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必吃十大美食

发布时间:2014-08-12 19:01: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大刀面

大刀面,是中国传统面食,中国名小吃,流传于以面食为主食的河南陕西一带,因切面所使用的大刀得名。大刀面的类型有细面、宽面等,香软爽口,因古代曾作为寿面进贡朝廷,又称长寿面

大刀面又称长寿面,其名字的来源是因为切面的刀大得出奇,所以称为大刀面。大刀面起源于宋朝,发源于盛产小麦的兰考县,相传清朝乾隆皇帝过生日、慈禧太后祝寿,大刀面都曾作为长寿面进贡。2009年被开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大刀面所用面粉是特制精白面粉,做时用鸡蛋清和面,醒面72小时后,用两个擀面杖擀成面皮儿,然后用长1米、宽17厘米、重两公斤的大刀切出薄如纸、细如线、筋而不断的面条。煮出来的面清香、松软,光滑、爽口,广受人们的喜爱。

2.羊肉糊饽

 陕西省合阳县黑池镇的羊肉糊饽,据民间传说是在元代由蒙族传入而遗留下来的,以油水厚、味道美、价格低廉、经济实惠的特点被誉为关中四大名吃之一。过去曾有宁说一盘糊饽,不吃酒席一桌的俗谚,可见其受群众欢迎的程度。黑池羊肉糊饽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煮羊肉要用大茴、肉桂、荜拨、良姜、胡椒、茴香、表盐、草蔻、丁香等十大调料,还要掌握好火候。烙饼用烫面,加上青盐和碱水,揉匀,擀成一尺左右直径的圆形,然后上鏊烙到脆黄却无焦点为止。面饼虽薄却筋道,折叠起来,用利刀切成三寸左右长、宽窄均匀的细条,备用。吃时不能用大锅统煮,常用炒瓢或小铁锅分煮,每次一盘或两盘。用原汁羊汤煮好,加羊油辣子和葱花,盛入平盘,红艳艳、油汪汪、逗人食欲。合阳民间风俗,认为立春后万物复苏,吃羊内容易引起旧病复发,加之母着进入孕期,不宜宰杀,所以清汤羊肉和羊肉糊饽在立春之后便从市场上消失,待到家历六月后重新上市。此时羊肥汤美,正好大饱口福。现在市场发展,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味道鲜美的黑池羊肉糊饽。清末民初,地处南北交通要道的黑池镇有六七家羊肉糊饽店,以彭月儿老师傅传授的徒弟王有娃最为出名 。如今黒池高正民煳饽最为有名。

3.辣葫芦头

葫芦头,陕西西安汉族特色小吃。源于北宋街市食品中的煎白肠。因猪大肠油脂较厚,形状象葫芦,因此叫葫芦头。到了20世纪30年代,葫芦头已由肉类发展到包括海味类的众多品种,猪肉类葫芦头在用料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汤中增加了骨头和鸡,使汤味更加浓醇,质量提高,成为秋冬时节的风味小吃。

葫芦头历史悠久。最早为唐代京城美食,至今仍是西安城内有名的风味食品。早在唐代,京城长安(今西安市)有一种名叫煎白肠的食品出售,是用猪肠肚做的,食者寥寥无几。相传,祖籍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的唐代名医孙思邈(人们称为药王),他的医学造诣很高,有许多医学专著,并对饮食医疗很有研究,其中的《千金食治》就是他的食疗专著。一天,他在京都长安一家专卖猪杂碎的小店里偶吃煎白肠,端起碗刚吃几口,便觉得有一股骚腥味直冲鼻端,嘴里油腻腻的,很不是滋味,问及店主,才知是制作无方。孙思邈向店主说道:肠属金,金生水,故有降火、治消渴之功。肚属土,居中,为补中益气、养身之本。物虽好,但调制不当,也是枉然矣。于是,他从随身携带的药葫芦里取出西大香、上元桂、汉阴椒等芳香健胃且能解腥去腻之药物,连同药葫芦一起赠给店主。店主将这些香料药物放入锅中,果然香气四溢,其味大增。这家小店从此生意兴隆,门庭若市。店家不忘医圣指点之恩,将药葫芦悬挂门首,并将所卖煎白肠改名为葫芦头

4.油泼扯面

陕西扯面,又叫拉面拽面抻面、桢条面、香棍面等,据说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油泼面是在礼面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秦汉时代称之为汤饼,属于煮饼类中的一种;隋唐时代叫长命面,意为下入锅内久煮不断;宋元时代又改称为水滑面。据元代韩奕所著《易牙遗意》记载:水滑面:用十分白面揉搜成剂。一斤作十数块。放在水中,候其面性发得十分满足,逐块抽拽,下汤煮熟。抽拽得阔薄乃好。代朝廷大臣薛宝辰在其著作《素食说略》中记载更为详细:其以水和面,入盐、碱、清油揉匀,复以湿布,俟其融和,扯为细条。煮之,名为桢面。书中还指出:作法以陕西朝邑同州为最佳。关于桢条面的形状,书中说道:其薄等于韭菜,其细比于挂面,可以成三棱之形,可以成中空之形。”“其余如面片、面旗之类。同样一块面,能址抻成多种不同的形状,可见技术的精湛非同一般。
  现今扯面的制法基本承袭旧法,和面时用盐和碱面,以提高面团的筋韧性能,近10年来还有用拉面剂代替使用盐碱的。如今扯面的形状,有拉拽宽厚如腰带的大宽长面,俗称biangbiang;有细薄似韭叶的二宽面;有细如银针的龙须面;有粗继如筷子的箸头面;有三棱形似宝剑的剑刃面;有拽成短节的空心面

