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课件问题答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清代诗人张维屏曾作过这样一首诗:“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这曲琵琶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以至让诗人发出如此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书:题目,作者)。
二、识其文
品鉴音乐魅力、领悟深沉感情都需要我们细细体味,让我们这节课通过“识其文、品其声、悟其情”这三步,一起去体味这首诗的韵味。下面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朗读一遍全诗,注意三个要求:1、读准字音2、把不理解的词义画出来3把握文章内容。(学生读、划)
(一)读完文章,同学们有不理解的字音和词义吗?下面请小组成员互相解决不明白的字音、词义,互相解答。再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共同解答。同学们如果没有疑问,老师就得考考大家了。【字音】(单读、纠正、齐读)
湓浦口贾人霓裳虾蟆转徙钿头呕哑嘲哳【释义】(两位学生解释)左迁:使快弹数曲:
梦啼妆泪红阑干:秋月春风等闲度:
(二)通完文意之后,我想问问大家,这首诗歌讲了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在清冷的浔阳秋夜,诗人江头送客,忽然听见琵琶声,继而移船相近,摆下酒宴,邀请琵琶女弹奏琵琶曲,曲声起伏变化似乎诉说出琵琶女的悲伤,曲罢琵琶女于是向诗人倾诉身世之苦,诗人联想起自己惨遭贬谪,感到同病相怜,其重新填词再作《琵琶行》,琵琶女再次弹奏,诗人重闻琵琶青衫湿。(三)你对这个故事最初的感受是怎样的?(凄凉的、悲凉的)那你觉得是什么触动了诗人心中的悲伤呢?(琵琶声)
那么诗人是怎样通过琵琶声传达心中悲伤的呢?让我们再读诗歌,品鉴音乐魅力。
三、品其声
正所谓声音无形、摹声最难,而本诗的音乐描写历来被无数文人墨客赞叹,清人方扶南更把它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这一曲琵琶为何如此动人?诗人是怎样“摹写声音”的呢?请同学们找出最有特色的音乐描写来鉴赏,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注意鉴赏的一般环节:内容+手法+效果。(小组讨论)展示:(请同学们勇敢地站起来,表达你的看法。最先起来说的你的见解肯定是最独到的。)(诵读评价:语速、语调、感情)1、比喻

A、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C、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D、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E、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正当乐曲激昂高亢之时,四弦齐鸣,收拨一画,干脆有利,戛然而止,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余音绕梁之感)2、叠词: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增强韵律感和音乐美)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1)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四弦一声如裂帛。(如前分析)2)侧面烘托:
A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景物描写,听者听得入迷了,琵琶曲已结束,而听众仍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影着的一轮明月和袅袅的琵琶声)B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4、曲中带情
A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古人云:奏乐以生悲为善音。千变万化的琵琶声让我们仿佛感受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悲伤,原来琵琶声是如此的动人!)B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声音的停止不是情感的静止,正因为如此,“此时无声胜有声”才成为千古佳句。在千百年流传中,此句成为名言,不但是诗,而且是哲理的胜利。停顿之所以有力,是因为它和前面音响形成了强烈反差。)
(边分析边进行个别句子的诵读,注意语音、语调、语速、感情,最后请一位同学读第二段,读出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琵琶女的悲怆)
通过分析本诗的音乐描写,我们看看学会了哪些鉴赏音乐诗歌的方法:学法建模——如何鉴赏诗歌音乐魅力:1)运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
2)巧用拟声词和叠词,增强韵律感和音乐美;3)正面描摹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化抽象为具体;4)以声传情,音文相融。
四、四、悟其情
弹者投入,听者入情,同学们从琵琶声中听出了琵琶女的哀愁,满座亦皆掩泣,为何偏偏江州司马青衫湿呢?下面让我们三读诗歌,领悟诗人深沉感情,体味司马青衫之泪为谁而流?
(同桌或三个人作短暂交流后,表达看法)明确:(引导学生用文中原句回答)1为琵琶女而流:为其苦楚的身世。
当年: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而今: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个别读)
总结: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2、为诗人自己而流:为其惨遭贬谪的不幸遭遇。
当年:身居京官,诗酒流连,丝竹不绝,其乐融融;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个别读)
(下面我们有请全班女同学齐读第三段,读出琵琶女的沦落之怨;有请全班男同学齐读第四、五、段,读出诗人的迁谪之恨)
正如学者林非在《话说知音》中所说:“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停歇。”司马青衫之泪,流出了琵琶女的沦落之怨,洒下了诗人的迁谪之恨,更倾泻出对不公命运的控诉。于是,诗人集万千悲怨于一身,发出了千古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齐读、板书)。下面让我们再次诵读全诗,体味诗人的深沉感情,闻其声,悟其情。(教师读第一段、分别请三位同学读二、三、四段,最后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全文
正如白居易自己所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切乎声。”意思是能感动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更早的,没有比声音更近的。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夜晚,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琵琶声将诗人与琵琶女的飘零苦、沦落怨化作相知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千古一叹道出了天下人对苦难生活中渴望共鸣的情感体验。琵琶女是不幸的,她饱受生活的磨难,然而她又是幸运的,因为一曲琵琶邂逅了诗人,我想作者也是如此吧,重闻无语皆掩泣,更有青衫泪千行。诗人那滚烫的泪水淋湿了一袭青衫,也沾湿了历史的脸庞。
最后让我们齐读刚上课时老师引用的这首诗,体味这曲琵琶留给我们的袅袅余音。
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

