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完美版

发布时间:2019-05-17 14:07: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砚山一中课堂教学设计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历史组 雷连锦

一、设计思想

借助情景式、合作式、探究性教学,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探究与合作学习过程中发展自身能力,同时通过导学案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能够基本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二、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第一册专题一第三节内容,在整个高中历史教学中,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已学知识的总结升华,又是对经济史、文化史部分内容的指引。可以说,本节内容起到了较强的指导性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学习过中国古代史,对这部分内容有所熟悉,但因为历史成绩不计入中考,所以没有引起学生的普遍重视,再者时隔三年,学生基本遗忘了诸多相关内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比较抽象,学生平时很少接触,而且有部分学生对政治史不感兴趣,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教学,有一定的困难。不过,借助学生熟悉的一些成语,如“指鹿为马”以及电视剧《大汉天子》等,对开展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高一多数学生,还没较好的形成将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有机联系起来的能力与习惯,在此,也可调动学生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了解,增强自豪感与责任感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逐步强化;

2了解中国古代王朝设置监察机构,知道检查机构的实际效能;

3掌握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4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运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影响。

5掌握从西汉到宋朝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进一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掌握从西汉到元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涉及着中央官制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制作这一演变和发展的简表。在制作简表的基础上,采用讨论法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我国从西汉到元朝一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历代封建王朝大都采取了维护中央集权,强化皇权制度的措施。进而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中国古代优越的政治文明,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以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2、经济发展不等于国家富强,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革新政治。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在增强经济、科技实力的同时,还要不断深化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反腐倡廉,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大限度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特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六、教学与学法

谈话法、讨论法、讲述法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好了歌》: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打油诗反映了威风皇帝的哪些烦恼?其中最主要的是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解答:看来威风八面的皇帝也有许多的烦恼,他就亟待解决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以及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等系列问题。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后中国历代政治体制沿袭秦政,君主专制政体逐渐强化。而本节就是总结了中国古代王朝专制政体逐步强化,政治权力逐步集中的历史。

【新课讲授】 

一、“法令出一”  

《商君书》强调“权制独断君。“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史记·李斯列传》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引导学生思考,归纳“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皇权至高无上。  

然后,引导学生教材内容“学习思考”;再现这种“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 

 二、君权和相权  

背景介绍:据《汉·百官公卿表上》说:丞相的职能,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中国古代王朝的宰相、丞相就是皇帝的主要助手。丞相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宰”的本义为“主宰”,“相”的本义是“辅佐”。

皇帝在执政过程中,通常注意限制相权来独揽行政大权。因此,历代王朝的君主采取措施限制相权:(学生自行总结)

1)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阅读教材,学生归纳) 

①频繁换相

②设“中朝”以对抗“外朝”

2)唐代限制相权的措施  (阅读教材,学生归纳)

设三省六部制。中书省管草拟,门下省管审核,尚书省管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管具体事物。

特点:①一分为三②办事效率高 ③相互牵制、监督 ④分工明确    

3)宋代限制相权的措施  (阅读教材,学生归纳)

①设中书门下省,长官管行政

②设“参知政事”为副丞相,分割丞相行政权

③设枢密院,分管军事

④设三司使,分管财政

【史料链接】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读史感悟】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从坐而上朝到立而上朝再跪而上朝。反映了君相关系日益紧张严峻。可见,历代中央机构在不断调整、改革,但总的来说,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概况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你知道当今社会有哪些方式可以制约权力的滥用吗?中国古代是如何防止和惩治权力的滥用呢?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即  

  秦: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中央: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西汉:设刺史(引导学生看教材插图)。

唐:御史台

宋:提点刑狱司

元:御史台  

2)评价 

监察体制的建立及不断完善,是为了防止官员腐败、贪脏枉法,滥用职权等,以适应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作用有限。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先秦时期:世官制

秦:军功授爵制

汉: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

  简介各自的特点:官位世袭,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的机会 由官吏察访合适人才,至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九品中正制是一种考试选官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了提供了机会。我们重点强调科举制度,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 (引导学生简评科举制)

【读史感悟】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但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两种相左观点的看法。 

同学们是否注意到这样的想象,唐宋时期的许多诗人官员出身与进士,而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化名人却不是状元或进士而是落第秀才,你能举例说明吗? 

杜甫、韩愈、欧阳修、苏轼;李时珍、曹雪芹、宋应星、蒲松龄等。 

难怪长期以来人们对科举制度有不同看法,大致是:①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②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自己的见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阐述理由。(可让学生讨论) 

(经讨论后,总结归纳),科举制作为一种考试选官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参政行政的机会,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制度对后世也产生极大影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制度日益僵化、固定化,特别是明清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多数是君主的忠实奴仆等,从而日益出现严重的弊端。  

五、行省的设置  

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专制统治,历代王朝在地方都作了重大调整、改革。  

1)概况 

(下面请学生到黑板上列表或作示意图)  

2)意义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②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 

课件打出“元朝的行省”地图,指出大都、辽阳行省、江浙行省等。 

【课堂小结】 

简要叙述本节内容,即:君主专制政体,专制主义集权制度在不断完善、演进及强化,其中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以皇权至高无上核心;历朝历代积极调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

【巩固练习】 

一、客观题(略) 

二、主观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期“常以列侯为丞相”。  

――《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二 武帝元封年间,外臣文开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武帝年号,公元前2世纪末)百年之间,见(现)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得不取于列侯之外。  

――《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三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是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至昭、宣(帝)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期闻政事。  

――《汉书〃刘辅传》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朝前期和中期丞相选任渠道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材料三叙述的是什么制度?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参考答案:

1)由汉朝前期在列侯中选任丞相到汉武帝时在列侯之外选任丞相。

原因:武帝以前以列侯为相,位高权重,常与皇权发生矛盾;汉初所封列侯后代大多腐败堕落,犯法丢爵。 

2)内外朝制度。汉初相权危及皇权,中外朝制度削弱了相权,实质上加强了皇权。   

2、长期以来人们对科举制度有不同看法,大致是:①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②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自己的见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

1)实施背景:统一的隋王朝建立后,为扩大统治基础要选拔一批统治人才。魏晋以来,士族势力已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原来的九品中正制已不适应新的情况,这样,科举选官制度应运而生。  

2)不同评价:(以下两种答案任选其一)

①积极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办法选择官员的国家,对西欧文官制有示范作用。它使中小地主凭借自己的才学,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统治阶层,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社会局势。它是封建社会完善的选官制度,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②消极作用:科举制度维扩了封建社会,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因素之一。它禁锢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使其致力于钻研四书五经,脱离实际,尤其是压抑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传统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最严重的是到了近代继续阻碍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与西方文化格格不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ad8af45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3.html

《课堂教学设计完美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