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结构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12-05-01 20:20: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农业结构现状分析

农业结构主要涉及种植业结构、养殖业结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自然资源结构,而农业结构的优化就是为了寻求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各种资源永续利用,进而推动农业高效持续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还要考虑农作物适宜生长的自然环境,以及降水、土壤、气候、植被之间的交互作用,同时,还必须结合市场和社会的需求特点,统筹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问题。

一、中国农业的结构现状。

1、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演变趋势从农业结构看,种植业比重不断缩小,畜牧业、渔业比重持续上升。19782007年,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由80%下降到50.4%;畜牧业比重由15%提高到33%;渔业比重由1.6%增加到9.1%。从种植业结构看,棉、油、糖、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获得大发展。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0160万吨,比1978年增加近20000万吨,增长65%;棉花产量达到762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2.5倍;油料产量达到2569万吨,增加了3.9倍;糖料产量达到12188万吨,增加了4.1倍。粮食、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种植面积比由1978年的80.49.610转变为2007年的68.926.654.45,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明显提高,种植结构(产品和品种结构)的调整取得了较快进展,粮经比例不断优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结构不断得到优化。(我国主要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见下表:)

2、我国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和优质化水平明显提高。据农业部统计,2007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优质率分别达到72.3%61.6%47.1%70.3%。在畜产品构成中,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94.2%下降到2007年的62.45%;牛羊肉则上升到14.51%;禽肉等也占到了23%,禽蛋、牛奶等的产量也快速增长。到2007年,肉类总产量达到6866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6倍多。牧业和渔业在第一产业内部比重的迅速上升与国民收入的提高紧密相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对肉类产品和鱼类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显著刺激了牧业和渔业的发展。同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农产品逐渐进入国际市场,尤其是肉类、禽类和水产品在农产品出口中占据了比较大的比重,这也是牧业和渔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3、国家放开对农产品价格的管制,农民转向种植业以外的其他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2007年粮食人均占有量381公斤,比1978年提高19.4%;棉花5.8公斤,增长1.5倍;油料19公斤,增长2.5倍;糖料93公斤,增长2.7倍;水果138公斤,增长19倍;肉类人均占有量52公斤,增长4.3倍;水产品36公斤,增长6.3倍。粮、油、棉、水果和蔬菜等农产品全面稳定增长,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粮食等农产品供应丰富,为市场稳定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合作社+农户”、“专业协会+农户”为主的中介组织带动型和专业市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分析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替代的。20093月号下(总第365期)带动型经营模式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骨干龙头企业和专业乡、专业村,有效地提高了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民收入(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4140元),提高了农业的整体效益。到2007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7万个,带动农户9511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8.4%,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年户均增收1649元。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产业内的结构变化集中体现在20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在1990年以前,农业、牧业、渔业的变化幅度都比较大,但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这种变化的趋势突然变得缓和下来,产业结构转换走过了一个拐点,步伐明显比以往要小。进入21世纪以后,种植业所占的比重有了进一步下滑,而与之相对的是牧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的上升,自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渔业产值基本没有变化。

5、从农业的经营模式看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这严重影响了本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长期还会影响生产者生产的积极性。今年广东的出现的荔枝大丰收却要贱卖、大量的冬瓜滞销,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

6、从生产过程看中国目前大多数农业生产还停留在粗犷的低级阶段,科技的投入很有限,导致中国农业面临以下尴尬局面。农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副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产品优势。

⑴农业产品的产量不稳定,经营者靠天吃饭。农产品的产量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很大,而目前经营者的技术不足以趋利避害从而达到稳产,往往就是风调雨顺是年份产量好,收入相对就高,反正不然。上面提到大年的时候所有的经营者都获得大丰收,但是供大于求,价格上不去。小年时候收成又不好,所以,经营者辛苦一年下来,除去大量的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后,最终能落入经营者口袋中的钱就不多。

