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答案

发布时间:2014-11-17 11:47: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状貌》思考题

名词:

1、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即指1840 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

2、宗法制

宗法制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简答:

1、简答文化的主要功能。

凝聚导向功能、规范培育功能、教育预防功能、约束惩治功能、激励助推功能、保障保护功能、协调服务功能、兼容整合功能

2、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
二、重和谐与统一
三、重实际、追求稳定
四、重理性与人文教养

论述:

1、试论文化结构的四种形态。

1、在人类的历史上,人们首先面对的无疑就是自然的限制与困境,为了克服自然这个敌人所以创造了第一类的文化,我们可称之为“物质文化”或者“物态文化”。

2、人为了与他人和谐共处,以维持社群的生活,所以又创造了第二类文化,我们或可称之为“制度文化”。它们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所构成。

3、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又多以民风民俗的形态出现,它们是人类所创造的第三类文化,我们或可称之为“行为文化”(即含有文化意义的行为)。

4、如果说,人类为了战胜自然,创造了物质文化;为了与他人和睦相处,创造了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那么,为了克服人类自身在感情、或心理、及认知上的种种困难与挫折,忧虑与不安,因而创造了第四类文化,我们或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或“心态文化”。它包括了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绘画)、宗教信仰,尤其是从中折射出来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等等。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思考题

名词:

1、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770 - 476 )战国( 475- 221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简答:

1、简答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演变历程。

、炎黄时代:中国文化的开端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

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六、隋唐:文化隆盛的时代

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于市井文化的勃兴八、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

融合

九、明清:沉暮与开新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思考题:

名词:

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2、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最高标准

3、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就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不强求一致,承认、包容乃至尊重差异,以达共存共荣。

论述:

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

“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

第四讲《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及流变》思考题

名词:

1、儒家 指先秦至秦汉之际形成的以孔子为宗师的学派。

2、四书五经

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指的是《》《》《》《》《春秋

3、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仁、义、礼、智、信,即“五常

4、理学

指宋朝以后的新儒学,又称道学

5、心学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前134年)提出

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

7、朴学 实源于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几位大儒。这些人感于亡国切肤之痛,斥责理学空谈心性误国,大力提倡经世致用之学,要经世致用就要有根有据,其结果就是走向考据。8、鹅湖之会

简答:

1、简述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1春秋:创立。战国:百家争鸣,儒学发展。2秦:推行法家思想,焚书坑儒,儒家销声匿迹。3汉代:独尊儒术,占据正统地位。3随着汉衰落,战争不断,佛教、道教兴起等儒学没落。4唐太宗兴儒学。6宋明理学,儒家辉煌。7清末反正统思想也被视为儒学的新发展。8民国儒学地位下降。9新文化运动全面反传统文化。10新中国成立后推行马克思主义。11现在人们倡导批判性继承。儒家思想无论如何都不会再回到以前辉煌的地位,但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刻的。

2、孔子的主要思想。

主张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以德治民),即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维护贵贱有序
要改良:制度因时而变

3、董仲舒的主要思想。

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4、朱熹学说的地位。

在经学、史学、文学乃至自然科学的训诂考证、注释整理上都有较大成就。朱熹哲学发展了程颐等人的思想,集理学之大成,建立唯心论的唯理论体系。认为“理”、“气”不相离,但“理在先,气在后”,“理”是物质世界的基础和根源。朱熹晚年受到韩胄排斥,学说被视为“伪学”,遭到禁止。但后来朱熹理学一直成为官方哲学,元代恢复科举后,朱学被定为科场程序;在明清两代被列为儒学正宗,著作成为后世注释研究学的章本。在中国儒学史上,朱熹理学的作用和影响力仅次于孔子(朱子)。朱熹理学传到了朝鲜,再传入日本,在日本一度形成朱子学热,影响颇大。

5、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涵。

心外无物,天地万物都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游南镇,友人指山中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这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和你心有何关系?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心外无理

 有忠君孝父之心,才有忠君孝父之理,君父死了,心中仍有忠孝之理,可见理在心中,由此则万事万物的理都是这样先验地存在于人的心里。

致良知即人生下来即有的道德观念。致良知即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排斥感性经验,感性认识会对人们致良知起阻碍作用。“不闻不睹是良知本体”,“闻日博而心日外,识益广而伪益增”,将“格物致知”解释为“致良知”,并主张格物之功,只在“心上做”。“格竹”

知行合一

所谓“知”主要指道德观念,“行”主要指道德行为,所谓“合一”不是统一于行,而是统一于知。反对朱熹“先知后行”,认为既然人先天就有一切知识,就不需要一个向外求知的过程,问题是如何使“良知”显现出来。显现就是行。美色臭气为知,喜欢厌恶为行。

