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材料、范文汇总

发布时间:2018-05-28 11:22: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申论热点背景:人民美好生活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明确指出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并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不断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思想。20138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52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会议上指出要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三感”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整体性展示,它深刻反映了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怎样更好地满足人民期待作出的时代回应。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本质]

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既有质朴纯真的共同向往,又因受到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而对其产生不同的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能够认识美好生活的本质,根本上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时代,也是美好生活的本质得以进一步彰显的新时代。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美好生活同样如此。实践活动一方面使人的现实生活与动物式的自然生存区别开来,另一方面使美好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就人的生活层次而言,美好生活是在基本的生活条件满足之后,所要实现的更高层次的、更高要求的生活状态。在当前,美好生活状态既包括更高的物质文化生活状态,又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更高的生活状态。对所有这些生活状态的创造和满足而言,劳动实践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说,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所以,由辛勤劳动所创造的美好生活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的生活。世界上没有抽象的美好生活,也没有凭空产生的美好生活,抽象的和凭空产生的美好生活只能出现在幻想中。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内在构成]

美好生活是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等广泛生活领域在内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体中,各个生活领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美好生活提供充足的动力和养分。人民既是这个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又是这个美好生活的享有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这个美好生活能够实现的关键,是人民谋求并实现美好生活的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三者作为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回答了新时代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实践,是为什么人、由谁领导、走什么路的问题。

美好生活是每个人能够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活状态,是每个人都能够摆脱各种内在和外在的限制与束缚,获得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个人而言,新时代美好生活就是要在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创造一切内在和外在条件,最终使每个人尽可能处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状态,这包括使每个人的才能尽可能得到发挥,每个人的需要尽可能得到满足,每个人的人格尽可能得到完善,每个人的尊严尽可能得到尊重。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者的关系]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者涵义不同但又存在紧密关系。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来说,获得有量的多少差别,幸福有质的高低差别,在感知上两者既有交合又有不同。一方面,人民需要有更多的获得,没有物质文化等方面的获得,幸福生活就失去了基础;另一方面,获得与幸福又不是直接对应的,获得多不等于幸福指数高,生活是否幸福不是由获得多少的数量来决定的。安全感对获得感、幸福感具有保证意义。没有安全作保证,获得多了也有失去的危险;失去安全保证,生活幸福无从谈起。有了获得,追求幸福,必然对安全形成诉求。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整体性揭示,正是基于人民向往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逻辑关系。[重要意义]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列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中华民族向强起来飞跃的必然要求。我国日益富裕,繁荣昌盛的状况甚至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就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厚实基础。然而,辩证地看,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既是循序渐进的社会嬗变,又是互为条件的历史贯通,不能机械地将三者割裂开来。民族站起来了,才可能走向富起来、强起来;不谋求富强,就不可能真正站起来、强起来;民族不强大,国家就不能说真正富起来。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进程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起来新征程的开启凸显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时代意义。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列提出,意味着新时代我们党勇于执政使命担当的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

首先,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需要已经不能单纯依赖发展生产力,必须着眼发展理念创新、注重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人民向往美好生活需要的结构性变化,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提出时代新要求。改革开放一路走来,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解决生产力不发展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复杂。如果不注重加强生产关系的改革、不推进上层建筑的完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就会制约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

再者,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能不能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成为检验全面深化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从党的执政使命担当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只局限于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主要任务也不只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落脚点,是让人民有更多、更强、更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才会更加坚定、更有基础、更可传递。

[参考对策: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的条件与途径]

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既包括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又包括改造内部世界的实践,这两种实践共同构成了美好生活的各种必备条件。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就是要创造出必要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社会条件、文化条件、生态条件等外在因素。改造内部世界的实践就是要创造出人内在的思想修养、道德境界、智慧德性、感受能力等内在因素。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使作为个体的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创造、实现并感受美好生活。

在制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各种要素当中,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个体的人过上美好生活的基础性条件。美好生活作为个人的需要,是在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一定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党领导全国人民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既是过去为改善人民物质文化需要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又是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够产生的现实基础。个体的人要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创造更丰富的物质生活。离开了辛勤劳动,个人的美好生活只能成为空想。

一个人能够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既与他具有的物质生活条件有关,又与他内在的精神生活条件有关。精神生活条件是个体的人要过上美好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修养、人格、境界、感受能力等内在精神素养的总和。美好的精神生活本身就是新时代美好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道德是精神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它与美好生活的实现密不可分。对幸福、美好生活与道德关系的深层次哲学研究告诉我们,美好生活的实现是一个离不开道德水准提升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因此要建构美好生活,也必须加强人的素质锤炼,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精彩标题示例]

奋斗不懈谋幸福

[精彩开头示例]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的人生最幸福。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负新时代春天之约,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举国上下呈现出奋斗不懈谋幸福的生动局面。

[精彩结尾示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惟有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坚强定力、把握“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战略主动、发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决胜魄力,方能汇聚起齐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伟力,续写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原标题: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与实现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王世鹏 高新民

原标题: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时代需要 来源:人民论坛网 作者:齐卫平

原标题:奋斗不懈谋幸福 来源: 新华网 作者:朱友华

申论热点背景:建现代养老金体系

201841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联合发布通知,决定自201851日起,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实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多支柱、全覆盖、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有利于政府和市场作用充分发挥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备,支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的社会环境更加友好,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基础更加牢固。申论热点解析:建现代养老金体系

我国基本养老金在广覆盖、保基本的目标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多支柱多层次养老金体系也在构建和发展当中。但养老金体系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构建现代养老金体系,使我国尽快从养老金大国发展为养老金强国。

[养老金体系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

养老基金财务状况区域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北京和上海等特大城市,人口净流入省区,养老基金结余丰厚。

不同群体养老金待遇不平衡。虽然我国已经实行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并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但城乡居民、城镇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分别实行不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各自的缴费水平不同,各自的基本养老金待遇存在较大差别。

养老金缴费负担和待遇水平不平衡。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占工资总额的28%。但是,退休人员养老金替代率持续走低,养老金待遇配套的健康护理等增值待遇有限。

多支柱养老金发展不平衡。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发展速度快、覆盖面广、收支规模大,“一险独大”。但是第二支柱养老金中,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发展迟缓,不足以满足职业人员多元化的养老金需求,难以为养老金体系发挥重要补充作用。第三支柱养老金中,个人延税型商业养老保险和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长期处于政策酝酿之中。

[养老金体系发展不充分的主要表现]

基本养老金体系尚未实现全覆盖。我国在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制度覆盖人口数量达到9亿多人,但是尚有一定数量的自由就业人口、流动人口、灵活就业人口没有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整体养老金待遇水平有待提高。需要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断提高国民养老金待遇。

养老金缺口的制度性弥补不足。我国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存在较大的滚存结余,但是这种结余的背后,存在潜在的空账。国家一方面建立了全国社保基金,积累了一定的国家养老储备基金,另一方面出台了划转部分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股权充实社保基金的政策,增强中央和地方弥补养老金缺口的能力。

养老金体系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体制上,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体制。社会统筹部分实行现收现付的筹资体制,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客观上财务不可持续。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停留在省级统筹,统筹层次低,导致庞大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不能更好地发挥大数法则效应。基金积累制的养老金体系发展迟缓,市场化养老基金投资规模不能有效放大,养老基金难以更好地分享国民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成长。

[建立和发展现代养老金体系]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养老金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基本财务手段。根据养老金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现,需要加强养老金体系顶层设计、统筹养老金体系全面发展,确立养老金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制度目标,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机制的作用,运用财政和金融等综合手段,构建国家、单位、企业、个人分担社会养老负担的现代养老金体系。

建立和发展现代养老金体系的具体策略包括: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加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继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尽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建立养老金待遇正常调整机制,保证养老金待遇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积极发展固定缴费型、个人账户制、基金积累制养老金,积极支持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加快发展,加快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储蓄与理财发展,完善多层次养老金体系;加大各类养老基金市场化投资的力度,通过基金投资收益弥补养老金的不足,促进养老基金与金融资本市场和国民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使养老金负担变为养老金红利。[标题]

