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改革

发布时间:2023-03-13 06:59: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改革——《中国文明史》读书报告
这次读的《中国文明史》是由外国学者编写的,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看一本完全由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历史,以前仅仅是接触到很少。中国学生了解中国的文明史恐怕更多的的是看中国古籍,毕竟古籍涉猎广泛,足以从中较为完整地了解到中国的文明史。
该书以时间为顺序分为五个部分,着重于中国文化史的变迁,其中也包括了政治和经济史的变迁。作者完整描述了中国主要朝代的变迁,也论述了近代以来直至新世纪中国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明的发展与经济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我想谈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改革。本书对经济的论述涉及汉新宋元明清,有详有略。在本书中,作者是这样写的,汉朝的创建者为保障税收来源就要保持大量土地所有者的存在。为此,采取了几项措施,一是将土地从士商大族手中收回分配给贫民,但是这些土地大都荒芜不毛;二是提高农业技术;三是提供补助;四是垄断铁器制造以降低农具价格,但是这些措施都以失败告终。结果不仅没有使得农民免于负债,反而加快了贫富分化的速度。桑弘羊是提倡盐铁专卖的代表官员,关于桑弘羊的经济思想在本书中并未提到,他强调工商富国,主张发展以国营工商业为主体的命令型计划经济,把最能够产生利润的工商业收归国家经营。但事实上,当国家直接进入产业经济阶段后,国家资本集团与民营资本集团构成竞争,而后者自然就遭到打压。在汉朝的经济发展史上不得不提的是汉武帝的变法,他推行一系列强硬的国营化经济政策,涉及产业、流通、金融、税收,具体有下列措施:采产销全面管制、均输、平准等。通过这些措施政府收入的增加并非因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是既有社会财富在政府和民间的重新分配。
在寿命仅为15年的新政权中,它的掌权者王莽也在试图努力解决农民的困境和解决

贫富差距的问题。他全国实行井田制、试图限制大量占有土地、禁止私属、重新确立盐铁专卖政策、实施“五均”政策。由于大地主的强烈反抗,王莽政策毫无意外地以失败告终。
在唐朝时期,中国成为整个东亚地区的政治楷模和文化中心,本书论述了唐朝的佛道、诗歌等文化,在此我要补充唐朝的经济发展情况。具有代表性的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空前繁荣,长安城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出现扬一益二,其他城市工商业也繁荣发展。具有争议的是专营政策,是下放民营还是收归国有,这种争议其实在现在的社会仍旧存在。尽管唐朝经济繁荣,民间资本也较快增长,但令人遗憾的是它并没有向产业资本转化,因而并不存在积累放大的社会机制,这是在当时社会环境国家政策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的选择。
说起中国经济改革史,王安石变法是不能够不提的。王安石可以说是以为雷厉风行耿直强硬的改革家,列宁对他有这样的评价“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其名声可见一斑,其实还有后半句话“实行土地国有未成”,一定程度也反映出了变法的失败之处。“在经济史甚至国史上,王安石变法是一个转折点,变法前中国自信开放,变法后中国谨小慎微,闭关锁国。”究竟是怎样的变法会让人产生这样的评价?本书写了几项变法措施,包括均输法、免行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保甲法。变法的初衷是尽可能多地增加财政收入,打击富豪缩小贫富差距,但是变法之后,农民并没有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且触动了很多人的既得利益,最终王安石被罢黜,他死后新法逐渐被废除。王安石对于腐败的官僚体制也敢于动刀改革,他减少官员的数量,增加其薪水,并对他们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督。此外,还将其中最有能力者提拔进入正式的官僚机构中。本书作者认为,王安石和其前人相比,则在创立新法方面走得太远了,太急功近利,太激进。这些都无可非议,但是我认为他的强势他的气魄或许正是许多改革者所需要的,要向世人显示出改革决心的坚定不动摇。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改革都是历史潮流里的一支重要分流,穷则变,变则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0198e77a5e9856a56126072.html

《浅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改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