批评“外心以求理”的“知行二分”,主张“求理于吾心”的“知行合一”。

实质主张先知后行,否认认识来源于实践。

维护天理-有用道学,致良知-迎合社会对新理论的需要

6、

论述:

1、试论儒家文化的特点及精神。

(一)特点:

1以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为信仰和制度的核心;

2天人合一是儒家道德论和宇宙论的基本图式;

3宗教与政治、伦理的紧密结合是儒教的重要特征,属“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求治”为目标的政治型文化;

4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事业

5追求理想人格的哲学目标

(二)儒家文化精神:

一是担负历史责任、注重整体利益

二是崇尚气节、正道直行

三是求是务实、自强不息

四是讲求道义、关心他人

五是贵和持中,宽忍平和

六是豁达乐观,以道制欲

2、试论朱熹主要思想内涵。

宇宙观,综合周敦颐太极学说和二程理气思想: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全体,太极本身包含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理”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主宰,社会道德规范的源泉,一切封建道德的原则、规定及仪节,都是理在人间社会的展现。理与道、太极属同一意义范畴

气,有情、有状、有迹,铸成万物的质料。理为第一性,气为第二性。改造张载的气本论。

人性论,“天命之性”直接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完美无缺,后来人们在现实中所受的“气”有清浊偏正之别,故有善与恶。此为阴阳二气交感所致。圣人凡人。

道德修养论,“居敬”,无事时不为物欲所诱,有事时不忘道义。穷理。王道政治-霸道政治-区别人心与道心,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认识论,格物致知,通过认识外物去认识人心之理,从而最终体认太极之理。提倡格草木、舟车等物理,接触一些具体知识,但一旦豁然贯通则自然知识被抛弃。“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致知即充分运用自我的认识能力,达到认知天理奥秘的最终目的。

历史观,社会盛衰决于当权者;历史逐渐后退

意义:体系完整精致,元明清儒学的代名词,唯心的,但有合理内核和辩证因素。

第五讲《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流变》思考题:

3、名词:

1、佛教

距今三千多年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

2、禅宗、

中国汉传佛教主导宗派,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3、鬼魂崇拜

祖宗崇拜是最普遍的鬼魂崇拜,福建至今仍极为重视对祖先的祭祀。旧时重视祠祭、墓祭、家祭、杂祭,其目的是希望得到祖先亡魂的福佑。鬼魂崇拜在丧礼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其繁琐的仪式,无不与鬼魂信仰有关。

4、四谛五戒

五戒是在家居士受持的戒律,属于佛教的根本戒律。

不杀生:禁止杀人,也不能伤害畜生、虫蚊等。不但戒直接杀害,而且也戒杀因和杀缘,如卖猎枪的人则是间接助杀者。

不偷盗:禁止窃取有主之物,无论是直接形式,还是间接形式,凡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不应得的财物,都被称为偷盗。

不邪淫:禁止与正式配偶之外人的交合,以及非时、非处的交合,也不能涉足有邪淫因缘的娼寮妓院。

不妄语:禁止说谎、搬弄是非,也不能出口伤人、胡言乱语、花言巧语。凡是虚伪夸张,虚言掩饰,都属于妄语。

不饮酒:禁止饮酒,因为饮酒会使人心神不清醒,自律性下降,从而引发其他罪恶,触犯以上四戒。

四圣谛

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四种真理,这是佛陀阐述众生生死流转以及解脱之道的学说,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圣谛:

苦谛:世间的一切事物及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

集谛:人生痛苦的根源是渴望。

灭谛:人生的痛苦是可以消除的。

道谛:解脱的方法是八正道。

5、果位 小乘佛教:罗汉果(分为四等)

大乘佛教:罗汉、菩萨、佛

罗汉:进入涅槃境界的人,达到了自觉自度。初等果位

菩萨:达到了自觉自度,还发愿觉人度人。第二等果位

佛:不但自觉觉人,而且达到了觉行圆满。是最高果位

6、虎溪三笑

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唐英1682-1756年)题庐山东林寺三笑亭联云: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简答:

1、简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佛教在我国的流传

传入——东汉 长期被当作方术,东汉末起流传渐广

发展——三国两晋 西来名僧日多,译大量经书

鼎盛——南北朝隋唐 兴起诸多流派

衰微——明清

范围:

大乘佛教 我国大部分地区

小乘佛教 傣族、布朗族、佤族、崩龙族聚居区

藏传佛教 藏族、蒙古族、土族、羌族、裕固族聚居区

论述:

