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种读书方法

发布时间:2020-03-11 19:56: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诸葛亮:观大略法 

三国时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起读书,徐、石、孟三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则“独观大略”,就是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把握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被枝蔓问题所纠缠。 

2.陶渊明:不求甚解法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云:“好读书,不求甚解。”他认为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没有价值的注释,而应注意读原著,领会原作的基本内容。 

3.杨大眼:耳读法 

北魏杨大眼,虽识不了多少字,但靠坐在那里听别人读书,居然收获不小。现今听新闻联播、小说播讲、知识讲座等等,就等于是用耳朵读书哩! 

4.韩愈:提要钩玄法  

唐代韩愈曾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后人将他的话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提其要”,能使自己一目了然。“钩其玄”,便于把握重点。 

5.苏东坡:八面受敌法 

北宋苏东坡读《汉书》要读许多遍,将《汉书》分为治道、人物、地理等几个方面,每读一遍专门研究一个问题,结果他对书中的每一方面的问题,都了解得非常透彻。 

6.陆游:有的放矢法

宋代陆游读书。首先,他注意从整体考虑,有计划地读一大批书。其次,他注意结合研究专题读书。再次,他注意将读书与使用联系起来。一边习武,一边苦读兵书,准备来日疆场决战时派上用场。 

7.朱熹:循序渐进法 

南宋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提出“循序渐进法”。读书要选定一个目标由浅入深,从最基本的书读起,读通一本然后再读另一本,读通一节然后再读另一节;而不能不分主次先后,杂乱无章地乱读一气。 

8.陈善:出入法 

南宋人陈善“出入法”的意思是: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9.陆九渊:涵泳法  

“读书且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读书不要性急地死抠住一处不放,要平缓地细心涵泳,读不懂的地方,不妨暂时先放过去,等读完之后或日后重读时,慢慢地就会领悟了。

10.董遇:三余法  

汉代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今人也可以抓住 “三余”,比如:集会前、候车时,睡觉前……看来,可利用的时间还是很多的,远不止“三余”。

11.张溥:七录法  

明代文学家张溥,年幼时,记忆力差,每阅读一篇新的文章,都工整地将它抄在纸上,并在心里默诵。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立即投进火炉里,然后再重新抄,如此循环7次。 

12.顾炎武:自督读书法

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最后,他每年春秋两季都要默诵、查对前半年读过的书籍。 

13.郑板桥:精当法 

清代郑板桥主张读书要注意选择适当的书,选定了认为“当”的书,就潜心精读。他还提出读书要坚持独立思考,不能做书本的奴隶,否则即使刻苦地精读,也收不到好的效果。 

14.梅文鼎:四不怕法  

一是不怕难,越难越去钻研。二是不怕烦,耐心地搞清楚。三是不怕苦。他每天夜里挑灯读到四更,天刚蒙蒙亮,又起床读书。四是不怕丢面子,梅文鼎只要遇到懂的人,就虚心请教。

15.叶奕绳:约取实得法 

明末清初文学家叶奕绳每读一本书,就用纸抄录喜爱的内容反复诵读,然后贴在墙上。每当做事累了,他就在房间里边走边读,直至读得滚瓜烂熟。等到四壁都贴满了,就取下、收藏,再把当日新抄的贴上去。

16.梁启超:注意法  

读书时围绕着一个题目,与此有关系的就注意,没关系的就放过。隔一段时间,再换一个题目,将注意力转移到新的方面来。这样读书就像在海滩上拾贝一样,每次都能拾到几枚自己需要的、漂亮的贝壳。 

17.毛泽东:高诵恬吟法  

毛泽东同志青年时代读书时,往往采取“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 静静地吟咏品读)相结合的方法。每读一文,总是反复诵读、吟咏,用心领会它的意义、气势、节奏和神味。

18.徐特立:精读法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经这样教导青年人:读书要“贵在精”。“贵在精”,就是说读书时不要光着眼于数量,而要高质量地精读。要抓住书中的精华,也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核心和实质。  

