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读后感3000字_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京华烟云读后感3000_读后感
【第1篇】

看此书的缘由是因为对改编版电视剧的莫名好感,加之林语堂本就在心中是一个头戴光环般的存在,扪心自问总觉得不看原作着实是一件对不起作品的举动,是别人问起来你有没有读过《京华烟云》我却开始褒贬赵薇的演技,委实不妥。细细咀嚼这本书的过程正伴随着我考前复习雅思的十几天,于是在网上大搜了林先生的英文资料,作为一箭双雕的补课。
此书本是英文著成,其英文名则为《Moment in Peking。细细品来中文的译名虽着眼于短暂的时光,却又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意向。似乎仅是看这名字,便能回想起几十年的一切,那么庞杂繁复,却又那么简洁明快,亘古消失于一瞬,再大的痛苦与欢乐也被滞留于地面,借以后代人高空俯瞰,品其滋味。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形态,曼娘,红玉,阿满,素云,都已作古,但唯似音容笑貌犹在。三家之主曾文璞,牛思道,姚思安各自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不同注脚。林语堂讲,小说本就是个小故事,但就是这样平实而谦卑的态度,将这作品写成了一本哲学著作,一本人物品鉴,一本宗教浮图,一本历史凝结。 有人说《京华烟云》《红楼梦》的投影,此言甚是。传说当初林语堂是欲译《红楼梦》之于西方人品读却不成,转而写就此本小说,以达成初衷。然而,当初读巴金先生的《家》的时候,听说过甚者将其归为一本抄袭之作,后人盲目的比较和浮躁地贬低,也就略显偏颇。但我确实认为,林语堂是想以《红楼梦》的形式,以几大家族的浮尘隐喻社会变迁和历史改革,的借鉴却并非的抄袭,过多的对比甚至是人物间的对号入座便大可不必。林语堂的一生都在作为一个桥者存在,他努力地填补东西方沟通间的障碍,写出《京华烟云》,也像是以一个亲民的故事,打开了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让西方民众可以直观而深刻地品味到这异域特色,以及浓浓亘结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的社会形态,风土人情。 《京华烟云》的历史时期大概是在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十年间。本书从一个战争起笔,写姚家举家南迁,又以另一个战争收尾,写木兰携家眷北上。其间穿插了多个历史事件,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系奉系战争,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等等。旧式人物慢慢隐去,新式人物渐渐崛起,西洋文化浸润到中国文化的侧面,新旧的交锋实为残忍却也好看。小说中还不免穿插了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画家齐白石,一生主张旧思想的学者辜鸿铭,他们的出现都让读者心觉饶有趣味。
此书人物关系并不复杂(较之《红楼梦》几百号人浩浩荡荡),也并无过多强烈的戏剧冲突。电视剧版的改变商业化十足,赚足了观众的兴趣点,若是从电视转战书本,不少人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了。但是书籍本就是个慢热品,当你发现性格特征鲜明的每个人都成为那个时代的不同写照之时,电视直观却又不需大脑思考的弱智游戏,就远远不敌这引人丰富联想的书海畅游了。 接下来就说说书中的几个代表人物。
姚家两个小姐姚木兰,姚莫愁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但性格相异。木兰一生妙想家著称,她不拘泥于死板的条条框框,勇于写就个性化的规则。而莫愁则隐忍慎重,贤惠持家,她没有姐姐较强烈的情感起伏,但是大智慧也在平静的外表现显露无疑。
立夫和木兰都是彼此一生的挚爱,无需过多言语,只是走在一起就能心灵相通。但木兰却嫁作荪亚之妻,立夫则成为莫愁之夫。木兰对莫愁一句妹妹,你比我