多支柱养老金体系 助力破解养老难题

[开头]

示例一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日趋明显,劳动者自身对通过养老保险来提升养老保障水平的需求在日益增长。与此同时,近年来灵活就业、弹性就业等新型就业形式不断出现,对现行社保制度也提出了新挑战。建立以税收优惠、个人账户、多元投资为主要特征的养老金第三支柱正是时候,可使我国养老保险体系更具吸引力和保障力。

示例二

养老金体系是一国老年人体面养老、有尊严地生活的制度保障,同时,它也是发展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养老金体系是由公共养老金计划与私人养老金计划所构成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割裂。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期构建更加安全、高效而可持续的养老金体系

[结尾]

示例一

最美桑榆景,人间重晚晴。实现退休人员对晚年生活的美好期待,不仅是子女的义务,更是政府的责任。消除群众心中的不公平感,养老金改革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能否啃下硬骨头,进而撬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考验着改革智慧,更考验着改革决心。

资料来源:

杨长汉:多措并举构建现代养老金体系

“共享护士”服务需要制度善加“护理”

背景链接

“省去了路上和就诊排队的时间,花了不到200元,特别值得。”20185月,家住福建福州城郊的老李,通过一款APP约了两名护士上门为其护理。据报道,巨大的护理需求和专业护理力量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整合,“共享护士”正走进普通居民家庭,为消费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公考角度中公解读

对共享经济的探索似乎没有止境,多个领域都在搭乘“共享”快车,在医疗卫生领域,去年全国首个“共享医生”平台在广州落地,随后出现了多个“共享护士”平台。这类“共享”医疗资源的模式既方便了患者,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收入,还缓解了大医院“看病难”等问题。[现状问题]

老龄人口对“共享护士”需求巨大,这一块市场值得认真开发。据测算,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这么多老人,特别是在家养老的老人,都将面临医疗护理难题。

虽说“共享护士”能很好解决在家护理难题,但却面临不少掣肘因素。比如,上门护士自身的安全以及操作安全该如何保障,上门护理的范围该如何确定(有的病情不适合上门护理),共享平台如何审核兼职护士等等,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发展“共享护士”服务过程中,上述问题都亟待得到重视和解决。

对部分老人来说,由于担心上门护士护理不规范,不敢轻易预约这种服务。对不少护士而言,由于担心人身安全等相关风险,轻易不敢兼职担任“共享护士”。这些掣肘因素还影响到风投的积极性,所以“共享护士”并没有像共享单车、网约车那样发展神速。如何缓解并逐步消除这些制约因素,促进“共享护士”更好更快发展,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大问题。

[对策措施]

“共享护士”制度化、规范化,出台规范性标准和制度。给护士们信心,使他们愿意兼职,也能打消部分患者的顾虑,使他们敢于预约护士上门服务,同时也给资本市场信心,使资本推动“共享护士”加快发展,各地有关职能部门履行监管监督责任才会有依据。

另外,目前多地医改政策允许医生多点执业,但只有广东、北京等少数地方政策支持探索护士多点执业。从这个角度看,应当通过深化医改给体制内护士“松绑”,逐步扩大护士多点执业范围,以成熟的多点执业制度推动“共享护士”业态健康发展。

政务官微既要有趣 也要“官样”

“你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我仿佛听见了一群蚊子在嗡嗡嗡”……这居然是群众在政府官方微信上咨询时收到的反馈?近日,某人民政府的官方微信上的“牛气”回复,让网友表示“惊呆了”。对此,该微信平台第三方运营机构表示,此次“意外”系“系统自动回复”所致。

公考角度中公解读

[观点剖析]

政务官微作为一个特殊的官微类别,其公共性、服务性特点,决定其在面对网友咨询时,绝对不能回怼。无论此次回复是不是“系统自动回复”意外所致,政务官微的“神回复”归根结底是认识的问题。政务官微的活泼性是需要的,但也应有“官样”。

政务官微需要语言活泼有趣。由于直接与网民进行对话互动,政务官微在运营中的话语体系与传统的官方发声要有所区别。为了便于与网友沟通,拉近双方交流的心理距离,政务官微在交流语言上要摒弃八股气官气,不能板着脸孔,甚至需要多用网言网语。活泼有趣的语言,既便于群众理解官微发布的内容,也贴近群众,而不让网友觉得官微面目可憎。

但是语言活泼不等于“神回复”。雷人的“神回复”不仅起不到让官微“人性化”贴近群众的目的,反而会让政务官微失去权威。由于政务官微有其特殊的身份,因此不能在回复中越过其身份雷池。有趣的回复,可以适当卖卖萌,可以适当撒撒娇,可以有一些正面积极的“人性化情绪”。但任何一条对咨询群众的回怼信息,都难免让人产生“上了一个假政务官微”的错觉。[问题与意义]

官微目前已成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一种标配,但在管理方面,相关运营人员队伍不健全、经验不足、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一直存在。因此,电子政务外包本身并没有错,其不仅能降低运行成本、减轻财政负担、节约人力资源,还有助于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公众服务品质。

问题是,一些政务官微管理乱象呈两个极端:一是失语,对于应负责的询问不回复或很少、很晚回复;二是任性,“神回复”时有发生。一些官微有的错误百出,有的回复直呛群众,即便这些只是调侃之言,也要把握好尺度和场合,否则只能是事与愿违。

[原因分析]

“两微一端”是公共治理载体,承载着政府公信力、代表着政府形象,官微言论代表的是官方的观点,代表的是政府为群众提供的行政服务,与官方购买的其他公共服务显然不能混淆。从以往类似事件的反思来看,不少地方将官微的不专业表现,归因于相关投入和经费不足。同时还在于某些地方长期以来习惯了由上至下的“发话”,在潜意识里对这种与民众及时平等的互动交流,缺乏足够的尊重和重视。

政府网站设置领导信箱,或者开通“两微”,拓展与民众的互动交流渠道,这本是政务服务对接网络时代的一种表现。但政务发声触网,交流渠道上网,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的转变上,政务理念应随着技术场景的应用而一同“进化”,这才是关键。

[参考对策]

政务官微要把握好“有趣对话”与“神回复”之间的度,标准在于“初心”——开办政务官微的目的。政务官微的功能是“发布政务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推进政民互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用官微为载体回应社会关切、推进政民互动,是为了方便与群众的沟通交流,方便服务群众,方便了解社情民意,这是官微应有的“官样”。任何一个回复,都要与政民互动、服务群众的初心相符,如此审视每一条回复——包括系统里的“自动回复库”,也就不会再有雷人的“神回复”了。

政务新媒体管好用好,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单位都建立了媒体矩阵,但实际上存在“多而不精”的问题,因此需要集约共享、精简数量,抓住一个或几个阵地,进行重点打造。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门必须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媒介素养和业务本领,用好“互联网+”思维,从制度机制上堵住管理漏洞,提高电子政务外包的水平。要加强和网友之间的互动交流,就得正视运营人员不够职业化的问题,把新媒体视为展示政府形象的对外窗口,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官微回复要注重提升服务意识。“雷语”神回复曝光之后,相关部门惯性推给“临时工”,或者“自动回复”,实际上仍然是一种官僚主义,对此不仅要持续进行思想教育,更要加强问责,对不回应、慢回应、错回应,均应明确对应的处罚条款。同时,改进服务意识,就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通过制作网站普查评分表等,认真听取民众心声,充分集纳群众意见。特别是网络上一旦出现对“雷人雷语”的质疑,就要正面回应,及时公开,跟进自查自纠,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原标题:政务官微既要有趣 也不能丢了“官样”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廖德凯

