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渊明饮酒诗

发布时间:2012-06-14 10:21: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析陶渊明饮酒诗
——陶渊明饮酒诗研究
宋丹丹

[内容摘要]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人,尤其是他的《饮酒》诗二十首,集中表现了诗人对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这些诗有的以“醉人”的语态指责是非颠倒,黑暗腐朽的上流社会;有的以辛辣的笔触讽刺争权夺利,平庸昏聩的上层统治;有的表现诗人退居官场后怡然自得的心情;有的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醉翁之意不在酒”,通过饮酒的表面现象,我们可以体悟到其饮酒诗中所蕴涵的诗人的真情实感,我们可以体悟到诗人追求自然和本真,不屈从流俗,刚正不阿的人生态度。陶渊明其人其诗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关键词]

陶渊明    饮酒诗    自然    本真    刚正不阿

目录

 

一、 陶渊明饮酒诗的时代背景

二、陶渊明与酒的不解之缘

三、陶渊明饮酒诗的内容

1 揭露社会黑暗的诗

2 总结自己“仕” “隐”经历的诗

3 表明自己不屈从流俗,拒绝再仕的诗

4 藉酒表现“自然之趣”的诗

5 表明自己傲视世俗,不愿同流合污的诗

6 思考人生、名利的诗

总结全文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陶渊明人品高洁,文学成就卓越,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与屈原、李白、杜甫齐名的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文豪对陶渊明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他们仰慕其人,推崇其诗。如李白写有“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 1]的诗句,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也有“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2]的诗句。白居易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3]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宋元时期,陶渊明仍然是人们喜爱与崇敬的诗人。许多文豪都对陶渊明作过评论,其中以苏轼对陶渊明评价最高。苏轼《与苏辙书》中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4 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陶渊明的许多代表作品,如《归去来兮辞》,《五先生传》,《饮酒诗二十首》等,或抒发对酒的眷恋,或酒后有感而作。陶渊明恋酒的故事脍炙人口,千古传颂。陶渊明的饮酒诗写得意境优美,含蓄深隧。文如其人,陶渊明高尚的人品,正如它的不朽诗篇一样,因为酒而大放异彩。本文拟通过对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的分析,探求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及陶渊明对酒的眷恋,表现陶渊明一生的高尚气节及文学创作的伟大成就。

一、   陶渊明饮酒诗的时代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大诗人。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土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前期的重臣,他的祖父陶茂和父亲陶逸,也都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至陶渊明时家道中落,家境贫寒。但他从小喜欢读书,也很有匡时济国的志向。在陶渊明29岁时,为了摆脱生活困境,他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在本州做了个江州祭酒。但没做多久,因受不了公务的束缚和烦恼,就辞职不干了。此后的13年间,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个性清高,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每次出仕的时间都不长。41岁那年,任彭泽令仅81天,适逢郡督邮来县视察,县吏叫他束带相迎,他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家,安身立命于田园,开始了他一往不回的田园生活。此后再也没有涉足过官场,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享年63岁。
    陶渊明在挂冠甫始,就在《归去来兮辞》中想象了田园生活的自由美好。退隐田园后,他心情愉快,夙愿得酬,寄情山水,其欣喜溢于言表。他躬耕垄亩,身自稼穑,“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虽然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但心情舒畅,内心充实。他和淳朴的农民相往来,闲暇则饮酒赋诗,登山临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然而好景不长,接二连三的天灾人祸使他一家老小常常陷入饥寒交迫之中,归隐田园可以避免为官时的烦恼,却排除不了饥寒交迫的苦难。以他的声望和才学,重新出仕,完全可以得到一官半职,那样就再也不用为衣食发愁了,物质生活的困乏就可立即结束。但他固守穷节,安贫乐道,决意不愿再为“口腹自役”而放弃归隐躬耕的生活。在《饮酒》诗第九首中陶渊明写道:“纡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经济地位的变化,使他与贫苦劳动人民靠近,能够真实地传达出他们的心声。晚年的陶渊明不仅对污浊的官场感到厌恶,而且对整个社会现实极为不满。由于他能较清醒地认识现实,故能在他的诗文中给以一定的揭露,尤其是他的《饮酒诗二十首》。