⑵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中国目前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还很低,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那就更是如此,生产率低带来的问题就是难以形成规模效益。⑶农药和化肥使用超标,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由于生产技术粗糙,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使得我们的农产品在质量上也得不到保证,从农产品农药超标的报道的频率就可见一斑。在市场经济前提下,产品性价比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品占有市场份额的多少。据调查:我国果品中优质果仅占总产量的40%左右,能达到礼品果标准的产品只占总产量的5%左右,大量为中下等果,特别是外观更差。又据调查:进口苹果平均到岸价格大约为3.90/公斤,柑橘为4.00/公斤,香蕉为1.90/公斤,与我国同类水果批发价格水平相当,但整体质量明显要高。

⑷中国农产品市场上交易多数都是初级产品,没有注重产品的价值的进一步挖掘,缺少对产品的深加工。对产品的深加工不仅可以提升产品自身的附加值,更加可增加产品的多样性、拓宽市场、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适应性。要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我认为最重要、最有效的办法是积极建设乡镇企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为我们的农业生产引入活跃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加农产品的销路和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吸收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经营模式的改革和进步。

7、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由于国家长期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农村投资比重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造成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一直保持着家庭式的、自给自足的发展状况,农业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从而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另外,国家对农业的土地所有权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耕作积极性。比如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占用农民耕地,并未能给与足够的赔偿,这也在一定程度成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8、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低,技术含量总体比较低,缺乏竞争力。我国农村人口多、比重大,是典型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式经济。仅有的可耕地不可能完全吸收农村劳动力。然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乡镇企业一般是面向农村生产初级工业制品。由于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乡镇企业的生产效率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并不稳定,刺激农村经济效力不强。

9、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我国无非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农村工业,有上边分析,农村工业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有限。另外就是通过进城打工。由于农民身上所蕴含的人力资本不高造成农民进城打工的就业渠道非常有限。其次,我国城乡户籍制度对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有一定限制。再则,随着我国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资本深化的局面,资本对劳动力产生了替代。

二、中国农业存在问题。

1、农业的生产技术没有大的改进,整个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的水平很低,2/3耕地靠畜力、人力耕种,1/2耕地靠自然灌溉,大部分处于以人力、畜力和自然力为主要动力,手工工具占主导的落后状态;尽管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就业量的72%,农业劳动者人数3倍于工业,但农业技术人员总数不及工业的1/6,农业技术人员奇缺,以致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很低,与一些发达国家的转化率已达70%80%相比,我国的转化率仅有30%40%

2、农产品结构不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城乡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从反映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的恩格尔系数来看,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56.7%下降到目前的41.9%,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为52.6%[3],意味着城乡居民有更多的钱用于满足温饱之后的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并对农产品消费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不能不考虑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3、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仅包括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还包括土地、资金、农资、企业家、劳动力等要素结构的调整,甚至产权结构的调整。通过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和产权流动,以及城乡之间在要素市场的竞争,将更好地激活涉农要素市场和产权市场,带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4、中国农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的特征,总体竞争力不断下降。2007,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比重,种植业占5014%、林业占318%、牧业占33%、渔业占911%。与1978年相比,种植业减少了2916个百分点,林业、牧业、渔业则分别增长01218715个百分点。

5、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粮食收益存在下滑趋势,而生产成本逐年增加,农民种粮积极性整体不高。主要农产品收入明显增长,对收入增长的贡献主要来自于价格上涨多数农产品纯收益都有较大增长,但粮食收益依然是最低的多数农产品成本增长速度快于收入增长速度,粮食收益率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种子、化肥、机械作业、土地、劳动等成本增加是农产品成本上升的主要推动力量

6、农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低。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农田作业仍以手工劳动和畜力耕作为主,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3%,机播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7% ,机收面积仅占收获面积的14%

7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低。据科技部统计,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只有35%,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发达国家这两项指标均高达60%80%

8资源利用效率低,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水平的4214%,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将日益突出。以水资源为例,我国对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不到10%,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不到40%,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发达国家则高达70%80%这种高耗低产的农业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农业经济规模效益低截至20001031,全国耕地面积为19124亿亩,截至2006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8127亿亩,2000年减少近1亿亩,人均仅有1139,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户均耕地规模为713亩。