5.石子馍

 石子馍是陕西关中地区流行的风味食品。因其是将饼坯放在烧热了的石子上烙制成的,故而得名,又称砂子馍、饽饽、干馍。由于它历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活化石。石子馍历史非常悠久,石子馍具有明显的石器时代石烹遗风。


  据传:神农时,惊讶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这就说明,石子馍是由远古的燔黍演变而来的,经过了一个长久流传,不断改进的过程。 唐代叫做石鏊饼,并曾以此饼向皇帝进贡。到了清代,石子馍传入金陵,称为天然饼。石子馍是用烧热的石子作为炊具烙烫而制成的馍。它油酥咸香,经久耐放,因此很受人们的喜爱,就连就外宾吃后也大加赞赏.

6.荞面饸饹

饸饹,古代称之为"河漏"'元代农学家王祯《农书,荞麦》:"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成面或作汤饼。"韩城的羊肉餄餎不是作为汤饼(古时称汤面为汤饼),而是用一种特制的箔餄餎床子,将荞面压成细而长的圆状条面,捞入碗中,再泼入多味调料的羊肉汤,故称羊肉餄餎。如凉吃,放少许凉粉,再加入油辣、蒜泥、芥茉等调味,成为凉粉餄餎,食时不仅带有特异的香味,且对身体大有补益。李时珍《本草纲目》载:"乔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治浊滞、泄痢、腹痛、上气之疾。"因荞麦性寒,故韩城俗话说:"荞面凉冶沿,离不开三样好调和,油泼辣子、蒜、芥茉。"荞面热缩铝,原汤加调料,羊肉臊子辛辣椒。"
  饸饹多用荞麦面制成,荞麦在所有谷类中被称为最有营养的食物,富含淀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 P、维生素 B1 B2芦丁、镁、总黄酮等。而且荞麦中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比较固定的叫法是荞面饸饹网上还流传着乔面禾洛乔面活络荞面合络。

7.汉中热面皮

汉中面皮起源于秦汉时期,相传刘邦在汉中称王,命萧何修筑山河堰,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释,蒸成薄饼,切条凉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刘邦微服出访,进入百姓之家,好客的农民便以凉拌蒸饼丝条招待。刘邦边吃边称赞,问及名称,农民说不出来,刘邦听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说道:此乃蒸饼也。后来,人们改用重叠式竹笼,一次可蒸数张,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细条,筋丝柔韧,软而不断,恰像皮条,改名面皮

  说起面皮,汉中还流传着一个面皮知府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汉中人张某在河南汝阳当县官。有一年朝廷派钦差大臣到汝阳视察,张知县未备酒宴,只有家乡的面皮简单招待。钦差大人沿途吃喝,早觉胃口油腻,一尝面皮,喜之不尽。问起制作方法,张知县一一奉告。钦差回朝不久,张知县就提升为洛阳知府。人们一致猜定,很可能是一餐面皮讨得钦差心欢,美言上奏天子而升官爵。此事传回汉中,被老百姓戏称为面皮知府。但令人遗憾的是,北京人至今不会蒸面皮。可能是钦差大人把制作方法全忘了,即使想吃也做不出来。

8.biangbiang

biang biang 面是陕西关中民间传统风味面食,特指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通常手工拉成长宽厚的面条biangbiang面主要通过揉、抻、甩、扯等步骤制作,面宽而厚,犹如裤腰带,口感劲道,食用前加入各色臊子或油泼辣子,味辣而香。2014218,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养源斋设家宴款待连战伉俪。习近平为陕西老乡连战特别准备了陕西菜,泡馍、肉夹馍以及biangbiang面。

biangbiang面由上等面粉精制而成,是一种含有一定脂肪、B族维生素和钙、磷、铁的面食小吃。陕西民风民俗中的陕西十大怪之一 “面条宽的像裤带,指的就是这种特色面食。

关中民谣曰: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吃一老碗biangbiang面喜气洋洋,油泼辣子少了嘟嘟囔囔

9.蘸水面

 陕西有一种面叫做蘸水面,论根卖,一根一元,较宽的可达56厘米,长一米左右,食用时以大面盆盛之众人同用,有菠菜等同烹,谓之清清白白。每人有一蘸汁碗,调以蒜苗等及五味佐料,食之味美留香。

10.饺子宴

 饺子宴,是以饺子为主的宴席。
  饺子宴是北方人普遍喜欢吃的一种面食,馅有荤有素,佐以调料,食之味美。民间习俗在春节、元宵节和冬至吃饺子。饺子宴是西安饺子馆和德发长饺子馆在传统基础上发觉创新的一种著名风味宴种。现在的饺子宴有108个品种,分为宫廷宴、八珍宴、龙凤内宴、牡丹宴和百花宴等数十种宴席,可谓一饺一形,百味百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cc6ea426bd97f192379e92c.html

《陕西必吃十大美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