原标题:政务新媒体为何又见“神回复”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扶青

原标题:官微任性回复缘于政务理念未更新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朱昌俊

原标题:官微托管,责任不能一起“外包”  作者:陈广江

“悲情营销”莫如诚信经营

背景

20185月,山西临猗县政府发布的一则针对“临猗苹果滞销”不当营销方式的声明引发关注。声明中称,多个电商发布“临猗苹果滞销”的营销策划,利用打“悲情牌”营销临猗苹果,给当地果业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影响,并且营销内容有诸多夸大失实之处。除了临猗苹果外,还有多个商家以“苹果滞销”“鲜笋滞销”“菠萝滞销”等为由头售卖商品,采用的都是同一名老人的照片作为宣传图。[综合分析]

近年来,一些商家以“鲜笋滞销”“菠萝滞销”等噱头推销产品,甚至以次充好,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相关法律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少数商家打着“滞销”的旗号投机取巧,不仅损害了行业、品牌形象,也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如果造成顾客财物损失,还涉嫌欺诈。

不仅如此,“悲情牌”营销还涉嫌违法。店家以滞销为名销售临猗苹果等商品,陈述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蓄意夸大果品滞销严重程度,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已经涉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规定的虚假宣传行为。此外,采用同一名老人的照片作为宣传图,则涉嫌侵犯肖像权。

通过网店、网帖宣传滞销品,是应急状况的补救之策;消费者购买滞销品,以善心扶危济困,传播的是正能量。但若苦心孤诣搞虚假宣传、悲情营销,甚至蓄意制造假象,就逾越了经营的道德底线。类似现象频频出现,透支了人们的同情心,割断买卖双方的信任纽带。

[参考对策]

第一,在进入“情感经济”时代,产品营销关键是要用心。满是童年记忆的黑芝麻糊、等餐时提供游戏消遣的火锅店等商业案例,已被列为营销学的经典。耄耋老人卖馄饨10多年没涨价、“鞋垫婆婆”桥头手工缝制绣花鞋垫等新闻,一经发布总能吸引热心客户。说到底,价廉物美的产品、货真价实的诚意、触及心灵的情愫,才最能打动人心。

第二,“悲情营销”“骗捐诈捐”等现象提醒人们对网络虚假信息要高度警惕。网络平台有责任加强排查和把关,避免虚假信息遮蔽消费者的双眼。对电商平台而言,还应善用图片识别、身份认证等技术手段筑牢安全防线,铲除“悲情营销”的生存土壤。

第三,不可否认,滞销现象在特定时间、特定地域客观存在。除了气候、交通等原因,这与市场调节的滞后性不无关系。就此而言,破除滞销难题,还需“看得见的手”发挥更好的作用。有关地方和部门应合理引导生产品类及规模,莫让“千树万树俱梨花”;做好特色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避免“养在深闺人未识”;在发生滞销后及时提供服务,莫让生产者“喊破嗓子无人听”。这样,一心一意做好产品、诚信经营的人终将收获喜悦。

原标题:“悲情营销”莫如诚信经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石

原标题:“悲情牌”营销泛滥,砸掉大家的锅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胡欣红

乐见传统诗词成文化新潮

当前,传统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正以其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和艺术感召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在全国形成了以古诗词为代表的古典文化新潮流。令人欣喜的是,在这一文化潮流中,青少年逐渐成为主力,在掀起一波波“诗词学习热”的同时,又掀起一波波“诗词创作热”,越来越多年轻人热衷于写作传统诗词。

公考角度中公解读

[综合分析]

传统文化复兴、传统诗词创作兴起,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加入成为新的文化现象,充分的说明了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高;他们学习创作旧体诗词,自然会加深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将会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古典诗词乃至传统文化;他们创作的旧体诗词将来又会成为新的传统文化,这样,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做到生生不息。

这一现象的产生,首先归功于作为审美文化代表的诗词文化自身的魅力和生命力;其次得益于政府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顺应时代潮流和大众需要,将传统文化推到大众面前;再次,得益于主流媒体对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动,尤其是媒体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激活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的诗词基因。青少年是一个国家朝气蓬勃的象征,他们成为古诗词学习和创作主体,说明古典诗词符合新世纪文化发展潮流,是新时代的“潮”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长期以来,诗词创作所面临的窘境,诗词的影响力在下降,喜爱诗词的人在减少,诗词的群众基础,尤其青少年队伍在萎缩,刊载诗词的纯文学刊物生存困难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今社会比较浮躁、功利,追求功成名就及财富成为普遍现象,许多人难有时间也无雅兴,静下心来去创作和欣赏“风花雪月”的诗词。另一方面是中小学教育对诗词的淡化,譬如多年来,无论是传统律诗还是现代诗歌,真正能走入高考作文的非常罕见,许多省份高考语文试卷都把诗歌排除在外。

[参考对策]

教育育人,文化养人。繁荣诗词创作需要从青少年抓起,首先要积极营造爱诗、写诗、咏诗、品诗、评诗的社会氛围,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更显得必要,如《中国诗词大会》之类的活动应制度化、常态化,以促进公众对诗歌的喜爱,尤其是吸引中小学生参与。

其次要增加传统诗词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权重,还应将古诗词列入高校教育的必修课程。广大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需要自觉提高自身诗词修养,在诗词文化潮流中“传道授业解惑”,用传统文化的精华去滋润学生的心灵。

最后,应通过政府扶持,大力发展、繁荣诗词等纯文学书刊。

原标题:乐见传统诗词成文化新潮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李定广

原标题:繁荣诗词创作要多方发力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尹卫国

“垃圾换演出票”培养文明意识

背景

五一小长假期间,大美武汉美景如画,各个景区里,能媲美醉人景色的,便是随处绽放的文明之花。430日,在黄陂区木兰草原景区,9岁的小姑娘丁颜看到草坪上有个空矿泉水瓶,她跑去捡起来,扔进了随身携带的垃圾袋中。木兰草原负责人解释,小长假期间景区推出垃圾换门票活动,每天邀请300名游客捡垃圾看《花木兰·云中战歌》实景剧。(51日《武汉晚报》)[综合分析]

每个假期,国内多数景区景点都人山人海,旅游文明也就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垃圾换演出票”的意义不仅仅是帮助部分游客省了门票钱,让推出这一举措的景区减少了垃圾遍地的现象,而是通过这样的举措宣传文明理念、培养文明意识、营造文明氛围,让文明的种子能够种在更多人的心里。

这几年一些旅游景区的环境令人堪忧,有些游客在景区内随意丢弃垃圾,垃圾袋满天飞,矿泉水瓶随处可见,吃剩下的食物腐烂变质,严重污染了景区内的环境,游客常常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去,令人大煞风景。为了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减少各种不文明现象,景区景点也是各出奇招,收到了不错的现实效果,武汉市木兰草原景区“垃圾换演出票”的方式,就很具代表性。有了这样的激励举措,游客不但可以把自己在游玩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收集起来,避免了乱扔垃圾、破坏环境卫生的现象,同时还可以把其他游客扔掉的垃圾捡拾起来,进而起到减少景区垃圾的目的。

通过“垃圾换门票”让孩子知道,坚持文明的行为,是可以受到外界的肯定与奖励的。今天我们的文明行为得到的是一张演出门票的奖励,那么明天我们还会得到其他内容和方式的奖励,这就是文明的正面激励作用。与此同时,部分游客主动以垃圾换取演出门票也大大减少了景区内垃圾的存量,减轻了景区环卫工人的工作量,也就等于减轻了景区清理垃圾、维护环境的成本,对景区同样是件好事情。

[措施]

景区积极学习借鉴。除了让游客以垃圾换取演出门票,还可以推出诸如用垃圾换取景区门票、换取各种小礼品、矿泉水等,同样也可以起到激励游客捡拾垃圾、爱惜环境的意识,倡导和培养游客的文明意识、文明习惯。

景区景点都应该创意、创新一些垃圾处理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乱扔乱丢垃圾对景区景点带来的伤害,通过与游客的互动和奖励,让随手捡拾垃圾的文明行为多一些,乱丢乱扔垃圾的不文明行为少一些。