有福则成了彼此一生的心底最痛处。可敬的是这样的爱情却如此内敛地深藏于四个人的内心,彼此明知,却也彼此隐晦。甚至木兰面对丈夫的外遇竟然处理得灵巧聪明,毫不失自己大小姐的风度高雅。莫愁和立夫相敬如宾,把爱情演绎成了最臻美的调理磨合。两家人的生活安安稳稳,从最初的富庶千金小姐,到最后归隐田园成为了朴实的农村人,甘于化为朴实人民大海中的一滴水,木兰的大境界和莫愁的大隐忍,成为了书中最让人啧啧称奇的精华。人也可以至美如此,便真是让众人心生敬佩,却也面上无光。
代表的,男性之于牛思道,曾文璞,女性之于曼妮,红玉。前两者作为家中掌权,甚至是政界名流,却一生碍于自己不敢放开的眼观,接受西洋文化如切腹止痛。牛大人痛在自己作恶太多,却被这涌动的新思想和奋起的新青年打倒。大人则痛在自己一辈子珍如爱物的古典文化竟先是被子女视若无物,又是被民众慢慢淡忘。后两者则是切切实实的传统女性代表。曼妮一辈子守寡,认为这是自己表达爱情的唯一方式。矜持谨慎,不关心政事,但最后却发出了这仗不可不打的疾呼,这样的字句从曼妮嘴里说来,便甚显严重。最后可怜地死于日本人刀下,甚至死后还被糟蹋,一家的惨状让人不忍直视。红玉自幼多病,喜爱写诗,一身的闺怨气,一脸的苦命相,最后也只是听信了一纸签文,为爱的人投江自尽。这几位无一例外的悲剧结果也隐隐暗示着拘泥的旧思想是无法立于当世之道。
代表的,环儿,陈三,黛云。其种种作为大家一想便知。
木兰,莫愁,立夫,荪亚则处于过渡期,敢于接受新思想,却也拥有固守的一套原则。比如莫愁致死不愿意立夫参与政事,明哲保身。木兰也因为长女的死亡拒绝了儿子的参军。立夫政治欲望强烈,但也被妻儿所限,最后看到在军队的儿子不免留下热泪。荪亚为人老实本分,自觉生平的最大成功就是娶了木兰为妻,并无其他作为。 我始终觉得,《京华烟云》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快乐和灵性。姚老先生敢作敢为,竟然抛下儿女只身云游,归来时一身禅悟。姚家新买王府花园,家人趁着兴致齐写对联,诗兴大发。齐登泰山,杭州夜游,立夫证婚,木兰求情,种种事件有欢快,有沉重,却只好感慨这浮生若梦。恍恍惚一生已尽,恍恍惚家人作古,恍恍惚昔日重现,如梦方醒,虽是横尸遍野,但是木兰还是曾经的妙想家,带着无涯的人生,带着无尽的希望融入山野。
她们渐渐和别人的影子混溶在一处,消失在尘土飞扬下走向灵山的人群里——走向中国伟大的内地的人群里。
于是感慨人生真如一场大梦,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第2篇】
这部小说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跨越30多年时间,讲述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故事。
有点后悔,没有早点看这本书,那样或许我的历史就不会那么糟糕了。差不多帮我理清了光绪是怎么挂的,义和团是怎么回事,民国是怎么建立的,新文化运动是怎么开展的,军阀割据是怎么产生的,日本侵略等等。
全书中,谈不上有哪个人物最让我喜欢吧。如果非要有,姚思安可能算一个。他的豁达洒脱知天命,又兼容并包让我很尊重。而其他人,都有自己的小世界,挣
脱不开的俗世挂念。
书刚开始看的时候,忍不住和小雨说,我在看《京华烟云》,她说很好看的,她看的是电视剧。我说好的,等看完小说,再看看电视剧吧。一般而言,我只会喜欢其中一种形式,因为先入为主吧。 现在看完小说了,去翻电视剧,实在太失望了。电视剧只能说是小说的同人版吧,和小说真的很不一样。情节被改的七零八落。体仁的故事被嫁接到荪亚身上。的时候,荪亚差不多就是潘粤明那个胖子形象,但是他演的角色和书里的荪亚相差太远了。电视剧故事太像一个女人的家族成长史了,忍辱负重,深明大义之类,失去了小说里各人性格鲜明,百花齐放的特点。 一、京华红楼观
前言里就说,林先生本来想翻译《红楼梦》,奈何故事离他们那个年代有点远,干脆写一本《京华烟云》,里面每个人都有红楼梦的影子呢。
木兰的哥哥体仁有着贾宝玉的性格,爱近女色,吃掉银屏的口红。银屏带着晴雯的色彩,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红玉则像林黛玉,才高八斗,体弱多病,最后焚烧诗稿,投湖自尽也是和黛玉寒塘渡鹤影一样的下场。
红玉做的那副对联曲水抱山山抱水,闲人观彾彾观人,道出了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空空哲理。
因为红玉的设定,林先生才给了红玉一个如紫鹃般有情有义的丫鬟,甜妹吧? 书中也有一章谈到大家对红楼梦的看法。莫愁说木兰同情林黛玉,体仁则说莫愁喜欢薛宝钗,体仁自己则喜欢贾宝玉,素丹喜欢史湘云,觉得她洒脱之至。立夫喜欢探春,但不喜欢探春对她母亲的态度。而珊瑚被木兰说喜欢李纨。珊瑚则回道:在那本小说里头,每个人都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
