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散文

发布时间:2019-06-21 01:20: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接地气散文





  篇一:我居住的农场小镇(散文)

  我居住的农场小镇(散文)

  我居住的农场小镇(散文)

  王放

  一般情况下我不愿意告诉朋友我现在住哪里,这与我的生活状况有关。离开职场十几年后日子一直过得很平淡,怕坏了好朋友的心情。倒不是我太过虚荣,这社会世俗风气日盛的价值观,毕竟已经成为仅次于人民币的第二个流通物了。

  我居住的小镇,是位于黑龙江省最东部城市双鸭山市的偏东南30公里的一个小国营农场。住这里的理由是我孤身一人在外辗转腾挪很多年以后,猛然感觉该有个安身之所了,就成了一个家,住进了妻子这个临街的小楼房里。房子很狭小,只有六十多平米,但我很满意。

  小镇依山而建。前面是山,后面也是山,有一条扁食河由西向东从小镇前边缓缓流过,让这个幽静的小镇有了一种灵动。

  每到春天镇子前面的山最先绿了,你站在山上回望小镇,在绿色背景下一片片红瓦盖的楼房依后山坡整齐排列,顿显一种强烈的色彩对比关系,那条白色的扁食河在阳光下缓缓流动,又增添了一种柔美,其风景有点像浪漫的法国枫维耶依小镇。

  小镇最亲近自然,或者说小镇本身就在最真实的自然中。相比大都市这里更接地气,在一年中最先获得春天。春雪消融后,树的叶苞初含未放之时,山之阳坡已经有点点绿色慢慢渗出了,几片嫩叶艰难地从刚刚苏醒的泥土中伸展出来,嫩白的茎带着一点娇气,那就是最早露面的蒲公英。采些回家蘸酱生吃,在淡淡的苦味中你的舌尖能慢慢品味到最鲜嫩的春天。五月天气渐暖,山上达子香就开了,紫色花冠浸染山岗,与身边绿草相映成趣,如一道闪电为你积郁已久的心情突然点燃一片鲜亮。采一束达子香插到瓶子里放到房间,山野花香久久不散,仿佛人就在山中。到了秋天,幽深的山岭又会馈赠一些山珍,榛蘑、元蘑、花脸蘑、松树散、松茸、木耳、猴头菇等陆续长出来,大家呼朋引伴,进山采摘,收获的这些天然绿色食品,会让你得到一份纯真,享受一份自然。小镇也由此打造了一些绿色山珍品牌,如“扁石河纯天然木耳”、“扁食河纯天然榛蘑”、“扁食河纯天然椴树蜜”等等,享誉全国,出口国外。

  小镇环境很好,包括人的品味。这里设施规划自然淳朴,街道、小区设计简捷、明快,层次分明,更兼绿色覆地,给人以清爽明朗之感。这个于1947年开发的原军垦农场发展到现在,体制上有点非军非民,非农非工,非城非乡特色。农场民风淳朴,文化敦厚、内敛。居民既保持着老军人的严谨、干练,也保持着老知青们积极向上的文化品味。大家相敬如宾,礼貌待人,绝无狭隘的排它心理,就连我这个来自城市的外乡人也很快被

  收编到团队中了。每天早晨大家都起得很早,相约晨练,爬山、跑步、打太极拳;晚饭后聚拢到广场去散步、做健身操。老人们则喜欢坐在小区大院聊天,操着浓重的乡音讲起当年随王震将军来这里垦荒创业的往事,从住地窨子、茅草房,手拉肩扛的创业之初,聊到拖拉机刚进入农场时的兴奋,再发出对今天农垦产业现代化的感慨,一直聊到华灯初放,星光满天,才肯慢慢散去。

  在时下纷乱的经济发展中,小镇文明可抵达一种高度,犹如一个穿着时装在田野上散步的时尚男人,健康、开放而充满活力。我常常感叹,城里有的这里都有,城里没有的这里也有。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感受到一种文明,一种秩序,一种放松和舒展,全无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自闭性孤独与自赏情结,从心灵深处萌生一种恬淡、平和、畅然的生活情趣。