资料来源:

燕赵晚报:“垃圾换演出票”可培养文明意识

精准脱贫攻坚战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是时代的新变化,也是这个时代需要解决的新使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即解决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人群发展的不平衡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供的不充分、精神文明现代化程度发展的不充分等难题。

20182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成都市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他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清醒认识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任务的艰巨性,清醒认识把握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提高脱贫质量,聚焦深贫地区,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

我们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权威论述]

群众对一些地方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现象非常反感,要认真加以解决。——习近平

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习近平

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提高脱贫质量,聚焦深贫地区,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习近平

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习近平

[重大意义]

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不能有人掉队的小康,绝不能把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排除在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就是农村仍有较多的贫困人口。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刚性目标、底线目标。只有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才能凸显全面小康社会成色,让人民群众满意、国际社会认可。

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增进人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我国组织实施了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只有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才能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展示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只有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正做到为人民造福,执政基础才能坚不可摧。只有全体人民过上了好日子,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必须坚持把扶贫脱贫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

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大踏步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对促进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谐、国家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扶贫开发的标准在提高,更加注重发展型的民生改善。“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不仅要在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上着力,更要注重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使他们跟上全面小康的步伐。只有让全体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面临挑战]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现在到2020年只有不到3的时间,要实现脱贫3000多万人,压力不小,难度不小。经过多年的努力,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已经基本脱贫了,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贫困程度较深,自身发展能力比较弱,越往后脱贫攻坚成本越高、难度越大。以前出台一项政策、采取一项措施就可以解决成百万甚至上千万人的贫困,现在减贫政策效应递减,需要以更大的投入实现脱贫目标。与此同时,因灾、因病、因学返贫情况时有发生,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将难以完成任务。同时,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以及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有的还很严重。行百里者半九十。必须再接再厉,发扬连续作战作风,做好应对和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的准备。

脱贫攻坚面临新环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下行压力在持续加大,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难度增大,一些农民工因丧失工作重新陷入贫困,返贫压力加大。产业结构仍在调整过程中,传统产业扶贫带动效应减弱,一些新的产业尚在成长之中。面对新的环境,扶贫脱贫需要不断创新理念,探索结合生态保护脱贫、资产收益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增加贫困人口在土地增值中的受益程度等新方式。

扶贫合力尚未形成。扶贫资金投入与脱贫攻坚战不适应,扶贫资金投入虽然总量不小,但仍然无法满足脱贫攻坚战的需求。各部门对扶贫投入呈现碎片化,资金使用分散,整合难度很大。财政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效率也有待提高。扶贫同农村低保、新农保、医疗救助、危房改造、教育救助等政策尚未有效衔接。

精准扶贫体制机制不健全。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认识还不到位,一些实际工作还停留在“大水漫灌”的传统观念和方式上。一些地方表面上建立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但实际上还是缩小版的“大水漫灌”。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主观能动性有待提高,“等靠要”思想还比较严重。脱贫攻坚的责任制度落实还不到位,与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相适应的扶贫开发队伍有待加强。

宏观层面看:

要强化体制机制。落实好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中央统筹,就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为地方创造条件,加强脱贫效果监管。省负总责,就是要做到承上启下,把党中央大政方针转化为实施方案,促进工作落地。市县抓落实,就是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推动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要改进考核评估机制,根据脱贫攻坚进展情况不断完善。

要完善资金管理。强化监管,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要增加投入,确保扶贫投入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相适应。要加强资金整合,防止资金闲置和损失浪费。要健全公告公示制度,省、市、县扶贫资金分配结果一律公开,乡、村两级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情况一律公告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对脱贫领域腐败问题,发现一起严肃查处问责一起,绝不姑息迁就。

加强作风建设。党中央已经明确,将2018年作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要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力量解决脱贫领域“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工作作风不扎实、考核评估不严格等突出问题。要加强制度建设,扎紧制度笼子。

具体到精扶贫方面:

对策一 扶贫先扶志,消除“抱负差距”

“造血”扶贫关键依靠贫困人口的主动性。现实中确实存在一批没有改变意愿的贫困者。贫困状态会减弱人们的理想和抱负,而缺乏理想和抱负将进一步降低人的努力程度,也就降低了抓住机遇的可能性。若贫困人口对未来没期望、对致富没信心、对脱贫没行动,那投入再大的人力物力也都会“打水漂”,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

扶贫先扶志,对于贫困人口需要进行专业、有效的心理辅导干预,增强信念和主观能动性,采用科学、专业、有效的“扶志”方法。组织专业心理辅导工作者对于贫困人口开展信念干预;要设计符合贫困人口特点、可操作化强的干预方案;基层扶贫干部需要接受相关培训,在与贫困人口日常交流中重视对志向的培养。

对策二 扶贫必扶智,消除“起点差距”

贫困儿童与非贫困儿童之间存在“起点差距”。贫困会使得幼儿学习和行为相关的神经细胞发育不良;贫困农村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会交往等身心功能也弱于非贫困儿童,常常“输在起跑线上”。当脱贫产业、技术送到贫困人口手中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因较学习能力较低、知识储备不足而降低脱贫政策的效果。

扶贫必扶智,大力支持贫困地区早期教育,提升贫困儿童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扶智不仅要早,更要“从娃娃抓起”。在加大投资和扶持的基础上,引入专业社工或非政府组织,辅导贫困幼儿、儿童的早期教育和成长;利用互联网匹配更优质的师资,提供更优质的早期教育内容;补贴智能移动终端和通讯费用,促进外出务工人员更多的与留守儿童交流。

策三 脱贫必脱愚,消除“认知差距”

所谓“愚”,就是不理性的选择,贫困者在脱贫过程中面临着各种行为和决策偏差:自律性不足——没有将生产所得用在正确的地方;无法应对信息繁多、流程复杂的决策——如无法选择最适合的贷款种类;注意力太过分散——如将大量时间、精力放在日常琐事上,以至无法关注致富机会。贫困者的不理性和决策偏差,可能陷入更深的贫困状态。

脱贫必脱愚,针对贫困者的决策偏差设计新政策、方法,促进贫困人口做出更理性的决策。在扶贫政策中应用行为科学,比如优化精简落地措施的申请流程、操作步骤,设置默认选项以提高参与率;根据贫困人口特点提供定制化、有针对性的信息;使用承诺机制、社会规范等方法解决自律性问题。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示例]

抓好干部“支点” “撬动”扶贫攻坚

扶贫留住人 方能扶得稳

[精彩开头示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扶贫攻坚战役的新号角已吹响,而选好、用好、管理好干部便成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支点”。

[结尾示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人要携手前进。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习近平的2016年新年贺词犹在耳边回响。面向2020的扶贫攻坚战已经打响,让我们踏实精准扶贫的节奏,带领贫困群众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备注:以上材料均来源于网络,有改动。

原标题《全力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来源:《求是》 作者:刘永富(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

原标题《抓好干部“支点” “撬动”扶贫攻坚》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人:石长毅

原标题《扶贫留住人,方能扶得稳》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王易之

原标题《以精准扶贫提升群众获得感》 来源:人民网评 作者:张玉珂

原标题:“造血”扶贫先要消除“心理差距” 来源:新华网 作者:胡鞍钢

微信运动1万步”难补中小学体育“欠账”

|背景链接*

“微信步数每天过万”成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这学期的难题。这源于广外为鼓励学生课外锻炼提出的新要求:每天锻炼步数达10000步以上,或当天在装有蓝牙发射器的体育场馆锻炼不少于40分钟;每周锻炼需达标五次,至少有一次在体育场馆练习专项内容不少于40分钟。未完成者扣除体育成绩的10%(53日《新京报》)

[综合分析]

高校将“微信运动1万步”,纳入体育“必修课”,此举增强学生体质的善意,不容置疑。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成绩和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而体育等学科成为学校教学的“附属品”,常常被各类文化课挤占,沦落到了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是“高学历低技能”或“高分数低体质”“人才”。有的学生从不参加劳动,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考入了高校,还要家长陪护;有的学生缺乏体育锻炼,要么骨瘦如柴,弱不禁风,要么又矮又胖,活脱脱一个“相扑手”形象;近视眼更是相当普及,且呈低龄化的趋势。

事实上,党和国家是非常重视增强学生体质的。早在2007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然而,在政策与对策的长期僵持中,中国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被一次次忽视。孩子们仍然埋头于书本和作业中,间或于百忙之中临阵磨枪,应付体育考试。然而,当高校被迫取消长跑,军训场上晕倒的“豆芽菜”越来越多时,学校和家长还能沉得住气,逼迫孩子搞“题海战术”?当学校的综合测评一次次输在体育成绩上,校领导还能横下一条心,片面追求升学率?当国民体质监测数据连年下降,影响到国家人才战略时,应试教育还能“深得人心”?

