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小说阅读

发布时间:2020-06-16 00:29: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幻灯片1中国现当代小说阅读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其三要素。那么,欣赏小说,可以相应地分为方面,即欣赏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体味其思想内容和生活情趣下面就从小说的(幻灯片2)情节、人物、环境及主题思想四个角度,做一下中国现当代小说的赏析。

(幻灯片3第一节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情节就是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小说情节发展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一、了解小说组织情节的常见艺术手法。

小说情节的波澜起伏和扣人心弦,应该说是所有优秀小说的显著特点。为了实现这一效果,小说往往会运用一些艺术技巧和手法,如叙述顺序的变化、矛盾和误会、悬念、伏笔和照应等。

1)小说中几种叙述顺序的变化。

①倒叙:是把事件的高潮或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片段放在前面先写,然后再按顺叙写。恰当地运用倒叙手法,能刹那间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也能使文章的结构曲折多变,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鲁迅小说《祝福》,开始即把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写出来,再记叙其悲惨的人生遭遇,就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祥林嫂的一生遭遇。

插叙:是指暂时中断对主要事件的顺叙记叙,另外插入一些材料,或追述往事,或预示未来,或另有其他交代。其作用为或补充烘托主要事件,或丰富文章内容,使整篇布局更具错落起伏的魅力。如鲁迅在《故乡》中插入了“我”对童年时代闰土回忆的一段文字,删去它似乎也行,但会失去闰土肖描写前后强烈对比的一种效果,就不会像现在那样鲜明地突现出现实的社会环境对闰土身心的摧残,使之麻木不仁、衰老不堪。  

③补叙:文章有时根据内容的需要,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作一些简短的补充交待,这种写法叫补叙。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它们也有不同。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如沈从文的《边城》第五节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竟渡时巧遇大老天宝的情景,在时间的回环往复中使作品情节衔接得天衣无缝。

2)矛盾和误会。小说为了情节的跌宕起伏,曲折动人,往往会设置一些矛盾和误会来增加戏剧性,既可充分揭示出人物性格命运,又可深化主题。如小说《边城》中,在翠翠父母身上,我们看到自由爱情和伦理道德之间、爱情与亲情的矛盾冲突。当这种冲突不可调和时,死,就成了必定的选择。翠翠对二老的爱恋与老船夫自以为是的理解之间产生种种误会在这层层叠叠的误解中,老船夫弄巧成拙。“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祖父的冷淡”等等,无不在深深刺痛这位可怜老人的心。这就形成了爱情与亲情的第三重矛盾。正是这些不可化解的矛盾和误会,造成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3)悬念。悬念是小说的表现手法之一,是小说家在叙述情节和描写人物时为吸引读者的好奇心而设置的“关子”。悬念的安排可以使小说显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史铁生在《命若琴弦》的前段这样写道: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读至此,读者也不免疑惑:为什么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弹断一千根琴弦”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其实这即是作者为我们设下的小小悬念,带着十足的好奇与关切继续读下去,我们紧接着便了解这这一千根琴弦的重大意义

4伏笔和照应。伏笔又叫铺垫,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照应,则是对前面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的一种交代和回应。伏笔(铺垫)照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如《荷花淀中妇女们在商量去探望男人的时候,水生嫂说的一句“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既表现了人物的谨慎性格,又为下文探夫途中与鬼子遭遇埋下伏笔。反过来说,后文的伏击战也是对前文埋设信息的照应。前后呼应起来,推动情节合理发展,使之紧密和谐,如水到渠成。

(幻灯片4考题链接:2009年高考安徽卷小说考查《董师傅游湖》第13题:

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解析:“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这一段描写写出了董师傅内心的淡定平和,正因如此,才有了下面遇到小翠、热心带小翠游湖的情节,所以答作用时不能忽略“做铺垫”“埋伏笔”这个要点。

参考答案:反映了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二、鉴赏小说情节的方法和步骤(幻灯片5

小说的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鉴赏小说的情节,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出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一般而言,故事情节从发生到结局,前后是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这种内在联系也就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的情节线索。只要找到了这条贯穿整个作品的线索,情节的来龙去脉也就容易把握了。这当是我们鉴赏情节的首要任务。不过,小说的情节线索并不是指我们一般所说的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而是指作品里的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例如《祝福》中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

