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是几月几日阳历

发布时间:2020-06-20 01:28: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阳历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阳历  七夕节是阳历2017年08月28日,农历七月初七,星期一。

七夕节的由来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是七夕节,这一天,牛郎哥哥和织女姐姐相会,是古老相传的节日。《开元天宝遗事》载:“陈瓜果酒饭,以祀牛女二星。”“动清商之典,宴乐达旦,士民之家效之。”不过,七夕最核心的问题是解决个人终身大事。

  爱情是千古不衰的话题,带有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更有动人心弦的特殊魅力。反映在节日习俗中,西方有传统的“情人节”,中国有独具风采的“七夕节”。每逢“七夕”,民间姑娘和少妇有乞巧的风俗,又叫“乞巧节”。又因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者是女性,亦称“女儿节”或“少女节”。每当初秋晴朗的夜晚,人们坐在庭院纳凉时,仰望着深邃苍育中璀璨的繁星,常给孩子们讲起牛郎织女《天仙配》的故事,这个美丽的神话爱情故事,就是七夕节的来源。

  夏夜繁密星光组成一条白茫茫的星带横贯南北,我国古代把这条星带称为“天河”,在天文学里称之为“银河系”,在天河之西的星座中,有一颗发出青色光辉的明亮的星,这就是织女星;天河东部天鹰星座内,和织女星遥遥相对的一颗明星,放射着橙黄色的光芒,它就是牵牛星,民间称牛郎星。织女星旁四个小星组成平行四边形,象征着织女的织布梭子;牛郎星与它旁边的两颗小星构成一副担子,象征牛郎担着的两个孩子。牛郎配织女的神话故事就是从这几颗星而兴起的。

  牛郎的父母早逝,与哥嫂在一起生活,常受哥嫂的虐待。后来哥嫂分给他一头老牛,让他自立门户。这头老牛是金牛星变的,有一天,老牛突然能说话了,它告诉牛郎,织女和别的仙女要到银河里去洗澡,你趁仙女们洗澡的机会,把织女的衣服拿走,就可以得到织女做妻子。牛郎听了老牛的话,悄悄到银河岸边芦苇丛中躲起来,等待仙女们来临。

  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来到银河,脱下云霞般的锦绣衣裳,在清澈的河水里嬉戏沐浴。牛郎突然从芦苇丛中跑出来,从一堆仙女服装中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慌失措的仙女们纷纷上岸穿上自己的衣裳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穿的织女。牛郎要她答应做他的妻子才肯给她衣服,织女对这位莽撞而诚实的少年产生了好感,含羞答应了牛郎的求婚。

  他们婚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幸福美满,还生了一儿一女。但是,那头老牛不行了,临死前它叮呼牛郎:“我死后请把皮留下来,遇到急难时就把牛皮披上,它会帮助你的。”老牛死后,牛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将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原是玉皇大帝的女儿,王母娘娘的外甥女。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她和凡人牛郎成亲的事以后,勃然大怒,命令天神下界,把织女抓回来。天神下界恰好牛郎不在家,就把织女抓回到天上。牛郎回家不见织女,也不见银河,原来银河也被王母娘娘施法力搬到天上去了。牛郎和两个孩子放声痛哭,悲痛中突然想起老牛的叮泞,立即披上牛皮,用一担箩筐挑起两个孩子,一出门就身轻如云地飞起来,越飞越轻,越飞越快。他穿过团团云层,掠过群星,一霎间不知飘过了多少路程,银河已在眼前,织女也遥遥在望,孩子们招手喊妈妈,牛郎心中大喜。这时,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替向银河一划,清浅的银河立刻变成了万顷波涛,牛郎再也飞不过去了。从此,他们只能隔河相望,却无法在一起生活了。这条河就成了“天河”,织女气得把梭子一甩,梭子就成了梭子星;牛郎和织女也变成了牵牛星和织女星。牛郎因为挑着两个孩子,所以两边各有一颗小星。

  天长日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感情,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人们传说,每逢七月七日,空中很少见喜鹊,因为它们都到天河给牛郎织女搭桥去了。还有人说,这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在葡萄架下可以听见这对情侣的亲密絮语……这虽然只是一个民间神话,情节却十分动人。它反映了封建专制社会中青年男女对爱情自由的渴望,反映了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农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因此,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获得人们极大的同情。文人把它写入诗歌,说唱艺人把它编成话本,戏剧家把它搬到舞台,美术家把其中的情节绘成图画或雕塑。唐代人并不像汉魏时人们那样迷信,对神话传说只是当传说故事对待。杜甫在《牵牛织女》诗中就明确地写出: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河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神光意难候,此事终朦胧。”既然谁也未见过织女牛郎在一起,为什么人们要来拜星乞巧呢?杜甫诗中解释少女的心态说:“磋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防身动如律,竭力机杆中。虽无姑舅事,敢昧织作功。”原来是这些未嫁的少女,担心婚后的生活能力,所以不能不抓紧学习纺织针线女工,虽然尚没有姑舅之间的矛盾,也不敢不练习织作。再者“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妻恭。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婚姻佳期迟早都会来临,练好女工既是为了夫妻恩爱,生活美满,也合乎古代礼仪法度。这正是男耕女织小农家庭中女性的实际思想状况。

  《桂苑丛谈》关于唐代“七夕”乞巧还记载了一个历史上流传很广的“金针度人”的故事。传说唐肃宗时,郑代任润州刺史。

  郑代之兄名郑侃,其嫂张氏,生有一女名郑彩娘,端庄贤淑。她在七夕夜陈瓜果香案向织女乞巧。晚上梦见云雨蔽空,织女问采娘需要乞何福,采娘回答愿乞巧。织女送给她一枚寸余长的金针,缀在纸上,嘱咐她三日不告诉人便可得巧,不久还可变成男子。过了两日,她却告诉了母亲,母亲感到奇异,非要看一眼。

  结果一看变成了一张空纸,针迹犹在。后来,采娘死后又另托生,变成了男孩。这个故事虽然荒诞不经,但流传颇广。后来用“金针度人”比喻传授某种秘法绝技。

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一: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7月7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七夕节的习俗二: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节“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看过“七夕节是几月几日阳历”的还看了:

  1.2017七夕节是几月几日

  2.七夕节是几月几日

  3.七夕情人节是几月几日

  4.今年七夕节是几月几日

  5.几号是七夕情人节

  6.2017七夕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ea0b2d0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66.html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阳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