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古诗词鉴赏

发布时间:2020-05-02 17:26: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13讲 古诗词鉴赏

专题一 重点篇目

一、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

B.诗中对大海摹其形,绘其神,力求表现大海包容万物、动荡不安的特征。

C.全诗虚写、实写相结合,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实写大海的句子。

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2.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B.诗人把登高望海所见的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的壮阔生动地描绘出来,让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D.“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二、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017·南充)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固山中伸出,又蜿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去了。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既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D.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2.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C.颔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本联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D.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三、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机盎然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2.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B.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

C.“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语,都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

D.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

四、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首元曲表达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

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接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无限愁思自然寓于画面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D.“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2.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作者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元曲,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元曲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五、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俱)寂,但余钟磬音。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首联交代了时间和地点,突出诗人出游之心切。

B.颔联描写了后禅院的环境,禅房里花木长势茂盛。

C.颈联借景抒情,表达诗人愉悦、宁静的内心感受。

D.尾联以声衬静,营造出佛门圣地忘情尘俗的意境。

2.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诗人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诗人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突出了扬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的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七、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象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象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八、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首句写景,表现了一种空寂冷愁的情调,隐含着诗人吊古伤今的特殊感受。次句叙事写景,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做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冷清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练,化用典故,是唐诗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D.商女热衷歌唱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的感慨。

2.下列对诗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九、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面是在发问,实际上是在抒发一种深重的感慨。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将写景与抒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景中寓情,情景交融。

C.“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徘徊”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独”字更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D.词人巧妙运用典故,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语言平实直白。

2.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

B.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

C.词的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D.词的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十、木兰诗

《乐府诗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表现了木兰购买战马和用具的忙碌,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B.“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表现了木兰的女儿心思和军情紧迫,使故事更具传奇色彩。

C.“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三个对偶句简洁明快,写出了战事推进的迅猛与激烈,表现了木兰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强悍的尚武精神。

D.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来构思,繁简极具匠心,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十一、望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017·曲靖)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自近而远,从朝到暮,由望岳想象将来登岳,结构巧妙,浑然天成。

B.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

C.颈联中“生”“入”二字,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D.诗歌着力描写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和诗人的感受,流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首联诗人自问自答,其中“青未了”三字写出了泰山苍翠和连绵不断的特点。

B.颔联“钟”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昏晓”三字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写到了极致。

C.颈联写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

D.尾联似写登山,实为明志,点明全诗主旨,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十二、春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首联由“望”入诗。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B.颈联中“抵万金”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人的强烈情感。

C.尾联中刻画了一位忧愁万分,苍老颓唐的诗人形象,白发越来越少、越来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D.杜甫的诗词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这首诗是作者中年所写,充分体现了诗词“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首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十三、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五言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手,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诗人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无欲无愿的心境。

2.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但使愿无违”这一句。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十四、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2017·泰安)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首联交代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诗题。

B.颔联运用了对偶,以实景写诗人行踪。

C.颈联写景很能代表盛唐边塞诗的特有气象。

D.尾联揭示了诗人此行路途艰辛,言有尽而意无穷。

2.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边防前线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3.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十五、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十六、浣溪沙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花芽,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十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2017·河北)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B.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来的人生经历。

C.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D.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2.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首联中的“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十八、赤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是怀古咏史之作。

B.诗的前两句交代了兴感的缘由——一支沉入泥沙中的断戟。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直接写出了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

D.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作者的抑郁不平之气。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

2.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诗歌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做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十九、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有真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横贯长虹,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B.从全诗的构思上看,前四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后四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D.“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是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二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豁达,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阕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阕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

B.开篇写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流露出词人对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也更加深了一层,竟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C.下阕起笔的月色描写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圆的惆怅。

D.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语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

二十一、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曲子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把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B.全曲的感情基调是悲壮沉郁的,气势雄浑豪放。

C.全曲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怀古,再议论。把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这是对历史的概括,不是对现实的反映。

二十二、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诗人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2.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二十三、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2017·荆州)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开篇从美酒佳肴到拔剑四顾,由乐景入悲情,形成强烈反差,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

B.“冰塞川”“雪满山”暗喻诗人仕途受阻,世道多艰,寄寓着无限的悲苦与无奈。

C.诗中碧溪垂钓、乘舟梦日,表现了诗人避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和纵情山水的人生选择。

D.诗的结尾,诗人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2.(2017·湘西)下列对诗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B)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借典故,直接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行船路上必能安全到达彼岸的坚定信心。