的确,他们身上有红楼梦的影子,却不尽相同。素丹喜欢洒脱的史湘云。红楼梦中史湘云总是幸运的,嫁了一个疼爱她的丈夫。然而书中的素丹第一个丈夫却并不真心爱她。
当年一起被木兰拐卖的暗香,有点香菱的感觉。但她又比香菱幸运。她被木兰找到,一开始想让她嫁给荪亚,最后和经亚结成一对。而且她还找到家人了呢。那香菱呢,虽然嫁给了薛蟠,最后还是被夏金桂逼死。 二、京华爱情观
这本书是大家族与大时代的故事。大家族的个人种种,时代的不断演化。
木兰嫁给了荪亚,却爱着立夫。激进的立夫与保守的莫愁成了一对。经亚离开了蛮横强势的牛素云,与乖巧的暗香结合。红玉爱着青梅竹马的阿非,却为情所困,投水自尽。而阿非则与来王府寻宝的宝芬结为连理。环儿同情寻子不得的陈妈,从而爱慕上一心尽孝的陈三。
每一对恋人,就是一个爱情故事。每一个爱情故事里,有花前月下,如阿飞对寻宝失败的宝芬说:事情好妙哇,若不是这种原因,我怎么会遇到你?不过,他们的宝贝已然丢了。宝芬问他什么意思意思。阿非说我指的是你,他们没找到底下的宝贝,反而失去你这么个宝贝,把他们最亲爱的活宝贝丢到我手里来了。

简直是撩妹高手啊,和他的哥哥体仁一脉相承。

在这一个个的故事里,也有爱情观、婚姻观、人生观的探索。
林先生说如果莫愁嫁入曾家,她拥有世俗的智慧,自然也会幸福,因为她对好多事情都有兴趣,而且上上下下都处的来,另一方面,木兰会改变立夫的家庭生活,会使他多做逍遥之游。不过她不是勤俭过日子的人,也许立夫会更为清贫。而且
立夫性情刚烈又有才气,木兰不易使他明哲保身。
林先生坦白了木兰的心思,她对荪亚的喜爱,从来没有怀疑怀疑过,她对立夫的爱,是深深隐藏在内心的角落里。
林先生又说莫愁是把立夫往回拉,勒住他,限制他,木兰是推动荪亚,刺激他向前。因为一般女人都是把丈夫往回拉,很少向前推。若使木兰去推动气盛才高的立夫,则大可能招致灾难,后果不堪。
这个灾难,应该不是指感情,而是升华到个人生存了。以木兰的情商与智商,定是能好好经营一段感情。但是就如前文所说,木兰不易是他明哲保身,反而会让立夫过刚易折。 换到现在的年代,其实大多数女人应该都是推动着丈夫向前的吧。因为人心浮躁,欲望太深,每个人都想过的比他人好。如果摊上个平凡的丈夫,总是心有不甘的。不过,这是也看人去。
书里还谈到木兰与红玉谈论爱情的真义。木兰说爱是永远不能封口儿的创伤。人爱上别人的时候,一定会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只有和意中人相逢,找到自己失去的那部分灵魂,才能安静下来。
红玉又问如果遇不到爱情的知己,或者他若一旦死亡,那该怎么办?木兰说,知道这种精神方面的事呢?也许失去的那一部分永远一去不归,也变成灵魂了。阳界和阴界似乎是不相交往的,但是活在阳间的人若是再婚配,那本不可治疗的创伤,由于有人来填补,就又可以痊愈。虽然痊愈了,但究竟和原来不相同。 爱情,寻找的就是自己灵魂中失去的那部分。可是失去的那部分是什么样子的,世人真的清楚吗? 木兰爱着立夫,爱的是那颗可以琴瑟同好,可以共同探讨过去未来现在的心吗? 木兰在香山与立夫同游,与立夫合影。游半山亭,她投石头、吹口哨、唱京戏,让立夫看到一个不一样木兰。和立夫出去看发大水,教立夫去尝莲子的味道:慢嚼,再喝一点好茶,会觉得两颊留香,舌颚芬芳,久之不散。 他们一起游泰山,在无字碑前体会历史,一起静默。
立夫被抓,木兰舍身相救。知道立夫喜欢吃鸡,想也没想把荪亚最爱的鸡肫用手指捡起来给立夫吃。
即便志趣相投,他们只能是姐姐与妹夫的关系。木兰顾及荪亚感受,写给莫愁的信里不再怎么提到立夫。而立夫的心上开始有了木兰的影子,每次莫愁写信,会让她加上他的问候,但是木兰却不会感觉到。 是为遗憾。
所以这些电视剧才孜孜不倦要把他们凑成真实的一对吧。 三、京华文化观
林语堂先生是语言博士,书中深厚的哲理与中式精致的诗词歌赋自然屡见不鲜。 书中伴随着姚先生的言论,多是与庄子有关。庄子顺其自然,但是他的很多话我都看不懂。只能期望以后读些老庄的书,再来参悟。
这一部分最有感触的,其实是关于给木兰的儿子取名字的那一段。 木兰给女儿取名阿满,是曲子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女儿的名字。
儿子叫阿通,是向婆婆致意。因为陶渊明的《责子》诗中有两句: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木兰婆婆叫玉梨。而阿通老是想梨,若不是怕和婆婆的名字的犯忌讳,应该叫思梨。
