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贾平凹散文

发布时间:2013-02-18 09:19: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贾平凹散文《秦腔》的艺术特色

李从俊

贾平凹的创作与陕西这片黄土地息息相关,他的很多作品都以此作为场景或背景,譬如:《治病救人》这部散文就是以陕西为背景,文中写到:"他常常被西安的病人请了来,每次都来我家,我没好酒,却拿来明前的茶,请上坐,就坐在佛祖旁的椅子。"<<古土罐>>这部作品是以西安为场景,如"我来自乡下,其貌亦丑,爱吃家常饭,爱穿随便衣,收藏也只是喜欢土罐。西安是古汉唐国都,出土的土罐多,土罐虽为文物,但多而价贱,国家政策允许,容易弄来,我就藏有近百件了。"②《<夏坚德作品集>序》也是以陕西为活动场景:"她一直在体委工作,有这个方便。九七年的元月,一天她来了,咚咚地敲门,带给我一面陕西足球队队徽的小彩旗,上边有浪头。陕西人总爱以'西北狼'自诩,我便喜欢了这个图案。"③由于作者居住在陕西这片黄土地上,吸收了陕西的民间和官方的传统文化,加上他对生活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生活体验,常能将秦川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表达和充分而透彻。《秦腔》便是这样的一篇散文佳作。

作者长期生活在秦川这片土地上,对秦腔这种特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剧无疑是熟悉的,它那"揪心裂肠"的唱腔,"烈性炸药"似的风格,可能大大地震撼过作者,作者从中找到了"秦腔"与八百里秦川之间的内在联系。

首先,作者给我们描给出一幅与"秦腔"共存的自然人文背景。如自然环境背景: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如痛苦妊娠的落日……人文背景:沉重的犁铧,山包一样的秦川公牛,牛肉泡馍,西风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有了这些自然和人文基础,这种粗犷、雄浑、豪放且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秦腔的产生也就合情合理了。

而作者看似在介绍"秦腔",实是在通过"秦腔"来表现秦川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

作者通过"秦腔"的编演描绘出了秦川人虽然生活条件不好,但却不改那祖上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和粗犷、豪放、洒脱的秉性。他们"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一生多么凄凉呀!他们虽然有"吃不完的粮食",但西风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膜却是他们"想像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生活",然而这种贫乏的物质生活并没有使秦川人沉沦,相反他们禀承了祖祖辈辈惯用的粗放、刚烈、艰忍的民族气质,他们大碗喝西风辣子酒,大碗地吞咽堆成脑袋般大小的牛肉泡膜。积极进取,苦中求生,苦中求乐。他们的精神享受主要来自"秦腔",他们以此来宣泄自己的劳累和心中集聚已久的"狂喜、激动、雄壮""他们大都不识字,但却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剧本,虽然那常常是之乎者也的字眼从那一圈胡子的嘴里吐出来十分别扭。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像的狂喜,激动,雄壮"

其次,这篇散文在表达方式上有着与一般散文不同的特点:

这篇散文采用了叙述为主的表达方式,但在叙述方式上又与一般散文有所不同。

传统的散文的叙述视点大多以自我为视点,通过叙述自我的经历,见闻,抒发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情感。如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④作者就以自我为视点,叙述了自己在百草园的见闻和在三味书屋的经历、感受,表现了自己对百草园美好生活的留恋以及对三味书屋那种枯燥无味生活的反感。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所叙写的就是作者夜晚独自荷塘边散步,看到月色下的满塘荷叶和荷花,内心感到一种特别的宁静。⑤这也是以自我为视点。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同样是以自我为视点,叙写了自己参观养蜂场时的见闻和感受,抒发自己对蜜蜂的赞扬,对蜜蜂精神的赞扬,以及自己要以蜜蜂为榜样奉献自己。像这几篇散文一样采用以自我为视点的叙述方式来写的散文比较普遍,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朱自清的《海行杂记》、《背影》、《择偶记》⑥等,贾平凹自己的散文《进山东》、《祭父》等⑦。

这篇散文的叙述视点与我们常见的散文不同,它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叙述的。作为一个旁观者,作者在文中没有个人的感受,也没有个人感情的抒发,而是完全站在局外,以一个观众的视角来审视一切,客观地来叙述,来评价。我们来看看文中的叙述,就会明白这一点:"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扶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橼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活脱脱的一群秦始黄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当他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膜,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 "秦腔与他们,要和'西风'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他们生命的五大要素。" "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一年十二个月,正月元宵日,二月龙抬头,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日过端午,六月六日晒丝绸,七月过半,八月中秋,九月初九十月一日,再是那腊月五豆,腊八,二十三……月月有节,三月一会,那戏必是上演的。戏台是全村人的共同事业,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集款,买上好的木石,请高强的工匠来修筑。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一演出,半下午人就找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锣鼓还在一声儿敲打,大幕只是不拉演员偶尔从幕边往下望望,下边就喊:开演呀,场子都满了!……"

贾平凹的《秦腔》这篇散文不仅在叙述方式上有其特别之处,而且在描写方法上也有其特色。

一般散文在描写方法上多用具体描绘的手法。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这样描写月色中的荷塘夜景的:"叶子中出水很高,像亭亭的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如贾平凹自己的散文《壁画》中就这样描写的:"这些宫女,古与今的区别仅在于服饰,但那丰腴圆润的脸盘,那毛根出肉的鬓发,那修长婀娜的体态,使我的感受到了真正的人的气息。""天呐,那第六位,简直是千古第一的美人呀,她头梳螺髻,肩披纱巾,长裙拖地,高足杯托得多好,不高不低,恰与婉转的身姿配合长目略低,似笑非笑,风韵卓绝,我该轻呼一声'六妹'!"

