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西安的一座城

发布时间:2016-06-11 19:31: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怀念西安的一座城

醒来时,阳光已将只剩我孤身一人的寝室照耀的光亮十足,洗手间镜子中的自己露出了今天的第一次微笑。这张略显沧桑但依稚嫩的脸庞被定格在那面四四方方的框里,我好想看到了一年前的旧相识,但说起来也并不算是旧相识,毕竟我们从我分开过半秒钟。

没错,那是一年前的我,刚参加工作三个月,但却是一身西装革履。今日微信头像的那张照片就是当日的生活写照,那张照片是一个人在14号教室看资料时自拍的(或许不是14号教室,但我却清晰的记得那是我们每周定期过课的那间教室,原谅我已经离开快1年了,记忆也变得模糊了),如果将它放大的话还是可以看见右下角那清晰可见的手机套的,这点在刚发到QQ空间时就已经被张金朵发现了。

匆匆地洗漱过后,我特意换上了西装,再次来到镜前来了几张自拍,但效果确实差强人意,有一点物是人非的感觉。(人当然还是这个人,至于物吗?就是这一身西装了)

刚开始来到乌鲁木齐时,心中总会不自觉地想起在那座小城工作和生活时的点点滴滴,也许这种方式正是一人孤身离开家乡到5000里外的他乡的额外馈赠吧。特意地穿上西装,只是为了单纯的看一看自己的变化,如果说是为了更好地还念那座小城,回忆那段生活,给人的感觉难免有点像生命后期的张国荣,去年坐在我对面的张译文一直非常迷恋张国荣,记忆中好想她还有一次特意请假到西安去参加荣迷会,而我对于张国荣则是毫无兴趣的。

刚到阎良时,每天都会工作到很晚,基本上都是到晚上11点多将近12点,要是领导来督促工作进度的话会忙到一两点,而每天依然要坚持八点钟准时到校区。这样的生活持续了有一个月多,谈不上早出,但却必是晚归。

回想起来,那段时光应该是时至今日我过往生命中最为充实的日子了。以前在大学期间以为最充实的生活莫过于高三那一年,不过今天看来两者相比之下,还是那一个月显得最为充实,至于那一个月期间有没有放过假,我已经想不起来了,记得好像放过一次半天的假还是让我们回住处洗衣服。在这段日子里,大多数初到阎良刚刚走向职业生涯的同事都坚持了下来,但也不乏忘却初心或是觉得不值的人,而不到半年后,我也加入了离别者的行列,原因是忘却初心。

那一个月的生活充实的几乎让人窒息,然而却也难逃生活的本质定律——简单的排列组合,只不过在那一个月里这些AC的构成不再是数学意义上的数字或符号,而是随着当天气温变化而来的备课、过课与市场宣传。7月份的阎良虽然远比不上西安市里的热浪袭人,撒点然就熟出味儿了,但依然燥热难耐。白天大多时候,我们身处在水泥、沙子随处可见的校区里,屁股底下垫张A4纸,找一处尚算得上干净的地方,趴在窗台或是垒几摞瓷砖就开始认真的备课,或是大家一起跻身在校区最里面的那个小教室为了某位老师过课。等到晚饭过后,气温有所下降,我们便开启了企业文化中最大的亮点——疯狂模式(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做法非常反感,或许是因为最先接触的AUO文化所倡导的曼妙生活·靓丽创新给人的感觉已经先入为主了),以喊街的方式进行市场宣传,要考试,找XX,名校冲刺,就找XX,地址:胜利路新华书店北侧,联系电话:029-862602x7”这些话喊得比当年背诵古诗文还卖力,当然接踵而来的是每天晚上回到校区后的声嘶力竭。

不过这也算是一种生活,一种体验,并没有人以任何方式去胁迫你,你也随时可以选择退出。所有这些只是在你做出了某一个对生活的选择后,展开选项后随之而来的生活对你所呈现的内容而已。