[对策措施]

应完善学校体育教学及考评机制,除了将体育成绩与毕业证挂钩之外,必须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将体育纳入应试教育体系,纳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计划,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特别是,将体育课纳入中、高考“必考课”,提高体育成绩占中、高考总分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倒逼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重视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质健康,不再“重文轻体”。

海绵城市

|背景链接*

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浙江嘉兴拥有大小河流1.3万多条,可这里却是一座“缺水之城”。为何缺水?嘉兴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水流速度极小,导致河流净水能力较差,受上游和自身双重污染的影响,水质持续恶化,“水乡无水喝”成了嘉兴市民的心头之痛。

治水,迫在眉睫。近年来,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的嘉兴,通过深耕“海绵+”战略、发力PPP模式,理念逐步生根发芽,成效随之破土而出。

[综合分析]

【问题】

一、多头管理。由于多个部门管理河流,导致责任不明确,出现河流污染等问题,相互推诿,出现问题时无人担责,这让河流管理出现问题,类似“手表定律”,管理部门不统一,标准不统一,难以做好城市防涝工作。

二、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影响】

一、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的绿地,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让百姓生活的更好,更舒心。

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不会出现雨季一定涝的情况,将雨水很好的排出去,做好城市的排洪,百姓的生活环境也就会变好。

【对策】

一、水泥地被平整的透水混凝土取代,新修建了拦水沟,改造后的地下管网,实施雨污分流。首先要加强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雨季到来时,雨水能够蓄积和排出,城市的水泥地面必须替换透水混泥土,实现水的渗入。

二、地方政府转变发展理念。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事关民生的大事,做好海绵城市建设,能够保证居民在雨季到来时,不再“看海”,便利居民的出行。所以政府要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做好海绵城市建设。

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助力中国“智”造升级

|背景链接*

20184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政策措施,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高质量发展;决定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获得的现金奖励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使创新成果更好服务发展和民生。

[综合分析]

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劳动者技能素质直接影响着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不仅是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的必要手段,更是提高劳动者创业就业能力的重要保障,同时,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也必将有利于助力中国“智”造升级,缓解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助推经济迈上中高端。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就业难与招工难的问题依然是横亘在我国向制造业强国继续发展的一大难题,“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可谓是冰火两重天。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巩固和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水平,以不断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培育出更多的优质技能人才,助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事实上,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已经越来越引起各地的重视,比如,吉林省实施“三年劳动者技能提升计划”;辽宁省完善职业培训补贴制度,充分保障培训机构和学员的权益,有效规避补贴资金风险;河北省开展百万燕赵工匠培养,以提升技能劳动者职业能力为核心,开展精准和高端职业培训;山西省2017年开始启动全民技能提升工程等等。

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涉及企业、高校、社会、政府机构等多方面因素,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政策措施,从多个维度展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技能人才的重视。

[参考对策]

当然,良好的政策需要实打实地去推进。一则,企业须充分发挥好主体作用,只有企业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认识到科技知识和创新的重要性,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其事业的发展才能拥有不竭动力。

二则,要借力高校资源,广泛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促进职业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相互衔接。

三则,须继续完善投入保障机制。

原标题: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助力中国“智”造升级

社会流动

近年来,对于中国社会中是否出现了阶级固化现象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相关专家学者的热议。针对于这一问题,人们的着重关注点主要是在于,阶级的固化,社会阶层流动的减少可能会影响自身未来的发展空间,还有社会机会分配上的不公平对待等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又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由中公教育专家着重给大家介绍讲解一下。

一、内涵

社会流动,一般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例如通过农民起义从被统治阶级变成统治阶级,这一借阶级上的转变。或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例如女性从封建时期男人的附属地位,到现在男女平等的社会地位的转变。或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例如从保险销售成为教师的职业转变。这样的过程叫做社会流动。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二、类型

1、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一般多见于阶级流动,职位的升迁,社会地位的上升下降等。而水平流动多见于地域间的流动,如从北京出差到西藏。

2、一生的流动和代际流动

一生流动多指一个人一生的职位的变化,地域变化等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代际流动多指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这也是一种纵向流动。

三、促进社会流动的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对于个人的社会流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这样的影响一方面是表现在子承父业上,例如家庭成员中大多数人从事教育工作,那么自然希望子女也从事相关工作,或者子女子在就业时也会有这样的选择倾向,书香门第,医学世家等等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则更多表现在通过让子女受到良好教育来支持子女的职场发展。

2、教育因素。对于当代社会而言,一个人无论出身于什么阶层,一旦他无法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获得被这个社会所承认的人力资本,那就意味着他可能很难获得一个良好的社会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受教育程度对人的社会阶层以及阶层的流动都是具有重大影响的。

3、社会发展因素。社会流动有一个基本规律,那就是越上层的位置就越难流入,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西方国家也不例外。尤其是当经济增长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时,社会上层阶级的一些工作岗位对人们的专业技能、受教育程度、综合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都会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使人们向上层阶级流动的难度不断增加。

四、具体举措

1、动力机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以法律手段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者的合理流动。

2、管理机制。畅通社会流动渠道,加快对户籍制度、就业和人事制度的改革,同时以法律手段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促进社会人口的流动,增加社会流动的活力。

3、产业结构。加快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时代1.0向知识经济2.0转变,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创新创业经济,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岗位和流动机会,解除社会流动的后顾之忧。

4、教育分配。平衡教育资源,完善教育分配。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成为阻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面对城市薄弱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公的问题,应对症下药,对教育薄弱地区给予人力和资金上的倾斜和支持,广泛普及基础教育,开展成人教育

城市敢于引人 更要善于留人

|背景链接*

2017年以来,西安、武汉、南京等多个城市为吸引招揽人才,纷纷出台具体举措,开出住房、户口、补贴等优惠条件,其力度之大,红利之多,甚为罕见。眼下,高校毕业生求职在即,他们的求职选择,也正受到当下各地引人政策的影响,而能否吸引到大学应届毕业生,也是考验引人政策成败的关键指标。

公考角度中公解读

[综合分析]

正确认识抢人大战现象

各大城市频繁出现的“抢人才”大战,是尊重知识、重视人才意识的觉醒,也是对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焦虑,是经济结构转型、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方式转变的倒逼,也是适应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可以预见的是,城市之间的人才竞争,乃至国际人才竞争将是常态。历史经验证明,谁在人才竞争中领先,谁就会在发展中脱颖而出。广泛引进人才,实现人力资源的流动、开放对城市的活力和发展非常重要。从世界发展经验看,城市积聚人才越多,活力越高,发展越快。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农民工总量出现负增长,传统产业也因经济增长趋缓,企业效益下滑,难以承受越来越高的人工成本。“三低三高”发展模式步入困境,产业结构急需转型升级,新经济、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呈现出强大的增长势头,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高学历、高收入、高技术等将成为主流趋势。