二、陶渊明与酒的不解之缘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自古文人的饮酒之风,胜于其它阶层,可能与当时人们的人格受压抑有关。生产力的落后、物质生活的匮乏,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十分匮乏。加之专制政治的肆虐,文人,特别是象陶渊明这样追求真、朴、淳、自然的文人常常为人格压抑而痛苦。也许是因为贫困,也许是为了家族利益,也许是迫于舆论压力,他先后四次出仕。在他的《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樊笼”,将身处其中的自己比喻成“羁鸟”“池鱼”,可见出仕的那些日子,对他来说有多么痛苦,那完全是一种违背陶渊明心意的生活,李白放言“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渴望自由、平等,概莫能外。求自由不得,怎么办呢?于是,陶渊明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把酒当作解愁的工具,在酒中求得精神的麻醉,以缓解内心的痛苦。
陶渊明的一生与酒有不解之缘,酒是他生活的需求,酒是他生活的留恋。陶渊明在《五先生传》中说他自己“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5]他任彭泽令时,“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6]辞官之后,友人颜延之见他生活窘迫,曾赠两万钱给他过生活,他也通通拿去买酒。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从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官场辞职归隐,过自己梦寐以求的隐居耕读生活时,他总算得到了自由和真正的快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隐之后陶渊明的生活简单、淳朴又富于情趣。“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在隐居生活中体悟到了人生、自然、宇宙的真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他能不欢喜地持杯畅饮吗?今存陶诗一百二十四首,据统计,内容有涉于酒者达五十五首,占到陶诗总数将近一半的分量,而且许多名句都与饮酒有关。陶渊明专门写有《饮酒》组诗二十首,为其“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7]而成,内容丰富,反映了陶渊明许多方面的思想感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陶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8]所谓“寄酒为迹”,即借诗酒寄意遣怀,抗衡洪世,求得自身人格的清高与自为。酒与陶渊明的关系,已成为一种典范性的诗酒文化型态。
由此可见,饮酒对于陶渊明的人生及其文学创作都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陶渊明饮酒诗,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陶渊明的独特个性。

