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理论在其诗作中的体现

发布时间:2019-08-19 13:36: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析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理论在其诗作中的体现
作者:陈鑫
来源:《活力》2012年第08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创作理论;体现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以元和九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作大多抒发自己兼济天下的抱负,后期诗作表现出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综观其所作诗作,不难看出,白居易前后期诗风迥异,但都是受明确的诗歌理论的指导。本文就从他的诗歌创作理论包括的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文艺的社会作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探讨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理论在前后期不同诗风的诗作中的体现。

        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反映现实

        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上,他认为文艺作品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写出了离乱失故乡,骨肉多分散马瘦衣裳破,别家来二年。忆归复愁狂,归无一囊钱。”“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的南北奔走,愁于衣食的早期状态 。这些诗句蕴藏诗人无限辛酸,也表现着诗人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深切感受。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著名论断。这指社会现实,这指社会生活,这句话是说:文章歌诗应为政治时事而作,也就是说:诗歌应该负起救济人病,裨补时缺,实现兼济之志的任务,这与白居易前期诗风是一致的。在前期,他刚从民间登上政治舞台,政治热情很高,有翎必规,有违必谏。屡次上书,为民请命,指陈时政,奋不顾身地实现他的兼济之志。元和二年,因宪宗喜欢他的诗,授官翰林学士;同年四月,任左拾遗,这段经历使他感到了改革现实的希望和为民请命的可能,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写了《秦中吟》、《新乐府》和许多反映社会生活的讽喻诗。如《重赋》揭露羡余制度给农民带来的痛苦;《轻肥》痛骂那些吃的脑满肠肥的达官显贵,不顾江南奇旱。还有《议婚》、《伤友》、《不致仕》、《立碑》、《歌舞》、《五弦》,都是贴近社会生活,针砭时弊之作,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以达到诗歌为实现仁政服务的目的,使上之诚明,何忧乎不下达;下之利病,何患乎不上知,实现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境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bd3f5c7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d.html

《浅析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理论在其诗作中的体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