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课例及点评

发布时间:2021-01-02 11:21: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壶口瀑布》课例及点评

上海市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 余恩秀

【教学说明

一、基于学生认知与文本特点的教学点

《壶口瀑布》这篇散文语言精美,富有哲理,文中可圈可点之处众多,是梁散文的经典之作。学生对作品主题有理解,作品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也略知一二,但是对文章结构较易忽略。因此,本文的教学除了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的表现形式之外,还考虑作品结构的深意,如为何写第一次去壶口的情形,在第二次去壶口时作者的观察点是如何体现的,让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将读与写结合起来

二、“两纲”教育的重点与难点解析

如何理解文末“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以及壶口瀑布“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 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壶口瀑布与黄河精神之间有何关联,这是本文”两纲”教育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作品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托物寄意,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的辉煌与苦难不弯、遇强则抗、勇往直前的精神。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咀嚼语言之美,同时以上面两句语句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关联,在读中感受磅礴气势,读中体会作为中国人的豪气、志气!

【教学实录片段】

师:刚才,我们在龙槽,对“跌”字做了细致地咀嚼。在本段文字中,除了“跌”字之外,还有其他用得好的动词吗?

生:学生思考。

生9:我找到了第二行中的“向龙槽里隆隆冲去”中的“冲”。

师:“冲”?

生:它写出了黄河水势的湍急,气势磅礴。

师:写出的是水量急且大,速度快。(教师边说边板书“冲”),还有吗?

生10:第二行“顿然拢成一束”中“顿然”也可以突出“拢”的速度之快。

师:那是“顿然”还是“拢”?

生:两者都是。

师:文言文中对“然”是怎么解释的呢?

生:(部分学生小声议论)“……的样子”。

师:“然”是“……的样子”的意思,是用来修饰限制“拢”的,那动词到底是哪一个?

生10:“拢”。

师:教师边听边在“冲”的右面板书“拢”。

我记得第一次上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女孩也说到这个“拢”字,她说“拢”是江南女子将头发挽起时的动作,当时觉得她的想象很丰富。现在细想这个“拢”字,它不应是一个江南女子的动作,而是一个壮年侠士面临出征或者是即将上战场时将头发用力一挽,是毅然决然。壶口瀑布就是这样,一川大水就是这样在龙槽收束,“顿然拢成一束”,(手势配合,表现“拢”)。这段文字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壶口瀑布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一下子收束到龙槽里的情形。教师边说边在“拢”的右边板书“龙槽”。

师:刚才我们对这段文字作了赏析。赏析可以通过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也可以通过推敲修辞手法的作用,分析句式的长短来体会。

生11:(有一位学生低声议论)整散结合。

师:哦,你很聪明,都已经知道整散结合了!刚才我们为什么觉得“三跌四跌”的节奏处理得很好,与这一句子的长短有关。非常整齐的长句,通常是排比句,与口语化的短句结合,读起来参差错落,节奏鲜明。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本段文字。

(生齐读。在总结与引导下,学生的朗读有了重音、停顿与节奏。)

【学员点评】

《壶口瀑布》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显性课例。如何在学习时让学生真正从心底里激荡起一种民族的自豪感,教学内容的开掘是关键。“中华民族的辉煌与苦难,不弯、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并非凌空高架,它们渗透在每一滴黄河水中。老师在上述教学环节中,紧紧抓住文中那些极具震撼力的动词,通过反复的品析、朗读并借助想象等多种方法,在“瀑布”的外“形”上做足文章,让学生充分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假如能再结合一下对壶口的地形分析,并由此上升到对黄河乃至中华民族精神的感悟,相信会更加形神兼备。

(曹怿岚)

余老师将指导学生赏析语言作为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应该说是符合这篇课文的个性的。在师生对话中,老师很注意引导学生落实关键的动词,体会壶口瀑布的气势和力量,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字中所包含的情感。然而品味赏析语言应是一项“整体工程”,作者用饱蘸激情的笔墨细致描写黄河遇壶口绝境时的水势和力量,正是为了表现其“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性格,以此象征中华民族百折不挠、顽强不屈的精神。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关注黄河所遇的“绝境”、“死地”,在此情境下体会壶口瀑布的力量和黄河的性格便会更有价值,结合中华民族坎坷的历程,有关民族精神的深意也便能引起共鸣。

(陈榕)

余老师在教学生如何读懂课文,读懂课文不仅要读懂作家梁衡写出了壶口瀑布什么特点,而且还要读懂梁衡为什么写两次去壶口的情形,读懂“为什么这样写”比“写了什么”显然对学生更有价值。品味写景的散文很容易坠入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的俗套,老师注意到课文是作家梁衡的代表作,因此在教其代表作时教师不仅采用比较法、情境联想法等激发学生在咬文嚼字中读出壶口瀑布的特点,而且关注了文本的行文结构,使学生由语言品味自然的过渡到整体的把握,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老师的尝试给我们启示教师既要善于小处着眼,也要善于大处用心,只有教师下苦功读懂了课文,才能带领学生领会“为什么这样写”中妙笔生花要实现自如的驾驭课堂,深入钻研文本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

(张佩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06e1f3181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92.html

《《壶口瀑布》课例及点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