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课文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27 23:23: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本文还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虽然在主体部分集中笔墨写景,但这些景都是为抒发感情服务的,是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章因情而起,是因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引出去荷塘,赏塘中美景,进而引出江南采莲的旧俗,令作者惦起江南,最后又回到家中。从情到景,复又归情,是记游,又是抒情,这样的结构安排恰到好处地服务于写景的需要和表情的需要。

在这里,作者的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时间不长,但感情却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对于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表现了愁闷的心境,有的认为表现了闲适的心境,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则认为是作者形象的自塑。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文中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求得片刻宁静的淡淡的喜悦。说有忧愁,因为全文处处笼罩着低调的情绪。文章开篇即写心理颇不宁静,为全文定下了低沉的感情基调,接着写路是幽僻、寂寞的,月和云是淡淡、朦胧的,树影是参差、斑驳的,树色是阴阴的,远山是隐隐约约的,而蝉声与蛙声虽然热闹,但却与无关;接着又想到古人采莲盛况,惦起江南,感慨颇多。如此等等,无不让人感觉到作者心中那淡淡的忧愁。说有喜悦,也是从文章本身出发。作者去荷塘是欣然前往的,因为预想月光下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往日阴森森的小路,今晚却很好,而且觉得在这样的天地里,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作者更是心系美景,怡然自得之情顿生,这美景与其说是自然美景,不如说是作者心灵中的美景,于是忆起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以上种种,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在短暂时间内所得自由而带来的喜悦也是贯穿于全文之中的。

本文成功地描写了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于景色描写中寄托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成功,也得益于他对语言的巧妙运用。

文章多处使用比喻、拟人、通感、叠字等,使得全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情画意。比如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写静态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绘出了淡月辉映下的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

通感的使用更使文章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通感就是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观上,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若有所无、清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跃。

此外,叠字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摩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隐隐约约的远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密密地挨、静静地泻、重重地围住等等,比比皆是,独具匠心。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ad3485c74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22.html

《《荷塘月色》课文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