由于作品篇幅长短的不同以及作品内容的特点,小说的情节线索又有主线、副线和明线、暗线之分,也称“双线结构”。例如(幻灯片6鲁迅的《药》,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药》的明线为主线,主要是为了表现“群众的愚昧”。夏瑜的英勇献身表现了“革命者的悲哀”,这不是全文内容的重点,所以这条暗线是次线。明暗双线交织、融合,说明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鉴赏小说情节,如能抓住情节的线索,把握其来龙去脉,将有助于我们在分析作品时统观全局,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2、由事见人,透视人物的性格特点。

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作为人物运动的形式出现的。所以,鉴赏情节应该由事见人,将人物性格与情节联系起来分析。

例如巴金的代表作《家》,小说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民逃婚,觉慧出走……通过这些曲折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以及梅表姐琴表妹、鸣凤等个性鲜活的女性形象。

考题链接:2010年高考安徽卷《洗碑》)11.根据小说第至第段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5)

原文提供: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呜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咸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解题分析:这三段除了对王石匠肖像、语言、动作等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外,概括形象特征不能忽略的是前面的承揽洗碑和后面的准时守信这部分情节,它对应的应是“讲究信誉”这个要点。

参考答案: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

3、见微知著,揣摩细节的内在意义。

小说的情节往往由若干个场面构成,而场面总是由很多个细节组成的。分析场面和细节是鉴赏情节的进一步深入,同时也只有这样的情节鉴赏才显得具体、充分和中肯。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一个情节令人难忘。犯人在最后受判时画押,通常总是迟疑而颤抖地执着笔,无可奈何地画上一笔就算,鲁迅写阿Q的画押就大大不同,是独一无二的阿Q式的: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即使没有看过《阿Q正传》全文,不知道阿Q平生为人,单就这一细节来看,阿Q的麻木无知、可悲可怜就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了。如此抓住场面和细节鉴赏,就不是浮光掠影了。

(幻灯片7第二节

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小说的要素。把握小说的主题,必须从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出发。所以,学习小说必须学会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要深入透彻地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分析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故事情节是塑造典型性格的依托,优秀小说的故事情节都和塑造典型性格紧紧结合。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例如祥林嫂是个勤劳淳朴、身体健壮、意志坚韧的劳动妇女,作者正是通过通过最富有表现力的丧夫、被逼再嫁、丧夫失子三次沉重打击,塑造了她的悲剧性格。揭示出她坎坷悲惨一生

(幻灯片8考题链接:(2010年高考山东卷)21、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答案参考:有理想,有追求;勤劳本分,真诚善良;讲究干净;脾气好,受人言语。

其中第一条有理想,有追求,就是从选文中祥子存钱买车这一典型情节中提炼概括出来的。

二、通过解读环境了解人物的活动背景

小说中的人物总是在一定环境中活动的人。小说中的环境是指作品描写的围绕人物展开的或人物行动涉及的一切外在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另外,小说的环境还包括与人物及其行动有关的特定气氛和情调。

环境对人物的衬托作用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是指环境与人物和谐一致,即社会风气、自然风光、气氛和景物色调等与人物的性格、命运、言行等组成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反之,则是反衬。例如,《祝福》中写祥林嫂的死,色调是低沉与凄凉的,画面是悲惨的,但祥林嫂却死在了欢乐热闹的“祝福”中。这两幅反差极大的画面,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迅的《祝福》在描写社会环境时,展开的更是诸多方面,既有男女不平等问题,又有封建贞操观念等问题;既有封建礼教问题,又有迷信观念问题;既有人心冷漠问题,又有社会事业落后问题。在祥林嫂一生的苦难史上,不同的因素起着不同的作用。

三、通过分析作品描写人物的方式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通常情况,作者刻画人物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幻灯片91.肖像描写。

小说描写人物的肖像主要是用它显示人物的性格。肖像描写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静态肖像描写,一种是动态肖像描写。小说中,动态肖像描写运用得比较多。动态肖像描写可以从人物一系列的肖像变化中,透出人物的遭遇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