3.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B.诗人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仕途受阻、理想不得实现。

C.“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D.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现实主义的诗风。

二十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卷、飞、洒、挂罥、飘转、沉”等词语准确、形象地刻画了风大草飞的动态画面。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由较为主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直接抒情、议论。

C.“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D.这首诗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十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承上启下,暗示归途艰险,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想象奇特,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诗人驻足远望的情形。

D.这首诗以“雪”为中心线索来写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的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充满伤感的情绪。

二十六、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诗的前两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后两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人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双重内涵显示了别离之苦。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二十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将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2.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二十八、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困难”“难受”的意思,诗人把两种“难”作对比,以“相见时难”反衬“别亦难”,表达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B.“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点明了离别的季节,渲染离别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凄楚的心情。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双关。后常被大家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

D.尾联借神话故事进一步表达相互关切和思念之情。青鸟是神话中的信使,因对方居住较远,无法经常见面,只能希望有人前去传信,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惆怅、无奈之情。

二十九、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 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起句“无言独上西楼”写孤独之深。“无言”不是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B.“月如钩”中“钩”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同时也与“勾”谐音,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C.“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只是写出了种着梧桐树的院落的清冷秋景。

D.“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三十、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喻指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三十一、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丝毫没有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2.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上阕先用“异”字总写边塞秋景与内地的不同,然后以大雁、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清朗、秀美的边塞风光。

B.“长烟落日孤城闭”是写暮霭生成,夕阳西下,城门紧闭。这一句反映了当时西北边关战事吃紧,守军戒备森严的紧张形势。

C.下阕首句写将士远离家乡,戍守边关,旷日持久;“燕然未勒”用了汉代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勒功而还的典故,表达作者功业未成的苦闷。

D.整首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壮志难酬的感慨与思乡之苦交相融会,构成了整首词矛盾、复杂、厚重的情绪,有一种苍凉而悲壮的美。

三十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从题目来看,这首词所记的内容是词人在密州打猎的事情。

B.“左牵黄,右擎苍”写词人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着苍鹰,充满了少年人的豪情。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词人以冯唐自比,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给他。

D.这首词的下片,表现了词人要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2.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了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者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境界。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词人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词人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三十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面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2.(2016·北海)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首词描绘了梦回闻角、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等壮阔的场景,表达了词人誓要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

B.“醉里挑灯看剑”一句,连用几个富有特征性的动词,使得词人渴望奔赴杀敌战场的心情跃然纸上。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摹写了现实中战争的惊险场面,塑造了一位驰骋沙场、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D.这首词将理想与现实相互映照,以“可怜白发生”作结,抒发了词人“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读来令人扼 腕叹息。

三十四、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句刻画了劳动人民在特定环境下异常矛盾的复杂心理。

B.“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代农民辛苦悲惨的生活和自己无功而获得俸禄的事。刻画出一个忧国忧民但无力改变现实的低微官员形象。

C.“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展示了一幅农民享受夏日生活的场景。

D.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深刻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十五、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人由此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的“悠”是思念的意思,连用两个“悠”字,把男子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形式,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2.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对君子和淑女相处的真实场景和结婚时热闹场面的描写。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D.全诗情感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三十六、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2.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诗歌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表现内心的情感。

三十七、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

2.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诗人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全诗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专题二 2011新课标篇目

一、十五从军行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

B.诗中“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行”的时间之久。

C.全诗运用白描的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句式整齐,全用五言。

D.老兵做好了饭菜等待家人同吃,但家人出去了之后久久未归,老兵心情很沮丧,不禁落泪。

二、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古人”“来者”都是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句,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从而产生一种宽广自由感。

C.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登楼远眺,书写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单寂寞凄凉的思想感情。

D.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三、卖炭翁

白居易

苦宫市也。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诗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蛮横掠夺。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四、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住所,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

B.词人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她并未就此满足,她还有新的更大的人生追求,那就是追寻传说中三座仙山上的幸福生活。

C.尽管人生之路留下了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想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五、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六、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C.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D.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七、满江红(小往京华)

秋 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词是词人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B.“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C.“四面歌残终破楚”用汉军破楚的故事,一方面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另一方面叹清王朝面对帝国主义“豆剖瓜分”的束手无策、一退再退、软弱腐败的窘态。