其实这段我还是不太明白,但是看着蛮厉害的样子。

姚思远告诉木兰,最好的诗人作家给自己孩子起的名字,都很简单,就如同日常生活的里重要的东西,都是平易自然的。木兰的弟弟叫阿非,是陶渊明《归去来辞》里觉今是而昨非意思,是觉悟的意思。 姚思远说在人生各方面,人会由常人之俗进入雅人之俗,只有少数人能脱离雅人之俗,而回到俗人之淳朴自然。
而木兰觉得平亚、经亚、丽莲、爱莲中,爱莲这个名字最好,简单而高雅。所有名字中,荪亚又是最好。很平易,没什么意义,到是声音听着好。 荪亚和曾字连在一起,不是有曾孙呀的感觉吗?很难理解。 不管怎样,也算是知道,名字还是平易简单最好。
这本书还有好多东西值得细说,今天读到后来,曼娘自杀缢,中华沦陷,日本入侵,不知泪流满面。生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是我们的幸运。但是还是有些累了,希望下次有机会再慢慢道来。

【第3篇】
小说《京华烟云》描写的是19001938年那个政权更迭、军阀混战、人心郁闷的北平城中,通过对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类人物在那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性格演变、思维撞击和命运选择,凸现了儒、士、商阶层由盛而衰的过程,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作者还以其独特而充满睿智的女性审美观和审美心理,深刻描写了他心目中深爱的女子姚木兰,塑造了一个知书达理、聪明美丽,浩然诚笃、宽容自尊、有道教风范的光辉女性形象,表现出了中国优秀女性的落落大方之美、娴淑端庄之美和刚柔兼备之美,向人们形象化地展示了一个中华优雅女性光辉耀人的精神风采。 怀一片知恩图报的真情
知恩报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这些哙炙人口的诗句,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讲的就是要感恩。
作者就是通过姚木兰这一艺术形象时时的心存感激和处处的体味感动,把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得到了不断地净化与升华。小说中的姚木兰小时候被人贩子拐卖,曾家是她的救命恩人,姚木兰始终顾念着这份无以为报的恩情。她幼年的经历从这里展开,婚姻从这里结缘、命运从这里延展。
她视曾家二老为生身父母,言听计从,孝顺有加,正反映的就是知恩图报的拳拳之心。林语堂对自己的婚姻也有着极强的信心,对自己的爱人寄托着无限的深情。据说,1919年林语堂与结发之妻廖翠凤两人结婚。婚后林语堂和妻子商量,把婚书烧掉了。因为他认为婚书只是离婚时才用得着。姚木兰是林语堂先生的最理想的女性形象。他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于是他就把这种对待婚姻的态度完全附在姚木兰身上。
小说中的姚木兰和丈夫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恩爱夫妻,他们有旧式夫妻的相敬如宾,也有新式夫妻的相互尊重,还经常一起游山玩水,谈诗论史,喜笑颜开,在淡雅雍容中演示了夫妻之间的爱慕。
我很欣赏木兰自吟的那首小诗和曾荪亚所喜爱的小诗: 兄抛鱼网赴中流, 妹撒钓丝待上钩; 尽日得来仍换酒, 雨后空舟归去休。

人本过客来无处, 休说故里在何方; 随遇而安无不可, 人间到处有花香。
在小说中,林语堂所描述他们的夫妻生活是波澜不惊,轻松快乐,心旷神怡的。虽然各自的内心深处,各有各的隐秘空间,也出现了一些涟漪,但木兰对生活一直有一种淡淡的笑意,并主动调整了彼此间的不和谐因素,巧妙化解了可能出现的感情危机,坚守了婚姻围城,坚守了爱情阵地。 涌一脉妙想联翩的激情
林语堂的姚木兰是个会吹口哨,谈吐诙谐,总是有着各种各样奇思妙想的妙想。她的妙想来自于她的家庭教养,来自于她的聪明才智,也来自于她的勤奋好学。
