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体系整理

发布时间:2020-07-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中文言文知识体系要览(词类、语法)
一、通假字
下面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通假字进行归纳。为方便同学们复习,归纳是按册进行的。
第一册: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烛之武退秦师》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烛之武退秦师》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烛之武退秦师》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同“率”《勾践灭吴》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同“娶”《勾践灭吴》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免”同“娩”《勾践灭吴》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政”同“征”,征税《勾践灭吴》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其”同“岂”《勾践灭吴》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同“又”《勾践灭吴》徐公来,孰视之。“孰”同“熟”,仔细《邹忌讽齐王纳谏》必勿使反。 “反”同“返”《触龙说赵太后》 日三四里,少益耆食。 “耆”同“嗜”,喜爱(同上)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无”同“毋”《寡人之于国》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颁”同“斑”《寡人之于国》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同“途”《寡人之于国》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劝 学》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劝 学》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同“性”《劝
学》此小大之辩也。 “辩”同“辨”,区别《逍遥游》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而”同“耐”《逍遥游》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过秦论》 倔起阡陌之中。 “倔”同“崛”《过秦论》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同“影”,名作状《过秦论》
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鸿门宴》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同“纳”,接纳《鸿门宴》
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鸿门宴》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倍”通“背”《鸿门宴》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鸿门宴》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趣”同“趋”,《兰亭集序》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同“犹”《兰亭集序》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景”同“影”,日光《归去来兮辞》

第二册: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敛通“殓”《祭十二郎文》
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同“震”,威吓《谏太宗十思疏》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曷通“何”《祭十二郎文》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同“消”《滕王阁序》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属通“嘱”《赤壁赋》 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机同“几”,预兆《滕王阁序》师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赤壁赋》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师 说》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师 说》 暴霜露,斩荆棘暴同“曝”,暴露《六国论》 暴秦之欲无厌厌同“餍”,满足《六国论》 北音清越,南音函胡函胡通“含糊”《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莫通“暮”,晚《石钟山记》 敛赀财以送其行赀通“资”,钱财《五人墓碑记》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曷通“何”《五人墓碑记》 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暴通“曝”,显露《五人墓碑记》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采通“彩”《登泰山记》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圜通“圆”《登泰山记》 第三册: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通“悯”《陈情表》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零丁通“伶仃”《陈情表》 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蓐通“褥”,草席《陈情表》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品《祭十二郎文》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世通“逝”《祭十二郎文》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列通“裂”,分裂《梦游天姥吟留别》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尊通“樽”《念奴娇•赤壁怀古》 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离骚》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离骚》 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离骚》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同“娶”《孔雀东南飞》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帘通“奁”《孔雀东南飞》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纫通“韧”《孔雀东南飞》 第四册: 倾城阖户,连臂而至阖通“合”《虎丘记》 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直通“值”《促织》 手裁举,则又超而跃裁通“才”《促织》 翼日进宰翼通“翌”《促织》 飨德怀恩,词不悉心飨通“享”,受《柳毅传》 从此已去,勿复如是已通“以”《柳毅传》
第五册: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通“非”《蜀道难》
径须沽取对君酌沽通“酤”,买《将进酒》 耶娘妻子走相送耶通“爷”《兵车行》 禾生陇亩无东西陇通“垄”《兵车行》 岁暮阴阳催短景景通“影”,日光《阁夜》 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齐桓晋文之事》 王说,曰:“诗云……”说通“悦”《齐桓晋文之事》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通“型”,作榜样《齐桓晋文之事》 可得闻与与通“欤”《齐桓晋文之事》 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齐桓晋文之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齐桓晋文之事》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齐桓晋文之事》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齐桓晋文之事》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田通“畋”,打猎《庄暴见孟子》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卒通“猝”《孟子见梁襄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由通“犹”《孟子见梁襄王》 必餍酒肉而后反反通“返”《齐人有一妻一妾》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蚤通“早”《齐人有一妻一妾》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施通“迤”《齐人有一妻一妾》 为是其智若与为通“谓”,认为《弈秋》 二、古今异义(必修1~5
必修一
初中课文: 句通假字解 释篇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案通“按”《廉颇蔺相如列传》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板通“版”《活板》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木兰辞》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火通“伙”《木兰辞》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鱼我所欲也》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向通“响”《庖丁解牛》 善哉!技盖至此乎盖通“盍”《庖丁解牛》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扁鹊见蔡桓公》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还通“旋”《扁鹊见蔡桓公》 发闾左適戌渔阳九百人適通“谪”《陈涉世家》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岳阳楼记》 属予作文以记文属通“嘱”《岳阳楼记》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隆中对》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已通“以”《隆中对》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三峡》
《烛之武退秦师》

