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文阅读翻译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5-18 00:35: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十一.王冕苦学

王冕者,诸暨(jì)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lǒng)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则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踏田者,父怒,(tà)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níng)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王冕传》)

【译文】

王冕,诸暨人。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到地里放牛,(他)却偷偷的到私塾去,听学生念书,听过之后,就默默的背诵。黄昏回去的时候,却忘了(带)他的牛(回来)。一个人牵着牛问是谁家的()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非常生气,打了他,事后还是这样。王冕母亲说:“儿子喜欢读书,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王冕因此离开,去寺院居住。晚上偷偷出来,坐在佛像膝上,手执简策映着长明灯读书,书声朗朗直到天亮。佛像大多是土烧制的,狰狞(使人感到)害怕,可怕。王冕当时年幼,平静得好像不知道。安阳韩性听说王冕后对他感到惊异,就收他为弟子。王冕努力学习于是成为当时的大儒。

【答案】

1.①田埂、田畔高地 ②早晨

2.(1)王冕听完后,就默默地记住了。

(2)安阳的韩性听说他苦读的事,认为他与众不同。

3.学舍偷听读书;寺庙借长明灯读书。围绕“学习成才”这一中心言之成理即可,如: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条件差,只要努力,照样能成才;逆境出人才等。

十二、文征明习字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zhá),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明朝书法家文徴明临摹《千字文》,每天以十本为标准,书法于是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不马虎,有时回复别人的书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要再次更改,不怕麻烦。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就更加精致巧妙。

【答案】

1.终于 对于 有时 书信

2.稍微有些不满意,一定再三修改,不怕麻烦

3.文征明勤奋习字,获得很大的进步。

十三、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ōu)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qú),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边。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自己就以为学完了,于是便告辞离开。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树木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停住了。 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回去(继续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敢再说回去的事了。

【答案】

1.①学尽 ②阻止 ③遏止

2.薛谭向秦青学习演唱的本领,他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自认为把师傅的本领完全学尽了 。

3.学习没有止境,要谦虚好学,不能够浅尝辄止 。

十四、任末好学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jí)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lǚ)麻蒿(hāo以自照。观书有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译文】

任末十四岁,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籍去拜师,不怕(一路上的)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烧麻蒿来自己照亮(书籍)。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写满字的衣服。不是古代圣贤的着作他是不看的。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罢了。”

【答案】

1.①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

② 昏暗(的话)就点燃剖扎好的麻蒿条子来照明(书籍)。

2.在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勤奋学习

3.行尸走肉。常用来比喻不学无术,无所作为,稀里糊涂得过且过混日子的人。

十五、沈约笃志好学

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zhé)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yǐnɡ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节选自《南史·沈约传》)

【译文】

沈约年幼丧父,家境贫寒,志向坚定而且热爱学习,日日夜夜不放下书卷(不知疲劳)。他的母亲担心他因为太劳累而生出疾病,时常让他少添灯油(熄灯)。而(沈约)白天所诵读过的文章,晚上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众多典籍,能够写出很好的文章。从家中被起用接受朝廷征聘。济阳蔡兴宗听说了他的才能很赏识他。蔡兴宗时为郢州刺史,引荐沈约为安西外兵参军,兼任记室(官名)。蔡兴宗曾经对他的几个儿子说:“沈约的为人堪称师表,你们应该好好地向他学习。”

【答案】

1.(1)担心 (2)听说 (3)等到 (4)学习(以……为师)

2.(沈约)白天读书,晚上就背诵它(白天所读的书)。

3.笃志好学(专心致志,勤奋好学。)。

十六、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zhé以水沃面;食不给,啖dàn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chán受贬,由参知政事谪zhé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chóng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冲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遭人谗言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自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

【答案】

1.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2.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3.岳阳楼记,揭示主题。

十七、王羲之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③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夫人④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xiāo之,入木三分。(选自张怀瓘《书断?王羲之》)

【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 ②笔说:论书法的书。 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 ④夫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经跟她学习书法。 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译文】

