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荣在洛阳

发布时间:2019-08-22 22:39: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



顾荣在洛阳,曾经应人之邀(吃饭),觉得端送烤肉的人



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

脸上有想吃烤肉的神色,于是放下自己的炙给他吃 讥笑

脸上有想吃烤肉的神色,于是放下自己的炙给他吃。同坐的人讥笑他。



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哪有整天拿着烤肉而不知道它味道的呢?

顾荣说:“哪有整天拿着烤肉而不知道它味道的呢?”



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 常有一人

遭遇

后来(他)遇到动乱渡江时,每次遭遇危急(的情况),常常有一个人



左右相助。已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后来

在旁边帮助他。后来问他为什么帮助自己,竟然是接受烤肉的那人。

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



林逋隐居在杭州孤山,曾养两只仙鹤。放了它们就飞入云霄,



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



盘旋很久,又进到笼子里。林逋常常乘小船,游览西湖众寺。



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

开门邀请客人坐下

有客人到林逋的住所,就有一个童子出来,开门邀请客人坐下,



为开笼从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

于是

于是打开笼子放飞仙鹤。(过了)很久,林逋一定会划小船回家。



盖尝以鹤飞为验也。

大概

大概常常用仙鹤飞翔为凭证吧。

城之东,民家蓄一犬,甚羸。一夕,邻



城东边有个民家养了一条狗,十分瘦弱。一天晚上,邻居家



火卒发,延及民家。民正熟寝,犬连吠不觉。



突然起火,蔓延到了民家。那人正熟睡着,狗连叫了半天也没醒。



起曳其被,寝犹如故。复



(狗)起来拉居民的被子,可他还跟刚才一样睡着。(狗)又



踞床以口附民耳大嗥,民始惊。



蹲在床上用嘴贴着居民耳朵大叫,居民这才开始吃惊。



视烟已满室,急呼妻女出, 



(他)看见浓烟已经充满了屋子,急忙叫妻子女儿出来, 



室尽烬矣。

房间里(的东西)全部成了灰烬

房间里(的东西)全部成了灰烬。



民遂谓所亲曰:“吾家贫,犬食恒不饱,不谓 



居民于是对亲属们说:“我家穷,狗常常吃不饱食,不过 



今日能免我四人于难也。彼日厚享其人之食, 

那些天天享受着他人丰厚的食物, 

今天能让我们四人幸免于难。那些天天享受着他人丰厚的食物, 



而不顾其患难者,其视犬为和如耶?”

而不顾他们有患难的人,他们和这只狗相比,会怎么样呢?

而不顾他们有患难的人,他们和这只狗相比,会怎么样呢?”

杨生畜一犬,甚爱之。一日,生夜行,堕



杨生养了一条狗,十分爱护它。一天,杨生夜里走路,坠落



涸井中。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见

第二天早晨

到干涸的井里,狗叫了一整夜。第二天早晨,有行人经过,看见



犬对井号,怪之。往视,见井中有人

对这事感到奇怪

狗对着井里吠叫,对这事感到奇怪。过去一看,看到井里有个人



焉。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行人曰: 

在那儿,“于之”

在那。杨生说:“您要是救出我,(我)肯定丰厚报答。”行人说: 



“以此犬见与,便当出尔。”生曰  



“把这狗给我,(我)便一定救出你。”杨生说: 



“此犬尝屡次活我,不得见与,其余均可。” 

这犬曾经多次使我活命

“这狗曾经多次使我活命,不能给你,其它的都可以(给你)。” 