1、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对哲学的影响:

魏晋时,佛教始则依附于玄学,继则给玄学以影响,丰富和发展玄学,最终则取代玄学的地位。而在南朝佛学一度成为最重要的统治思想。

隋唐二代,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繁荣的一个阶段。宋明时期的理学(程朱理学)的思维模式和修行方法上也受到佛教的影响。清代几个皇帝也把佛教作为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

二.佛教对艺术的影响

艺术包括面很广,文学、书法、绘画、建筑、雕塑、音乐、戏曲等等。许多文学家信奉佛教,在他们的作品里也充满了佛教色彩。

2、试论禅宗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六讲《中国道家、道教思想文化》思考题

一、名词:

1、道家

春秋时期,老子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介绍,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标志这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2、全真道

全真道是由金代道士王重阳(陕西咸阳刘蒋村人)于全真庵讲道时创立的,主张三教合一,不尚符箓、丹鼎,也不奢谈神仙,而是提倡精气神的修炼,他强调出家修真,开道士出家之风。

3、三教合一

三教合一是指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的融和。

4、黄老学说

,指传说中的黄帝;,指春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后世道家奉为始祖。黄老,也黄老学说,古代一种思想流派。

二、简答:

1、简答道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杨朱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2、简述道教的发展历程。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其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

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南北朝以后,五代统治者基本上都重视儒释道三教,只是各个皇帝对每个教的喜爱、信奉程度有差异,有的更重视佛教,有的更重视道教。在尊奉的同时,统治者也加强了对佛道二教的控制。

唐宋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明代道教走向衰落,对统治阶级的影响远逊于唐宋时期。

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落,活动主要在民间。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亦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西方思想的冲击。道教进一步衰败,在中国五大宗教中降为教团势力和政治影响最弱的一个。许多道士文化素质低下,宗教知识缺乏。道教组织松散,各地联系和团结不够紧密。但仍有一批道士潜心修炼,著书立说,课徒传戒,使道教法脉得以延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道教界配合上地改革,开展了宗教制度民主改革运动。

经过民主改革,中国道教徒加强了联系和团结,在沈阳太清官方丈岳崇岱道长的倡仪和政府的支持之下,19574月于北京召开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由岳崇岱任第一届理事会会长。中国道教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3、道教信仰的基本特征。

道教神仙信仰的主要特征:

1、多神崇拜:

2、审时济世:

3、以修炼教化世人

4、儒家与道家的异同。

第一,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

第二,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

第三,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

第四,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社会的责任,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后世的不少士大夫从儒家指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找到了通往道家思想之门,由“独善”而至超脱了功名利禄,这样,儒、道两家从这里由对立走向了互补,相反而又相成。

三、论述:

1、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在政治领域,道教往往成为下层民众的组织形式,历代农民起义有的就与道教有关,黄巾起义不必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李特、李雄起义也与道教有关,道教也往往成为社会改良思潮的旗帜或士大夫洁身自好者的归宿,另外道教领袖辅佐王政,在道教显贵时,常能对国家大事施加巨大的影响,如陶洪景有山中宰相之称,虽隐居茅山,梁武帝却向其请教军国大事,再如元丘处机等。

2.在思想领域里,道教吸收了先秦诸子许多的思想内容,使得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在遭到儒家排斥后仍然得以流传下来,这是道教在思想文化传承方面的一大功劳。

3.在文学领域里

道教的神仙实有、修仙可成的信仰历来是中国文学中的一大题材。神仙故事、仙境传说又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和典故。

4.在美术上,较多的也是神仙绘画,古代画的仙人都长有翅膀,表示神仙能飞,有羽化升天之意。唐吴道子、张素卿都是有名的道教画家;

5.在民俗领域里,中国民间信仰多受道教影响,过去广大汉族农村神庙林立,祭祀复杂。

6.在科技领域里,道教的炼丹术、修炼养生术,对中国古代的化学、药物学、人体科学等做出了贡献。

2、试论老子处世艺术对当代的启迪

要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要以理性之心对待社会,要以敬重之心对待自然,要以关爱之心对待生命。

第七讲《中国传统教育及选官用官制度》思考题

一、名词:

1世卿世禄制

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

2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3科举制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4、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二、简答:

1、宋代书院主要特点。

宋代书院的特点:

①、自由风气浓重:教学上实行自由讲学 、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

②、教学条件(场所、设备)逐渐规模化

③、教育管理的规范化:管理人员(山长以及职事人员)、管理制度(学规)等等。

④、师生之间的关系极为融洽。

⑤、“开放式”教学,听讲者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自由听讲。

2、简述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设置进士科,它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宋朝经过科举改革,条件放宽,人数增加。

