李强投6个球,投进4球。

所求问题:他们两人的命中率分别是多少?谁的命中率高?

2.分析与解答。

(1)分析。

提问:什么是命中率?怎么求命中率?

学生交流得出:命中率指的是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百分之几。求命中率的方法是:投中次数÷投篮次数×100%。

追问:为什么要“×100%”?“×100%”后得数的大小有没有改变?

引导学生得出:因为“命中率”是一个百分率,要用百分数来表示,所以用“×100%”来将计算结果转化成百分数。因为100%就等于1,所以“×100%”后得数的大小不变,只是数的形式变成用百分数来表示。

(2)尝试解答。

①学生尝试解答。

②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总结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交流汇报:

思路一:用小数来表示计算结果,再将小数化成百分数。

3÷5=0.6==60%

4÷60.667==66.7%(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

思路二:用分数来表示计算结果,再将分数化成百分数。

3÷5====60%

4÷6=0.667=66.7%

(4)总结方法。

提问:观察思考两种解题方法,说说怎样将分数和小数化成百分数?

小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小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成百分数。

分数化成百分数:将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成百分数;如果这个分数不能直接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将分数先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3.回顾与反思。

(1)回顾上面的两种解题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些?

引导学生得出:用小数来表示结果,再将小数化成百分数比较简便,因为这种方法不会遇到“不能改写”的问题。

(2)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百分率?这些百分率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的出勤率=×100%

产品的合格率=×100%

小麦的出粉率=×100%

树木的成活率=×100%

(二)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投影出示例题2。

1.阅读与理解。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已知条件:春雷小学有750名学生;有牙病的学生占全校人数的20%。

所求问题: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

2.分析与解答。

(1)分析。

提问:求有牙病的学生人数,也就是求什么?(就是求全校学生人数的20%有多少人。)

(2)思考。

提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意义一样吗?

交流得出: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意义一样,解题方法也一样,就是用“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方法来求。

追问:含有百分数的乘法,应该怎么计算呢?(可以先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来计算。)

(3)尝试解答。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

(4)交流汇报:

思路一:将百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750×20%

=750×

=750×0.2

=150(人)

思路二:将百分数化成分数进行计算。

750×20%

=750×

=750×

=150(人)

3.回顾与反思。

回顾解题过程,说说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百分数化成小数:先去掉百分号,再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百分数化成分数: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进行约分。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1题。

这道题是单纯的互化练习,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转化的方法。

2.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2题。

这道题是计算达标率,达标率表示达标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也就是用“达标人数÷总人数×100%”。注意计算过程中如何将小数、分数转化成百分数。

3.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3题。

这道题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解题方法是“一个数×百分之几”,注意计算过程中如何将百分数转化成小数、分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百分数的认识

单元

第六单元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3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方法。

2.巩固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巩固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通过这些天的学习,你对百分数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引导学生复习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常见百分数问题的解题方法。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练习,通过练习对所学的这些百分数知识进行巩固。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88页“练习十八”第11题。

交流收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说说它们的含义。

2.出示教材第86~88页“练习十八”第4、7、8、12题。

这几道题都是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练习,练习时可以结合具体题目让学生说说转化的方法,以及在转化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1)第4题,这道题是将分数化成百分数,在巩固转化方法的同时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2)第7题,这道题是结合数轴进行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

(3)第8题,这道题是在表格内进行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

(4)第12题,这道题是通过比较大小来解决实际问题,由于这几个数有百分数和分数,因此要先进行转化。

3.出示教材第87页“练习十八”第5、6、10题。

这三题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问题,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些百分率表示的意思,再根据题意进行解答。

(1)第5题,这道题是出油率问题,求出油率就是用“花生油的质量÷花生仁的质量×100%”来解答。

(2)第6题,这题给出四次小麦种子发芽试验的结果,要求分别算出发芽率。学生计算后,可以让他们通过观察分析,说说发芽率的变化情况,以此渗透概率统计思想,体会百分数的实际应用。

