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仁政思想

发布时间:2020-02-26 04:19: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孟子“仁政”思想对国家治理的借鉴意义

内容摘要“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提倡“王道”政治,目的是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孟子认为,天下基础是国家,国家的基础是家庭,而家庭的基础是个人。在现实社会中,孟子的“民本”思想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本文从孟子的民本与仁政思想出发,阐述了孟子关于国家政治的看法。

关键词:民本;仁政;性善论;

关于“民本”思想,孟子有具体阐述。他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其贤,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之可焉,然后去子。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章句下》)
孟子推行仁政王道,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在位,  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的这段话,讲述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财产,才能操守道德,如果老百姓穷困不堪,就会走险犯罪。等老百姓犯了罪,再用刑罚惩罚,这是陷害百姓。英明的君主应该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使他们有一定的财产侍奉父母,养活妻子儿女,只有如此,老百姓才能安定下来。从这段文字中,孟子是实实在在地维护老百姓的利益,而不是像孔子对民人小施恩即可。民有恒产,进有恒心,君主要保民而王。
孟子强调:“省刑罚,薄税敛。”重刑罚、暴敛税,是历代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焦点。孟子提出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法律很多,国家正走向依法治国的道路。向农民纳税,这是几千年来一直不变的国家财税政策。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税收的主导地位一天天减弱。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农业不存在索取,而是给予,有许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我国仍处在索取阶段,这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国家应该尽快采取措施,减少农民的税赋或取消农民的税赋。中国的农民很穷,特别是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农民还有很多的困难。国家如果不要农民那点钱,也能支撑住的情况下,可免去对农民的税赋。
古为今用,学习古人的经验,是为了检查我们今天的行为。总书记三个代表的思想,就包含着深刻的爱民思想,这也是对古人  进步思想的发展。每一个当权者,什么时候也不要忘乎所以,一定要善待百姓,百姓安,才能天下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在政治方面,孟子的民本思想可分为几点:

君民关系上,他主张“民贵君轻”,指出人民才是最根本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并对此进行论证:“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诸侯危,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盗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这是说天子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保证政治的稳固。土谷神只有保佑人民,其设立才有意义。如果国君无道,危及国家的存在,那就应该换掉国君;如果祭祀很周到,还发生旱涝灾害,就应该废置社稷。唯有人民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不能丧失,所以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孟子还以当时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事实为依据,说明了如下道理:失天下在于得民,得民在于得民心。夏桀商纣对待人民残暴无比,失去民心,最终导致国家灭亡,最终也落得逃亡或被杀的下场。他引用了《汤誓》里的话“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说明对待人民残暴的君主,不得民心,人民情愿跟着去死。相反,商汤、周文王行仁政,爱护老百姓,“汤德至矣,及禽兽”,“文王视民如伤”,“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因而得到了人民的拥护,灭桀纣而得天下。

2、民意即天意。他引用《太誓》语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强调民意即天意。国君的权力是“天与之”,“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只有顺应民心,施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既然如此,他主张限制君权。孟子认为,从圣人到民都是同类,人在“类”的面前一律平等。“圣人与民,亦类也”“圣人与我同类者”,“尧舜与人同耳”,他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就提高了普通人的地位,论证了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特点。

正是以此为基础,孟子极力反对为人君主者大肆扩张并滥用自己的权力,主张从阶级的利益出发,对此加以适当的限制。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异位。”孟子还主张君主与臣民之间在人格上的对等。“君之视民为手足,则臣视君为心腹;君之视臣为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为寇仇。”这就使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了个性解放的因素,在当时君权至上的社会中,这种看法可谓惊世骇俗,振聋发聩,在往后的历史长河乃至今天,他的这种思想仍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3、管理内政方面,孟子认为,无论选拔人才还是杀人。国君都要尊重民意,并非以国君的意向为标准,而是以国人的意向为依归。人民的意向市国君决策的主要依据。“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在对外政策中,孟子也坚持了民本思想。齐国攻打燕国大获全胜后,齐宣王问孟子是否该吞并燕国。孟子答道:“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莫取……”吞并别的国家也要看那个国家的人民是否欢迎这样做,他充分认识到了只有顺应民心,才能达到真正的统一,人民的地位被提到了很高。

4、与民同乐。国君要使老百姓敬爱自己,归服自己,必先爱民;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当齐宣王问孟子,为什么他的狩猎场才四十里,老百姓就以为大了,而周文王的七十里,老百姓还以为小。孟子道出原因:因为文王的狩猎场“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而齐宣王的就不能,“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与民同乐,被认为是一个贤明君主的必备素质。孟子认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与天下,忧与天下,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这种思想,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明君。同时,历史也证明只有真正做到“与民同乐”者,才会得到人民的爱戴,而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上的君主,必然不得民心,王朝必然走向灭亡。

 孟子用仁政来解决君民关系。“仁政”的提出是伴随孟子“性善”学说提出来的。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几个方面发展下去,就可以成为“仁、义、礼、智”。君王应相信人民的这种善性,“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公孙丑上》)。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安于生产生活。君王要为民父母,保民而王。这些思想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人性善论是孟子“和谐思想”的核心和基石,孟子认为,天下基础是国家,国家的基础是家庭,而家庭的基础是个人。因此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人的人格完善是很重要的。如果每个国家的政府都能够以民为本,都能实行仁政,那么世界又怎会有战争,国家又怎会有饿殍之人,社会又何来盗贼之说?孟子的“和谐思想”作为先哲智慧和民族精神的精髓,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产同文化之中,生头到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ae32521bcd126fff7050b6a.html

《孟子仁政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