晋朝王羲之,字号逸少,是东晋书法家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在他父亲的枕下的前代的《笔说》,他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看他年少,担心他不能领悟,告诉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羲之跪拜:“现在就让儿看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发展了。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看过用笔诀窍,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她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名声一定超过我。”

晋帝时,在北郊祭祀,更换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书写,笔法入木三分。

【答案】

1(1)严守秘密;(2)传授,教授;(3)满,到。

2.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掩蔽(掩盖、超过)我的名声的。(评分标准:“蔽”“名”两个关键词语翻译准确,句子意思明白通顺得满分;关键词翻译欠准确,句子大意通顺一半分;关键词翻译不准确,句子不通顺不得分。)

3.原因:天资聪颖、喜好书法、主观努力及教导得法等。

认识:[答案示例]在实际学习中,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羲之正是因为喜欢写字,好学上进,才成为书圣的。

十八、心正则笔直

穆宗word/media/image1.gif时,以夏州word/media/image2.gif书记word/media/image3.gif入奏。帝曰:“朕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右拾遗侍shì书学士word/media/image4.gif。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注释】word/media/image1.gif穆宗:唐穆宗李恒。word/media/image2.gif夏州:唐代州名,在今陕西、内蒙一带。word/media/image3.gif书记:古代在官府主管文书工作的官吏。word/media/image4.gif右拾遗侍书学士:右拾遗,唐代谏官的名称;侍书学士:官职名称。

【译文】

唐穆宗时,柳公权以夏州书记的身份上奏折。唐穆宗说:“我曾经在佛庙见到你的笔迹,想(你)很久了。”随即拜柳公权为侍书学士。唐穆宗问柳公权书法的用笔方法,柳公权回答说:“心思端正,用笔才能端正,这样才成法度。”唐穆宗变了脸色,明白他是在用书法下笔来进谏。

【答案】

1(1)古代举行某种仪式授给官职 (2)容颜,脸色。

2、一是指写字用笔的方法;二是指处理国家大事要用心。

3、唐穆宗意识到柳公权用讲笔法,劝谏他不要荒废政务,要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

十九、陶侃惜分阴

kǎn在广州无事,辄朝zhāo运百甓word/media/image1.gif于斋word/media/image2.gif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word/media/image3.gif,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老耳”……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word/media/image4.gif!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word/media/image1.gif甓:瓦。word/media/image2.gif斋:书房。word/media/image3.gif中原:今河南一带。word/media/image4.gif逸游慌醉:吃喝玩乐。

【译文】

陶侃在广州,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晨把一百块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陶侃生性聪慧敏捷,做人谨慎,为官勤恳,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招待或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答案】

1(1)原因 (2)正 (3)能 担当 (4)这

2、活着对国家没有贡献,死了不能留名后世,这是自己糟蹋自己啊!

3、陶侃胸怀大志,时刻不忘国家统一大业,珍惜时间,做事谨慎,勤恳,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品德。(意思对即可)一个人要有大志,爱惜时间,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有所作为。(意思对即可)

二十、王着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cháo②,有王着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zhá,数遣内侍持书示着,着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着,对如初。或询其意,着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着之规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着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匆忙。

【译文】

宋太宗统治的时候,有个名叫王着的人学习王羲之书法,很是领会到其中的要领,被太宗任命为翰林。太宗在朝政的空余时间也爱好练习书法,每有心得都派内侍去送给王着看,但每次王着都说不够完美,太宗更加尽量地模仿得像。(太宗)又让侍从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着,王着的回答依然和起初一样。有人询问为什么不够完美,王着说“皇上的书法外形固然是好,但如果匆忙地说好,恐怕皇上不再(像原来一样)用心了。”这之后太宗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过了很多以前的着名书法家,世人说这都得益于王着的规劝。

【答案】

1、C

2、更加;精益求精。

3、要求严格,循循善教。(能紧扣内容答出其特点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76ef10bb1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cf.html

《课外古文阅读翻译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