(3)第10题,这道题也是和出油率有关的问题。第(1)小题是已知出油率和油菜籽的质量,求油的质量,可以用“油菜籽的质量×出油率”来解答;第(2)小题是已知出油率和菜籽油的质量,求油菜籽的质量,可以用“花生油的质量÷出油率”来解答。

4.出示教材第87~88页“练习十八”第9、14题。

这两道题都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可以用“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方法来解答。

(1)第9题是求没有参加保险的学生人数。可以先求出参加保险的学生人数,再求没有参加保险的学生人数;也可以先求没参加保险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再求没有参加保险的学生人数。

(2)第14题,关于“哪个学校男生多?”不能通过直接比较52%和54%的大小来判断,因为城关一中和城关二中的人数不相同。可以通过计算来比较,先分别求出城关一中和城关二中的男生人数,再比较。

5.出示教材第88页“练习十八”第13题。

这道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解题方法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问题相同。

6.出示教材第88页“练习十八”第15题。

在填表前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计算“不能保证每天吃早餐的人数”应先求出什么?

学生如果直接用391×15%计算不能保证每天吃早餐的人数,教师要及时纠正,并让学生理解错误的原因。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解决问题

单元

第六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能够正确分析和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3.提高学生迁移类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百分数的知识分析和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出示题目:甲数是50,乙数是40,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

(1)学生独立解答。

(2)组织交流汇报。

(3)回顾反思,概括解题思路。

交流得出:这两个问题属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问题,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有两种:一是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再求多(少)的数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二是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再求多(少)几分之几。

2.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除法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跟这类问题相关的百分数问题。

二、探索新知

投影出示例题3。

1.阅读与理解。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1)学生观察例题图,收集信息。

(2)理解题目中的信息。

已知条件: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

所求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

2.分析与解答。

(1)分析题意。

①画线段图进行分析。

原计划:

实际:

②结合线段图进行概括。

这道题属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和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数量关系类似,只是将分数问题中的几分之几改为现在的百分之几。

(2)交流解题思路。

由于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和分数乘、除法的数量关系类似,因此这道题可以按照“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问题的解题思路进行思考。

(3)尝试解答。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4)交流汇报。

解题思路一:先求实际比原计划多造林多少公顷,再求多造的数量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14-12)÷12=2÷120.167=16.7%

解题思路二:先求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再求实际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14÷121.167=116.7%

116.7%-100%=16.7%

3.回顾与反思。

提问:像这样的百分数问题有什么特点?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使学生明确:这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和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解题思路基本相同。可以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再求多(少)的数是单位“1”的百分之几;也可以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再求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4.拓展比较,加深理解。

(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2)提问:能不能说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16.7%?

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的含义是什么?在这里是谁和谁比?使学生明确:这道题实际是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占实际的百分之几。

(3)学生独立解答。

(4)组织交流比较。

引导学生比较“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和“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这两个问题,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通过学生的讨论,再次强调两个问题中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使学生体会到,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和用分数解决问题一样要注意找准单位“1”。

三、反馈完善

1.概括应用。

让学生读一读教材第89页例题3后面一段话,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一说“增加百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节约百分之几”……的含义。

2.教材第89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说对“节约百分之几”的含义的理解,再解答。

3.教材第92页“练习十九”第1题。

这道题通过两个小题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题思路进行巩固,让学生明确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先计算出多(少)的数量,再用这个数量除以单位“1”。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完成教材的填空,再交流巩固解题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解决问题

单元

第六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百分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能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百分数问题。

教学重点

能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百分数问题。

教学难点

用假设法分析并解答相关的百分数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出示题目: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1)理解:“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的意思。

今年图书册数比原来增加的数量是原来图书册数的

(2)学生独立解答,交流后总结“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百分数问题的解题方法。

(解法一:先求多(少)的数量,再用一个数加上多(少)的数量;解法二:先求是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再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导入新课。