例如,鲁迅的《祝福》就描写了祥林嫂三个不同时期的肖像第一次在河边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祥林嫂是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是全文倒叙开头处第一次描写祥林嫂,实际上却是祥林嫂一生时序中的死前的最后一次外貌描写比五年前大见苍老,头发花白程度跟年纪不相称,面容黑瘦,表情麻木,再加上乞丐的行头,这一切暗示着,这时祥林嫂肉体不光被摧垮,精神也已死亡了。这个倒叙开头外貌描写的是不幸的顶点,为读者造成一个欣赏的悬念,引导读者深入下文。第二次:在鲁家第一次看到祥林嫂,恰在祥林嫂夫死出逃,初到鲁家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这第二次外貌描写,刻划的是自然时序中大家最早见到的祥林嫂——为死去的祥林穿孝,不幸;但年轻,顺从沉默、健壮能干。这段已点出遭遇的不幸,但也暗示着抗争的希望。

第三次:祥林嫂被从鲁家抢走卖到山里,夫死子亡后又回到鲁家,第二次见到祥林嫂时的样子是——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第三次外貌描写,穿孝的衣着和头饰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脸色和眼光,今不如昔了。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击接踵而来,经过了抗争她还是挣脱不了命运的摆布

这三次肖像描写,不仅深刻地展示了祥林嫂苦难的一生,概括了农村妇女受尽奴役剥削和封建礼教摧残迫害的惨象,还暗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幻灯片102.动作描写。

动作是判断一个人性格的主要标志,包括人的举手投足和跑跳坐卧等。特别有艺术表现力的是一些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的细节动作,

例如,《荷花淀》写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时是这样写的:“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手指“震动”,是由内心震动引起的;“吮了一下”,是为了掩饰心情,不让丈夫察觉。再仔细分析,我们则会发现这一动作包含着很多内容:孩子还不顶事,爹又有病,家里有困难,自己又眷恋丈夫,所以听到丈夫要参军上前线,水生嫂内心不免要震动;但是,她毕竟深明大义,理解丈夫的行动,而且她在青年妇女中又一贯积极,所以还不能表现出拖后腿的样子。由此可见,“手指震动”和“吮手指”确实真实生动地展现了水生嫂的内心的微妙变化,从而也成功刻画出她的性格特征

(幻灯片113.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能表现人物的年龄、职业、身份、爱好、思想感情等。例如,《故乡》中“我”和杨二嫂的那段谈话,就形象地揭示了杨二嫂这个小市民刻薄、自私、鄙俗的性格特征,透视了她被剥削阶级意识和恶习侵染的丑恶灵魂。相比之下,“我”的神态则是愕然、惶恐、嗫嚅,直至闭了口,默然无言以对。

更为典型的是《荷花淀》中妇女们去马庄探望丈夫时的几个人物的对话,同样写得富有立体感,活脱脱地画出了那几个思想单纯、性格活泼的年轻妇女的形象。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聪明机智)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但与前一位相比,已经坦率多了。 (爽朗坦率)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谨慎稳重)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性急冒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害羞忸怩)你看,同一种愿望,同一种心理,而各人用各人的语言表达出来,表现了各自不同的性格:或温柔,或淑静,或急快,或爽直,仿佛她们那羞羞答答的形象就在我们的面前,真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由此可见,小说中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着自己的性格特征。

(幻灯片124.心理描写。

小说对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刻画往往最能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祝福》中“我”最激烈心理变化和内心的矛盾斗争,是直接通过与祥林嫂对话后内心的独白来表达:“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几段独白充分刻画出“我”的形象:内心的良知并未泯灭,却又在面对现实无能为力的无奈何痛苦中寻找解脱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幻灯片13以上是小说对人物进行直接描写的方法,除此之外,不可忽略的是间接描写,也叫侧面描写,即通过描写其他人物对主要人物进行侧面衬托。

在一部小说中主人公就是红花,次要人物就是绿叶,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幻灯片14考题链接:(2010年高考山东卷)22、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解题分析:选文中出现了祥子、刘四爷、虎妞三个人物,毫无疑问,主人公是祥子,但其他两个人物特别是刘四爷着墨颇多,其目的就是从侧面表现祥子的性格。