1 东道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鸿门宴》
15、婚姻: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2、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夫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荆轲刺秦王》
4、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古:眼泪。今:鼻涕)
5、币:持千金之资币(古:礼物。今:货币)物 6、穷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阻塞不通,此为“处境困难”。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7、偏袒: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郎中:诸郎中执兵。
(古:宫廷的侍卫。今:称中医医生) 9、提: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古:投击。今:拿着) 10、股:断其左股。
(古:大腿。今: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11、购:今闻将军之首。
(古义:用重金收买。今义:购买,对象是商品
12、穷:图穷而匕首见。(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古用“贫”来表示
13、假借: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借用别人的
14、提: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古义: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无“投”之义
男方之父为姻。今义:多指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16、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的原因; 今:因果关系连词,表结果) 17、非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变故。今义:程度副词 18、河: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河北:黄河以北。 19、河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河南省) 20、鱼肉: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古义:鱼和肉,指被欺凌 。今义:略) 21、再: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22、山东: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肴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23、细说: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指详细地说 必修二 《离骚》
24、衣、裳: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古义:上衣为“衣”,下衣为“裳”。今义:指衣服。 25、浩荡: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指荒唐。今义:指水势大,泛指广阔或壮大。 26、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指不得志。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7、流亡: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指随水流而消逝。今义:指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或祖国。
28、固然:自前世而固然。(古义:指本来就是这样。今义:(古义:从座位上起来。今义:离开床)(床:古指一种坐具)
42、多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或表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孔雀东南飞》
29、自由: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自由自在
30、要:虽与府吏要。 (古义:约。 今义:需要。 31、可怜: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 。今义: 同情人家。 32、适:适得府君书
(古义:刚才。 今义:适合。 33、却:却与小姑别。
(古义:回头。 今义:转折连词。 34、千万:千万不复全。
古义:无论如何。 今义:再三叮嘱。 35、扶持:好自相扶将 (古义:扶持 今义:/) 36、何意:何意出此言 (古义:料想。 今义:心意。
37、劳劳:举手长劳劳。 (古义:怅惘若失 38、奄奄:奄奄黄昏后。
古义:暗沉沉的。 今义:气息将绝。 39、逢迎:蹑履相逢迎
(古义:迎接 。今义:奉承、拍马。
40、交通:叶叶相交通。 古义:连接。 今义: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讯工作。
41、下床: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古义:多多劝告。今义:谢谢。 43、白:便可白公姥。
(古义:告诉 。今义:一种颜色。
44、谴:为仲卿母所谴。(古义:遣返,休,指女子被夫家赶回娘家 。今义:派遣。
45、否泰:否泰如天地。(古义:坏运气和好运气 。今义:否定;平安,安定。 46、渠:渠会永无缘。
(古义:他 。今义:人工开凿的河道。 《兰亭集序》 47、次: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48向: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赤 赋》
49、斗牛: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50、白露:白露横江。

(古:白茫茫的水汽。 今:二十四节气之一 51、茫然:凌万顷之茫然。

(古:旷远的样子。 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游褒禅山记》
52、十一: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53、非常: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不一般; 今义:很,十分。 54、至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 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55、于是:于是余有叹焉。 古:“于”,介词“由”;“是”,代词,代这种情况。 今:合用为连词。 56、学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泛指求学的人 。今: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必修三
《琵琶行(并序)
57、左: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古义:贬官,降职 。今义:方向,和右相对) 58、明年: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相对的)第二年,这元和十一年。今:今年后第二年)
59、因为:因为长句。(古义:因此创作。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长句:古指七言诗。 60、颜色: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神态、脸色、姿容。今义:色彩。 61、老大: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年龄大。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62、向前:凄凄不是向前声。 (古义:从前,刚才。今义:往前。
63、当心:曲终收拨当心画。(古义:在……中心。今义:小心,留神;胸部的正中,泛指正中间。
64、突出: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冲出来。今义: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 65、整顿: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整理。今义:对混乱的局面进行治理。 66、去来:去来江口守空船。
(古义:去了以后 今义:去和来。 《寡人之于国也》

67、凶: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 今义: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68、河内:移其粟于河内。
(古义:黄河以内 。今义:河道内。 69、加: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副词,更 。今义:动词,增加。 70、走: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跑,逃跑;今义:行 71、养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72然而:然而不王者。 (古义:“然”这样,“而”却,但是。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73、填:填然鼓之。
(古义:拟声词,模拟鼓声 。今义:动词,增加。 《劝学》 74、金: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 今义:指黄金。 75、省: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验,检查;今:探亲;

76、博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的学问 今义:指知识、学识的渊博。 77、假: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 。今义:与“真”相对。
78、爪牙:蚓无爪牙之利, (古:爪子和牙齿,或比喻帝王得力的助手 。今:指坏人的党羽、帮凶。 79、以为: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80、疾:声非加疾也。(古义:快 。今义:病。 81、跪: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腿 。今义:指跪下。
82、用心: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心思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安置,安身;今义:某人某事物上。 84、江河: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义:先秦时专指“长江”“黄河” 。今义:泛指江河。 《过秦论》