  小镇适合我,我也渐渐适应小镇。事实上,此前的十几年中,我为选择生活曾经放弃原有比较优越的国营企业管理干部的工作岗位去温州、北京等大都市工作、生活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喧闹的繁华和不菲的收入并没有对我产生多大磁力,反而让我倦了,厌了,就辞去令人羡慕的工作岗位,重新回到家,回归到一个土著人的身份,放慢节奏慢慢生活。也许这里的平和与安静更适合我,我逐渐成了小镇的一片树叶或一棵草。作为一个卑微的诗人,我不会轻言自己历经过的某些辉煌路径,从而仰面看天,背手看人,只想默默做人,踏实生活和写作。如果有一天我把这段生活感悟的作品结集出书,我一定会用一定量的文字把小镇写进序言,来传达我内心的安详与宁静,或者拍几张小镇风景作为一本书的封面和插页。

  没办法,我喜欢这里。

  篇二:20赵君平:感谢有你

  【我与文联】赵君平:感谢有你

  感谢有你

  文/赵君平

  总得用一种方式来填满我们的生活,让日子不至于像指缝间下落的雨水不留痕迹,而是象细小的沙子得以填满我们生活的瓶子里那些细小的缝隙,让日子过得滴水不漏,充实而美好。有人喜欢下棋,有人喜欢打麻将,而我从小就喜欢将自己关在小小的角落里读书。偶尔写点小文章,得以自娱自乐。说是文章,其实不过是小情小调的心灵独白而已。尽管如此,因为这点小小的爱好,让我的生活变得非常充实。也因此与市文联结缘。

  在高中的时候,大概是1997年,我在何坝农中念高二。那时候学校办了《黄土地》文学社刊,我和好友玉琴的稿子同时被刊登了出来。记得我写的是散文诗《微笑》。我们是第一批《黄土地文学社》通讯员。当时郭守城,杜学礼,马代学,赵东理等老师在蜡纸上把稿子刻出来,再复印出来。等充满墨香的稿子油印出来再一一装订好,再由我们发给各班。看着自己的文字被印出来那份喜悦真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的语文老师是田青,每回将我的作文在班上当作范文朗读,大加赞赏。他非常支持我们写作,我们也因此疯狂的迷上写作。玉琴写小说,我写散文。当时玉琴认识一个本地麦川的作家,叫什么我不记得了,只记得他的一篇文章是小小说《桥》,登在《陇南文学》上。玉琴常常向他请教写作问题,于是带回了这本书。这是我在懵懂中第一次看到《陇南文学》。

  后来我开始积极投稿,2000年,当我的散文《山中,有一座茅屋》被《仇池》中学生专号采用时,很少进城的我都不知道县文联在在什么地方。收到刘芳惠老师的亲笔约稿信以后,那份激动真的和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差不多。以后的日子,在本地散文作家杨天斌老师、文联张惠主席等人的指导下不间断的在《仇池》发表作品,也因此才有了真正走进文联的机会。一次去县文联的时候,张主席给我一本《开拓文学》,鼓励我积极投稿。我于是按照书上的地址投了几篇散文稿子过去。

  20XX年的秋天,我第一次收到《开拓文学社》寄来的杂志,20XX3期。封面一副秋天的图画。我欣喜地打开,看到自己的散文《最浪漫的事》收在“散文世界”一栏里。当时开心极了。呵呵,那种幸福满溢的感觉饱胀了很多天都散不去。后来就收到市文联寄来的40元钱的稿费,就一直留着,舍不得去取。当时我们的工资快3000了,这种孩子般容易满足的幸福感足以说明在乎的不是这40元钱,是一份肯定,是一份热切的期盼得到回复的欣喜。

  也因此就和编辑尹余会老师成了QQ好友,说是要出女作家散文专号,约稿,很高兴的开始了准备稿子,照片。选来选去挑来挑去寄去了《我的夜色我的湖》《麦子三章》,其中的《麦花飘香》在《中华散文精粹》征文中获得一等奖。只

