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8-05 14:20: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播放古筝曲纯音乐高山流水》。

导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中国古代文人对于山水有独特的情怀,并因此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活动:学生听歌曲,感受山水美景的魅力

目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目标】(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

2夯实重点文言词语

3赏析文章的美点

4感悟欧阳修的乐观豁达的高尚情怀

【课前检测】

1、读出下列字词:

伛偻 佝偻 清洌 凛冽

山肴 野蔌

2、介绍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教。24岁登进士第。

【学习过程】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写景美文,走进这样的美文,就如欣赏一幅又一幅山水画卷,下面就开始我们的赏析之旅。

1、疏通文意,积累字词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文大意

老师强调巩固

1解释加粗词义:

望之蔚然而深

翼然临于泉上

杂然

颓然乎其间者

佳木而繁阴

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伛偻提携

2翻译下列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走进文本,美点追踪

1明确任务:《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细读课文,发现美点,并举例分析一下课文美在哪里?

请以“我认为《醉翁亭记》的——美,比如——”这样的句式表达。(可以从结构、语言、风景、人文等方面来分析)

2、小组内合作探究

3、全班分享交流:

示例:(1结构美

第一段,描写醉翁亭环境,介绍其命名由来,最后两句既道出全文立意核心,又自然引出下文描写山水之乐的内容。

环境:环滁皆山—琅琊—醉翁亭

名由:作亭者—名之者—名意

第二段,由分到总写山中之景。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亦无穷

第三段,写滁人游及太守宴,由外而内。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第四段,写太守日暮醉归情景。

太守归—宾客从—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

全文一气呵成,脉络分明

(2)语言美

a.“也”字表达的不同语气——陈述语气(描述景物)、肯定语气(介绍人名地名)、感叹语气(直抒胸臆)。

b.“而”字句的读法——表递进转折的重读,表连接或调节音节的轻读。

语言具有急缓有致酣畅淋漓的语流之美。

3)意趣丰富的风景美

4)其乐融融的人情美

5)豁达高远的精神美

三、知人论世,感悟情感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教。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刊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1了解欧阳修的经历,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欧阳修因何而醉?因何而乐?文中“醉”与“乐”有何关系?(提示:找出写作者醉与乐的句子读一读)

2)文中的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有何区别?

3 列举中国历史上像欧阳修一样虽被贬谪,却能积极做事的仁人志士,说说他们的具体表现,评评他们的思想精神。

2、全班分享交流:

欧阳修因为山水、佳酿、人民富足安乐的生活而乐。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三者之乐分别是自然之乐、自发之乐、自醒之乐,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作者的乐来自于人民富足安乐的生活,来自于官爱民民拥官的和谐融洽,由此可见,被贬后作者能够积极从政,勤于治理。这是一种难得的开阔胸襟和高原境界。因此,欧阳修的“与民同乐”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出一辙,异曲同工。

3、拓展延伸

中国历史上像欧阳修一样虽被贬谪,却能积极做事的仁人志士还有很多,说说他们的具体表现,评评他们的思想精神。

交流示例:

范仲淹被贬谪,仍能以天下为己任

苏轼屡遭贬谪,仍能胸怀豁达,老当益壮。

......

四、连接中考,实战演练

1.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和太守之乐,其实质都是与民同乐。

B.作者在本文借寄情山水来表达对遭到贬谪的不满,抒发消极的情绪。

C.文章第三段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醉三个画面。

D.全文围绕“醉”和“乐”展开,写“乐”正是为了写“醉”。

2.选出对文章写作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采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B.本文每句话都用“也”字作结,起判断和舒缓语气的作用。

C.本文语句凝练,言简意深,片语传神。

D.本文写太守之乐是为了突出游人之乐。

【课堂总结】

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文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散文便是他对文学主张最好的艺术实践。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优美的画面、淳朴的人情,也展现了先生那旷达自适、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让我们一起在优美的朗读声中与先生道别吧……

学生齐读《醉翁亭记》

【当堂检测】

连接中考,实战演练

1.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和太守之乐,其实质都是与民同乐。

B.作者在本文借寄情山水来表达对遭到贬谪的不满,抒发消极的情绪。

C.文章第三段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醉三个画面。

D.全文围绕“醉”和“乐”展开,写“乐”正是为了写“醉”。

2.选出对文章写作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采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B.本文每句话都用“也”字作结,起判断和舒缓语气的作用。

