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发布时间:2018-07-01 14:38: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幸福指数是对人们通常所说的幸福感的量化,是人们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自身生活状态所作的满意度方面的评价。幸福指数作为评价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满意度,而且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毋庸置疑,人的幸福感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之上的,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因素的影响最大,生活富裕、物质财富充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人们的幸福感。相反,经济条件差、物质生活水平低则会大大降低人们的幸福感。同时,政治建设方面的民主状况、法治状况,文化建设方面的精神文明状况、国民教育状况,社会建设方面的就业状况、社会保障状况、安全稳定状况,生态建设方面的自然环境状况,以及个人的家庭状况、教育状况、健康状况、职业状况等,都对人的幸福感、对幸福指数产生重大影响。幸福指数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风向标,是社会全面进步的测量仪,是社会良性运转的晴雨表

  那么如何不断提高我市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呢?我认为应重点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各部门要将民生任务指标化,制定科学的实施细则和严格的考核体系。坚持以群众满意度、社会和谐度来衡量民生工作成效,把民生改善的成果作为评价和选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要顺应群众期待,把民生作为决策的首选、工作的首要、支出的首位,确保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共享发展成果。

  要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就业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让全市人民生活更富足。要优先发展教育。提升全民素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更加注重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建设教育强市。要大力繁荣文化,建设文化强市。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市民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们健康水平。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建立健全相互衔接、覆盖城乡居民、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大扶贫解围力度,切实减少贫困人口。让所有贫困群众、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有尊严而体面地生活。

要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加物质财富,这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根本要求。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增加物质财富。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关键环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等民生问题,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结尾)

如何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幸福感)

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利益,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我们各项工作成效的试金石。提高人民幸福指数,让改革成果惠及民生,正是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体现。

  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就要加速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民生的保障,是民生的基础,是民生的关键。没有经济发展作支撑,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就如无源之水。要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以。。。。。的加快建设来促进民生不断改善,使科学发展的过程成为改善民生的过程。

  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就要改善民生。要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暖记在心里,哀民生之艰,系百姓之苦,更加注重集中财力、集中物力、集中精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起,努力使全区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提升人民福祉。

  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就要保障民安。经济要发展,稳定是保障;社会要和谐,安定是前提;人民要幸福,安全是基础。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维护社会大局的平安稳定,是对各级党委、政府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也是赢得群众信任、争取群众支持最根本的基础。

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就要用优良的党风凝聚党心民心。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党风、政风好坏,关系到党的形象优劣,关系到民心的向背,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高低。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以心换心,才能做到党民一心。要扎实推进民生工程,以民生工程凝聚民心。

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就要促进民和。社会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是和谐社会的直接体现。要努力营造和睦融洽的人际环境和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全面营造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社会环境,使更多的政策向大众倾斜,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

(结尾)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就需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一、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理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因此,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

一要树立社会管理既是管理也是服务的理念,实现管理与服务有机统一。从传统的整治命令思维转变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强化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权益受到保障,心情更加舒畅。把社会管理同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完善群众工作内容,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坚持一切社会管理部门为人民群众服务、一切社会管理工作为人民群众谋利、一切社会管理过程与群众工作同步,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二要树立统筹协商的理念,通过平等沟通、协商协调、教育引导等办法进行社会管理。当前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管理的体制、格局与快速流动的社会人员、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高度复杂化的利益结构和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尤其是在协调利益关系、调处矛盾纠纷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从过去习惯于用硬性的行政手段解决矛盾转变为重视综合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特别是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关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采取平等沟通、协商协调、教育引导等办法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管理和社会事业协调推进。

三要树立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同步的理念,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调整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管理思路、管理格局、管理方式,改变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的倾向,切实把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人民的福祉,而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人民幸福感的增强、幸福指数的提升。只有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同步,所有公民都能公平地获得参与增长的机会并合理共享增长成果,形成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才会不断提升。

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创造精神。面对新形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实践中的创造精神,不断巩固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一要构建诉求表达平台,推动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公共政策决策和社会事务管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依法有序地参与公共政策决策和社会管理活动,变为民作主让民作主,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目前,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政策决策和社会事务管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各种组织,如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行业协会及其他社团组织等。在这一基础上,还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特别是利用电子投票、民意调查、干群交流、信息公开等民主新方式,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公共政策决策和社会事务管理。

二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整合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实践。一方面,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另一方面,提高党委和政府引领社会、组织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应注重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尤其是要整合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发挥好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合力,从而形成全社会同心协力解决社会问题、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三要建立社会风险评估预警机制,从源头上完善社会管理。深入研究和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突出源头治理,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地向基层倾斜,支持基层工作,夯实基层基础。把社会管理的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完善基层管理网络,培育基层社会管理主体。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继续深入开展领导接访和干部下访活动,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确保矛盾在源头控制、纠纷在基层化解、问题在一线解决。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应实行风险评估,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安全性。

三、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一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社会治安、食品卫生安全、生产安全等是人们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是社会矛盾和危机事件极易产生的敏感区。社会管理必须从关系人的生存质量、生活质量以及人的尊严等民生问题入手,多办实事、做好事,特别是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政府公信力。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二要把完善体制机制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力保障。目前,社会管理正在出现从单位管理向社区管理、从城市管理向城乡统筹管理、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从单纯行政管理向经济行政法律管理、从侧重事后管理向事前和事中管理、从强调惩治和处罚向预防和控制的深刻变化。为此,需要建立一套与新时期社会管理相适应的保障机制,重点是着力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具体包括就业再就业机制、社会保障机制、政府应急机制、农村公共品投入机制、可持续发展机制、城乡一体化促进机制以及劳动关系协调协商机制、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等。

三要把思想道德建设、和谐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工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7d9f3ead5bbfd0a7956734d.html

《如何提高群众幸福指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