  恨自己没有写出好东西,就像嫁女儿没好嫁妆一样让人犯愁。20XX年《开拓文学》第三期陇南女作者特大号里面选登了一篇小文《雪地里的冬小麦》。20XX年《开拓文学》诗歌特大号里面登了我的五首小诗。20XX年散文特大号登了我的散文《教书在山旮旯》,毛树林主席在《关注陇南散文创作》一文中这样评价“本期还有两位年轻还很陌生的作者的作品引起了我的注意,赵君平的《教书在山旮旯里》,段小玉的《盛夏时光》,有细节、有内容、有感情。这是两位乡村教师,她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让人回味的安静的接地气的文章。”虽然在陇南散文队伍里,我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没有写出好作品,对于这几行文字的鼓励也是相当的在意,反复玩味了很久,也决定继续努力写出接地气的文章来。

  后来才知道在《开拓文学》发表作品的人才能收到开拓文学,于是更加积极投稿,为的是每期都能看到《开拓文学》。14年,15年我便能不间断的收到《开拓文学》了。因为《开拓文学》,在文字中认识了赵文博书记,诗人南山牛、庞彩芹等,后来在笔会中见面自然分外亲切。

  在两当采风活动中认识了玉树临风,美丽大气的夏霜姐,热情豪爽、才华横溢的诗人麻柳树,还有兄长般和蔼可亲的毛树林主席、赵元鹏主席等人,后来慢慢在文字里认识了王有库、尹余会等人,常常会得到大家的帮助和启发。尤其是毛树林主席常常鼓励我们这些文学新人不断创作,多读多写。近年来他会常来我县参加七月份的乞巧活动,我是乞巧文化传承人,总能碰到。每次见面他都不忘鼓励我多写点东西,尤其是与乞巧有关的,要挖掘出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找到本质的人性的东西,我也努力在做,却总不能使自己满意。

  因为  

文字与市文联的各位老师认识,去武都感觉回娘家一样亲切。每次受到大家热情的款待,心里都是万分感激。一次去市文联毛主席送了我很多书,还鼓励我读书,就像老师叮嘱一个小学生要用功读书一样认真。如果不是文字,我们素昧平生,如果没有文联,到了武都自然少了一份归属感。在大家的鼓励,杨天斌老师的指导下,我陆续成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并在《中国散文家》《华夏散文精粹》《华夏散文》等一些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一些作品。比起那些著作等身的作家、诗人我不过是一个初学者,但我会一直向初中时那么热切的喜欢写作,无欲无求,想写就写,写我想写的,写我爱写的文章。不忘初心,不改初衷,生命不止笔耕不休。用这一生写一本简单平凡但不乏精彩的好书!

  文联,感谢有你!因为有你,让我的生命更精彩!

  赵君平:女,甘肃西和县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华散文精粹》《中国散文家》《华夏散文》《开拓文学》《花雨》《未来导报》《作文周刊》等报刊杂志。散文《麦花飘香》《芙蓉花开的日子》(外一篇)分别获得《中华散文精粹》卷六、卷10征文一等奖。《麦子出嫁》获得“华夏情”全国诗文书画大赛三等奖以及首届“仇池文艺奖”。现供职于西和县城南幼儿园。

  篇三:让外孙接地气地成长

  为了安全,一进屋随手“嘭”的一声就把门关得紧紧的,这种现象已成为大人孩子们的自然习惯和共识。但是将孩子成天关在小屋子里,对于幼儿了解世界、认识事物、培养兴趣都是极为不利的。

  我们帮女儿带小外孙,就让他多到社会、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实践。只要天气好,我们都要尽量带他出去见世面。我们不仅仅带他出去逛大街,更多的是有意识、有目的带他去山坡上、去小河边、去公园里、去庄稼地里、去菜园地里、去小村庄里感受不同环境,去认识万事万物。

  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一边走一边讲,见啥学啥。比如爬山,上坡下坎费力气就有个艰辛的问题。一边爬山,我们就一边给孩子讲这就叫作“累”,使孩子对“累”有个切身的感受。山上有树木有野草,我们就给他讲“树”与“草”的区别。讲“树”,还要具体讲哪是树干、哪是树枝、哪是树叶,甚至要找来石头棍棒等硬物刨开泥土,让孩子看看树根到底是个啥模样。让他伸手抱一抱树干的大小,摸摸树叶的厚薄、软硬,比比树叶的宽窄,看看其花果的颜色、形状,嗅嗅其发出的气味。还要讲一棵是树,一大片树木就成了树林,大片大片的树林连在一起就成了森林。在林子里,我们要让外孙注意观察各种不同雀鸟起飞和停下的动作,倾听它们的叫声,给孩子讲它们的生活习性??