C.本文语句凝练,言简意深,片语传神。

D.本文写太守之乐是为了突出游人之乐。

3、下列表述对课文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②段描绘了山间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抒发了作者无穷的乐趣。

B、第③段描绘了四幅温馨的画面,其顺序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C、第④段作者用禽鸟之乐衬托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D、欧阳修被贬滁州,纵情山水,与民同乐,深受百姓喜爱。他离职后,百姓为纪念他修建了“醉翁亭”。

4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1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2 段描写了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和太守的山水之乐。

C.3 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是为了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D.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后政治上不得意,思想极度消沉的表现。

【课下作业】

完成作文《我心目中的欧阳修》

醉翁亭记》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他们的认知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语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素质相对较好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文言文,并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游记散文,比如《小石潭记》和《桃花源记》,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他们对古代文人借山水文章寄托个人情怀,还认识不足。这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本课时要适当做点背景介绍,并让学生结合欧阳修的人生经历和古代虽然仕途不得意,却仍能积极入世,胸怀豁达的士人对待失意人生的态度来加深理解

在教学本课时,一方面应让学生发挥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全体参与到课堂中来;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挖掘深层次的东西,培养和提高多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醉翁亭记》效果分析

《醉翁亭记》是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的一篇有名的杰作。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是以继承韩愈为标榜的。但是,他的散文的风格,和韩愈却并不相同。韩愈的散文有如波涛翻滚的长江大河;而欧阳修的散文,好比是澄净潋滟的池塘曲水。欧阳修继承并发展了韩愈散文的“文从字顺”,避免了他的尚奇好怪,因此,作品的语调圆熟,虽然千迴百转,但却是轻快俊爽,丝毫没有滞涩的感觉。《醉翁亭记》就充分体现了他的散文的这种特色。

通过认真研究课文,我发现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复述、概括、分析、写作等能力。本次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预定教学目标。现将教学效果分析如下:

一、可继续发扬的优点:

1、教学设计要勇于打破常规。

《醉翁亭记》作者以细致的艺术笔触,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景色,写了他寄情山水的深厚而委婉的感情。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竭力避免传统教学思路,逐段分析课文,而是通过让学生品读课文,寻找美点,来展开对课文的探究。探究课文分层次展开,有条不紊。这样既打破常规按部就班分析文言文的做法,又增添了课堂的学术气息,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更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思维,学会如何根据文本分析问题,学会提取有效信息,寻找依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在互相切磋中,掌握本文的重点

2、情境教学

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导入,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中去,在渗透情感体验的同时,激发其思维。情境为教与学都增添了趣味性,使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3、精心设计导语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一半。教学导语要能够给学生新鲜感,引起他们学习的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本次教学我从山水美文赏析体验入手,结尾又鼓励学生继续关注作者,课堂教学环节完整严谨。从整篇文章来看,作者通过写景记游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是极其优美的。他写静景,写动景,都能那样神情毕肖,使我们象欣赏山水画一样,得到了一种艺术的享受。虽然作者在这幅山水画的画面当中,安排了太守的宴游,反映的是封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他对人民生活情状的描绘,也表露了作者恬淡闲适的情调,但是作品并没有直接散布消极颓废的思想毒素;更主要的,它却使我们感受到了祖国美丽山河的可爱。

二、今后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1、认真研究学生

认真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深入全面地研究学习对象。制定的目标,设定的导引问题难度要适当。对学情要做到心中有数。

2、提高设问技巧

提问是一种艺术。要根据不同能力、性格的学生要随机应变设定不同的提问方法。对于高难度的问题,要设置台阶,引导学生一步步攀登到制高点。不同教学环节间,过渡处需要巧妙设计,自然转换。

3、控制教学节奏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注意教学节奏要做到张弛有度。好的教学课堂如同听艺术家演奏一曲优美动听的音乐。

总之,这次教学实践暴露了许多问题,收获多多,为我以后教学指引了奋斗目标。

醉翁亭记 教材分析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1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全文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紧接着,作者将“镜头”从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后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再写酿泉,最后推出醉翁亭。这样层层递进,托出主景,引人入胜。“水声潺潺”“峰回路转”“有亭翼然”数语,写水,写山路,写亭,都神形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从大山深处引出一亭,仅用几十个字,可见文笔之简练。醉翁亭既出,写景也暂告结束,转而为叙事抒情。作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前一问答,明白无疑;后一问答,隐约其辞,为进一步解释说明留有余地。行文至此,“太守”闪现,却不言明身份,成为全篇的一个悬念。下文讲“醉翁”雅号的由来,也言简意赅。“饮少辄醉”,突出了一个“醉”字;“年又最高”,又暗含了一个“翁”字。两者合璧,遂有“醉翁”之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醉”和“乐”是表象和实质的关系,“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化在宴饮之中。

