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鲍勃·迪伦
作者:何其凡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3
摘要: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探讨鲍勃·迪伦早期作品《暴雨将至》里的意境画面,从语音、词法、句法和意象等角度来分析隐藏在诗行后面本我的迪伦,从而向大家揭示一个真实的迪伦,一个纯粹的歌者,一个不在场的呐喊者,一个遁形的艺术家。关键词:鲍勃·迪伦;民权运动;诗人歌手;暴雨将至一、和诗而歌,其音也纯
鲍勃迪伦,一个伟大的诗人歌者,敏锐地感知到了时代的风向和民众内心的精神苦痛,以诗与歌的最优合体表达了这种压抑和荒诞的力量,也曾一度被称为反叛歌手。卡缪斯说:荒诞的终极目的是同情和仁慈,对于一个现实主义者来说,所见越多,他内心的伤痛就越重,对社会的失望就越大[1]
后来他发现,没有明确抗争目的的街头运动是什么都改变不了的,也是毫无意义的,那不过是一场无厘头的街头搞怪,最多不过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发泄,甚至还有可能裹挟一些并不纯粹的意图。也是因为认识到整个世界的荒诞和丑陋,人类精神生活的荒芜和空虚,转而把视线投注到自我的内心世界,在1977年,他说除了给自己,他以后不会再为任何人写歌了,进而在八十年代皈依了天主教[2]。然而,一般认为,他在信仰和精神上的转向极大地体现在他的两首歌曲里:《过去的生活》(1978)和《土地的每一颗谷粒》(1984[3]。可笔者发现,他最终的转向并不是突变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而是从创作的开始就深深地根植于他精神世界的深处。就弗洛伊德看来,隐藏于一个人潜意识里的早期生活经验会影响他后来的认知和行为,换句话说,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记录了他潜意识经验的踪迹。从他的早期创作看来,他其实只是一个艺术家,一个纯粹的歌者,而不是社会运动的领袖,更不是油头粉面的政客。二、沉沙折戟,豪情易消
从句法结构来看,诗歌前四节的第三至第七(第二节)或第九(第四节)行的每行里有两个信息焦点中心,一个主中心和次中心(第二节的副中心为空),主中心的基本结构为:第一人称主语+具体动作或状态的动词+宾语或表语(实体行的名词),次中心的结构多为附着于主中心结构上表修饰、解释或补充的分词短语、介词短语或从句,且只有较少实体性和动作性的动词[4]。从信息次中心和主中心的关系来看,次中心的位置要么为空位(第一节),要么作为主中心述谓结构的伴随成分(第二节介词with短语连接)、目的成分(第三节为状语从句)、修饰成分(第四节定语从句)或解释性成分。从语义角度来看,主中心信息里面的词多为实体性的动词(stumblewalkstepbeout...)或名词(babydiamondsbranchladdersoundwavedrummer...),与此相对,出现在次中心里能够改变句子信息流的动态性词语则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8c1baf1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0e.html

《鲍勃·迪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