把复习题改成例题4。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比较例题4和复习题,说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转化了求什么数的百分数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百分数问题。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题4

1.教师指出: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百分数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2.理解关键句。

让学生说说:“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这句话的意思?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年图书册数比原来增加的数量是原来图书册数的12%。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看作单位“1”的量是原来图书册数。)

3.学生尝试解答。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解题方法。

方法一:先求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多少,再求现在图书有多少册。

1400×12%=168(册) 1400+168=1568(册)

方法二:先求现在图书册数是原来的百分之几,再求现在图书有多少册。

1400×(1+12%)

=1400×112%

=1568(册)

5.教材第91页“做一做”第1题。

(1)指名说说“今年比去年减少了0.5%”的意思。

(今年比去年减少的小学生人数是去年小学生人数的0.5%。)

(2)学生独立解答后进行交流汇报。

解法一:2800-2800×0.5%=2786(人)

解法二:2800×(1-0.5%)=2786(人)

6.总结“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百分数问题的解题方法。

师生共同交流,总结得出:“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百分数问题的解题方法和分数问题相同,可以先求出比一个数多(少)的数量,再用一个数加上多(少)的数量;也可以先求出是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再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二)教学例题5

投影出示例题5。

1.阅读与理解。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已知条件: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5月的价格比4月涨了20%。

所求问题: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是多少?

2.分析与解答。

(1)分析解题思路。

①题目中没有给出商品的价格,可以假设此商品3月的价格是100元,也可以假设3月的价格是1元……

②根据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可以求出此商品4月份的价格。

③根据5月的价格比4月涨了20%,可以求出此商品5月份的价格。

④根据5月份和3月份的具体价格,可以判断5月份的价格和3月份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是多少。

(2)学生独立解答。

(3)汇报交流。

①假设3月份价格是100元。

4月份的价格:100×(1-20%)=100×0.8=80(元)

5月份的价格:80×(1+20%)=80×1.2=96(元)

5月份的价格是3月份价格的百分之几:96÷100=0.96=96%

100%-96%=4%

所以,5月份的价格比3月降了4%。

②假设3月份价格是1元。

4月份的价格:1×(1-20%)=1×0.8=0.8(元)

5月份的价格:0.8×(1+20%)=0.96(元)

5月份的价格是3月份价格的百分之几:0.96÷1=0.96=96%

100%-96%=4%

所以,5月份的价格比3月降了4%。

3.回顾与反思。

提问:如果此商品3月的价格是a元呢?结论是否一致?

(1)小组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

(如果此商品3月的价格是a元,结论还是一样的。虽然降价和涨价幅度都是20%,但由于单位“1”不同,降价的20%是以3月份的价格为单位“1”,涨价的20%是以4月份的价格为单位“1”,因此降价和涨价的具体钱数就不同。)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91页“做一做”第2题。

这道题是有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把它和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百分数问题放在一起练习,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百分数问题的能力。

2.教材第91页“做一做”第3题。

这道题和例题5相似,可以用假设法进行解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解决问题

单元

第六单元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3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常见的百分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巩固常见的百分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上两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百分数的有关问题。谁来说说,我们学习了哪些类型的百分数问题?

学习了两类百分数问题:一类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另一类是“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练习,通过练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索新知

1.自主分类。

(1)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2页“练习十九”的题目,你能将这些题目进行分类吗?

(2)指名汇报。

第1、2、3、4、6题为一类,属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第5、7、8、9、10、11、12、13、14题为一类,属于“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交流解题思路。

(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可以先求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再求多(少)的数是单位“1”的百分之几;也可以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再求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2)“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可以先求出比一个数多(少)的数量,再用一个数加上多(少)的数量;也可以先求出是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再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3.自主练习。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4.小组交流,发现问题。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不同观点。

5.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1)各小组汇报在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析,解决问题。

6.组织订正。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整理和复习

单元

第六单元

课型

复习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进一步巩固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熟练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2.熟练掌握百分数问题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掌握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

教学重点

巩固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熟练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这一单元,你学习了哪些百分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吗?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探索新知

1.小组交流,整理知识网络图。

(1)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对本单元学习的百分数知识进行交流、整理。

(2)交流知识网络图。

2.复习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怎样读?怎样写?