8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86、赢:赢粮而景从。
(古义:担负,背负。 今义:胜或获得。 87、以为: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88、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古义:吝惜 今义:喜欢,爱护。
89、以致: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古义:用来招致 。今义:用在后一分句开头,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后果。 90、于是:于是六国之士,
(古义:在这时。 今:表承接,用在后面分句前。 《师说》
91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92、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93、不必: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 94、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否定副词。 95、从: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而且 今: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96、众人: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97、小学: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 98、拜:拜为上卿(古义:授予官职)
99寿: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古义:向人敬酒或献礼。 义:寿命,岁数等。
100、亲戚: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近亲及姻亲,内亲外戚。今义:与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成员。 101、指示:请指示王。(古:指给……看。今: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102、前进:于是相如前进缶。
(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走。 103、宣言: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扬言,到处说。今义:国家宣传的事。 104、布衣:布衣之交。 (古义:平民。今义:布衣服。 105、左右:左右欲刃相如。
(古义:左右的侍从。今义:方位名词。

106、鄙贱: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 (古义:目光短浅。今义:卑微。
107、约束: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古义:名词,约定、契约。 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108、不肖:臣等不肖,请辞去。 (古义:不才。 今义:品行不好。 109、宾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古义:门客。 今义:客人。 《苏武传》
110、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111、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112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113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114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115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116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117、操持:卧起操持。(古义:同义复词,拿着。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筹办。 118、货物:以货物与常。
(古义:财物,礼品。 今义:出售的物品。 119、实在: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120从容:常从容淡静。(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 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121、因此:欲因此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因果关系连词,结果。 122、女弟: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和妹妹。 《张衡传》
123、俗人:不好交接俗人。(古义:追求功名和富贵的人。 今义:庸俗的人。 124、周密:覆盖周密无际。
(古义:四周严密。 今义:周到细致。 125、激扬:振声激扬。 (古义:清脆响亮。 今义:激浊扬清;激动昂扬;激励使振作起来。 126、因此:伺者因此觉知。
(古义:凭借这个。今义:因果关系连词,结果。 127、下车:衡下车。

(古义:官吏初到任。 今义:走下车。
128、学者: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古义:有学问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129、征夫: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130、人事:尝从人事,

古:做官。 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事理人情。 131、幼稚:幼稚盈室。 (古义:小孩。 今义:年纪小或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132、情话: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之间表示爱情的话。 133、追:知来者之可追。

(古义:挽救,补救。今义:追赶,追求。 《腾王阁序》
134、宰: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古义:县令 今义:动词,宰杀 135维: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古义:在 今义:维护,维持 136悲:谁悲失路之人

古义:同情 今义:悲伤 137、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古义:困厄,处境艰难 今义:贫穷,少钱 138、赊: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古义:远 今义:赊欠等 139、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古义:这 今义:常作判断词 140、再: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141、逢迎:千里逢迎。 (古义:迎接。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145、上路:俨骖 于上路。 (古义:高高的路。今义:动身。
146、介:一介书生(古:个。 今:介绍,介于) 147、学士:孟学士之词宗

古: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今:常用来指学位 148、数:识盈虚之有数 古:定数 今:数量 149、彩:彩彻区明 (古:日光 今:彩色 150、秋:序属三秋

古:秋季的第三个月今:三个秋季 151、猖狂:阮籍猖狂

(古:狂放,不拘礼法 ;今:肆无忌惮) 152、见机:君子见机

:看见细微的征兆。今:看机会看形势

《逍遥游》
153、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154、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多数人,大家 155、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 156、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 今义:头发 157、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 今义:丰收年;春节 158、海运: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海动。今义:海洋运输。
159、虽然: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连词,用于上句开头,承认甲为事实,但乙并不因甲事而成
160、生物: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古:天空飘浮的生物或云气、尘埃等。今:动、植物、微生物等。
161.之二虫又何知 古:泛指动物。 今:虫子。
162.野马也,尘埃也 古:流动的雾气。今:野生之马。 163.蟪蛄不知春秋

古:四季。 今:春季和秋季,岁月;人的年岁
164我决起而飞 古:快速的样子 今:决定
165 今:枪械
166 今:刚好
167.抟扶羊角而上九万里 古:旋风 今:羊的角 168.行比一乡 古:合 今:比较 《陈情表》 169、九岁不行
古义:不能走路 今义:不可以或能力不够 170、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成人自立。今:(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 17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报答 今: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17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 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17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申诉,诉说 今: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174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古义:辛酸苦楚,苦衷。今义:身心劳苦)

三、一词多义(18个重点虚词,120个重点实词)(略) 四、偏义复词(高中阶段偏义复词一览
175、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赶快往前 今义:很快地跑 176、拜臣郎中

古义:尚书部的属官 今义:中医医生 177、星火:急于星火。
古:流星的光,比喻急迫。今:指微小的光。 178、告诉:则告诉不许。
(古义:申诉。 今义:受害人向法院告发。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179、寻:寻蒙国恩。(古义:不久。 今义:寻找。 180、除:除宦洗马。