19.董必武:阅兵法  

67岁高龄的董必武学俄语,他将俄文生词,每五个写在一张卡片上,风趣地称作一个小队,每十个词称作一个中队……中文解释写在背面。随后,他像掌握自己的部下那样,从小对到大队开始检阅。

20.谢觉哉:晨思夜读法  

晨是一天的开始,不要急于做,而在于计,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计就是思。   白天没有完整的时间读,就每天晚上抽它一、两个小时攻读一下,长期坚持下去。晨思夜读是相辅相成的。 

21.鲁迅:多翻法  

鲁迅习惯于在工作之余的空隙时间,见缝插针,阅读书报。鲁迅不仅主张多翻一般性的书刊,而且还提倡青年人要多翻本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的书籍。 “多翻法”能够开拓视野,启迪思路。 

22.郭沫若:一通二否法 

郭沫若主张读书一要理解、弄通,二要批评、否定。他既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敢于提出否定的意见,从而形成了自己许多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十批判书》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23.叶圣陶:由浅入深法  

读书时,首先“就其中的一篇或一章一节,逐句循诵,摘出不了解的处所;然后用平时阅读的经验,试把那些不了解的处所自求解答”;再“复读一遍,明了全篇或全章全节的大意”;“最后细读一遍,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来,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 

24.夏丐尊:蔓延法  

请看看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作家夏丐尊先生的读书情形吧:他总是以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为出发点,然后向四面八方蔓延,由精读一篇文章带读许多书,有效地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25.丰子恺:重复法 

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读书,每读完一个章节总要复习一遍,读到第三个章节,还要把前面两个部分再复习一遍,就这样反复地读,反复地温习,不厌其烦,一丝不苟。

26.夏衍:构想对比法 

著名作家、电影艺术家夏衍初学拍电影、编戏时,他在看电影之前先看故事梗概,而后设想,这个故事假如让我来编戏,怎样着手……打好腹稿后,再去看电影,两相对比找到自己原来设想的差距。

27.曹靖华:无师自通法 

著名作家曹靖华先生从小就拾柴、割草、放牛,农闲时才能读点书,后来勉强上完中学毕业,以后一边谋生,一边自学。起初水平低,看什么都是似懂非懂,但看不懂也硬看,慢慢积少成多,由懂得少到懂得多。  

28.老舍:结合法 

“结合法”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读书方法。老舍说:“读了一本文艺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几本作品,最好找些有关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等著述来读,也应读一读这个作家的传记。”

29.巴金:回忆法  

巴金第二次住院治疗时,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他坐着,一动也不动,但他的脑子在回忆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

30.邓拓:背筐拣粪法  

杂文大家邓拓幽默风趣,他把读书积累资料比作农民背筐拣粪。邓拓本人就是采取这种“背筐拣粪”的方法来读书的。他总是随身带一个活页的小本子,读书看报随手做笔记。 

31.吴晗:红线拴钱法  

大学问家吴晗评论古人的读书方法时指出:寻章摘句式的,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拥有“一屋子散钱”;不求甚解式的,抓住了书里的主要东西,只有一根“绳子”,要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即用“红线”将“散钱”拴起来。

32.廖沫沙:自身修行法 

一个人在中学阶段获得的知识,老师教和自己学各占一半,所以必须学会“自身修行”。廖沫沙认为“自身修行”重要的就是读书要定向。对在校学生来说,可以结合自己所学的功课来阅读课外书籍。 

33.陈伯吹:根本法  

读书人要有正确立场、观点读书。没有正确的读书目的,没有高尚的欣赏情趣,读书的效果是不会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青少年时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佳话,值得我们引为榜样。

34.秦牧:鲸吞牛食法 

所谓“鲸吞”,指的是泛读。泛览读书时,也应像鲸吃食一样。只有这样,获取的信息量才会大。所谓“牛食”,指的是精读。读有的书,就应该像牛那样细细地反刍,消化吸收。   

35.茹志鹃:香菱学诗法    

茹志鹃所说的“香菱学诗”读书法,其主要做法就是“细心揣摩透熟”:当拿到一本不易看懂的新书时,不要有畏难情绪,只要一遍一遍地熟读,细细地咀嚼揣摩,慢慢地书中的内容就消化吸收了。 