2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先写早晚晴阴烟云变化,后写四时景物的不同。用对偶句描写,用散句收束,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一写早,一写晚,各尽其妙而又互为照应。在写景中,又蕴含着事理的逻辑关系:因为“日出”,所以“林霏开”;因为“云归”,所以“岩穴暝”。这样,静态的描写又体现了动感,丰富了表现力。“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是同样的句式,却又同中有异,节奏由二三变成了三二,形成错落之美。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刻画出来。如“野芳发而幽香”写春,“佳木秀而繁阴”写夏,“风霜高洁”写秋,“水落石出”写冬,句句落实,一字不虚。最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作总结陈述,写朝暮四时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总归为“乐亦无穷”,余韵不绝。

3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这一段的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拥,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这个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就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写宴饮之乐,作者故意宕开一笔,不直入宴席,却从捕鱼酿酒写起,别有情致。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无论是肉还是菜,都就地取材,不用外求。这样写,意在夸耀滁地的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那样高雅,无管弦助兴。但射饮弈棋,猜拳行令,杯盏交错,“起坐而喧哗”的野趣,也是朱门高第的宴饮得不到的欢乐。这里,太守又一次闪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作者以简笔勾勒出“醉翁”的自画像,醉在其中,是因为乐在其中。

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有叙事,更融入抒情和议论,托出全文的主旨。“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寥寥八个字,写出了醉罢晚归的情景,笔调闲散,淡雅而有情致。接下来写“乐”的几种情境:一是“禽鸟之乐”。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游人的到来,惊扰了它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当人去山空后,它们又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它们的乐更是一种自然的存在。二是游人之乐。游人之乐怎样,前文已有描述,故此处略而不谈,只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显然,这种“乐”已综合了自然和人事两种“情趣”,有了“自觉”的成分,但还缺少理性的认识。三是太守之乐。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那么太守是谁呢?及至文末,“太守”已出现九次,方才道出姓名,解开全篇悬念。文章也自然而止,且饶有余味。

这篇记游佳作一出,盛传不衰。滁人唯恐失之,于庆历八年(1048)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后来又嫌字小字浅,怕日久磨灭,又请苏轼用真、草、行三种字体书写重刻,往来文人墨客乃至商贾都争相摹拓,可见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醉翁亭记》评测练习

1、解释加点的词。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临: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之:

环滁皆山也 环: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野芳发而幽香 发:

云归而岩穴暝 暝:

临溪而渔 渔:

杂然而前陈者 陈: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

2、分别写出“穷”字的意思。(2)

(1)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穷: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

3、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文: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文:

5、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介绍了“西南诸峰”、“ 琅琊() ”“ 酿泉 ”、“醉翁亭”等景物。

6、概括文章第②段的内容。(2)

答:

7、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3)

欧阳公记①成,远近争传……凡商贾②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③,以赠官,可以免税。

注:①[]指《醉翁亨记》。 [商贾]商人。 [关征]查税征税。

答:

8、《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从本文语言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什么。(3分)

提示:简洁凝练,含义丰富,生动传神,参差多变。

9.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2分)

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基本意思对即可。

醉翁亭记》课后反思

上完《醉翁亭记》一课后,我又重新回顾了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感慨颇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文言字词和句子含义进行了夯实,赏析了文章的美点, 感悟了作者的情怀。这种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充分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一,教学中知识能力的反思

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我有以下几个知识点:1夯实重点文言词语2赏析文章的美点3感悟欧阳修的乐观豁达的高尚情怀

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法;掌握了赏析文章的方法,我认为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有了最大的收获。

第二,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

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令人担忧,在朗读课文中,有个别同学在朗读中没有感情和出现反复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予以加强。

第三,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

我觉得,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体现得很好,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对问题独特化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我在课堂上安排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找出文章的美点,这样的环节更好地帮助学生来理解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让学生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醉翁亭记 课标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开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基于此,我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并设计一个大体的框架。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并背诵全文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3.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4.学习课文写景抒情的写法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0499a8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18.html

《初中语文 -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