(古义:授予官职。 今义:去掉,不计算在内。 181、婴:刘夙婴疾病。(古义:绕。 今义:婴儿。 182晚有儿息 古: 今:气息;停止
18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拳拳。 今:少;不重
184.人命危浅 古:不长 。今:和深相对
185.日薄西山 古:迫近 今:轻微,少
18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停止 今:没有用的
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指皇帝死,指平民死,偏义在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偏义在是衬字。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偏义在是衬字。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偏义在是衬字。 5. 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 偏义在是衬字。 6.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偏义在是衬字;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偏义在深(深度)是衬字。

死生,昼夜事也 偏义在是衬字。 奉使往来,无留北者偏义在是衬字。指宋朝的使者北往,不指元军的使者南来。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偏义在是衬字。
偏义在是衬字。指刘兰芝的兄长。

21.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偏义在是衬字。
⒎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偏义在是衬字。只要注意到耳目之观字就可知道。另外,芙蕖荷花。

23.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偏义在是衬字。
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偏义在是衬字。
24. 噌hóng如钟鼓不绝 偏义在是衬字。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偏义在是衬字。
25. 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偏义在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偏义在是衬字。 冀缓急或可救助 偏义在是衬字。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偏义在是衬字。,灾年;,丰年。联系下文禹汤遭受连年水灾旱灾,故饥穰当偏指

但欲求证煞费苦心,不复顾利害 偏义在是衬字。

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偏义在是衬字。 去来江口守空船 偏义在是衬字。 孰与君少长? 偏义在是衬字。意谓谁的年龄大

27. 今有一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在古代有区别,种树曰园,种菜曰圃。现代则泛指种植果树蔬菜的地方。在本句中,看句后有窃其桃李,可知园圃在此仅指种树的地方。

28 曾不吝情去留 意思相反,在这里只取的意思。 是衬字。

26.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偏义在是衬字。状语只能修饰不能修饰因而作息偏指无义起陪衬作用。

22.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偏义在是衬字。
五、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状语,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1名词作状语

1、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分别充当动词谓语”“的状语,表时间:在早上”“黄昏《烛之武退秦师》
2、既东封郑(方位名词作动词的状语,表处所:在东边)《烛之武退秦师》
3、日食饮得无衰乎 (时间名词食饮以及省略的谓语的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天)《触龙说赵太后》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时间名词放在动词参省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天)《劝学》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方位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指在地面上,在地下)《劝学》
6、秋水时至(名词作动词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秋水》 7、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动词的状语:朝东,向东)《秋水》
8、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分别作”“”“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席子那样,像包裹那样,像口袋那样)《过秦论》
9、天下云集响应(名词”“分别作”“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过秦论》
10、赢粮而景从 (名词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那样)
11、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方位名词”“分别作”“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对内,对外)《过秦论》
1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项伯复夜去(名词充当”“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当夜,当晚)《鸿门宴》
13、日夜望将军至(时间名词”“充当动词的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每夜)《鸿门宴》
14、吾得兄事之 (名词用作动词的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像对待兄长那样)《鸿门宴》

15、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名词作状语。名词充当动词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从小路)《鸿门宴》
16、园日涉以成趣/时矫首而遐观(“”“作动词”“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天天;每天 《归去来兮辞》
17、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用作的状语:像雾一样涌起,像星一样飞驰)《滕王阁序》
18、下临无地(方位名词,作动词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下,往下)《滕王阁序》
19、士大夫之族,……则群聚而笑之(名词作动词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情态:成群)《师说》
20、辇来于秦(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车子,乘车)《阿房宫赋》 21、一夫夜呼(名词的状语,表示时间:在夜间)《伶官传序》
22、负而前驱(方们名词作动词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在前面)《伶官传序》 23、仓皇东出(方们名词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东)《伶官传序》
24、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事不目见耳闻(名词”“”“分别作动词”“”“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船,用眼睛,用耳朵)《石钟山记》
25、内外多置小门/使不上漏/雨泽下注/东犬西吠/前辟四窗(方位名词作状语)《项脊轩志》 26、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动词使的状语:当作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
27去今之墓而葬焉(连词一般只连接两个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由连词与动词连接,用作动词,修墓)《五人墓碑记》
28、其疾病而死(同上) (2名词的使动用法