三、陶渊明饮酒诗的内容
   

酒后吐真言,我们应该透过饮酒的表面现象来分析饮酒诗所蕴涵的诗人的

真情实感。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浅析一下陶渊明的饮酒诗。
1 揭露社会黑暗腐朽的诗
魏晋六朝四百年间,是社会最黑暗,政治最混乱的时代。在陶渊明生活的60余年间,时代动荡不已,战乱此伏彼起,尤其是他的家乡江州,由于地处荆州与扬州之间,一直是军事必争之地,遭受战乱的影响尤甚。陶渊明是一个关心国家政治命运,同情百姓疾苦的人,社会的动荡不安、黑暗腐败让他心中充满了愤慨;统治者争权夺利而互相残杀,人民遭受非人的苦难,让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对于这种混乱的局面,他又是无法扭转乾坤的,因此他只有借酒以消愁,借酒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之情。如《饮酒》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这首诗通过“衰”“荣”的相互交替,“寒”“暑”往来更换来揭示一个普遍的历史规律: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这首诗写于晋宋易代的前夕,时值东晋王朝正处于即将灭亡的政治大乱中,社会处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结合这样的时代背景我们就可以明确的感受到诗人这番议论是针对晋宋易代而发的,只是由于惧怕政治祸害,诗人不便言明罢了,但是通过这首诗旁敲侧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再看《饮酒》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在这首诗中,作者并没有直刺当时虚伪欺骗每况日下的社会风气及当时黑暗的统治,而是通过伯夷、叔齐和荣启期的事例来抒发诗人对当时善恶不分的黑暗社会的愤怒指责。如此涉及到社会昏暗的诗,在陶渊明饮酒诗中还有不少,如第六首中的“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和第七首中的“众草没其姿”等。
作者一方面借饮酒来讽刺当朝昏暗的社会现实,抒发自己的愤慨,另一方面又在《饮酒》其二十中说“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把自己满腔不平假托是酒后醉言,大概是为了使自己摆脱政治迫害的漩涡吧。
2 总结自己“仕”“隐”经历的诗
    年青时的陶渊明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关心国家的政治前途,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他有着儒家积极出仕的精神,想着能有所作为。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的黑暗无道以及东晋时期任人唯亲的门阀制度,使得正直而又有理想的陶渊明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不得已才使他走上归隐的道路。陶渊明这种“仕”“隐”思想的矛盾,在《饮酒》诗中还有许多地方流露出来。如《饮酒》其十九中有“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的诗句,陶渊明承认自己“投耒去学仕”只因为“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养家谋生以免饥寒之苦,无疑是驱使他投耒学仕的直接动机。再如《饮酒》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作者感叹自己少年好六经,有济世之志,而世道艰险,淹留无成,因而才辞官归隐,安道守贫,隐居躬耕,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平凡的农村生活。另外《饮酒》其十四中“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以失群鸟依孤独松,比喻自己隐居守志,终身得所。《饮酒》其十中“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均是作者对自己“仕”“隐”经历的总结。
3 表明自己不屈从流俗,拒绝再仕的诗
南朝孔稚珪《北山移文》中的文人周颙表面好栖隐,实则借此以提高身份,贪求官爵和荣华富贵,是一假隐士。陶渊明与这类人有天壤之别,归家以后,他彻底和世俗官场断绝往来,做到心静、意真、志坚。如《饮酒》其九:
    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这首诗假托田父与自己的问答,来表明自己终身归隐的坚决态度,以答复那些好心劝他出仕的人。邻居田父提着酒壶来访,批评他与世不合的态度,并规劝他:破衣茅舍,是不足以为高栖之用的。整个社会都是那样一个风气,人心所向,你又何必过于认真,拒绝周旋于其中呢?陶渊明丝毫不为所动,他说重返仕途并不难,但是做这种违背自己本性的蠢事,不是太糊涂了吗?可见他的志向是坚定不移的,决不再走回头路。《饮酒》其五中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既远离尘嚣,那么处于众人集聚之境,也就如同偏僻清净之地了。诗人归隐后,思想上彻底远离官场,停止了和旧日仕友的一切来往,可见陶渊明拒绝再仕的态度是十分坚决的。在昏暗的社会政治中,要保持自己的高尚品德,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陶渊明看来,要做到不同流合污,为保持自洁的人格,就必须走归隐的道路。《饮酒》其十二中“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饮酒》其十五中“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也均是陶渊明为不同流合污而拒绝再仕的思想的流露。
4、藉酒表现“自然之趣”的诗
陶渊明他不像中朝名士那样占有山水以为生活点缀,也不像江左名士那样有距离地欣赏自然,而是把自己化入自然,成为其中的一员,心境与物境完全溶为一体。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他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的一切都生生不息,自乐自得地存在,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他没有用语言赞美自然,而自然的大美却从心里流溢出来。如《饮酒》其五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写作者隐居后的悠然自得的心情。只要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即使生活在人多马喧的环境之中,也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着悠然闲适的生活。诗人在人多马喧的自然生存状态中挥洒性情,体现了自然之趣。陶渊明热爱自然,他往往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之中,与自然万物共伍优游自在,无拘无束。又如《饮酒》其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诗人邀请故人饮酒,没有可以凭借的几案,却有席地而坐的惬意;没有悠扬悦耳的丝竹之声,有的却是风吹松叶的自然之音。围坐的是“赏我趣”的故人,面对的是自然之景,此情此景怎么不会另人陶醉呢?酒不醉人人自醉,既醉之后更是随意欢笑,举觞相酬,欢然自得。诗人也早已陶醉其中而“不觉知有我”,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到了自然之中。这首诗通篇理趣盎然,余味隽永,充满自然之趣。
5、表明自己傲视世俗,不愿同流合污的诗
    古人说,诗言志。在陶渊明的饮酒诗中,有一部分诗体现了诗人守正不阿,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如《饮酒》其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诗中的醉者指陶渊明自己,醒者指迷恋当官,热衷名利的士大夫。醉士与醒夫虽同居一处,但二人志趣完全不同,彼此之间毫无共同语言。“士”表面上醉了,实际上是清醒的,他对污浊的社会现实不满,不肯与它同流合污。而“夫”自谓头脑清醒,其实醉心于官场,既愚蠢糊涂而又渺小可怜。这首诗显然是虚构“常同止”的两客一醉一醒而针砭世人。在《饮酒》组诗中,还有一些通过植物意象来表现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的诗句。《饮酒》其七: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屈原《离骚》中说:“朝食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9]。因为菊为傲霜之品,所以食菊能修身自洁。饮此忘忧之酒,使感情不受拘羁,更加超凡脱俗。全诗充溢着一种自得之情,传达出诗人超然物外心处闲逸的神态。《饮酒》其八中有“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作者以孤松自喻, 几句话便把自己傲然挺立的青松形象勾画出来,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桀骜不驯,超凡脱俗的品格。 除此之外,表现诗人这种思想感情的还有《饮酒》第十七首“幽兰生庭前,含熏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在这里诗人又把自己比做馨香的幽兰,她与随波逐流的“萧艾”是迥然不同的,这就明确的表明了陶渊明的政治态度。还有《饮酒》第十六首,陶渊明说“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这里诗人坚定地表示了为了抱着“君子固穷”的节操,即便在生活中遭受多少饥寒之苦,也在所不辞。
6、思考人生、名利的诗
陶渊明在《五先生传》中说他“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可就算醉也是微有酒意的小醉,他从不大醉,他始终神志清醒,思维明晰,在饮酒时进行人生、道德、生与死,短暂与永恒的哲理思考,于酒盅前悟到了许多道理。《饮酒》其十一: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莸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
作者认为:名不足贵,身不足惜。“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饮酒》其一),花草树木的枯荣,人的生死,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造化之力而运转不息,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挡它,人也无一例外地要顺应它。又如《饮酒》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掣。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诗人感叹大道丧失已久,而世人却执恋于世俗中的浮名。陶渊明认为生后的浮名不如生前的一杯酒。这正如李白所说:“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10]结尾两句“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告诉我们:人在扰嚷的一生中,执守俗名是无法成事的,太过沉溺于名利之中,是毫无人生的价值可言的!
纵观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主要是借酒以抒怀,抒发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痛。“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酒。盖时方艰难,人各惧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而已”。[11]诗人把对政治生活中的感慨、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以《饮酒》这独特的方式做掩护,曲折隐晦地表达了出来。陶渊明生活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他的饮酒诗集中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生活的热爱和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并以此和污浊现实相对立,向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提出了抗议。从陶渊明的饮酒诗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少年般的纯真,与人和睦相处的仁爱精神,体会到无忧无愁的无我之境,以及田园般的安逸、超脱世俗的轻松感。在陶渊明的饮酒诗中,作者傲视世俗的诈伪,追求自然和本真,表现出不屈从流俗,刚正不阿的人生态度。“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12],远离了在政治上建功立业的强烈追求和怀才不遇的无限悲慨,于田园生活之中自得其乐,超越了世俗的功利计较,与天地自然泯为一体,怡然自得,陶渊明这种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中,其诗因此具有了平淡自然之美。
    陶渊明的人格高洁,襟怀超旷,感情真挚,其诗文既朴素又浑厚,既平淡又醇美,拜读其诗,如品美酒,诗外有酒气,诗内怡性情。松菊早已凋谢,靖节先生的高风亮节、妙文佳篇必将万世长存。