  下到河里,就要让孩子伸手试一试水的冷热,感受水的阻力、浮力,听听往水里扔石头发出的声音,看看掀起的波浪,给他讲解水向低处流的道理。还要讲水是液体,水受热就变成水蒸气升上了天空。水蒸气在山上聚积就叫作雾,雾是气体。雾再上升到高空就成了云。云聚积多了,大气托不住它,掉下来就成了雨。雨掉在地上就叫作水。水遇冷就会变成冰。冰是固体。还要讲鱼虾在水里生活的一些知识??

  到庄稼地里、蔬菜地里,我们就让孩子注意观察各种粮食作物、蔬菜瓜果的区别。比如稻谷,我们要向孩子讲清谷子脱了壳就是大米,大米煮熟就成了米饭,饭吃到人的肚子里经过消化,营养被人吸收,人才能健康地成长,剩下的残渣就是大便??对辣椒,我们就向孩子讲清它嫩的时候是青色的,后来老了就变成红颜色,还让孩子尝尝辣椒的味道??到了田地里,孩子爱玩泥巴、沙子。我们就尽量让他抓,让他玩。孩子对泥土老是玩不够,回到家中我们就将大米、杂豆等供孩子当作泥沙玩耍。让他从中体验和感受泥土及粮食的重量和软硬度以及其凝聚力。

  晚上,因为在小屋子里看不到星星和月亮,天晴的夜晚,我们不怕攀爬五楼的劳累,常常带外孙下楼观看星星月亮。让他看星星月亮的变化,给他讲星星月亮与太阳的区别??下雨下雪了,我们也带孩子下楼。有意让雨水、雪花飘打在他的脸上,还要他伸出小手接住雨点和飘落的雪花,让他体会那种感觉。刮风了,我们又特意带他出门感受刮风的滋味。下雪了,我们就要带他去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

  帮外孙养成好习惯

  由于我们长期如此训练外孙,让孩子亲身“体念”“感受”事物,使他从小养成了善于思索问题和注意观察事物的好习惯。看电视,对于不懂的词语他都会提问。才4岁的时候,他就问我“不可掉以轻心”这样长达6个字的词语是什么意思;走在路上,他看到马从面前过,他就会问,马走路为什么发出“得得”的声响;汽车从他身边开过,他又会问,汽车除了在地上滚动的几个轮子外,为什么后面还夹着一个备胎;看到鸡啄食没有经过细嚼慢咽,他就会问,鸡囫囵吞枣吃食物,为什么它又能消化?看到狗在污水沟了觅食,他又会问,狗吃不干净的东西为什么不生病??

  对孩子的提问,我们不厌其烦地讲解,使孩子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他刚满6岁,在看电视的时候,许多东西我以为他是看不懂的,没想到他都能够理解。

  因此,我们不能将孩子关在真空里,一定要经常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认识世界。“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图文比赛活动开始啦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讲话精神,弘扬家庭美德、传播良好家风,形成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助力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华家教》杂志现面向广大读者开展好家训、好家风图文比赛活动。

  内容要求:活动以“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为主题。作品分为文字和漫画两种形式,所有作品必须为原创。内容健康积极,围绕孝道、劝善、勤俭、诚信、励志、修养等方面开展。文字作品以记叙文、散文、随笔为主,要求文字生动,内容真实,切合主题,字数在8002500字以内;漫画以pdfjpg格式提交,文件大于2mb,手绘作品请画在a4纸上,保持画面整洁,无涂改,并附简短文字说明。

  截稿时间:20XX1231

  ●20XX年底,我刊将邀请相关专家对全年作品进行评选,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并给予以下奖励:一等奖3名,奖金500元;二等奖10名,奖金200元;三等奖20名,奖励《中华家教》半年杂志。优秀奖若干,颁发精美纪念品。获奖名单将刊登在20XX年第1期《中华家教》杂志上。

  纸质作品请寄到: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43号中国儿童中心期刊总社《中华家教》编辑部,邮编10003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a857da7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f2.html

《接地气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