而唯一支持我那时义无所顾地坚持下去的理由只有一个:过完这个夏天我的工作和生活将均匀地摊开,是因为每天只需上6个小时班的缘故。但后来的日子验证了我当初的这种想法是一种单纯的自我奢望。刚开始做老师你手中属于自我的东西很少,脑子里的东西比手中的还要少。虽然目所能及皆是资料,但真正存在你脑袋中的又只有几页呢?为此我们大多数人付出的代价都是熬夜到凌晨一两点,搜集资料做讲义。当然也有人不用这样辛苦,因为前辈们的辛苦早在几年前就已经付出了,现在到了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时候了,到了在自己亲手植下的树苗长成大树后遮阳纳凉的日子了。

现在也许他们再也不用那么辛苦了,也该到了收获自己辛勤劳作之后理所应得的果实的时候了。不过作为任何一位对学生负责的老师,我不赞成那样一劳永逸,最起码如果考点和理论知识没有发生变化的话,你至少也得搜集搜集最新的经典例题,我相信小伙伴们也不会是那种一劳永逸的人,毕竟作为曾经的教育人,至少到现在我还依然记得当时的信念:教育是良心活。也许正是在快到一劳永逸的时候,我却熬不过那段日子,最后不顾一切的愤然离开。

四月初刚到乌鲁木齐的时候,我与丁老师通过一次电话,问了问他和校区的近况。记得在当时我好想提到了如果国庆期间回西安的话,我会到阎良看望大家的。但实际上虽然我们国庆节期间放假21天,我也没回西安。这段日子的排列组合改成了读书、练字、写作与电视剧。

初见丁林周是在户县,那是在面试时,他是让在座领导最为感兴趣的一员,也是最有希望加入公司的一员。面试时只有他是一身西装革履(虽然和他在一起工作过将近半年,但我却很少见过他穿便装,几乎每时每刻都是正装着身,除了冬日里的那一件羽绒外套),而且已有了3年的教育工作经验。若是与之前的合作伙伴不存在意见分歧的话,他现在已经是当校长的人了。那时我们之间的共同点就是同为一位即将大学毕业的学生,不同点却是我只是简单地读完了大学,他是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工作了三年。也许正是因为工作带给他的变化吧,从外表看起来他是那种饱经沧桑成熟的一张脸,而我是那种略显稚嫩茫然的一张脸,即使在此之前的一年,我也曾带31位学生。我们是同一年出生的,因为经历不同,所以现状各异。

如果说传道授业解惑是他的兴趣与志向及事业所在,那么对于抽烟与喝酒来说,无疑是他根深蒂固的习惯了,这家伙差不多每天都要喝酒,基本上是每餐一瓶啤酒(除了在校区吃盒饭与早餐外)。到现在我只喝过两次白酒,第一次便是与他在大良路的毛家湘菜馆。

时至今日,我仍然不太清楚,是否就是那顿喝了白酒的午餐拉开了我离别的帷幕。我所记得的是,当时吃过饭后我完全没有醉意的感觉,只是在晚饭过后才发现脑袋有点晕晕的感觉,但这种感觉远不及在大学期间班里聚餐的那次强烈,那次我喝了六七瓶啤酒也只是感到头晕,但意识还是很清楚,自己一个人从后街那家饭馆安然无恙的回到了宿舍。为了确认我当天是否喝醉,我在临睡前还特意打电话给马晓云问了我当晚的状态,听到完全看不出喝醉的状态后才入睡。

也就是在当晚发生了一件甜蜜但却不幸福的事。也许在他人看来那只是一句玩笑话,不值一提,一次无心之过,但在我看来分量却是那么重。我会为了一句话纠缠了两个星期左右,直至思乱如麻,心灰意冷,近乎疯狂,到最后的撒手走人。

现在看来,就好像是某种病症在我的思想漩涡中扔了一块石头,随之而来给我的生活激荡起了一簇浪花。

提起阎良的大良路,那里对于一个十足的吃货来说,简直可以说是人生的极乐世界了。比起西安的西大街,苏州的平江路,那里可是一家餐馆连着一家,即是从外在看来不是吃饭的地方,但也一定是与吃有关的。

第一次在大良路吃饭就是和梁浩老师在那家毛家湘菜馆,今天我的名片夹中依然放着那家店的名片,提醒着自己若在到阎良,那里肯定还是要走一遭的。那天我对梁老师说过,要是我一直在阎良工作下去,肯定是要把大良路上的每一家店都要吃一遍的。