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

《琵琶行并序》答案
第一课时:
一.湓浦pénpǔ)铮铮zhēng)悯然(mǐn)贾人(gǔ..转徙xǐ)tián迁谪zhé浔阳xúndí管弦xianniǎn霓裳nícháng衣裳chángcáo六幺yāo..幽咽yè)西舫fǎng)红绡(xiāo)呕哑(ōuyā)嘲哳zhāozhā....头(diàn)银篦bì)虾蟆陵(háma)春江花朝zhāo..二.重点词语
1.左迁:贬官。2.色:容貌委身:托身。嫁的意思。贾人:商人3.命酒:叫(手下人)摆酒。命,叫;酒,名词作动词。快:畅快4.出官:(京官)外调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斯:这是:这
5.因:于是;为:创作。6.凡:总共言:字命:命名,取名。
7.暗:悄悄8.思:悲,伤9..信手:随手续续:连续10.间关:形容鸟声婉转11.乍:突然迸:溅射铁骑:带甲的骑12.整顿:整理
13.每:常14.等闲:随随便便15.颜色故;容貌衰老16.老大:年纪大了17.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18.暂:忽然,一下子19.更:再20.良久:很久却坐:退回(原处)坐下转:更,越三.一词多义
言:感斯人言。(话,名词。)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命:遂命酒。(叫,吩咐,命令,动词。)命曰《琵琶行》。(取名,动词。)是: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指示代词。自言本是京城女。(是,动词。为:因为长句。(写,做,动词。初为《霓裳》《六幺》(弹奏,动词。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
语: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暂:凝绝不通歌暂歇。(短暂,副词。)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顿时,忽然,副词)
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四.古今异义
1.因为长句古义:因,因此;为,作;今义:表原因连词。向前声古义:刚才;今义: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3.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年龄大;今义:兄弟排序第一。颜色故古义:指面貌、容貌;今义:色彩。
5.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第二年
阑干古义:纵横散乱、参差错杂今义:用竹、石、金属专制成的拦挡物突出刀枪鸣、古义:突然出现今义:超出一般,冲出
8.整顿衣裳起敛容古义:整理,理一理今义: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探究案
(一)明确: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二)整理文章结构
1.初步了解故事梗概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2.整理文章结构⒈)江头送客闻琵琶⒉)江上聆听琵琶曲⒊)歌女倾诉身世苦⒋)同病相怜伤迁谪⒌)重闻琵琶青衫湿
3.诗歌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有什么共同点?(用课文原话作答)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诵读并分析①段
思考:诗的开篇关于秋天月夜送别情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②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③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
诗一开始用景物烘托环境气氛,红枫、芦花,秋意萧索,使人油然而生悲凉;加上正是送客离别之际,越发让人伤怀;更何况送客连助酒的音乐都找不到,扫兴到了极点。白的月光孤照茫茫江水,诗人一开始就把萧索悲凉的氛围渲染得非常强烈,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四)诵读并分析②段

思考: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明确:①为了突出音乐效果。“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大段的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是画龙点睛之笔。
②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五)诵读并分析③-④段
1: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为什么要着力刻画这一形象?
明确:琵琶女年轻时曾是京城名噪一时的歌女,色艺双绝,生活充满了欢乐。待到年老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过着凄惨的生活。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恨。
2:诗人为何认为自己和琵琶女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明确:1.都来自京都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
2.皆有出色才华名满京都的艺人
华横溢的诗人
3.如今都落泊失意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所以诗人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共鸣。(六)诵读并分析⑤段
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色?
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前者是明线,后者为暗线。两条线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谪情离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对主题的形象阐释,是诗人同情琵琶女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小结: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

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训练案:
一、1状语后置句在江湖上辗转奔波。2)省略句(我)去湓浦口为朋友送行。3被动句这天晚上才体会到被贬谪的意味。二、C第二课时: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四弦一声如裂帛。(如前分析)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凄凄不似向前声……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4.曲中带情:
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意。
琵琶女以情演曲说尽心中无限事。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5.小结:
描写特色: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训练案拓展阅读
1.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2.“浮云”两句写道:天朗气请,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他们漂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以捉摸,却又逗人情思。这两句给人的高远阔大,婉转悠扬之境界。
附简析:听颖师弹琴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耳鬓厮磨,窃窃私语)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由刚转柔起伏回荡,如浮云柳絮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以上是正面描写,多用比喻,且带感情。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难怪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湿衣”句与《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c1fd91012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76.html

《《琵琶行》课件问题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