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百分数和分数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百分数后面不带单位名称。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3.复习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1)指名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2)教材第94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的填空。

(3)组织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结合具体数字说一说是怎样进行转化的。

4.复习常见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说说常见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一个数÷另一个数×100%)

在小组内交流常见的百分率有哪些?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义?怎样求这些百分率?

(2)在实际应用中,什么情况下最多能达到100%?什么情况下达不到100%?什么情况下能超过100%?

(如成活率、发芽率、命中率、优秀率等最多能达到100%;出粉率、出油率、含盐率等达不到100%;完成率、增长了百分之几等可能超过100%。)

(3)完成教材第94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出米率表示的意义,以及出米率的计算方法。

5.复习解决百分数问题。

(1)“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①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二十”第3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分析与解答。

③汇报交流。

交流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④回顾与反思。

反思“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题思路。

(2)“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①完成教材第94页“整理和复习”第3题。

这题是“求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练习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两次降价时,看作单位“1”的量是不一样的。第一次降价是以3600元为单位“1”,第二次降价是以第一次降价后的价钱为单位“1”。

②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二十”第2题。

这题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可以先分别计算出每种硬币的数量,再计算每种硬币总共多少元钱,最后计算储蓄罐里共有多少钱。

6.综合练习。

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二十”第4题。

这道题是“已知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解题思路和分数除法问题相同。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扇形统计图

单元

第七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学会观察扇形统计图,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扇形统计图的价值,体会统计方法与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难点

根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复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条形统计图:从条形统计图中能很清楚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从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

(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探索新知

1.投影出示主题图。

介绍:这是六(1)班同学开展课外活动时的情境。同学们有的打乒乓球,有的踢足球,有的跳绳,还有的踢毽子……热闹极了!

2.出示六(1)班同学最喜欢运动项目的情况统计表。

项目

乒乓球

足球

跳绳

踢毽子

其他

人数

12

8

5

6

9

百分比

(1)学生观察统计表,交流获取的信息。

学生可能会获取到以下信息:

生1:我知道了喜欢乒乓球的有12人,喜欢足球的有8人,喜欢跳绳和踢毽子的分别有5人和6人,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有9人。

生2:从这个统计表中,还能看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最多,喜欢跳绳的人数最少。

生3:还知道了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比喜欢足球的人数多4人。

生4:还知道了六(1)班一共有40人。

(2)交流统计表中“百分比”的计算方法。

提问:统计表中还有一栏“百分比”没有填,大家知道怎么计算“百分比”吗?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用喜欢的运动项目人数除以全班人数来计算百分比。

(3)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12+8+5+6+9=40(人)

12÷40=0.3=30%

8÷40=0.2=20%

5÷40=0.125=12.5%

6÷40=0.15=15%

9÷40=0.225=22.5%

(4)组织交流订正。

3.介绍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介绍:现在我们要将统计表中喜欢各种运动项目人数所在的百分比绘制成统计图,我们就可以选择绘制扇形统计图。因为扇形统计图可以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4.认识扇形统计图。

(1)投影出示扇形统计图。

(2)在这个扇形统计图中,整个圆表示什么?

(用整个圆表示全班学生的人数,也就是百分之百。)

(3)观察分析统计图。

①提问:用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可以清楚地看出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②各个扇形的大小与百分比的大小有关,百分比越大,扇形就越大;百分比越小,扇形就越小。

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回答。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97页“做一做”。

这道题用整个圆来表示250g的牛奶,用图例的方式标明扇形统计图中各扇形代表的项目。

2.教材第100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

通过对李明每天作息时间安排情况的统计图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回答问题(3)时,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注意收集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在课上与大家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讨论,学习更合理地安排一天的时间,做到劳逸结合。

3.教材第100页“练习二十一”第2题。

(1)根据这个扇形统计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2)如果陈东家每月生活费支出2000元,你能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呢?