大学生争夺战”的背后有两个重要因素。第一,部分二线城市之间竞争激烈。目前,国家的城市体系发展战略有所转型,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收紧了落户门槛,这对于二线城市而言是一个改进城市品质的大好时机。同时,在人才争夺的竞争中,人才本身在城市的定位中也是分层次的:对于高端人才,城市提供的政策优惠的含金量会更高。第二个方面,国家的城市发展战略正在经历转型,而这些二线城市纷纷抢夺人才、提高城市品质,这实际上是在对接国家新的战略,使得国家转型的政策能够更好地落地。

[参考对策]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首要在聚,核心在用。城市引进人才后能否留住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对人才的态度、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城市的人文生态环境。前些年,曾一度引发热议的投资不过山海关,诟病的正是法治、人文环境问题。“聚才”能否“用才”“引才”能否“任才”,同样考验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城市产业发展不充分,基础弱、水平低、结构单一,人才引来无用武之地,最终也只能是得才即丢才。

“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用人之长,天下无可弃之人。”城市引人、用人,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高精尖,更没必要以学历论英雄。每个城市秉性特点各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结构不一、区域定位存在差异,如果都向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看齐也不现实。关键在于牢固树立人人皆有用的观念,按照量体裁衣、量才任用的原则,既引才输血,更注重育才造血,着力在打造特色产业,优化营商环境,搭建用才平台等方面下功夫。如果有了优美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创业环境、优质的人文环境,那么人才自然会集聚,也能留下来。

对于人才来说,主要看重的仍是个人发展前途。为此各地在人才引来之后,能否擘画好城市的发展路径,走出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让人才对前景有清晰预期,其实并没有背离已有的城市发展经验。做好这个基本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引进人才的初衷。

原标题:城市敢于引人,更要善于留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林亮

原标题:“抢人大战”折射城市步入高维竞争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江德斌

强化职业教育 助力乡村振兴

|背景链接*

乡村振兴战略,吹响了决胜小康的号角,也发出了中国职教建设的新动员令。然而,职业教育领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还存在一些误区,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认为乡村振兴是农村的事,农村职教是农业类院校的事。

公考角度中公解读

[综合分析]

教育是民生之本,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事业。特别是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教育仍是他们改变人生命运,实现人生上升,创造出彩人生的最重要通道。乡村振兴,人才是根本,素质是关键。乡村建设人才的培养,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都离不开教育。可以说,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奠基工程,是根本保证。

不可否认,中国职教的现有体制格局,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的产物。无论是职业院校的建制、人才培养的定位,还是专业课程的设置、实习实践的安排,职业院校大多是依据行业大类、依据产业集群来设立的,行业领域的边际较为分明。而农类职教只是其中的一个分类,所占比例较小。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职业教育有了新的使命,而其中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全方位服务“三农”。这并不是说要推倒现有的职教体系,也不是强行要求非农职教进行作秀式地教改,而是倡导职业教育顺应新时代建设的需求,主动对接农村。此外,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逻辑、路径和理论方法是相通的,所以客观上职业教育的育人经验大多可以迁移到乡村振兴中去,为农业现代化服务。

[参考对策]

专业面向要有“农”指向。农村的快速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是一个机遇。非农职业院校在乡村振兴中找准对接点,院校发展内涵就能更丰富,专业建设动能就会更强劲,学生学以致用的天地就会更广阔。

师资建设要有“农”教师。顺应乡村振兴建设的发展要求,一些院校可以在原有专业师资的配置中适当考虑增加农类专业教师。在农类教师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非农专业的教师也应当补充学习农业技术,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乡村振兴建设的问题。

教学配置要有“农”课程。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要让非农类职业院校的学生也能爱农兴农,依托专业适当开设“农”课程必不可少。例如经贸类专业,可开设农产品科普、农产品营销等课程;技术工程类专业,可开设农业技术现代化、农机检修等课程;财会类专业,可开设农村财务管理基础、农民理财等课程。这类课程虽是点状嵌入,但往往能够打开学生的一片天地,尤其是在农村子弟比例不小的职业教育领域,很可能带来插柳成荫的良好效果。

实习实践要有“农”平台。非农职业院校要共担乡村振兴大计,利用专业实践让学生走进农村、了解农业、知恩农民非常有必要。农村有着无数博大精深的话题,绿水青山怎样变为金山银山?美丽乡村建设我能做点什么?实施职业农民制会带来哪些深层变革?种种问题的调研与解决,不仅能增长学生的见闻、提高学生的能力,更是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一颗助力乡村振兴的种子。

原标题:强化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邱开金

原标题:乡村振兴要用教育振兴奠好基 来源:四川文明网 作者:刘运喜

家政服务业规范发展

|背景链接*

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在与代表互动中谈及家政业。他表示,在我国目前发展阶段,家政业是朝阳产业,既满足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需求,也满足了城市家庭育儿养老的现实需求,要把这个互利共赢的工作做实做好,办成爱心工程。

但是长期以来,家政行业存在一些乱象。保姆虐待幼儿、老人以及偷盗财物等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毒杀老人、纵火夺去一家四口生命的极端案件。“雇主用得不放心,保姆干得不开心”,成为中国家政行业发展的一个困境。

而从家政人员的角度看,雇主群体暗地挑刺,克扣工钱;工作内容超出合同规定,要求太高太细;不尊重人,给脸色看……这些都是保姆们不能忍受的对待。她们干的是“伺候人”的活儿,还要忍受“低人一等”的成见,这种状态不仅造成从业者的一些心理问题,成为部分纠纷的诱因,而且令高素质人才望而却步,加剧供需结构性失衡。

2017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7个部委日前联合发布了家政服务提质扩容行动方案,未来将建立家政服务企业、从业人员的信用记录,并鼓励制定家政服务行业的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发改委表示,目前家政服务业仍存在供需矛盾突出、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专业化程度较低、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此,2017年将集中出台一批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着力推进家政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规范化发展。

公考角度中公解读

[原因]

家政服务业是伴随社会现代化与家庭生活现代化需求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兴朝阳行业。发展家政服务业,不仅是促进农民工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利国利民、一举数得的民生工程。

由国家17个部委联合发布家政服务提质扩容行动方案,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家政服务这一事关民生的关心和重视,也彰显了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力推进家政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规范化发展的决心和行动。

家政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新兴主力军具有极大的市场发展潜力。近年来,虽然家政服务业发展迅速,但是产业规模仍然偏小,处于“小、散、差”的状态,大企业、品牌企业缺乏,与快速增长的家政服务需求相比,家政服务有效供给不足,高端家政服务产品少,中低端家政服务质量不高,家政服务市场存在秩序混乱、无证经营、价格恶性竞争、服务欺诈和劳务纠纷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家政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不断出现的“问题保姆”以及不久前发生的“纵火案”就是典型的例证。

[家政服务业的特征]

家政行业虽然属于服务业,却具有其他服务业所没有的一些特征。

首先是经济行为的微观属性,家政行业的从业者和需求方都是微观的家庭或个人,而连接供求双方的家政中介公司大多规模很小、遍地开花。其次是社会关系的黏稠属性,雇主与保姆在同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不可避免地在经济交易之外形成某种社会关系,这时信任就显得非常重要。具体的家庭或个人是微观的,但是数以千万计的主体又组成了巨大的家政市场,这让家政行业又具有宏观属性。规范家政行业,既需要筑牢微观基础,也需要建立宏观机制。

从微观层面来说,在家庭和保姆之间,家政中介扮演着核心角色,也是理顺微观市场机制的关键所在。目前流行的用工模式,是雇主从中介公司找保姆并支付中介费,之后雇主和保姆就成了雇佣关系,与中介无关。不少家政公司为了赚取中介费,把保姆的准入门槛放得很低,只要“有身份证,能正常交流,会做基本家务”就可以,有的甚至连健康证都不需要。前期没有培训,后期没有管理,家政公司这样当甩手掌柜,家政市场的微观土壤缺乏责任的元素,市场乱象遂由此生焉。

[参考对策]

第一,引导家政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对家政服务业龙头示范企业的支持和服务,培育一批品牌企业。比如,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分工负责制定“千户百强”家政服务企业创建情况的调查和展示方案,推广运作规范、特色发展的知名企业品牌经营模式,支持家政服务知名品牌建设等。