三、推进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对策及建议。

为了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对结构调整的指导,形成农产品的产业带。为了推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农业部制定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规划突出了三个理念:一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即在最适宜的地方,生产最适宜的产品。规划选择了11种资源优势明显、生产条件较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农产品,确定了这11类产品的优势生产区域,提出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二是坚持产业整体开发。以产品为纽带,推动产业发展,将生产、加工、流通有机地结合起来,围绕产品构建产业,通过产业提升效益。三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了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各地坚持按照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一方面大力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和加工水平,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检验和监督体系。各级农业部门在农业部确定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基础上,制定了本地区的建设规划。目前,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已现雏形。

2改进调控手段,加强农业引导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为了加强对结构调整的支撑,国家从农业基础设施、品种改良、植物保护、动物防疫、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农产品市场等多个方面增加了对农业的投资,实施了一系列直接服务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建设项目。通过投资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强化了结构调整的支撑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结构调整的实施。与此同时,国家还通过补贴等形式,鼓励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例如,为了鼓励东北地区发展高油大豆,国家从2002年起建立专项资金对农民实行良种补贴,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不仅促进了高油大豆的大面积推广,而且直接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目前,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水稻、小麦和玉米品种及奶牛冻精。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建立专项资金对优势农产品生产进行补贴。

3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市场和质量标准及检验检测体系。农业信息体系方面,通过开发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信息服务网络,逐步拓宽信息采集面和服务范围,做好农产品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工作,为基层、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系统的信息服务,引导他们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农产品市场体系方面,主要是加强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规范交易秩序,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在蔬菜、水果、花卉、畜产品、水产品主产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大型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大力扶持农村个体运销大户,培育民间运销组织,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帮助农户进入市场。积极推行直供直销、统一配送和连锁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交易会、洽谈会和发布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产品促销活动。加强对订单农业的引导和服务工作,推动订单农业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方面,主要是制定和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实行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重点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分级、农药、兽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的卫生安全标准,以及农产品包装、储运、标识标准的制定工作。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方面,主要是完善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安全的检测体系,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业的发展,确保食用农产品安全。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行为,积极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促进农业生产逐步走上标准化轨道。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开展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建立了一批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和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

4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调整农业科研的方向和重点,在重视提高产量的同时,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益。以培育优质、高产、专用和适销对路的动植物新品种为重点,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实现农业良种产业化;以生物工程、信息技术为重点,加快转基因动植物品种、生物制品、农业信息产业等领域的技术攻关,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以节水灌溉技术、农业环境治理技术及农业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为重点,加强对农业产后加工、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引进国外品种资源、育种材料和先进技术,不断加大技术储备和二次创新。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重点推广了一批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提高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专业技术培训班、职业高中、远程教育、函授和农民夜校等形式,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做好农村科技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多种所有制的市场主体进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域,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

5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发展高层次、综合性、系列化的服务组织和服务项目。要促进其朝一体化方向发展,使农村经济各业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从技术改造、税收、信贷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各级农业部门从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鼓励企业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民的带动力。

6引导企业进入农业,利用经济合同组织农业生产、衔接产销,为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农民既无资金,又无技术,也缺乏把握市场的能力,依靠农民难以完成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历史使命,要改造传统农业需要从外部寻求力量。现代农业需要规模化、集约化和商业化经营和运作,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7、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弥补农村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环节;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8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统筹制定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规划,支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等扶持政策,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充分运用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9、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国家坚持科教兴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着力提高调整的质量和效益加大农业对外开放程度制定和完善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构建高新技术与农业经济结合的新机制。

10要积极培育生产要素 市场在劳务市场上,要建立劳务服务组织。发布劳力需求信息,组织劳务输出,有计划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二、三产业,减少农村劳力的盲目流动,并积极完善农产品市场

四、结束语

总之,农业是国家人民的基础,政府在政策上,不仅要继续保护和支持主导产业发挥优势,还要注重指导农户积极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对那些目前尚未形成经营规模但有明显开发优势的潜在产业,要进行重点培育。政府应主动调整我国农业产业保护政策,实施工业反哺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此外,在人口控制政策、劳动力转移政策、农产品深加工政策、土地政策、科技政策、品牌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同时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b903e73f46527d3240ce086.html

《中国农业结构现状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