小说中许多描写都反映了木兰的智慧中具有坚实的根基。如莫愁生子,欲起名为小夫,孔立夫不同意,说:这名子听来像个清道夫,又像个挑夫。莫愁坚持自己的提议,引起争论。机灵的木兰便接连提了孝夫肖夫两个建议,均取有其父必有其子之意。莫愁、立夫都对肖夫的名字感到满意, 使 夫妻取得了一致。这表现了木兰有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字准确把握与运用的高人一筹的才能。 木兰的天性中还有着追求理想的独特浪漫。她的生活方式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在冬季则平静沉稳,春来则慵倦无力,夏天则轻松悠闲,秋来则舒爽轻快。甚至连她头发和服饰的式样也随之改变,以至最终成为了一个惟妙惟肖的村姑。她喜欢逛庙会、吃小馆儿、逛公园、看电影,游览名胜古迹;与丈夫在凉亭里下棋、手持厚卷躺在藤椅上看小说;还同丈夫到景山以西御河岸边,趁清露未晞之时去闻荷香,收集荷叶上的露水珠儿。这都反映了这个美丽女性的多彩多姿和多情善感。
木兰对曾荪亚和曹丽华之间情感纠葛的巧妙处理,可以说更是令人心悦诚服。届不惑之年的曾荪亚与情窦初开的曹丽华一见钟情,被精明细致的木兰很快发觉。她满怀同情与激情给曹丽华写的那封规劝丽华挥利剑、斩情网,断情丝的书信,全信坚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服人,情深意切,情理交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木兰的精明、智谋、豁达与和善,使曹丽华幡然猛醒,迅即回头,真可谓是妙手回春化干戈为玉帛。她以最平和的方式平息了这次家庭危机,充分反映了她具有不平凡的智慧和超人的大度胸怀。 凝一段深藏偶露的柔情
有人说,人的一生会遇到的四个人,第一个是自己,第二个是你最爱的人,第三个是最爱你的人,第四个是共度一生的人,但很悲哀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三个人通常不是同一个人。
说中姚木兰与孔立夫互相爱慕,本是绝好的一对,但却阴错阳差,姚木兰嫁给了曾荪亚。孔立夫与姚木兰的情感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他们相知、相爱得很深,却有着细腻的情感和冰雪一样的纯洁。 姚木兰抱定了绝不伤害他人,也绝不伤害自己的宗旨,把这种爱只是视为一种自我享受的记忆。但在孔立夫被捕的关键时刻,她还是难以抑制的挺身而出了。自己心仪的孔立夫,她用几乎是自我牺牲的方式,担起应负的拯救责任。她救了立夫的命,虽然由于有些冲动,有些显得不顾一切,甚至因而惹起了丈夫的猜疑,但她并不后悔,既没有影响大家对她的认同,也没有影响夫妻关系。
我觉得一个女性能把道德情感与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妥善处理好是一件高尚的
艺术,而林语堂笔下的姚木兰的优雅情怀也恰恰在这里得到了很好体现。姚木兰深知爱情绝不是一种占有,她把微妙的感情变成了自己生命的一个绚丽火花,深隐藏在内心的角落里,尽量不让别人察觉。尽管她与孔立夫互相欣赏、互相爱慕的情愫若隐若现,但那种彼此之间默默的深爱,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真情的自然流露,而且是可以超越时代的。姚木兰与孔立夫的爱,虽然含有一点个人私情,但我认为更具有深怀国家与民族大义的爱情,它留给了人们很好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心理悬念。
抒一曲正气浩然的豪情 姚木兰常说一句话:人的命运不是在于无可奈何的选择,而是在于选择了之后,如何去面对和走这条路。所以姚木兰这个人物很有个性,阴柔中有阳刚之气,动静兼宜,又绝不失大家和淑女的风范。
林语堂先生之所以给这个角色定名为木兰,是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社会地位低下,而花木兰却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就告诉人们,巾帼不让须眉,纤弱女子也同样能惊天地而泣鬼神
姚木兰自幼有一股一般女性少有的豪气。小说开始,年仅10岁的姚木兰刚出场就表现了一种不凡的大气。它敢于在父母面前发表甚至大人都难以想到的独特见解,敢于直接的表现自己,其智其勇初露端倪。
父亲从小教育她: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牢牢印入她幼小的心灵。由于兵荒马乱,木兰一家在逃难中,她与家人走失,此时她表现了一个小孩子难得的清醒和冷静,在巧妙与人贩子的周旋中,终于逢凶化吉,被曾家搭救。由此也造就了她人生的乐观豁达,造就了她有勇气、敢奋斗、能容忍的性格特征。 如果说,为了接受新思想,为了看到外面的大千世界,她毅然前往天津女校读书,这件事,按当时说就是惊世骇俗之举,已经反映了她的勇气和睿智的话,那么她后来敢于面对军阀和日本人的凶蛮,支持女儿参加学生运动,支持儿子投身前线,就更昭显了她的民族气节和大爱之情。尤其最后一章,在天主教的修道院,一个日本兵欲侮辱女儿阿眉的关键时刻,她毫不畏惧的冲上去,“冲到日本兵身上,用嘴咬抱着女儿的日本兵的胳膊,把中国女性大义凛然、不畏牺牲的豪情尽情地表现出来。