1、徐孺下陈蕃之榻 (方位名词,带宾语,用如使动词:使……放下)《滕王阁序》 2、荣于身后(名词后省宾语,作使动词:使……得到荣誉)《五人墓碑记》

3、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生病)《病梅馆记》 (3名词的意动用法
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囊、老聃/吾从而师之(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以……为师)《师说》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借鉴)《阿房宫赋》 (4 名词用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受否定副词和助动词修饰,用作动词:游水)《劝学》 2、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帝王带省略介词的补语于万世,用作动词:称帝称王)《过秦论》
3、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带宾语八州,用作动词:引、招致)《过秦论》 4、道芷阳间行(名词带宾语芷阳用作动词:取道)《鸿门宴》
5、则思江海下百川(方位名词,带宾语百川,用作动词:居于……之下)《谏太宗十思疏》
6、或师焉(充当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师说》
7、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名词处于谓语的位置上,用作动词:放火)《阿房宫赋》 8、族秦者秦也(名词带宾语,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阿房宫赋》 9、义不赂秦(名词充当省略主语燕赵之君的谓语,用作动词:坚持正义)《六国论》 10、由山以上(方们名词,受状语由山的修饰,用作动词;上走)《游褒禅山记》 11、函梁君臣之首(名词带宾语梁君臣之首用作动词:用木匣封装)《伶官传序》 12、抑本其成败之迹(名词,本义为草木的根或茎干,引申为根源,本源。此处带宾语成败之迹,用作动词:考察、考究)《伶官传序》
13、乳二世(名词带宾语二世,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项脊轩志》 14、读书久不效(名词处在谓语位置上,用作动词:取得功效)《项脊轩志》
2.动词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使动用法、动词意动用法)


二、动词
(1、动词活用作名词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作动词的宾语,用作名词,恩惠)《烛之武退秦师》 2、于是从散约败 (动词组成主谓结构,用作名词:盟约、联盟)《过秦论》
3、追亡逐北 (动词”“处在动宾结构的宾语位置,用作名词:逃跑的军队、败北的军队)《过秦论》
4、此亡秦之续耳(动词,受定语亡秦的修饰,用作名词:继承者,后续者)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处在主语的位置,用作名词:到的人)《游褒禅山记》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传,动词作名词:流传文字)《游褒禅山记》
(2、动词作状语 1、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3、动词的使动用法

1、烛之武退秦师(退,带宾语秦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烛之武退秦师》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劝学》 3、外连衡而斗诸侯(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过秦论》
流血漂橹/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却匈奴七百余里/序八州而朝同列(句中的”“”“”“”“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4、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欲止不内(句中的”“”“都是使动用法)《鸿门宴》
5、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动词”“用如使动词:使蛟龙腾空,使凤凰飞起)《滕王阁序》 6、川泽纡其骇瞩(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吃惊)《滕王阁序》
7、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动词”“带宾语贾谊”“梁鸿,用如使动:使……受屈使……逃匿《滕王阁序》
8、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较:拿……比较)《六国论》 9、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六国论》
10、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动词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伶官传序》 (4、动词的为动用法

1、祭祀必祝之 (祝,祈祷。动词的为动用法:为……祈祷)《触龙说赵太后》 2、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哭泣)《病梅馆记》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而哀)《阿房宫赋》 (5、动词的意动用法

1、乐盘游(乐,以……为乐)《谏太宗十思疏》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阿房宫赋》 三、形容词
(1、形容词作名词

1、共其乏困(形容词乏困,作动词的宾语,用作名词:乏困的东西)《烛之武退秦师》 2、犹不能恃无功之尊 (形容词充当的宾语,用作名词:尊贵的地位) 3、以守金玉之重也 (形容词充当的宾语,用作名词:重器)《触龙说赵太后》 4、其继有在者乎 (动词处在主语位置,用作名词:继承人)《触龙说赵太后》 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介词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秋水》
6、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形容词:”“,作动词的宾语,用作名词:德才,财富)《鸿门宴》
7、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和介词组成介词结构,用作名词:小处,小的方向)《鸿门宴》 8、居安思危/居域中之大/人君当神器之重/盖在殷忧/则思正身以黜恶/择善而从之/(这些句中的”“”“”“”“殷忧”“”“,用作名词:安乐的环境,危难,大位,重权,深重忧虑的时候,奸恶的人,好的意见。《谏太宗十思疏》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放在动词之后充当名词:圣人、愚人)《师说》 10、小学而大遗(形容词”“,处于主语位置,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师说》 11、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容词智勇处在主语位置,用作名词:智勇的人)《伶官传序》 12、而告以成功(形容词成功和介词组成介词结构,用作名词:成功的消息)《伶官传序》 13、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远近和介词组成介词结构,用作名词:远近的人, (2、形容词用作动词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受否定副词修饰,用作动词:缩小,削弱)《过秦论》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形容词”“均受否定副词和助动词修饰,用作动词:用尽)《鸿门宴》
3、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带宾语彭殇,用作动词:看作相等)《兰亭集序》
4、欲流之远者/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形容词,处在谓语结构流之远的谓语的位置,用作动词:流得长远,达到远方)《谏太宗十思疏》
5、奈何取之尽锱珠(形容词带宾语锱珠,用作动词:取尽)《阿房宫赋》
6、不能独完(形容词受否定副词和助动词修饰,用作动词:保全)《六国论》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受否定副词修饰,用作动词:用到底,坚持到底)《六国论》 8、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受否定副词与助动词修饰,用作动词:走到头) 9、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受副词修饰,用作动词:照明)《游褒禅山记》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带宾语夫游之乐,用作动词:尽情享受)《游褒禅山记》
11、借书满架(形容词处在谓语位置,用作动词:装满)《项脊轩志》
(3、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1、念悲其远也 (悲,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触龙说赵太后》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尊贵;提高)《触龙说赵太后》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受否定副词修饰,作使动词:使……《劝学》 3、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于是废先王之道以愚黔首/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句中的”“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愚昧;使……弯)《过秦论》 4、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
5必固其根本/则思止以安人/则思正身以黜恶/宏兹九德(固:使……稳固;安:使……安宁;正:使……正;宏:使……宏大)《谏太宗十思疏》
6、穷予生这光阴以疗梅也哉(形容词带宾语予生之光阴用作动词:用尽)《病梅馆记》 7、纵之顺之(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顺畅)《病梅馆记》 (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而耻学于师/则耻师焉/不耻相师(形容词带宾语学于师”“”“相师,用作意动:以……为耻) 2、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哀)《五人墓碑记》 数词用作动词