(可以提出求陈东家每月的各项支出分别是多少元的问题。食品:2000×30%=600元;还购房贷款:2000×30%=600元;教育:2000×15%=300元;服装:2000×10%=200元;水电:2000×5%=100元;其他:用2000×10%=200元。)

4.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一”第3题。

通过对统计图的观察和具体数据的计算,使学生认识到通过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比例。

通过对学生居住房间或教室内空气体积的估算,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渗透估算意识。

5.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一”第4题。

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计算,填写表格。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扇形统计图

单元

第七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每种统计图的特点,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关信息。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条形统计图:从条形统计图中能很清楚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从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扇形统计图:从扇形统计图中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和扇形统计图有关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1.投影出示例题2。

下面几组数据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1)绿荫小学2007——2011年校园内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表。

年份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总数/棵

100

120

150

170

200

(2)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树种

杨树

柳树

松树

槐树

其他

百分比/%

25

20

15

15

25

(3)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数量统计表。

树种

杨树

柳树

松树

槐树

其他

总量/棵

50

40

30

30

50

2.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已知条件:绿荫小学校园内树木三类信息统计表。

所求问题:根据每一类信息,选用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这些信息。

3.交流分析。

(1)第1小题。

①分析统计表中的数据特点。

统计表中给出的是从2007年到2011年校园树木总量,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树木总量的变化情况。

②判断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思考:用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出树木总量;用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出树木总量,还能体现出各个年份树木总量的变化情况。

结论:可以用条形统计图,也可以用折线统计图,用折线统计图能更直观地表示出数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

(2)第2小题。

①分析统计表中数据特点。

统计表中给出的是各种树木占树木总量的百分比。

②判断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都可以表示这些信息,但用扇形统计图能更直观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3)第3小题。

①分析统计表中数据特点。

统计表中给出的是各种树木的数量,这些数据具有独立性,数据间不存在相互关系。

②判断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这组数据只能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③追问:为什么不用其他的统计图?

三、反馈检测

1.教材第99页“做一做”。

统计表中给出了我国乔木林各龄组的面积所占的百分比,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来表示这些信息,但用扇形统计图能更直观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材第101~104页“练习二十一”第5~8题。

(1)第5题,这道题是根据条形统计图中的信息来绘制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2)第6题,这道题是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信息来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3)第7题,这道题是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信息分成两个扇形统计图。

(4)第8题,这道题是根据统计表中信息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表示。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节约用水

单元

第七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收集材料、整理交流和表达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水龙头滴水速度的测算及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

运用所测量的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投影出示广告语。

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1)说说你对这则广告的理解。(节约用水)

(2)提问:水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吗?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呢?

结合学生的讨论,教师投影出示教材第105页“宝贵的水资源”。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节约用水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节约用水)

二、探索新知

1.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1)组织交流观察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并展示收集到的漏水水龙头一定时间的漏水量。

(2)小组合作,完成计算。

运用已经学习的测量等相关知识计算出漏水水龙头每分钟的漏水量。

(3)全班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测量的方法、过程以及结果。

(4)启发思考。

在学生汇报后,教师可通过提问:每个水龙头漏水的速度一样吗?怎样才能表示全班同学调查到的水龙头漏水的一般水平呢?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选择恰当的指标。

2.解决问题,加深认识。

(1)教材第106页第1题。

①根据每个水龙头1分钟漏水量,计算出一天、一年的漏水量。

②计算相关数据,绘制教材统计图。

(2)教材第106页第2题。

统计课前收集到的学校漏水水龙头的数量,教师可将该结果与学生所接的漏水量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虽然一个漏水水龙头1分钟的漏水量不多,但如果不加以注意和控制,一年浪费水的量是很可观的。

(3)教材第106页第3题。

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对自己在课前发现和收集的浪费水的情况进行量化分析与计算。

教师也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素材和帮助。例如,教师可以给他们提供“全国大约有1.5亿个家庭”等信息,让学生统计出全班同学家里共有多少个水龙头漏水。

②算一算全国的家庭一年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

3.交流讨论,形成意识。

说一说怎样做到节约用水?