D.词的上阕写佳节美景,表现自己的矛盾心理。下阕由慷慨激昂的自白到知音难觅的悲叹再到寂寞自伤的痛苦,层层推进,将一个清醒、乐观的女词人形象活画出来。

专题三 重点拾遗篇目

七年级(上)

一、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诗人以神龟、螣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心。诗人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C.“志在千里”中的志”指的是要统一全国。诗人认为统一符合历史的需要,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D.“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全诗先叙事,交代作客田家的原因;再写景,由远而近地描绘了一幅山村优美风光图。

B.“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两句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

C.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地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很强。

D.尾联中的“就”表示诗人将不邀自至,与开头“邀”字遥相呼应,表现了老友间的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第二句中的“空”突出地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空落落一片惘然的失落神态。

B.最后一句中的“放过”和“拦”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C.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实写翻山越岭,走出一座山峰后还有更多的连绵的山峰在前面阻挡;虚写生活中、人生中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

D.全诗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

四、观书有感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歌用“半亩方塘”比喻书,“天光云影”比喻书中内容,“鉴”写出了方塘清澈的特点。

B.前两句写景。闪耀浮动,情态毕见,十分生动。

C.这里的“活水”仅仅是指新知识。

D.诗歌使用了借景喻理的写作手法,以“源头活水”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五、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常记”二字,不仅表明词作是追忆往事,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记。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感舒畅的情景。

D.这首词语生动流畅,风格清新自然,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七年级(下)

六、山中杂诗

吴 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诗人小心翼翼,怕打扰到山间宁静的情态。

B.“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幅鸟飞檐上,云出窗里的画面,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展现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C.诗歌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檐上、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D.这首诗说明了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的道理。

七、竹里馆

王 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能体现诗人心情的词语有哪些?

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八、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说说“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的画面。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美妙。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九、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B.第一句中的“飞”字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暗”字写出吹笛人吹笛的笛声,却不期然打动了听众。

C.第二句写优美的笛声真实地飞遍了洛城,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D.第四句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十、逢入京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2.前两句的“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后两句的“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诗人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十一、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独怜”二字,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B.“上有”句从俯视转为仰视,写出了画面的优美和谐,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C.后两句打破了前两句的均衡和谐,既有飞动的情景,又有潮声、雨声的交响,渡船横卧又和春潮飞雨融汇在一起,增强了画面的立体美感。

D.全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写滁州西涧的春景,静中有动,画中有声,而写动景和声响则是为了衬托画面之静。

十二、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十三、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用自己的语言把前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示例:暮色苍茫中,青山深处,竹林寺掩映其中,袅袅钟声,从寺院飘出,如千里跫音,若有若无。

2.诗中的“独”字写出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独”字写出了诗人伫立目送友人独自远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之情,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十四、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十五、论诗

赵 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诗人认为李白、杜甫的诗也有其时间的限制,流传一阵后就没有生命力了。

B.诗歌通过古今之人对李杜诗篇的态度对比,表达了唯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的观点。

C.诗中的“风骚”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

D.诗人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八年级(上)

十六、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暮投石壕村”寥寥五字,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B.“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一何”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蛮横气势,并为后文老妇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C.最后一段照应开头,只写到了老翁一人,没有写出事件的结局和诗人的感受。

D.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诗人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

十七、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游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十八、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首联“帘旌不动夕阳迟”写举目所见,诗人由远而近,视线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B.颔联在地理中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C.颈联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

D.尾联中的“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且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一语双关。“老木苍波”既是眼前实景,又是诗人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真实写照。

十九、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常恐秋节至”表达出了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青春不可避免凋谢的无能为力。

B.本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起兴”手法,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和人生。

C.最后两句堪称点睛之笔,与岳飞的《满江红》中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人写出此诗的目的是通过描写葵、百川来赞美万物的勃勃生机。

二十、野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二十一、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诗歌以“赋”开头,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

B.“遥隔”不仅表明诗人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表达了诗人思乡念亲的心情。

C.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一个“尽”字道出了诗人离家之远,飘零之久。

D.全诗情景交融,言淡而意远。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迷茫的黄昏江中。

二十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颔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颈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二十三、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送”字统领了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比喻诗人眼中离别的友人。

C.“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既点出告别的地点,又饱含着绵绵的离情。

D.这首诗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块,其感情基调是哀伤的。

2.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诗歌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及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点明了诗的主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限伤感之情。

C.“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D.“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切之情。

二十四、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歌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表达诗人的情怀。

B.诗歌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全诗虚实结合,由虚入实,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