1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数词用作动词:看作一样)《兰亭集序》
2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数词处在谓语的位置,用作动词:是一样的)《兰亭集序》 3.形容词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指谓语动词具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或者干什么或者主语让宾语怎么样或者干什么”的意思。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项伯杀了人,我使项伯活下了或者意译——项伯杀了人,我救了项伯) ★意动用法:
指谓语动词具有“主语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对宾语感到怎么样”的意思。如:侣鱼虾而友麋鹿 ★为动用法:
指谓语动词具有“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夫人将启之。(《郑伯克段于鄢》 ——夫人姜氏将为他们打开城门 2)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 3)多情自古伤离别。 (《雨霖铃》 ——伤,为伤感、伤心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哀,为……而哀
高中语文十个重要虚词
一、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④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⑤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何 ⑴什么。例: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例: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例: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 ②今日之事何如? 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何消」哪用得着。例: 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怎样。例: 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 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例: 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例: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么益处。例: 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何其」多么。例: 何其衰也! 三、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例: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③若毒之乎? ④君将哀而生之乎? ⑤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例: ①孰为汝多知乎!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例: 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 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④忽乎吾将行兮。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例: ①日食饮得无衰乎?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⑸同。例: 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③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 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例: 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例: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无以,则王乎?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 于是乎书 四、乃 ⑴于是,就。例: 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乃入见 ⑵才,这才。例: 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乃:然后才。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⑶却。例: 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③今君乃亡赵走燕。 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⑷是,就是,原来是。例: ①视之,乃庞德也。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一说这里有的意思)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⑸竟然。例: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⑹他的。例: 是芋视乃妇也。 ⑺乃至,甚至。例: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一说竟然。 ⑻可是。例: ①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双备经年裹物之用。 ②时夫仆俱阴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乃:一说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⑼而,又。例: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10这样。例: 夫我乃行之。 (11你,你的。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五、其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 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 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 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 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
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例: 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的)自己(的)例: ①并自为其名。 ②舍其文轩。 ③既其出。(其:我们)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们)例: ①妻跪问其故? ②念悲其远也。(其:她) 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 ④望请其指教。(其:她们) 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 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 ②其孰能讥之乎?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之类的词。例: 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 ②怀其璧。(其:那块) 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那个。 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一说如果。 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 ⑥未必有其实。(其:那样。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还是......".例: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类的词。例: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此其:这种。此、其同义连用。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还是例: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 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 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10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 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六、且 ⑴暂且,姑且。例: ①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 ②存者且偷生。 ⑵将,将要。例: ①以为且噬己也。 ②今且九十。 ⑶而且,并且。例: ①且人之患志之不立。 ②余悲之,且曰。 ③且以一譬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④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 ⑤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且:一说况且。 ⑷况且,再说。例: ①且焉置土石?(且:一说而且。 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③且秦强而赵弱。 ⑸尚且,还。例: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例: ①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移人也。 ②河水清且涟漪。 ③示赵弱且怯也。 ⑺同,句首助词。例: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例: 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②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⑼如果。例: 明复妄言,我当焚汝庐。 (10还有,那末。例: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且住」且慢暂时慢着,常含阻止之意。例: ①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 ②且住,你听我说! ③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贼之首!......”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例: 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⑵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且如」就像。例: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七、若 ⑴如果,假如。例: ①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③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⑤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⑵像,好像。例: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③细若蚊足。 ⑶你(的),你们(的)。例: ①若所市于人者。 ②若毒之乎? ③更若役,何富贵也。
④若翁廉。(若:你们) ⑷此,如此,这样。例: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⑸至于。例: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若此」如此,这样。例: ①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例: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例: 指挥若定。 「若何」怎么样。例: 以闲敝邑,若何?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例: 车后若干递送夫。 八、所 ⑴处所,地方。例: ①持童抵主人所。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③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④乐土乐土,爱得我所。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 ”“......的地方“......的人等。例: ①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荆柯有所待,欲与俱。 ⑤此疾之所由生也。(所由生:产生的缘由。 「所以」 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等。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②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谓」所说的。例: ①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④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所在」 ⑴到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处,处所。例: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③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九、为 ⑴成为,变成。例: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⑵做。例: 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⑤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⑶作为,当作。例: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②何以为计? ③子墨子解带为城。 ④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⑷是。例: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②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⑸以为,认为。例: ①孰为汝多知乎! 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⑹被。例: 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④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⑤恐为操所先。 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 ①夫子何命焉为? ②何辞为? 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⑻指心理活动。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⑼有。例: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②敢用是为怨望。 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10将来,将。例: 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例: 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2装作。例: 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例: 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③慎勿为妇死。 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给,替。例: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15对,向。例: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③为之奈何? (16因为。例: 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17,在,当。例: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谈交易。 例: 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 「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例: 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⑶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奸狡诡谲。 十、焉 ⑴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焉:从别人那里。 ④永之人争奔走焉。 ⑤然力足以至焉。 ⑥始而惭焉,久而安焉。(焉:对此) 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 ⑧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在这件事情上。 ⑨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焉:从这里面。 ⑵哪里,怎么。例: ①且焉置土石?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⑶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今其室十无一焉。 ④虽鸡狗十无一焉。 ⑤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 ⑷作词尾,相当于“......的样子。例: ①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②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⑸相当于。例: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 ②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他们,指五人。 ④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焉:他们,指五人。 ⑤非曰能之,愿学焉。(焉:它,指作小相的事。 ⑹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二、文言句法
(一)判断句
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段太尉逸事状》) 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納谏》) 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是表示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为表示判断)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郑伯克段于鄢》)(为表示判断) (二)省略句