行人曰:“若不与我,便不出尔。”其时,犬引颈

如果不给我,便不让你出来

行人说:“如果不给我,便不让你出来。”这时,狗伸长脖子



下视井中。生知其意,遂应之。杨生出, 



往井中向下看。杨生知道它的意思,就答应了行人。杨生出来后, 



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后五天,犬夜走归杨生家。

束缚住 回头看

行人牵着狗离开了,狗不时回头。五天后,狗半夜跑回了杨生家。

外有枣林,雏 习飞其下。一日,猫蔽

幼小的动物 练习

窗外有枣林,雏雀在林子下面练习飞翔。一天,有只猫隐蔽



身林间,突出噬雀母。其雏四五,噪

突然冲出来咬住了母雀

在林间,突然冲出来咬住了母雀。它的小鸟有四五个,大叫着



而逐猫,每进益怒。猫奋攫之,不胜,反奔入室。

抓取

追逐猫,越来越愤怒。猫使劲抓它们,没成功,返回跑进了屋中。



雀母死,其雏绕室啁啾,飞入室者三。越数日,

过了

雀母死了,它的小鸟绕着屋子叫,多次飞进屋中。过了好多天,



犹望室而噪也。哀哉!猫一搏而夺四五雏之母,



仍然望着屋子大叫。可悲呀!猫一击夺走了四五个小麻雀的母亲,



人虽不及救之,未有不恻焉



人虽然不至于去救它,(但也)不会没有不为它们悲伤、



动于中者。而猫且眈眈然,唯恐

在内心震动 瞪大眼睛的样子

不在内心震动的人啊。而猫却瞪大眼睛的样子,唯恐



不尽其类焉。乌虖,何其性之忍耶!物与物

忍心

不将麻雀灭绝(一样)。唉,(它)为何这样忍心啊!动物与动物



相残,人且恶之;乃有凭权位,张以牙,

憎恶

相互残杀,人尚且憎恶它;这凭着权位,张牙舞爪,



残民以自肥者,何也?

自己获得好处

残害人民来让自己获得好处的人,又是谁呢?

黄生,乃李氏少时之友也。越十年,二人遇于途, 

经过

黄生是李氏年轻时的朋友。过了十年,两人在路上相遇, 



李氏延至其家,杀鸡作食。二鼓许,黄生腹痛汗大如珠。

左右

李氏请他到自己家,杀鸡作饭。二更左右,黄生肚子痛汗大如珠。



李氏夫妇恐甚,欲召医治之。黄生固止之, 

坚持

李氏夫妇很是惊恐,想要叫医生来治治他。黄生坚持阻止他, 



以为久疾复作,无妨。李不听,即去。时值

正遇上

认为是旧病复发,没事。李氏夫妇不听,立刻走了。那时正赶上 



暴雨,漫天乌黑,山道崎岖,路滑难行。逾半夜, 

超过

暴雨,漫天乌黑,山道崎岖,路滑难行。过了半夜, 



携医归。医灸之,少时即愈。



(李氏)带着医生回来了。医生为他针灸,不一会儿就好了。



黄生曰:“汝为吾苦矣!吾何以报?”李氏夫妇曰: 

我拿什么报答

黄生说:“你为我这样苦!我拿什么报答?”李氏夫妇说: 



“汝为我友,当悉心以待,何出是言?” 



“你是我的朋友,(我们)应当全心相待,怎么说出这样的话?” 



翌日天朗,黄生辞行。

第二天

第二天天色晴朗,黄生告辞而行。

季札将使于晋,持宝剑而行,过徐君。



季札出使晋国,带着宝剑出行,顺路拜访徐国国君。



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虽不说但脸上表情显示想要那把剑

徐国国君看到宝剑,虽不说但脸上表情显示想要那把剑。



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也,然其心许之矣。

没送给他 然而他心里已答应送给他了

季子因为有晋国的使命,没送给他,然而他心里已答应送给他了。



反,徐君已死矣,悔之, 



回来时,徐国国君已经死了,(季札)后悔当初没把宝剑送给他, 



于是解剑致嗣君。嗣君曰:“先君

送给

于是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国君。继位的国君说:“原来的国君



无命,孤不敢受。”季子乃至墓,以剑县



没有命令过,我可不敢接受。”季子便到墓地把剑悬挂在



徐君墓树而去。

离开

徐国国君的墓地旁的一棵树上走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解析:这四道题比较全面地表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命题采用主观题型。第1题考查对重点实词的理解,课文中对这四个词都作了注释,难度不大。



    答案:多;洗涤;长蔓(牵牵连连);更加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解析:第2题翻译两个句子,翻译时要对重点词语准确译出。翻译原则:""(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答案: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解析:第3题第①小题考查文章的理解,第②小题考查表现手法的掌握,第③小题考查行文的思路,领会文章构思的巧妙。



    答案:(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衬托莲花的高洁

   3)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4题是课内外结合的开放性题,就文章观点让考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解答时既要紧扣课文内容,又要联系现实生活。



    答案: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ec64e8ccc22bcd126ff0c2a.html

《顾荣在洛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