聚一团谦恭和善的慈情 木兰有着大慈大悲之心,她不仅以极大的孝道侍奉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弟兄姐妹,也在尽最大的努力挽救着逐渐走向衰败的曾家,她在出嫁之后,以开阔的胸襟和无限热情对人友好,包括长辈、妯娌、兄弟姐妹和家里的仆人,同丈夫甘苦与共,对大嫂曼娘亲密恳切,家庭关系处理得洒脱自然,恰如其分,呈现出了良好的个人修养,同时也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情和爱怜相遇、相识的每一个人,甚至于对一草一木,都给予了很好的呵护。
暗香曾是和木兰被义和团红灯照那个德州婆娘关在一间屋里的难友,那时木兰就想解救她,没有成功。由于再次的偶然巧遇,木兰竟成了暗香的主人。对暗香,木兰一直象亲妹妹一样对待,疼她、爱她,还主动牵线搭桥,促成了暗香与曾经亚的婚事,使暗香有了一个最美好的归宿。
牛素云在《京华烟云》的众多女性人物中,是一个让人又恨又怜的人。她出生在人称牛财神的牛似道家,从小骄横跋扈,自私贪婪,好与人斗。由于在木兰结婚的时候,陪嫁大大超过了她,抢了她的风头,所以处处与木兰作梗。特别是在与经亚离婚后,牛素云完全站在了曾家的对立面,甚至与木兰为仇作对。就是这
样一个凶悍自私的女人,姚木兰也同样抱有一片诚意,给予了很大同情,甚至在最后以德报怨,不惜个人的钱财全力解救误入歧途的牛素云,去感化和拯救一个堕落的灵魂。记得在《论语·泰伯》中,孔子借曾子之口,以有若无,实若虚,而不校来称赞自己的弟子颜回。意思是说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我认为姚木兰的谦恭和善及忍让精神,比起颜回来,说得上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捧一钵道法自然的哲情
《老子》在第二十五章中讲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在古人心目当中,道是天地宇宙间最最根本的存在。
林语堂的女儿在《京华烟云》序文中说:父亲其实是把木兰当成一个时代女子的典范了,是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有自己的想法,认真看世界,不为命运所屈服。书中称木兰是道家的女儿,我想,这和她所受父亲的清净无为的思想熏陶较多。 我们在小说中也看到,尽管姚木兰感情非常丰富,但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总的说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可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然反映。 小说中把木兰和妹妹莫愁作了一个很有意趣的对比:木兰的眼睛长长的,莫愁的眼睛圆圆的。木兰的活泼如一条小溪,莫愁的安静如一池秋水。木兰如烈酒,莫愁似果露。木兰动人如秋天的林木,莫愁的爽快如夏日的清晨。木兰的心灵常翱翔于云表,莫愁的心灵静穆坚强如春日的大地。可以看出,在姚木兰身上既有返璞归真的意境,又有淡雅之极致的奥妙,综合体现了自然之美的审美标准。 姚木兰面对生活的种种沉浮,始终保持胸襟开阔又洒脱自然的心境。她天性活泼愉快,生气充沛,作起文章来行思敏捷、振笔如飞。她很会享受财富,但又从不依赖金钱,而是随时准备着失去了财富应当怎样过日子。在富裕殷实的生活中,能够保持质朴厚实的心态,在平凡、宁静的乡村生活中,只求丰衣足食,无忧无虑,能够知足长乐。
当孔立夫和姚木兰一起攀登泰山时候,两个人对着秦始皇无字碑时的心照不宣,是表现姚木兰思想境界的画龙点睛之笔。他们看到,那一块石头无情无感,故永远生存,人为有情之动物,故个人死去而家族却永远流传。立夫说:这个没字的碑文,已经说出了无限的话。木兰一语中的:因为石头无情。可见,木兰在精神上已获得了真正的解脱,她的崇高感情也得到了最美的升华。

【第4篇】
林先生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姚木兰,是林先生的理想女子。几欲提笔,却深恐薄了林公的文之深意和木兰之至美。今冒然撰文,所幸读者不多,不致没耻于众人矣!