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 1、省略代词:
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 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 (三)被动句


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

1.有标志的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④受制于人。(……………… ⑤为天下笑,何也?(为)

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典型的被动句) 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 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缠绕
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2、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3、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4、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有两种类型: 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 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

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自(自己)+动词”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I、自杀、自信、自刎、自问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固定句式)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⑤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 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 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④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 ⑤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⑶用“之”“之为”“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构成“唯(…………”或“惟…………”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
露出了这片赤裸的土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 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求敌) ④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余唯视利)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⑦惟弈秋之为听。 (惟听弈秋) ⑧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惟辅德) ⑨唯利是图。 (唯图利) ⑩唯吾马首是瞻。 (唯瞻吾马首)
⑾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唯急进修——只急迫地进德修业)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③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④夜以继日。 (以夜继日)
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贫者于富者语曰)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长勺战)

④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于诸侯闻)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第二种:用介词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②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③何不试之以足。 (何不以足试之)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 ⑤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
第三种:用介词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垂乎后世。 (乎后世名垂)
④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⑤浴乎沂 (在沂水沐浴) ⑥风乎舞雩 (在舞雩台吹风)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
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五)文言固定句式

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牢牢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死也是我厌恶的,(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 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12.庸……乎,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比我小呢? 13.其……乎(,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 14.得无……一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一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15.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的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17.孰与,以……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么样呢? 18.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9.有……者,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20.与其……孰若(无宁,翻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21.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22(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23.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1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展笑颜! 2: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二、从句式看将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1.甚矣,汝之不惠 2.请其矢,盛以锦囊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4.梁,吾仇也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其势弱于秦

7.痛哉斯言 8.其两股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9.何以谓之文也 A.172635489 B.142356789 C.12345867910 D.12346789
三、下面的句子句式两两相同的是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从齐人勿附于

四、下列句子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介词结构后置,E句子成分的省略(即省略句)请在句后括号内标上序号注明。是省略句的,要补出省略成分。属两种句式的,同时写出。


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③不拘于时,学于余。(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六、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时人莫之许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七、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②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④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八、选出下列各句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舍簪笏于百龄

A.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B.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D.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 九、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画线部分相一致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童子何知 C 纤歌凝而白云遏 D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十、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十一、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的跟老师学习,这只是小的方面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却不跟老师学习,这是把大的方面放弃了。我没看出这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B.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的不跟老师学习,这是把大的方面放弃了;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却跟老师学习,这只是小的方面学习。我看不出这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C.不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或者以他为老师,或者不以他为老师,这是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放弃。我没能见到他的明白事理。

D.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或者学习,或者不学习,大的方面放弃小的方面学习。我怎能看出他聪明呢?