而这篇散文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粗线条勾勒出秦川特有的自然环境、秦川人的形象、唱秦腔的演员的表演以及看秦腔的观众的状态。而且描写得准确生动,富有神韵

白描这种描写手法是与具体描绘相对而言的,本来出自绘画,就是运用简单的粗线条去勾画出形象。在文学上,白描就是在《秦腔》一文的第二自然段就这样来描写秦川的自然环境的:"一扶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一处一处用木橼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还在这一段,作者又是这样描写秦人形象的:"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在第七自然段作者又是这样写演员们的表演的:"但不管男的女的,出来偏不面对观众,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肩头,一身戏哟是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双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第八自然段这样描写看戏人的:"最可贵的是那些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没有力气挤在台下,也没有好眼力看清寅员,却一溜一排地蹲在戏台两侧的墙要根,吸着草烟,慢慢将唱腔品赏。""那些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子,却占领了戏台周围所有的高空,杨树上,柳树上,一个枝杈一个人。"

这篇散文在语言上也着与众不同的特点:

一般散文在语言上都颇有讲究,追求语言的优美、含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语言就讲究了优美、含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而在本文中作者所运用的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膜""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被埋在黄土堆下""当老牛木犁疙瘩绳""我就痴呆了,猛然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主庙里一个跟头未翻起,窗外就哇地一声叫倒好,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这些无不体现了通俗化、口语化。

本文语言除了通俗化、口语化外,还体现出干净利落,简洁明快的特点。

一般散文在语言上都注重细腻的描绘,注重浓墨重彩的刻画。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作者对荷花的描写就是这样:"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但本文作者在语言运用上却力求干利落,简洁明快。如文中对秦川人的描写:"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长于下身。"写到秦腔在秦川的普及,"老一辈的能唱,小一辈的能唱,男的能唱,女的能唱;唱秦腔成了做人最体面的事,任何一个乡下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大凡有出息的,是个人才的,哪一个何曾未登过台,起码不能吼一阵乱弹呢!"

本文语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幽默、风趣。如:"活脱脱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对话如吵架一样,哭丧又一呼三叹""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一个说狗年快完了,你还叫啥哩?一个说:猪年还没到,你便拱开了!""它的艺术享受,是和拥挤而存在,是有力气而获得的。"……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体现了西北人特有的语言特点--雄浑有力度。

这篇散文充分运用了西北特有的一些语言方式尽显西北人的雄浑有力的特点。如:"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当他们在收获时节在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像的狂喜,激动,雄壮""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

文白相间也是这篇散文语言上的一个特点。如:"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秦腔也。"

第三、本文在表现手法上也存在着一些特色,让文章的主题表现更突出。

一方面,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运用了比较的手法把唱秦腔的人与一些特殊人物相比,突出秦川人对唱秦腔人的看重。"他们一生最崇敬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国家领导人,一是当地的秦腔名角。"

另一方面,作者运用环境的烘托作用,有力地表现了秦腔的特色:

作者首先运用自然环境的烘托作用来突出秦腔的粗犷、豪放的特点。如:"一扶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那晚霞烧起来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

其次,作者又运用了人文环境来烘托秦腔的粗犷雄浑和豪放。如:写秦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见长于下身。""背着沉重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秦腔和他们,要和'西风'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膜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不会是那些文豪们讲的,幼年不是祖母讲着动人的迷丽的童话,而是一字一块整背诵出剧本"

另外作者还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的方法来表现秦腔的特点。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秦腔的粗犷、雄浑、豪放的特点。如:"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有情有味的美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但不管男的女的,出来偏不面对观众,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豁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 "是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又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

作者在使用正面描写的同时也运用了侧面烘托来尽显秦腔对秦人生活的影响。如:" 一出戏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戏台是全村人共同的事业,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集款,买上好的木石,请高强的工匠来修筑。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这些都写出了秦腔在秦人心中的地位。又如:"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户头,一身的戏哟。""台下便叫:绝了,绝了!""如果是冬天,那风在刮着,像刀子一样,如果是夏天,人窝里热得如蒸笼一般,但只要不是大雪,冰雹,暴雨,台下的人是不肯撤场的。最可贵的是那些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没有力气挤在台,也没有好眼力看清演员,却一溜一排地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吸着草烟,慢慢将唱腔品赏。一声叫板便可以使他们坠入艺术之宫,'听了秦腔,肉酒不香'他们是体会得最深。""据说有一媒人将一女子引到台下,相亲台上一个男演员,事先夸口这男的如何俊样,如何能干,但戏演了过半,那男的还未出场,后来终于出来,是个国民党的伪兵,还持枪未走到中台,扮游击队长的演员挥枪一指,''地一声,闭了嘴,一场亲事自然了了。""据说还有一例,一个老头在脖子上架了孙子去看戏,孙子吵着要回家,老头好说好劝只是不忍半场而去,便破费买了半斤花生,他眼盯着台上,手在下边剥花生,然后一颗一颗扬手喂着,竟将一颗塞进孙孙鼻孔,吐不出,咽不下,口鼻出血,连夜送到医院动手术,花去了七十元钱。"这些无不写出看戏人对秦腔的入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c91b215a300a6c30d229f06.html

《浅谈贾平凹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