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之一

发布时间:2023-10-05 11:30: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之一
《父亲的菜园》是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对于从教20多年的我来说,却还是一篇从未尝试过的新教材。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依次写了:失去菜园、决定开垦新菜园、开垦荒地、垒上石墙、种上豌豆、用豌豆肥田、拾粪肥田、菜园获得丰收等八项内容。作品通过对父亲的言行的具体描写,意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勤劳、坚毅的品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也就是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其中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学习文中的父亲的优秀品质。在课堂教学中的质疑问难、讨论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出现了下列的现象:课文第九自然段落是描述父亲用豌豆肥田的情节,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而后又告诉作者: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针对用豌豆肥土的做法,学生们展开了争辩,褒贬不一。有的学生认为:用豌豆肥田不合算,理由是:文中说家里的菜碗总是盛不满,说明家里缺少菜,这些豌豆果实应当让家里人吃;肥田有更好的的办法,如去远点儿的地方割青草,然后挑回来……还可以……老师,您说是吗?我没想到学生会钻牛角尖钻到这儿来了,学生的这种观点是对教材内容的否定?是生命化教育的亮点?这是我在备课时始料不及的,真让我叫苦不迭,心里暗暗地嘟囔着:在高喊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今天,怎么来了个这样的教材……堂上,为了维护做老师的尊严,只好自找下台阶的路,绞尽脑汁想了一番,我故作轻松地说:看来你们舍不得用豌豆来肥田。——其实,我也这么想,我赞赏同学们的见解。但是,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豌豆肥田’的细节,你们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对其他情节中那‘父亲’的言行,老师更表示敬佩,从整体上说,‘父亲’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不敢保证我的学生们能接受我表演,走下讲台后返回办公室的路上,我忐忑不安。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关呢?我静下心来重研教材,觉得课文的教学难就难在这工具性人文性统一上。我们以前没有特别的提出人文性,可是细细想来,过去的语文教学真的缺少人文性么?哪一段文字没有反映人文性呢?既然有教学内容,它本身就蕴涵着人文性,无论你关注还是不关注都是脱离不了的。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来体现。时下有的语文课,为了体现人文性、开放性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喧宾夺主,以有别于内容分析、机械训练的形式,造成了同样的后果——语文效率、质量的减损。我们应牢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是语文课的专务。我们一定要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其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来体现的论断,我最为钦佩。我觉得人文性应当附属在工具性之中。语文教学需要问题,但我们需要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这个意义和价值应该建立在课文的整体内容语言环境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前提,而去没有限度地挖掘或生成问题,我们就会失去语文教学原本的意义。例如有人教学《司马光》一课,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方法救出小孩?学生奇思异想,解决的方法五花八门,称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没有注意到荒诞的一面,倒是特别欣赏孩子的思维力。如果我们把课文做为载体,这样的创新思维的挖掘会有很多,由于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思维的创新或人文性拓展,而失去了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这恐怕也不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想到这儿,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下来,虽然还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但已不再为课堂上的教导担心,也顾不了学生们能否接受我的表演了,权且如此而已。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0a7d9b235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a4.html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之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