鄙人不才,只按林先生的叙述顺序,将全文分成12部分予以评述个人感想,见笑于人,望见谅!
1.祸乱纷繁战世中,凤凰涅槃劫后生。
《京华烟云》的开篇和结尾都与战争和逃难有关。这是一个特定的时代,这本书讲的也不仅仅是那个时代里某些人的特定人生,无涯的人生,是大时代的赋予。姚家的逃难之旅,也简单的宣示了姚家的概况和各位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一叙述方式也与通过林黛玉进贾府时的所见所感,即由黛玉的感观来介绍贾家人物和建筑概况有异曲同工之妙。林公是想写部贴近当时时代背景的《红楼梦》吧?呵呵。杜甫谓诗曰:乱世遭飘荡,生还偶然随。在内忧外患的时代里,这何尝不是芸
芸众生的真实写照。有死亡时刻相伴的逃难旅程,一个孩子早早的见识到生离死别不过是一线间的事,此刻的求生是否会改变未来求活的态度?不得不说,姚木兰是个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人,这样的经历或许不用杜撰,战争中的离别和相逢,是命定的奇迹;奇迹能结束人生,当然也会开启新的人生,姚木兰的人生,就在这凤凰涅槃里,重生了。
2.千里姻缘一线牵,人生何处不相逢。
奇迹有两种作用:结束旧关系,缔结新关系。曾老爷的偶然搭救是个奇迹,这个奇迹的相逢奠定了日后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还是觉得,这不叫奇迹,该叫命运。命里的姻缘早已注定,不然如何,去解释种种的巧合?呵呵,千里姻缘一线牵,荪亚和木兰、曼娘和平亚、还有木兰和暗香,人生的缘分,真的不是自己来决定的,而这命定的相聚不管美好与否,却造就了我们各自不同的人生。
谁,丰富了谁的人生?谁,是谁的圆满?谁,又是谁的遗憾?我的一位老亲戚爱说一个自个儿编的顺口溜,用山东话说的:嘛也不会,冲西一跪,求主的恕饶,免了我的罪。我们不是虔诚的穆斯林,我们缺乏对真主真正的敬畏,我们只是普通人,恳求真主,宽恕我们的原罪。人生的苦难,是惩罚人类的无知,还是想敲醒,人类沉睡的良知?
3.姚家有女初长成,道家慈父教有方。
很想说说姚木兰的成长教育问题,这是我看这篇小说感触最深的地方。姚木兰如何长成了这样一个理想的女子,是与她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的。姚家家道殷实,父才母贤。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境;一位庄子思想、有儒雅爱好、且不限制女儿兴趣和思想的父亲;再加上一位思想传统的贤德母亲,铸就了木兰姐妹完美的成长环境。都说女儿要富养,儿子要穷养,这话不是没有道理。一个在条件优越的家庭里长大的女孩子,没有自卑感,而且面对诱惑时,会少些冲动多些理智。一个从小到大都不用为物质发愁的女孩子,会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时间去丰富自己的头脑、学会更多的本领好把握住自己未来的人生。这样的女孩子走到哪里都不用为了物质放弃自尊,更不会为了追求物欲而不自爱。这样的女孩子是底气十足的,这样的女孩子,也不会被物质的贫乏销蚀掉美丽的容颜。可光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只能造就出牛素云那样的富二代一个女孩子,还要有好的父母给她好的教育。要让孩子知道财富不是用来炫耀和骄傲的,财富不过是能让人从容一点度过人生的小道具。姚老先生的老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木兰,而他也培养了女儿赏古玩、爱游历的雅兴,他甚至在那个保守的时代鼓励女儿学唱戏,一个女孩子有了豁达的人生观,有了丰富的兴趣爱好,她的人生,无论怎样走,都不会很乏味了,呵呵。而木兰的母亲,则教会了两个女儿做女人的本分,虽然家里生活富足,可两个女儿要自己穿衣做事,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要到厨房里帮工,学会做饭,要帮着大人处理家庭事务,了解人情世故。母亲要让女儿们学会生存的本领和治家的本事,因为母亲觉得女儿嫁到婆家后,会有不一样的生活。呵呵,试问这样的家境这样的家教,如何,教不出木兰这样理想的女子?呵呵。育人的大智慧,该是教会人如何从容的活着吧?