36.碧野:三比法 

著名作家碧野读书要经过三比:第一,将名著与非名著相比;第二,将名著与名著相比;第三,著名作家前期与后期的作品相比。三比法是碧野的读书方法,也是他的成才之道。 

37.王汶石:三遍法  

王汶石年轻的时候爱读名家名著。读第一遍时,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去读;读第二遍时,是以一个艺术鉴赏者的身份去读;读第三遍时,是以一个文学作者的身份去读,研究作品的总体设计。

38.白夜:双十法

“一目十行”能博览群书,“十目一行”能精研名著。白夜在“一目十行”与“十目一行”相结合的读书方法中,充分体现了博与精的辩证关系,全面周到,值得仿效。  

39.刘征:信马游缰法  

读书在诗人、杂文家刘征眼中,像春游踏青一样,轻松愉快。有时是有目的的,有意去寻找一点什么;有时是无目的的,只是信手翻来,碰到什么有趣的就溜几眼,大有趣的就一口气看下去。  

40.曹世钦:记账法 

散文家曹世钦有一本珍贵的小本子,那是他几十年来记录的“读书账”。他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读一本书,都记录在一个专门的小本子上,前边记读毕的月日,中间记书名、作者及其国籍,后边记书的字数。

41.庄之明:选择法

作家庄之明主张读书需要选择:一、分清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二、分清什么是必读书,什么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什么是不必读的书三、分清哪些书需要精读,哪些书只需要浏览,略知其大概。 

42.忆明珠:内外贯通法  

忆明珠关于读书的见解,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不仅要读有字书,而且要读社会实践这部无字书;二是要将书本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使之融会贯通起来(即将“书里书外打通”)。

43.张一弓:无心栽花法 

作家张一弓原来没有什么系统的学习英语的计划,为了换换脑子他读《新概念英语》,没想到,却也很有“实用价值”,这正应了一句谚语:“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

44.冯骥才:定向浏览法 

定向和浏览相结合,这是冯骥才读书的显著特点。定向能使读书目的明确。冯骥才读书都是为创作服务的。浏览能扩大信息量,冯骥才善于抓住各种书刊的精粹,盯住各类新观念、新知识的精华。 

45.叶辛:我行我素法

叶辛特别强调要根据自己的个性、气质、爱好来选择书籍,也就是说,我根据我自己的特点,爱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至于别人怎么说我,不管。这样读书,从阅读心理上来讲是科学的,读书效果也是好的。

46.杨贤江:口演笔述法 

读过书之后,往往总是觉得已弄清了书中的内容,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搞清楚,这就需要向别人讲一讲、写一写自己所读的书,通过一讲一写,对书中内容的印象也就清晰了、深刻了。

47.邹韬奋:层次法  

第一个层次是泛读,随便翻翻,发现有必要重读的书或某些章节。第二个层次是略读,通过略读发现有必要反复研读的书或某些章节。第三个层次是精读,将略读时选出来的书或章节,细细地咀嚼品味,吸收书中的营养。

48.艾思奇:闹中求静法  

艾思奇从小就常常故意到乱哄哄的街市边上或操场上去读书。后来他到日本求学,课余时间,别的同学都在聊大天或是唱歌跳舞,好不热闹,而他却一个人坐在墙角,埋头看他的书,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似的。 

49.冯定:广专结合法  

广就是使自己具有的常识,能够不断提高和充实,但只求知其大概,而不必样样都专,件件都通。专,最好和自己的业务结合起来进行,从系统地占有材料入手,并使理论和实践经常密切结合起来,效果自然更好。

50.顾颉刚:质疑法 

读书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这是顾先生的一贯主张。质疑就是要提出问题,大胆地怀疑书上的某些观点和结论,不管你是名人也好,名著也好,我都敢于以批评的眼光去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04f8064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9e.html

《50种读书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