二十五、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的巧妙,请加以赏析。

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在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及置身其中的喜悦、闲适的心境。

二十六、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D.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八年级(下)

二十七、赠从弟(其二)

刘 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风声”“冰霜”的环境描写,渲染了风之凛冽和冬之严寒,烘托了松柏的坚韧不拔。

B.诗中第一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第二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

C.“松柏”的“本性”是挺立风中不倒,历经严寒不凋,诗人希望堂弟做像松柏一样坚强不屈、不因环境的压迫而改变操守的人。

D.全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喻高洁、坚贞的情怀。

二十八、终南别业

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首联写诗人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晚年就归隐于终南山边。

B.颔联写诗人经常独自游山赏景。“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颈联写游山之趣:沿着溪水行至尽头,还可以坐下来看白云从岩岫间生起。

D.尾联写诗人偶遇山中“林叟”,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

二十九、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 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一、二两句蕴含了诗人对时光飞逝、功业难成的精神苦闷,也饱含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B.三、四两句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C.五、六两句,上句赞美建安时期作品刚健的风格,下句诗人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精神上遭受重压之后,放弃对理想的进一步追求,显示出逃避现实的消极色彩。

三十、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润如酥”写出小雨润滑的特点,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上,又湿润着春草,仿佛悄悄地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B.“最是一年春好处”是说早春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一年之计在于春,应该抓住早春时节早作打算。

C.前两句写早春景色以“小雨”“草色”为描写对象,小雨湿润小草,而小草使小雨更亮、更湿润,两者相得益彰。

D.后两句把小草悄然冒出的早春与杨柳如烟的晚春作对比,抒发了诗人对早春的珍爱之情。

三十一、苏幕遮(黄叶地,碧云天)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碧云天,黄叶地”描写了秋季的天空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诗人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首词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九年级(上)

三十二、望江南(梳洗罢)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

1.(2017·贵港)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全词感情上的大转折,船尽江空,希望落空。

B.“肠断白洲”运用夸张手法,抒发了作者独处深闺盼不到心上人的痛苦之情。

C.这首词情景交融,景有层次,情有起伏,绵绵情感让人心碎。

D.这首词风格浓艳精巧,借倚楼望帆这一细节,细腻地描绘了女子盼心上人归来的情景。

2.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梳洗罢”然后才倚楼独望,表明了女子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迎接心上人的归来,即所谓的“女为悦己者容”。

B.“独倚望江楼”中的“独”字写出了妇女只希望一个人静静等待思念的人归来的心态。

C.“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既是写夕阳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也表现这一女子含情脉脉地注视江面等待心上人归来的思想情感。

D.“肠断白洲”一句说明女子把视线从千帆、斜晖和江水那里收拢到“白洲”,因为这是使她愁肠寸断的地方。

三十三、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2017·淄博)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这首词是词人中年所作,借初春花开之美景,反衬词人内心之苦闷和忧愁。

B.上阕中的一个“先”字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愁绪一下子倾泻出来,动人心弦。

C.下阕中的“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语,将词人一瞬间的微妙心理变化表达的一波三折,淋漓尽致。

D.最后两句将“愁”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这一写法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2.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上片“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想梳头却无力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

B.“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

C.“闻说”“也拟”“只恐”等词生动细腻地写出了词人由计划去泛舟赏双溪美景,转而又否定自己的计划的情感变化过程。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这种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很新鲜、奇特,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三十四、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首句中“更深”二字,点明了时间,也为全诗营造了压抑紧张的氛围。“月色半人家”是“更深”的具体化,“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在夜空的表现。

B.“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展现出诗人捕捉物象的敏锐而独特的审美视角,一个“透”字,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

C.这首诗自然流畅,生趣横溢,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

D.诗人选取了静寂的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夜寒中显示出春天的暖意,从静寂中显示出生命的萌动,从几声虫叫引起人们对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三十五、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颔联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六个名词,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晚春图,含蓄地表示道路辛苦,羁愁旅思。

B.颈联“枳花明驿墙”中的“明”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上方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C.尾联“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诗人对家乡深切的思念。

D.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十六、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词人咏梅,不着重于正面刻画梅花的具体形态,而着重于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梅花的神韵。

B.词人为梅花创造了一个风雨黄昏的环境,表现了梅花的独气质,也表现了诗人自己高洁不污的坚定信念。

C.“一任群芳妒”是写“群芳”的狭隘心胸和忌妒心理,以反衬梅花虚怀若谷。

D.“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碾”字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写出梅花惨烈的悲剧命运,也表现梅花孤芳不变的品格。