[参考文献]

1 童超、王玉凤.《中华历史名人——陶渊明》.新蕾出版社.19935
2、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
3、党圣元.《六朝悲音—— 魏晋南北朝诗歌卷》.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0
4、陈元龙、常新编著 .《古代诗词名句赏析》. 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3
5、陈振鹏、章培恒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7
注释
1]童超、王玉凤《中华历史名人——陶渊明》.新蕾出版社 .1992 10.95
2]童超、王玉凤 .《中华历史名人——陶渊明》. 新蕾出版社 .199210. 95
3]童超、王玉凤 .《中华历史名人——陶渊明》. 新蕾出版社 .199210 .95页)
4]罗宗强、陈洪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0.212
5]陈振鹏、章培恒主编 .《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7 .599  
6]罗宗强、陈洪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010. 208
7]萧家成 .《升华的魅力——中华民族酒文化》. 华龄出版社 . 20072 . 199
8]陈振鹏 章培恒主编 .《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7.746  
9]张崇琛、林家英、庆振轩、 赵建新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3.27
10]《古诗词名句鉴赏词典》编写组.《古诗词名句鉴赏词典》.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1.296  
11]萧家成.《升华的魅力——中华民族酒文化》.华龄出版社 .20072 . 199
12]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0.20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c88671eff00bed5b9f31d52.html

《浅析陶渊明饮酒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