第二,加强对行业发展的政策扶持。比如,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等负责落实家政服务企业由员工制家政服务员提供的家政服务免征增值税的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分工负责育婴员、养老护理员等职业实行上岗前健康体检,鼓励其他从业人员上岗前按所从事家政服务类别进行体检,从事体检的医院或体检机构要明示收费标准,实施档案管理等。

第三,健全职业培训制度,大力提升职业化水平。比如,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地方有关部门等推动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开设家政相关专业,支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和在职培训等。

第四,完善家政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比如,由国家标准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工信部等完善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家政电商等新兴业态的服务标准和规范,鼓励制定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推进家政服务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积极总结推广服务标准化经验。

第五,强化监管,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比如,由商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研究出台加强监督管理,促进规范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家政服务市场专项检查,抓紧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防范惩处力度等。

[精彩标题示例]

让家政服务更规范更放心

[精彩开头示例]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小型家庭和“二孩时代”的到来,包括保姆职位在内的家政行业,正迎来重要的发展风口。但前不久杭州保姆纵火案的阴影,仍让人心有余悸,这次深圳又出现有精神病史的保姆半夜夺孩事件,家政行业的规范问题,不容忽视。

[精彩结尾示例]

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两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家政服务的需求将与日俱增,这关系到无数个家庭的“小确幸”,它不仅是容纳就业的蓄水池,也是经济增长的新蓝海。从国家层面形成市场规范,从微观层面理顺市场关系,家政行业才能走上良性发展之路,既释放出经济红利,也给无数人带来关怀和慰藉。

任何行业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制度规制。家政行业作为直接与家庭、小孩打交道的服务业,涉及到雇主的个人隐私、财产安全、家庭风险等诸多切身利益,就更需要从企业到个人,都建立起规范而明确的准入门槛与服务标准。相关的风险事件一再发生,提示管理部门应尽早将行业规范的制定纳入议事日程,真正让家政业成为一个让人“放心”的行业。

备注:以上材料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让家政服务更规范更放心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李

原标题:多措并举破解家政服务业发展瓶颈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夏金彪

原标题:“精神病保姆”再次暴露了家政行业的通病 来源: 华西都市报 作者:朱昌俊

“悦读亭”让城市留住“从前慢”思愁

|背景链接*

20183月,上海市徐汇区首批6座由公用电话亭改造成的“悦读亭”出现在街头。市民可以参与一些小型图书漂流活动,或是通过“悦读亭”内的书籍,了解周边的历史文化。据早前上海市政府发布的消息,徐汇区将有263座公共电话亭被改造成这种小而美的图书馆。

|公考角度中公解读*

[综合分析]

随着移动通信的普及,街头电话亭失去了往日辉煌。上海市徐汇区创造性地把电话亭改造成“悦读亭”,让它们变成星罗棋布的阅读空间、文化驿站,增强了城市的书香气,实在是一个极有品位的做法。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近年来一些城市粗暴地拆除街头电话亭乃至书报亭,挤压市民的阅读空间,客观上造成书籍被“人为地赶出公共视线”。

拆除电话亭、报刊亭固然能找到不少理由,比如美化市容、拓宽道路;遵从市场规律,淘汰无用设施等。但是,城市之美既在高楼大厦的整齐划一,更在大街小巷的文化交织。别小看那一个个小小的亭子。每一座报刊亭都是一个亲近阅读的去处,都是一方文化交流的空间,都是一个城市文化和品位的展示窗口。

在国民阅读率不甚理想的情况下,更需要站在培育书香文化、促进全民阅读、提升公民文化素养的高度,呵护报刊亭、支持“悦读亭”,让它们成为城市文化的补给点,潜移默化地影响市民。在经济领域,政府应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但在文化建设上,不应完全任凭市场左右。相反,需要注重提升政府的主动性。如果仅仅象征性地保留几处图书馆、文化馆,而把布点更为密集、灵活、便利的报刊亭等基层服务的毛细血管斩断,国民阅读率甚至会整体下滑。

城市的精神品位需要文化来积淀,而文化积淀最外化的形式依托于方便快捷的文化场地。散布于城市街道的“悦读亭”,希望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市民的阅读习惯,践行“读书让城市有品位、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参考对策]

在运营管理上,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社会组织运作”的机制,每天进行定岗定时巡视、图书维护、信息录入等服务。

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的互动阅读活动,吸引更多粉丝,培养阅读兴趣,使悦读亭真正起到“激发市民阅读热情,培育阅读自觉”的引导作用。

“回扣式”腐败

|背景链接*

有媒体近期在多地采访发现,一些地方基层干部特别是村组干部频频将“黑手”伸向扶贫领域。除了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涉腐基层干部惯用的违法手段外,一些“非典型”的“回扣式”腐败,正在成为基层干部蚕食群众利益的新变种,必须高度重视起来。

|公考角度中公解读*

[综合分析]

形式

近年来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多,与土地有关的腐败案件不断攀升,一些涉及到拆迁赔偿的“村官”们,经常利用土地赔偿款做文章。对上瞒报,对下蒙骗,政府、企业、群众“三头获利”;内外勾结,村委会集体受贿,越过村民私自“卖地”;成为村干部的带头致富者大权独揽成为一方恶霸,这些都是村官从土地获利的卑劣手段。要想确保城镇化健康顺利进行,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必须谨防村官坐拥土地变“硕鼠”。

原因

“村官”虽地位不高,但却是最经常、最直接与农民打交道的人。他们的犯罪很大程度损害了政府形象,滋生了公众的不信任情绪,腐蚀执政根基。

村级财政管理混乱使得村官权力过大、一手遮天,是小官巨贪、发土地财的根源。官小并不代表权小,村官手中掌握的经常是一地一域经济发展的实权,项目实施、拆迁建设、工程验收等事务都要经过他们的过目甚至审批。手中有了芝麻权,作风不正的“小官”经常是雁过拔毛,坐当土皇帝,兜装一方财。

缺少监督,制度漏洞,政策执行不力,缺少制约使贪腐应运而生。在一些城郊村的征地拆迁过程中,制度漏洞频出,政策执行走样,本该扮演组织者的村官在无人制约,权力绝对的情况下实际上成了转移财富的“操盘手”,一人独大、弄虚作假、贪污受贿也就应运而生。监督不足也是村官利用土地贪污受贿的原因,为保证集体土地的征地拆迁能顺利进行,政府部门往往委托村级自治组织进行“包干”,对过程监管不足,一些村庄村务、财务又不够透明,留下了权力寻租空间。

[参考对策]

遏制“村官”巨腐,必须补好制度漏洞、推进村务公开、加强权力监管。要想从根源上切断村官利用土地谋取私利的途径,必须把村官的权力“关进笼子里”,有了权力制约和限制自然就无法猖狂。这就要求对于城镇化过程中的征地拆迁制度必须完善,不能盲目地由村委会“包干”,要设置职责权限和责任范围,让村官“一言堂”的时代成为过去。

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村务细化透明公开,按照政务、财务、事务逐项公开,将涉农惠民政策、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资金、征地拆迁补偿款等情况都纳入公开范围,使每一笔账都清楚明了。同时,还要向群众积极宣传政府的征地拆迁政策以及对于贪污受贿村官的惩处决心和政策,号召广大村民维护自身的权益。设立便捷的村民监督举报渠道,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监督的力量,使妄图越雷池的村官无处遁形。

原标题:“回扣式”腐败是村干部给自己“挖坑”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静之道

借群众之力立文化之功

申论范文:借群众之力立文化之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内核。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无论是流觞曲水,还是如今的《中国诗词大会》人民群众的口口相传,执笔书写的都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文化之功如滴水穿石,只有基层文化活起来百姓精神才能富起来,为此我们要认识到基层文化供给侧改革关键在转变文化服务的思路:通过政府主导带动群众参与,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