以下是一些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方法:(1)刷牙:用口杯接水。

(2)洗衣:衣物集中洗涤,减少洗衣次数;小件、少量衣物提倡手洗;洗涤剂投放应适量。

(3)洗浴:间断放水淋浴,搓洗时及时关水,避免过长时间冲淋。盆浴后的水可用于洗衣、洗车、冲洗厕所、拖地等。

(4)炊事:先用纸擦除炊具、食具上的油污,再洗涤;控制水龙头流量,改不间断冲洗为间断冲洗。

(5)洗车:用水桶盛水洗车;使用洗涤水、洗衣水洗车;使用节水喷雾水枪冲洗;利用机械自动洗车。洗车水处理后可循环使用。

(6)马桶水箱:可以往马桶水箱中放入一个装满水的500毫升水瓶,每次冲水就可以减少水量。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数与形

单元

第八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发现算式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2.能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数学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形式美。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发现算式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数学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投影出示复习题。

要在五边形的水池边上摆上花盆,使每一边都有4盆花,可以怎样摆放?最少需要多少盆花?

(1)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

(2)组织汇报交流。

4×5-5=15(盆)

(3)追问:你是怎么进行思考的?

学生可能会运用已经学过的画图的方法进行思考。

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通过画图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实际上就是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分析问题。(板书课题:数与形)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题1

1.投影出示例题1。

1=( )

1+3=( )

1+3+5=( )

2.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提问:观察上面的图和下面的算式有什么关系?把算式补充完整。

3.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反馈,启发学生发现: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1=( 1 )

1+3=( 2 )

1+3+5=( 3 )

4.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你能利用规律直接填一填吗?如果有困难,可以画图。

1+3+5+7=( )

1+3+5+7+9+11+13=( )

9

(二)教学例2

1.投影出示例题2。

计算++++++……。

2.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提问:观察上面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有以下发现:

生1: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是前一个数的

生2:我一个一个加下去看看,答案好像有点规律。加下去,等号右边的分数越来越接近1。

+=

+=

+=

……

4.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分析。

(1)教师启发学生画图进行分析。

启发:可以用一个圆或一条线段表示“1”。

(2)学生尝试画图。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交流汇报。

①投影展示学生画的图形。

②观察图形,发现规律:

从图上可以看出,这些分数不断加下去,总和就是1。

++++++……=1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108页“做一做”第1题。

这道题是例题1的拓展,每个算式都可以看成是两个部分的和。如“1+3+5+7+5+3+1”可以看成“1+3+5+7”+“5+3+1”,也就是“4+3”。

2.教材第108页“做一做”第2题。

这道题,从图形中可以看出红色小正方形的个数依次加1,也就是第几个图形红色小正方形就有几个。每个长方形宽都不变,长依次加1,如果用n表示图形的个数,那么蓝色小正方形的个数就是:(n+2)×3-n。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数与形

单元

第八单元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交流的能力。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3.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水平。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交流的能力。

教学难点

加深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

昨天我们在探究规律时,运用了什么数学思想?(数形结合)谁来说说,你对“数形结合”这种数学思想有哪些认识?