参考答案:祥子。前面写刘四爷的性格相貌,主要是为了引出和衬托祥子,写刘四爷的精明和凶狠都是为了衬托祥子的勤劳、善良、本分;写刘四爷的相貌是为了引出虎妞的虎相,从而突出祥子的与众不同。

(幻灯片15第三节

生动典型的环境描写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是指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对以上这些的描写就是环境描写。

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篇小说,除了要展示五光十色的社会环境,还要描写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幻灯片16 1、渲染故事气氛

    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在这方面,鲁迅可谓是行家里手。以《药》而言,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比如开头对时令的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寥寥几笔,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

    又如该文结尾一段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一幅凄凉的画面: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死一般静中,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所有这些文字,都渲染出了坟场阴、悲凉的气氛。

(幻灯片172、烘托人物形象

    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例如在《荷花淀》开头有一段景物描写:“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你看,本来是在劳动,一下子就变成了“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又有薄雾笼罩、风送清香清新美好的景物烘托出圣洁美好的人物。把人物放到这样一个被完全诗化了的画面中,实际上是对水生嫂这一勤劳、勇敢、善良的妇女形象的衬托和美化。

(幻灯片183、推动和暗示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如《荷花淀》中对荷花淀正午风光的那段描写:“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段文字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而且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不仅如此,对荷花的形象传神、充满寓意的描写,还在暗示着白洋淀妇女的成长前途——粉色的荷花都成了“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昔日粉妆的女人们,也将成为保卫白洋淀的战士。

    (幻灯片194、暗示社会环境

    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在《祝福》开头的一段中有这么一段景物描写: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这段环境描写主要写了鲁镇的天气,以及祝福前夕放鞭炮的景象。从“灰白色”“沉重”“钝响”等词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幅沉闷、压抑的画面,这为下文祥林嫂的悲剧渲染了气氛,更加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沉闷、压抑与黑暗。

(幻灯片205、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鲁迅《祝福》的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描写了一个祝福景象:“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在这里,作者拿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边是鲁四老爷之流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来年好运祝福,一边是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惨死在雪地里。这样,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鲁迅语)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加强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在小说中,有关社会环境的直接描写比较少见,它往往隐含在自然环境之中,体现在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之中。总之,在小说的环境描写中,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有时候自然环境就是一种社会环境的暗示。因此,它们的作用也主要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节服务的。

(幻灯片21考题链接:(2010年高考辽宁卷王安忆洗澡

(3)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

解题分析:先找出文中几处具体景物描写,然后根据不同位置,联系各自语境,从人物、情节、主题等各个角度全面作答。

原文提示: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的,浑身没劲。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大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

“……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

答案参考: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③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

(幻灯片22考题链接:(2010年高考安徽卷《洗碑》)16.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4)

原文提供: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

答案提示: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幻灯片23第四节

含蓄深刻的主题思想

小说主题即文学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小说的题旨和思想内容的集中体现,或者说小说的主题即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本质揭示,而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主题思想是小说的灵魂,主题的深浅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正确把握小说的主题是评价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实现小说社会功能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当怎样从不同角度分析归纳小说的主题呢?

1、把握作品题材。题材中蕴含着主题,是主题分析的重要材料和依据。鲁迅的小说《药》,写了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意在揭示在封建制度下人民受统治阶级麻痹毒害而陷入愚昧无知,革命者为了解放民众而献出生命,民众不但不理解他,反而吃他的血。这样,题材的意义就不仅揭示了民众的麻木不仁,而且说明资产阶级革命者的悲哀。如果小说中被杀的不是革命者而是一般人,或是普通强盗,那么主题就会是另一种了。

(幻灯片24考题链接 2010年辽宁卷《洗澡》王安忆)

4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作分析。(8分)

如果我们选择从主题思想角度作答,就可以这样组织

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①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②透过洗澡引发的故事,体现作者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和思考;③洗澡触发的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揭示人性的微妙和复杂,表现作者对某种地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视。

可见,从题材选择出发,无疑是把握小说主题思想的很好切入点。

2、锁定主要人物。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题性人物”,所以认真分析主要人物可以透彻地领悟作品的主题。例如赏析《荷花淀》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是以水生为代表的青年战士,还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