十二、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 A.激昂大义 B.激于义而死焉

C.不能容于远近 D.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十三、下列疑问句不表示反问的一句是( )。

A.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B.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C.谁为哀者? D.安能屈豪杰之流……发其志土之志哉? 十四、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都督阎公之雅望,戟遥临。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
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利用成语复习古汉语
成语,千百年来长期相沿,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各种文体。成语言简意赅,以简驭繁--以极少的文字传达丰富的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它以鲜活的形象,古色古香地表情达意,活跃在人们的口头语和书面语中。在日常交际中成语的使用是相当频繁的,成为现代人交际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成语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它是人们长期语言实践的结晶,大部分来源于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古典诗文,或源自软闻遗事、颜语,歇后语。有许多成语,其中词的意义和语法结构,保留了古汉语的固有特色,
按照文言语法的特点来解释这类成语,才能准确理解它的意义。由于不少成语源于古代,历史悠久,具有明显的古汉语特色,所以,反过来,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成语这个活化石,去掌握古汉语,诸如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句式等文言知识。
高中学生由于耳闻目睹,习见习闻,接触了大量的成语,高频成语己耳熟能详,不常见的也粗通其意,有一个模糊认识,只有极少数不知其义或望文生义。
高中学生的语文复习,面广量大,利用成语复习古汉语,既可以将一些模糊认识的成语清晰化,又可以复习到大量的古汉语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一、利用成语复习文言实词

下列成语中包含了文言实词(括号前),括号里是释义 不易(改变之论 不刊(删改之论 不过尔尔(如此 无可适( 以己度(推测 (询问疑问难 登峰造( 怨天尤(责怪 (攀援木求鱼 (拉长吭高歌 寡廉鲜( 家徒(只有四壁 尸位素( 不学无术(本领 如释(放下重负 不速(邀请之客 不期(约定时日而遇 出类拔(超出 蔚为大观(景象 寄人(依附、寄居篱下 (掩饰过饰非
尸位素餐:指空占着职位,什么事也不做,白吃闲饭。后亦用作谦词,表示未尽职守。尸位:指占着职位却不做事。尸:在其位而无所作为。
二、利用成语复习古汉语一词多义(含实词、虚词)
: 德才兼备(具备,具有 关怀备至(周到, 戒备森严(防备 :短兵相接(兵器 兵强马壮(士兵,军队 兵贵神速(用兵策略 :四通八达(通达 通宵达旦(到达 达官贵人(显达 : 势不可当(抵挡 首当其冲(对着,面对 安步当车(当作

: 负隅顽抗(依仗,凭借 忘恩负义(背弃 不分胜负(失败 : 故步自封(与新相对 非亲非故(老朋友 明知故犯(故意 :顾影自怜(回头看 三顾茅庐(拜访 奋不顾身(考虑 : 讳疾忌医(疾病 疾恶如仇(痛恨 疾风知劲草(, 举足轻重(抬起 选贤举能(推荐 举国上下( : 不可名状(说出 不名一钱(占有 沽名钓誉(名声,名望 : 自愧弗如(比得上 称心如意(适合 突如其来(,词尾 :略胜一筹(超过 美不胜收( 引人入胜(优美的景色 :不务正业(致力,从事 不急之务(事务,事情 除恶务尽(必须 :相机行事(鉴别,审察 开诚相见(偏指一方 肝胆相照(互相 : 青胜于蓝( 受制于人(
: 与人为善(赞成 与日俱增(跟着,随着 欲取姑与(给予 :以己度人( 以貌取人( 以讹传讹(, : 因人成事(依靠 因利乘便(凭借,依靠 因材施教(根据

三、利用成语复习通假字
(十寒 拨乱( (思索 (西山 (迭出 食不( (口否认 (秋实

四、利用成语复习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加点词
[][] [][] [][] [][] [][]宿 [][] [][] [][] []流不息 [][] [][] [二桃]杀三士

2.形容词作名词(加点词
[][] [][] [][] [][] [][] [][] [][] 3.名词活用为动词(加点词
沐猴而[] [沧海][桑田] 户枢不[] []而走 []其奸 华而不[] []险如夷 无所[] [][] [][]禽兽
【沐猴而冠】沐猴:猕猴 ;冠:戴帽子。本意: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洞烛其奸】洞:透彻。烛:照亮。对别人的阴谋诡计看得很清楚。 4.动词活用为名词 [][] 5.使动用法(加点词
[][] [][] [][] [][] [][] [][] 贪脏[] 不可理[] [][耀] [][]肉骨 6.意动用法(加点词
[][] [鱼肉]人民 [][] []下问 []万里 草营人命 7.为动用法

[][]后(光前:为前人增光,裕后:给后人造福) 五、利用成语复习古汉语句式
这类例子难以搜索,略举几例,以作参考。 1.宾语前置(加点词为前置兵语
夜以继日 时不我待 唯才是举 一言以蔽之 2.介宾短语后置 蠢若木鸡 3.被动句式 古为今用 4.省略句式 再衰三竭 1.君何以知燕王?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豫州今欲何至?

4.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5.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6.会于西河外渑池。 7.未之尝闻。 8.以为莫己若也。 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0.何以自托于赵? 参考答案:
1.君何以知燕王? (宾语前置)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3.豫州今欲何至? (宾语前置)
4.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定语后置 、判断句) 5.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宾语前置) 6.会于西河外渑池。 (状语后置) 7.未之尝闻。 (宾语前置) 8.以为莫己若也。 (宾语前置) 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
10.何以自托于赵? (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ad82a15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48.html

《知识体系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