4.忧福参半平亚丧,美姣曼娘入空闺。
命定的缘分不会都像木兰和荪亚那样美满。情窦初开的爱情是那样的朦胧美丽,可有人,真的是薄福。曼娘绝对是那个保守时代里最完美的女人,美得都有些不真实。她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注定了要承受那个时代的悲剧。曼娘的一生无怨无悔,可是日本人的罪恶,玷污了她一生的清白。多少恨,我们甚至,无从去抚平身心的伤痛。这本书里有很多至善至美的完人,文学之杜撰,塑造了林先生心
中各色的完美的女人吧?
5.木兰立夫初相识,银屏抱恨离宅门。 木兰和立夫的相遇很美丽。可以说在当时的社会这样的相见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不可能发生的事若要有个结果,自然是很难的。这本书也并不是要写才子佳人有缘萍聚,无缘相守的遗憾,而是要在命运与现实间,找到一个安稳的和谐。而银屏的故事就是与命运抗争的悲剧,她的悲剧一半命注定,一半,也是由于没有找到一个圆融的处事方式。
6. 中秋赏月似红楼,缘分始做苦难头。
林公果然是想写部像《红楼梦》的书,呵呵。书里面的很多情节,都有模仿《红楼梦》的影子,比如中秋赏月这段,怎么看,都像贾府里合家欢庆的段子。个人觉得,这种模仿略显牵强,反倒使这本书有点不伦不类,少了自己的特点。至于红玉这样一个人物的安排,竟成了林黛玉的翻版,不论是娇弱的身躯,还是敏感的思想,都是一个不甚现代版的林黛玉。在林黛玉的时代,林妹妹就没得个好下场,到了《京华烟云》的大时代里,红玉妹妹也只能跳河了事了。林公写到红玉死时掉过泪,红玉妹妹的悲剧,跟时代没有关系,性格因素。 7.命运早有天注定,哪由强弩硬上弓。
书中虽未提及命运,但命运的造化随处可见。银屏硬碰硬的抗争,最终葬送了自己。而姚太太的强硬,也没有给她换回什么好下场,最后她的小儿子竟然还是娶了个丫鬟,何其讽刺!红玉的死,是听从了命运还是听从了自己呢?莫愁是个注定了幸福的女人,命运,可能有时候,真的,有薄厚之分,呵呵。 8.得意谨记勿忘形,浪子回头金不换。
牛家,整个一个暴发户的代表。牛家的几个儿女,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富二代教育失策后,会是怎样的下场,呵呵。当时代的洪流淹没了个人情仇,对人性的改变,好像倒是有点帮助。当然体仁的转变和牛素云临死时的转变,根源还是不同的。
9.富贵王府享天伦,薄命儿女赴阎门。
当曾姚两家都开始慢慢朝和谐的方向发展时,却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时代的洪流,我们常常想远离政治,但不可否认,有国才有家。木兰丧女应该说是她平稳一生中遭受的第一次最重大的打击,也正是这种打击,让她的思想有了巨大的转变。居安思危,是她慢慢有的想法,可临危不惧的气魄,确实她从小的教育根深蒂固赋予她的本能。
10. 千金改做农村妇,巧化干戈美如初。 回归质朴是木兰一生的理想,最初可以把这种理想理解为吃惯了大鱼大肉的富人偶尔想尝尝农家饭,这种质朴多少是有点造作的。最后木兰真的做了村妇,不可不说也是拜时代所赐,这种梦想成真的美好掺杂了很多的痛苦和无奈。木兰做村妇做的怡然自得,只是忽略了她的丈夫。做女人的经常犯这样的错误,醉心于自己的世界而忘了身边的人,可巧天底下的男人本质上也相差无几,一旦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便心生幽怨继而有了借口心猿意马。即便娶了姚木兰这样的美媳妇儿,这样的俗事也不可避免,呵呵。木兰不愧是有大智慧的女人,再有个神仙似的爹帮衬着,这件糟烂事处理的相当圆满。一个女人如果能在这事儿上临危不乱,停有度,还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一点上,林先生对于木兰心理的深度刻画有些弱,呵呵,可能男人能刻画出那么多完美的女子是因为,他们并不真懂女人的内心吧? 11.国破山河欲不在,家仇国恨熟重轻? 12.骨肉分离沧海粟,齐心抗日保家国。

最后两部分是有因果关系的,我想放在一起说。此处是本书的结局,时代缔结、也了结了一切的恩怨。这本书最后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许是想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不论生于安乐还是忧患,谁都不足矣改变整个生活。然而每个时代都会赋予我们特定的职责,京华烟云的时代,就是要齐心抗日保家国。一个民族的人只要有觉醒意识,只要团结一致,什么样的强敌都可以战胜!海明威说的好: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中华民族的儿女们,永远都是好样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016ea8f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e.html

《京华烟云读后感3000字_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