初到大良路,是在我们外出做市场宣传喊街的时候。那时我们举标牌、喊口号、发传单、做咨询,看着那些工薪阶层在夏夜的店外纳凉品尝美食,羡慕至极。而那时我一没时间,二工资在实习期间少得可怜,仅够维持当月生活。

每周难得的一次休假在周一,我们一般都会睡到十一点才起,然后外出买菜,丁林周一般给我打下手,我负责主厨,直到离开前的角色互换。简单的吃过午饭后,我俩就去在通往大良路上的那家生意萧条的桌球馆打球,基本上每次都是他赢。也就是在那段日子里我对桌球由喜爱变成了痴迷,为此在离开阎良后在高陵生活的那段日子,我几乎每天下班之后必到朋友的球馆去练球,这段时光持续了一个月多。我想现在我们要是在打几局的话,我未必会输给他。

当然除了大良路的各种菜馆、火锅、自助外,阎良的美食远不止于此。我最爱的还是那儿的老潼关肉夹馍,馍香而酥脆,肉肥而不腻,再配上青辣椒和咸菜,简直妙不可言。记不清有多少次晚饭我在无暇下楼吃饭时,都是让同事捎上来一分凉皮和一个肉夹馍代过的。因为学管老师的工作量远比其他专职老师要大,上晚班的话到晚饭点恰好又是学生来上晚自习的时间。

刚开始到阎良时,几乎每餐都在为吃什么发愁,虽然平平常常的小餐馆很多,但说实话饭做的好的没几家。而当时对于大路这样的地方,我们是消费不起的,即使消费得起,也不一定有时间。到后来自己做饭,才开始有所改变,从为三餐发愁到只为每天其中的一餐发愁。

小时候由于某种原因,我是非常讨厌下雨的,直到后来在大学语文课本上读过余光中的那篇《听听那冷雨》之后,对于雨也有了几分喜爱之情。从一开始的冒雨和张丹购置被褥,到好几次为校区举办各类活动采购物品,到后来的每隔一段时间晨起总会望见那昨夜雨的痕迹;从披着风衣骑着单车去360中学接马晓云,到一个方孤身站立在秋雨绵绵的西飞一中门口做市场宣传,甚至就连98日校区正式对外那天也毫不例外,雨也相伴相随。这一幕幕与雨有关的日子后来成为了我对阎良回忆中的美好画面。

还有太多的记忆来不及拾起,但愿在漫长的岁月中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2014721日晚上从凤凰广场出市场归来的途中趁兴而做的《戴氏阎良人》那首校歌,大家是否还在像以前那样唱起,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声音总是要提到最高,那盆死而复生的非洲茉莉现在长势怎样?办工桌上的富贵竹又拔出了几节?是否还记得我曾在那里为生活而作的《寻梦》,为可望而不可及的爱而作的《无题》?但是亲爱的你,一定要记得今天我所写的《怀念西安的一座城》。

如果有时间再到阎良,清晨起来到千广场去晨练,选一处安静的小店坐下享受早餐,去华润万家光转上一圈,回到十二区后到那家菜店买几样小菜与饺子皮,中午大家在一起包顿饺子,炒一次李总在中秋节做的那样的汁。午饭后和丁老师在打几场桌球,看着你们在一旁打扑克,到了晚上一起去大良路那家随便吃(店名)吃一次自助鱼火锅,然后再一起去看看那些在上晚自习的孩子,看看那其中是否有曾经熟悉的面孔,这该多好?

也曾到过上海、苏州、郑州,直到今天的乌鲁木齐,然而除此之外,没有一座城能留给我那么多的回忆,因为那里没有你们,曾经那些亲爱的戴氏家人。

时隔四年,除了一些必要的写作与几首意兴阑珊的诗歌外,我没有真正意义上写过自己的生活。也从没想过能为一座城倾注如此的思念之情,看来是想的太深了。

20151010日晚

乌鲁木齐头屯河区陕汽

浪瓴笔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e807f73d1f34693dbef3e4d.html

《怀念西安的一座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