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主要思想

发布时间:2020-06-06 10:20: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就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在儒家学派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为“孔孟”,儒家学说亦称为“孔孟之道”。

一、论性善

1、主要观点:“性善”就是孟子的中心学说,孟子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及行为哲学等,都就是根据性善学说推衍而来的。孟子的“性善论”有“四心”“四端”等说法。所谓“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就是非之心。孟子认为,“四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就是区别于其她动物的本质所在;“四心”又就是仁义礼智这四德的发端,即“四端”。这四端就是人不虑而知的“良知”与不学而能的“良能”。

孟子认为,虽然“四端”就是人本心所固有的,但人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与修养,充分发挥这些善端的功能,才能使之发展成完美的道德。

首先,人之所以不能专心向善,甚至会作奸犯科,往往就是因后天的物欲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所以人必须存养善性,以免为后天的物欲所戕害。

其次,人性的善端,犹如树枝上的嫩芽,极为细弱,存养固然重要,但就是如果不能加以扩充,那么它将很难茁壮成长,所以必须努力扩充善端,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就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

再次,“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也就就是说,善就是人的本性,就好像就是水一定就是往下流一样,就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规律。只有顺着人性的本然,才可以成为善人,所以应该顺性而为。

最后,饮食男女就是人的大欲,但如果放纵口目鼻四肢等感官欲望,势必有害于身心,所以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即要求人们明辨理欲,努力克制各种感官欲望,以扩充天理,从而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2、性善名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就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就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二、论行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存于我心。如何将这些善端存养扩充,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则就是修身的第一要务。

() 事亲为大 孟子认为人伦有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事亲即子对父之“孝”与幼対长“悌”最为重要。只要能事亲,推而广之,便能移孝作忠,侍奉长上;只要“人人亲其亲、长其长”,就能实现治平大业。

() 守身为大。孟子认为君子要秉持操守,严格遵守礼义廉耻的道德准则。孟子肯定人有物利需求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但她强调人求利逐利一定要合乎仁义、礼义、道义。如果不合乎义,即使有丰厚的俸禄也不该为,不能取;如果合乎义,则无所畏惧,甚至可以舍生取义。

() 内省养气。孟子认为对自己的行为要“内省”,即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她特别重视要养气,即“养吾浩然正气”,培养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 行己有耻。孟子认为人应该有羞耻之心,这样才能远离耻辱。她把无耻之徒视为“非人”,即等同于禽兽,可见她非常鄙视那些失去了人的善性而不知羞耻的人。

() 主张用中。孟子继承了孔子中庸权变的思想主张,反对杨朱、墨翟两家各执一端的做法,也反对“执中无权”的行为。孟子认为人面对取与不取、与与不与、救与不救、死与不死等选择的时候,都要认真权衡其轻重缓急及利弊,要判断其就是否合乎“义”。

三、 论教育

孟子以“性善论”为其教育理论的基础。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金乐)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她还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在她瞧来,人性本善,皆有善端,仁义礼智都就是根之于心,所以教育之道,要顺应本性,循序渐进,使其自动扩充,而臻于圣贤之境,便能达到教育目的。

孟子的教育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就是学有标准。孟子认为,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就像射箭一样,必须使学者能做到射中靶心才行。标准既定,人人必须自觉遵守,不能因人而异,随意降低。孟子教育的最高标准,就是希贤希圣,即培养明人伦,知礼仪的“劳心者”——君子。

二就是环境移人。孟子认为环境的好坏,足以影响一个人的善恶。尽管善端与生俱来,但后天不良的环境会破坏人的善端,使人由善变恶,所以孟子很重视改善从学者向善的环境。同时,孟子又瞧到了环境移人的另一方面,即认识到后天环境对促进人的聪明才智形成有重要意义,她认为,恶劣的环境也能磨练人的意志,增进人的智能,加深人的阅历,促进人成为大有用的人才。

三就是教学多术。在教学上,孟子说“教亦多术”,她认为“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与“不屑之教”都就是教育人的方法。她强调启发教育,认为应该启发与诱导学生,以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自觉性。在学习上,孟子要求从学的人要学会从实践中反求诸己,自动自发。她提倡学习时要能独立思考,心领神会;提倡知人论世,强调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孟子还提出了“易子而教”的主张。

论仁政

仁政思想就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在孔子“仁爱”学说的基础上,把“仁”由个人道德层面拓展到整个社会与政治生活中,形成了“仁政”思想。

孟子提出“仁政”主张,其理由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就是人民期盼仁政。孟子生活的时代,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使得生灵涂炭,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得民不聊生。人民如久旱的禾苗渴望甘霖一样,期盼有一个仁政的乐土。因此,孟子认为这样的时代最有必要也最适合于施行仁政。

二就是施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孟子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就是获得民心的最好办法,能行仁政者才能得道,并获得多助,她还认为仁者无敌,推行仁政才能实现天下“定于一”的政治理想。

三就是仁义就是社会关系的基础与社会秩序的保证。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在孟子瞧来,若能以仁义规范人们的行为,就不会有犯上作乱的事情发生,从而能保持社会的与谐与稳定。

孟子的“仁政”思想,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就是君主为政要先仁义,后功利。一个国家大到国君小到庶民,都要遵守仁义的尊则行事。君主决不能因一己之私而有损于仁义,这样才能得道百姓的拥护。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b2d477d49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04.html

《孟子主要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