元代共举行科举考试16次,仅录取进士1135人。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善。

3、古古代教育制度基本特征

一:政教合一

二:官员制度

三:伦理教育

四:综合教育

五:实用教育

4、简述古代教育思想。

尊师爱生、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思结合、由博返约、温故知新、身体力行、教学相长、学以致用

三、论述:

试论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科举的激励机制有力地推动了人们学习文化知识,直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学校教育普及。

2、儒家经学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汉代他、以经术取士,到南北朝时期孝廉科侧重考察经学知识,秀才科侧重考文章辞华。

3、在文学领域,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普及与发展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唐以诗取士,故无诗不工”。

4、科举考试也很重视史学内容,由于“六经皆史”,儒家经典本身就是先秦的历史记载,《春秋》实际上是史书,在考试中占据重要地位

5、书法的繁荣也与科举以书取士相关。

6、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

第八讲《中国古代文学》 思考题:

一、名词

《诗三百》、

《诗三百》又称《诗经》。《诗经》共收录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四大谴责小说、

<<孽海花>>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官场现形记>> <<老残游记>>

《四大古典名著》

二、简答

1、中国神话传说的主要特点。

1、神话传说的历史化

2、神话传说的神秘化

2、《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二、《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现实主义精神。

三、《诗经》以鲜明的事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3、《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

二、《水浒传》的艺术结构

第一部分:

71回以前,以人为单元。写诸多英雄先后造反,像众虎归山、百川聚海。

第二部分:

71回以后,以事为顺序。写义军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接受招安。北征辽,南打方腊,悲剧告终。

三、成熟的白话语体

4、曹操诗歌主要内容及影响。

一、主要内容

1)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

《蒿里行》被称为“汉末实录”。

关东有义土,兴兵讨群凶……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2)抒发雄心壮志

曹操的影响

1)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对后人的影响,

2)为四言诗体注入活力。

5、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妙用多种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起兴、衬托、

对比、反问等比比皆是。

2、想象奇特,变幻莫测

三。风格多样

6、陶渊明及其文学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的影响

一、高尚峻洁的人格对士大夫的影响;

二、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的影响;

三、其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园地

三、论述

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精神

(一)经邦纬世、儒道互补的政教伦理观;

(二)情境交融、融洽亲和的审美意蕴;

(三)关注人生、忧国思患的济世精神

(四)引譬连类、针砭时弊的批判精神

(五)形象鲜明、委婉曲折的艺术特色。

第九讲《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考题:

名词:

1、天干地支

古时计日的方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搭配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二十四节气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3、四大农书

1、《汜胜之书》2、《齐民要术》3、《农书》4、《农桑辑要》

4、四大发明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技术 指南针

简答:
1、古代的科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领域?

一、农学

   大约在公元前五六千年,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已经出现了农耕作业。

   农业是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历来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

2、中医中药

中医

1、扁鹊的望、闻、问、切。

2、《黄帝内经》

3、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4、华佗与麻沸散、五禽戏

5、孙思邈的《千金要方》

中药

1。汉代<神农本草经>

2、南北朝的陶弘景著的《本草经集注》

3、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三、天文学

(一)论天三家

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是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学说的三个主要流派,合称论天三家。它们都在汉代形成了成熟的学说。

2)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首先表现在天文观测方面

1、恒星观测。

2、日月行星观测。

3、太阳黑子观测

4、慧星观测。

5、新星和超新星记录。

四、数学

1、记数和十进位制

2、计算和《九章算术》

3、魏晋南北朝算学与圆周率。

4、宋元算学与开方术和方程论

5、梅文鼎()
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技术发明是哪几项?

1、中医中药。

2、赤道坐标系统。

3、十进位值制。

4、雕版印刷。
3、你了解几位古代名医?

1、扁鹊的望、闻、问、切。

2、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3、华佗与麻沸散、五禽戏

4、孙思邈的《千金要方》

5、南北朝的陶弘景著的《本草经集注》

6、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论述:

1、试分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A、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内部的原因

B、政治、经济原因

   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重农抑商,严格限制工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缺乏生成土壤;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广大人民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

C、文化原因

   儒家推崇政治,鄙薄技术,对民族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消极影响;

   道家主张保持原始的劳动方式,反对技术革命,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D、思想原因

1、知识分子受到百般摧残;

2、科举制度耗费了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精  力和时间

3、人们重道轻器,搞科技也是研究科技伦理;

4、统治者对重要的科学项目实行垄断,民间研究受到限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f11c1175acfa1c7aa00cccd.html

《中国文化概论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