预设学生的认识:“数形结合”就是将“数”和“形”结合起来思考问题;“数形结合”就是从图形中发现数字里面蕴含的规律;“数形结合”就是要通过画图来分析问题……

2.导入练习。

看来同学们对“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这种思想来分析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

这道题是将平方米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进行结合。3对应边长是3的正方形的面积,1对应边长是1的正方形的面积,以此类推。第5个图形最外圈的小正方形个数就是11-9=40。

2.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

(1)投影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图形中圆点排列的规律。

(2)按照发现的规律在教材上画一画。

(3)汇报交流。

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3.教材第110页“练习二十二”第3题。

这道题是通过观察大三角形中包含的小三角形个数的变化情况,以及大三角形周长的变化情况,来分析大三角形包含的小三角形的个数与大三角形的周长之间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三角形的个数等于图形数的平方;大三角形的周长等于图形数乘3;大三角形包含的小三角形的个数等于大三角形周长的三分之一的平方。

4.教材第110页“练习二十二”第4题。

这道题是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行程问题。

先让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然后结合线段图进行分析;最后组织交流汇报。

5.教材第110页“练习二十二”第5题。

这道题是用折线统计图来描述题目中的具体信息,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选择。

6.教材第110页“练习二十二”第6题。

这道题是用连线的方法来分析组合问题。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进行连线,再结合连线的情况进行判断。

7.教材第110页“练习二十二”第7题。

这道题是介绍“杨辉三角”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图中对应的数字三角形表中各数之间的关系,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进行书写。

8.教材第110页“练习二十二”第8题。

这是一道思考题,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来分析完全平方的公式。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分数乘、除法的复习

单元

第九单元

课型

复习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加深对分数乘、除法关系的理解,进一步巩固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掌握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整理和复习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相关概念,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

(1)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什么?

(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和百分数的有关知识;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圆的性质,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扇形统计图以及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2)学习中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

2.引入复习。

为了能更好地掌握好本册学习的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对这学期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复习。这节课我们先来复习有关分数乘、除法的知识。

(板书课题:分数乘、除法的复习)

二、探索新知

1.复习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回忆整理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分数乘法: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用分母乘分母,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分数除法: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2)教材第113页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计算结果,交流时指名说说计算和约分的方法。如:整数只能和分数的分母进行约分。

(3)提问:观察左面两列算式,你能发现乘法与除法之间有什么规律?

(让学生说说分数乘除法的关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复习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

(1)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求倒数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就是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3)完成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三”第1、2题。

3.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

(1)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完成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三”第5题。

组织交流时让学生说说,简便计算时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

4.复习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

(1)分数乘法问题。

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解题思路: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用“一个数×几分之几”来解答。

②完成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三”第6、7题。

③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解题思路:思路一,先用一个数乘几分之几求出多(少)的数,再用一个数加(减)多(少)的数;思路二,先求是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再用一个数乘几分之几来解答。

完成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三”第8题。

(2)分数除法问题。

①解题思路:先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式,再列方程解答。

②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三”第9题。

(3)完成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三”第10题。

这道题是分数乘、除混合运算问题。

练习时重点放在分析数量关系上,使学生通过对比,更好地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强调线段图对分析数量关系的重要作用;同时注意提醒学生在动手做题之前,要全面审题,根据不同的题目,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比和百分数的复习

单元

第九单元

课型

复习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巩固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2.掌握比的相关概念,理解比的性质、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3.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和比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教学重点

复习比和百分数的相关知识,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和比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分数乘、除法的相关知识,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觉得进行复习有什么好处?

2.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复习有关比和百分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和百分数的复习)

二、探索新知

1.复习比的知识。

(1)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2)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最简整数比。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4)化简比和求比值。

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将一个比化成最简整数比,其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是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其结果是一个数,可以用小数、整数、分数来表示。

(5)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

联系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6)完成教材第113页第2题,第115页“练习二十三”第3、4题。

2.复习百分数的知识。

(1)意义和读|写方法。

①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它和分数的意义有什么区别?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又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

②百分数怎样读?怎样写?

(2)复习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①百分数怎样化成小数,小数怎样化成百分数?

(百分数化成小数:去掉百分号,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化成百分数: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添上百分号。)

②把下面百分数化成小数,小数化成百分数。

45% 100.3% 8% 0.2 1.36 0.005

③百分数怎样化成分数,分数怎样化成百分数?