三十七、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晏 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诗人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受,传神地绘景,生动而鲜活,明媚秀润。

B.“三四点”“一两声”或为写实,更透出幽静与悠长。

C.下片写少女嬉戏,活泼天真,洋溢着清新的生活气息。

D.整首词语言通俗,激情昂扬,境界阔远。

三十八、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

苏 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全词在构思和用语上颇具匠心,从农村常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B.上阕三句话,三个画面,从所见着笔,次写所闻,不仅具有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

C.下阕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D.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诗人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又概括嘈杂的“缲车”声,词人心情定是烦躁郁闷,无法排解的。

三十九、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借景抒情,渲染了一种恬静安逸的氛围。

B.“佳节又重阳”中的“又”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半夜凉初透”中的“凉”不但写出了秋天的萧瑟,更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凄冷。

C.“人比黄花瘦”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精神气质。以花喻人,花人相映,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D.本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

四十、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首曲子是作者在登临古代帝王宫殿遗迹之后直接抒发的感慨。

B.“当时奢侈今何处”用反问,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C.“至今遗恨迷烟树”的叙事的主体是“列国周齐秦汉楚”。

D.结尾两句孤立地看,似乎显得消极,但整体把握全曲,则不难看出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彻悟。

四十一、朝天子·咏喇叭

王 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这首散曲以哪一个字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以“吹”字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吹之声“腔儿大”,吹之功用“全仗你抬声价”,吹之恶果“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吹的水尽鹅飞”。

2.这首散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借物抒怀,讽刺揭露了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丑恶嘴脸,表达了人民对宦官丑恶行径的痛恨之情。

九年级(下)

四十二、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写了一个书生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B.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由衷的爱国激情。这二句交代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C.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D.尾联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四十三、月下独酌(其一)

李 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首诗虽然回环婉转,但也纯乎天籁,诗人的情感自然流露。

B.诗人以独白的形式,极力渲染自己情感的起伏。

C.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和“影”人格化,始终作为“有情”之物描写。

D.这首诗表现出由“独”和“不独”相互转换的情调,点尽了诗人踽踽凉凉之感。

四十四、羌村三首(之三)

杜 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1.“请为父老歌”后,诗人为什么不具体叙写“歌”的内容?

虽无具体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四座泪纵横”来看,其中应有对父老的深挚谢意和深切同情,对时事的忧虑,以及对身世的感喟。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的气氛、意境来体会,通过联想来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

2.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诗人回到羌村,父老乡亲携酒慰问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父老盛情的深挚谢意,对动荡时局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以及对自己身世浮沉的感喟。

四十五、登楼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是“万方多难”,“西山寇盗莫相侵”与之相照应。

B.颔联中的“来”写出锦江的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迎面扑来的景象,烘托锦江春色迷人,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变”指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一字双关,表现诗人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尾联用后主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统治者重用宦官而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的担忧。用诸葛亮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感伤。

D.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仅仅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

四十六、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 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诗人运用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极力渲染环境的艰险,从而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B.诗中运用了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C.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D.全诗句句用韵,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四十七、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朝奏”和“夕贬”两相对照,突出时间之短,说明获罪之速,隐含诗人的忧愤之情。

B.“横”写广度,云横而不见家,也不见长安;“拥”写高度,风雪载途,英雄失路。

C.颈联虽隐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但苍凉的画面仍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D.表现手法上,本诗采用叙述手法入诗,体现了韩愈诗“以文为诗”的特点。

四十八、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前两联写由于战乱、饥荒,家业无存,田园荒芜,家中亲人四海漂泊。

B.尾联是想象之语,虚实结合,表达了兄弟们同时望月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

C.全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意蕴深厚,真挚动人,体现了白居易诗歌浅白平实又意蕴精深的特点。

D.全诗通过描写骨肉离散之苦,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四十九、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全词表达了什么情感?

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表达了词人对鲍浩然的不舍与留恋之情

2.宋人王灼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些方面?请做简要分析。

以美人的眉眼来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五十、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四联八句,押的是an韵。

B.首联点明自己被捕,过了三年漂泊的生活,今天又成了囚徒,同时表明自己要像楚人钟仪那样忠于故国的意志。

C.“欲别故乡难”中的“难”表现为: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

D.本诗除了表达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死如归的精神外,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优秀教师之家,获取更多免费好资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9c49e49f3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d3.html

《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古诗词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