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后会发现,小说真正的主角应该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抗日敌后根据地的青年妇女。而小说也正是通过水生嫂等正确处理爱丈夫与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上的矛盾,描绘了白洋淀广大妇女泼辣、勇敢、坚定、乐观的战斗风貌,反映了她们在革命实践中锻炼成长的历史进程,歌颂了白洋淀人民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伟大斗争。在这个案例中,对主要人物的准确把握,对于深入挖掘小说主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结合时代背景。如果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以及它的时代背景缺少了解,那么很难获取小说的真正内涵和主题。

如《药》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在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仍然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之下,并未实现真正的独立和真正的民主政治,国家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更确切地说,当时中国出现了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等相结合的黑暗统治,人民仍然在严重的剥削和压迫下,处在贫困的愚昧的落后状态。结合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作者在小说中寄予的浓重的悲哀。

4、联系作者意图。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创作个性等,也有助于理解他的小说的主题。鲁迅先生确曾这样讲述过《药》的创作意图:《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鲁迅先生二三事》)为正确理解这一作者自述至关重要。我们了解了鲁迅的创作意图,就能顺利理解《药》的主题。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弄清"革命者的悲哀"究竟指的是什么。应该指出,革命者的悲哀不是维系在某个革命者身上的狭义的悲哀,而是整篇作品弥漫着的广义的革命者的悲哀。同时,群众的愚昧中的群众一词,应该是指华老栓一家,也指众多茶客,而且还包括夏瑜的母亲夏四奶奶。这些诸色人等的愚昧,就产生了革命者的悲哀,这就是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的真正含义。

5、揣摩小说标题,也是理解概括主题的重要方法。

文学类作品阅读要求能“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落实到小说阅读中的“重要词语”是指对营造典型环境、展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中心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而对小说标题内涵与作用的解读就是其中之一,有些小说标题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这种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会起到暗扣和揭示主题的作用。因此,恰当地揣摩和理解小说标题的含意,也是准确理解主题思想的重要途径。

如鲁迅的《药》,标题“药”是一个比喻,它有两重含义,表面上是指华家相信传言,愚蠢地用“人血馒头”来作为治疗肺病的药,而更深刻的寓意则是,像夏瑜这样真诚的为救国而捐躯的革命志士死也得不到普通群众的理解,写出鲁迅对寻求救国之路的寻问和探索:怎样才能找到医治当时中国民众麻木不仁精神的药啊!

(幻灯片25)考题链接:(2011高考山东卷严歌苓审丑》)

解题分析:由表及里,层层揭示标题内涵。

22.“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1)、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

2)、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

3)、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却隐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

4)、小臭儿不孝,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

可见,揣摩标题深刻内涵的过程,就是探寻小说主题的过程。

6、透过现象看本质。小说的主题往往埋藏在复杂曲折曲折的情节之中,探究小说主题就须从表面的情节入手,挖掘深层本质,通过作品中具体、个别的事例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普遍现象。

如鲁迅在《狂人日记》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作品是通过一个“迫害狂”患者对自我心理感觉的描写,来揭露中国社会人吃人现实的。看起来 “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但是我们要透过荒诞错乱的现象。联系现实普遍现象看到其本质,因为它毕竟不是“以供医学研究”的医学文献,而是一篇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品,所以“错杂无伦次”的话语“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家族制度是封建统治的基础,而礼教则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千百年来中国有多少善良的人们在这上面被杀而不自知。所以鲁迅就通过小说的形式,希望能唤起人们的觉醒。

又如《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的精神胜利法,看似个别,实则普遍,这个阿Q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可以说阿Q既是一个落后农民的典型,又代表了鲁迅所说的“国民性弱点”。鲁迅从他对中华民族历史、现状长期深刻的研究中,发现了阿Q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他的《阿Q正传》正是对于我们民族最伟大的自我批判,并从这实事求是的清醒批判中寻求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阿Q正传》的主旨及历史价值正在于此。从这个角度看,毫无疑问,阿Q是中华民族中具有精神胜利法弱点的这一类人的典型,写出了“一个旧时代中国农民的魂灵”,具有十分广泛的历史概括性。

(幻灯片26)考题链接:(2010年江苏卷溜索》)

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题分析:这是一个主题思想的探究题。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所以,我们得出这样的答案:

答案提示:深刻意蕴: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

 (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880aab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dc.html

《中国现当代小说阅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