(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约分。分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④把下面的百分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25% 12.5% 120%

3.复习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113页第3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在解决有关分数、比和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时,最关键的是什么?

(理解题意,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判断单位“1”。)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2)组织全班交流讨论。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以及检验答案是否合理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114页第5题,第116页“练习二十三”第11、12、13题。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圆的复习

单元

第九单元

课型

复习

课时

第3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圆的有关知识,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知识的条理化和系统化的过程,掌握整理与复习的方法。

3.能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对圆的相关知识形成系统认知。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这学期在空间与几何领域,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朋友——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和圆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圆的复习)

二、探索新知

(一)圆的特征

1.用圆规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再画出它的一条对称轴。

(1)学生动手操作画圆及对称轴。

(2)投影展示交流。

提问1:什么是半径?半径有什么特点?

提问2: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什么?

提问3:圆的位置和大小分别由什么决定?

2.画一个直径为5厘米的圆,并在其中画出一个圆心角是60的扇形,标明扇形各部分的名称。

(1)学生动手操作画圆及扇形。

(2)投影展示交流。

提问1:什么是直径?直径有什么特点?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提问2:什么是扇形?扇形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二)圆的周长和面积

1.投影出示下图。

让学生在图上指出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

2.说一说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πdC=2πr

推导过程:根据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就叫做圆周率,可以推导出圆的周长等于直径乘圆周率。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

推导过程:把一个圆形纸片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由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我们可以得出圆的面积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乘半径,进而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πr

3.量出圆内有关线段的长,求圆的周长和面积。

(三)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113页第4题。

一个公园是圆形布局,半径长1km,圆心处设立了一个纪念碑。公园共有四个门,每两个相邻的门之间有一条直的水泥路相通,长约1.41km。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解决问题。

(1)这个公园的围墙有多长?

求围墙的长就是求圆的周长,利用公式C=2πr来计算。

(2)北门在南门的什么方向?距离南门多远?

南门和北门的距离就是求圆的直径,利用公式d=2r来计算。

(3)如果公园里有一个半径为0.2km的圆形小湖,这个公园的陆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

公园的陆地面积就是用公园面积减去小湖面积,相当于求环形面积。

(4)请你再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确定物体位置和扇形统计图的复习

单元

第九单元

课型

复习

课时

第4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对扇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理解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区别,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2.巩固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3.提高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巩固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和对扇形统计图的认识。

教学难点

学会从扇形统计图中收集信息,解决和扇形统计图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通过前面四节课,我们对本学期学习的大部分知识进行了复习整理,今天我们要复习剩下的一些内容。

(板书课题:确定物体位置和扇形统计图的复习)

二、探索新知

1.复习确定位置。

(1)确定物体的位置要知道哪些条件?

要确定物体的位置,要知道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

(2)完成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三”第14题。

①投影出示题目。

学生观察情境图,理解题意。

②说一说小动物们居住的位置。

③解决小熊、小象、小鹿提出的问题。

④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2.复习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什么是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大小。

从条形统计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便于相互比较。

(2)什么是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用折线的上升或下降表示数量的多少及增减变化的情况。

从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什么是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面积表示总数,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从扇形统计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和总数之间的百分比关系。

(4)完成教材第114页第6题。

①投影出示题目。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②说说统计图中整个圆表示什么?每一个扇形表示什么?

(整个圆表示330个检测的城市,每个扇形表示达到各级标准的城市数量。)

③计算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

④交流提高空气质量的方法。

(5)完成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三”第17题。

提问:“全部石油消费量”怎样理解?结合统计图和第(1)小题,说说怎样求全部石油消费量?

(全部石油消费量包括消费进口的石油和自产的石油两部分。从图中可知,石油进口量大约是2.39亿吨,这个数大约占全部石油消费量的54%,那么这题就是已知全部石油消费量的54%是2.39亿吨,求全部石油消费量。)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6a8b23aa7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e4.html

《最新人教版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全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