创新文化服务方式,需要加强文化人才建设。基层群众是文化服务的主体,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让传统艺术后继有人的同时,也不可忘记那些草根阶层的人才。比如修车工王师傅在工作间隙也会琢磨写诗,与他人交流;比如抗癌勇者白女士在病床上学习诗词文化,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病魔。这些草根文化人才通过文化,在自己原本像荒漠的生命中寻到了一抹绿色,给自身带来希望和渴求。这些草根阶层的文化人才与文化追求,正是整个国家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灵魂与支撑,他们用行动感染他人,推动群众自主自发地参与到文化的活动中去。

创新文化服务方式,需要推动农村文化建设。随着农家书屋等工程的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广大群众也逐渐脱离文化荒芜的生活,从书屋中学习知识、了解时事热点。或是以兴趣为依托,组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业余剧团,在让自我文化活动提升的同时也满足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同时,政府作为文化市场的主导者,要像各出版社介绍中国农村图书市场的巨大潜力,将畅销书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的图书引进农村,这时书屋的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的图书借还机制与专业管理人员的配备会更加有利于农村文化的建设,进而提高农民素质。

创新文化服务方式,需要融合互联网技术。近年来,网络表演行业迅速发展像papi酱这样的网红越来越活跃,他们的共性是通过传递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粉丝,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尽管对待这个现象的态度众说纷纭,但面对如今时代的互联网大背景,政府部门更需要做好监管与引导工作,推动建设一个健康向上的行业。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基层是文化的展现园地,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要让政府端菜变为群众点菜,从而激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热情,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长盛不衰。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用真本领让青春出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对获取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也有了更多的期许和要求。然而,相较于崇高的人生理想,青年人却普遍存在本领的缺失。不仅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牢靠,而且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以致于在追寻人生梦想时产生迷茫、惶恐、气馁的不良情绪。事实上,幸福都是奋斗得来的,青年人唯有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脚踏实地提升真本领,才能让青春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增长本领需要坚持不懈的韧劲。本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而是需要经年累月的积淀。在这个过程中,失败挫折在所难免,只有长期坚持、永不言弃的人才能收获最终的喜悦。中国女排也曾经过一段低谷期、困难期,但是女排姑娘们不气馁、不放弃,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进。通过刻苦的训练,她们掌握了高超的竞技能力,锻炼了坚忍不拔的毅力,最终凭借真本领登上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实现了凤凰涅槃。青年人初入社会,困难挑战在所难免,关键是要能够于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挫折中坚定信念,从挑战中增强本领,点亮青春的色彩。

青年提升本领,需要培养脚踏实地的态度。本领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不断的学习、反复的实践,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态度。当前,在市场经济浪潮的裹挟之下,社会求快风气盛行,包括青年人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对各类“速成教育”趋之若鹜,乐此不疲地去尝试。以致于有些人养成了“速成习惯”,遇到本领提升的需要时,首先想到的是有没有捷径可走。这种思维方式虽不完全是坏的,但是如果走向极端,就会让人变得急功近利,逐渐丢掉静下心来钻研问题的耐心和能力。这种方式带来的学习效果往往浅尝辄止,难以持久。因此,青年人还是应该要牢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脚踏实地地学习真本事。

青年提升本领,需要坚定终身学习的理念。本领的提升犹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本领的退化犹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提升不是一劳永逸的。相较于时代的进步,每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唯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今,我们党提出了学习型政党的建设目标,目的就在于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热情,不断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升服务群众的水平、积累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经验。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青年人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民族复兴的进程。新故相推,日生不滞,青年人必须笃行不怠、须臾不忘、终身学习。

李克强总理指出,当代中国青年处于祖国发展的最好时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更多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拥有者。总理的谆谆教导,为青年人提出了成长成才的要求。本领是青年人干事创业的基石,是青年人安身立命的密匙。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只有打造一身本领,才能从容面对挑战,及时抓住机遇,燃亮青春色彩。

让为官不为者无位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让为官不为者无位

为官不为,简言之,就是当官不作为,尸位素餐。现实背景下,有的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人煞费苦心大擦边球,有的人毫无追求、得过且过……这种官员的出现,折射出政治生态的亚健康,会严重影响政府在百姓心中形象,长此以往,必将人浮于事,负国负民。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让不作为的官员让位置,让有为者有舞台,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一项重大任务。

严格选拔,把控源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倘若官员选拔源头被污染,后果难以想象,为官不为的现象肯定难以根治。当下,政府公开招聘过程中,萝卜招聘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官员位高权重,投机取巧,钻制度漏洞,做招聘文章,暗度陈仓安插子女。缘何会出现如此令人发指、漠视法律的行为?究其根本,与选拔制度不严格,不完善有关。只有在选拔过程中做到,公正公开,阳光透明,不再暗箱操作,严格遵守选拔流程,让民众知晓选拔整个过程,才能杜绝类似行为,才能让能者有其位,庸者被淘汰,在源头上净化干部队伍,最终让不作为的官员,丧失生存土壤。

加强监督,把控过程。监督是一柄利刃,如同悬在官员头上达摩克利斯之剑,真正倒逼官员为官有为,爱岗敬业,清正廉洁。无论是国家实现机构改革,设立监察委员会;还是地方创新问政栏目,监督不为官员。这都在过程上,给官员带来的约束和威慑,让类似于孙连成型官员,能够及早被发现,及早被处理,踢出领导干部队伍。强化监督过程,一方面政府要高度重视,官员要自我约束,守规矩,讲规矩;另一方面,媒体可以担当舆论“喉舌”,对官员一言一行,进行监督,从而倒逼官员在其位,谋其政,科学决策,一心为民。

加强考评,把控结果。考核评价,应该成为官员的一场考试,而不是追求形式,要切实以结果为导向,对每一位官员进行全方位、立体式评价。科学考核,能够调动官员积极性,形成互相竞争,你追我赶工作新局面,让更多有作为官员,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让更多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员,混不下去。反之,考核评价如果只是花架子,那将会毫无公平可言,干好干差没有区别,会让好官心寒,助长不作为的变相腐败风气。基于此,政府要设计科学考核制度,引入民众,引入第三方,结合内部评价,真正让德才兼备的官员有一个好发展,好前途,造福更多百姓。

为政不在言多,需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国计民生所关。有为的官员,要让他们发光发亮;无为官员,要让他们官位难保。做到选拔、监督、考评三位一体,从源头到过程再到结果,给广大党员干部一个满意的交代,给无数人民群众一份合格的答卷。

实施乡村文化振兴 厚植乡村文化底蕴

申论范文:实施乡村文化振兴 厚植乡村文化底蕴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发展,也体现在文化的振兴。如今很多农村地区民风凋敝,乡村道德滑坡严重,赌博攀比之风盛行,对乡村文化是致命的伤害。不仅不利于农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会影响乡村的发展,不利于乡村振兴。因此,唯有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才能保留乡村文化的精华,厚植乡村文化的底蕴。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完善公共文化建设。农家书屋是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农家书屋是繁荣农村文化的既有阵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文化领域的重要载体,是农民群众学文化、长技能、强本领的精神粮仓。乡村文化振兴要不断完善类似农家书屋的公共文化建设。一方面,在乡村大力推广农家书屋,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书籍,给予更多有用信息。另一方面,大量修建文化礼堂,组织文化下乡活动,带给群众多种多样的文化生活。同时,利用当地文化站,进行专题讲座,传播优良的乡土文化。

乡村文化振兴要加强乡村道德建设。如今乡村道德滑坡带来了精神危机,群众赌博成风,攀比之风盛行,导致家庭分崩离析,还会导致乡土文化受到影响,不利于良好的民风民俗的弘扬。因此,加强道德建设至关重要,一是挖掘典型人物,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员、乡贤和村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树立良好榜样。二是制定村规民约,根据每一个村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限制不良的行为。三是大力弘扬乡村道德,建设“善行义举四德榜”,村委会与有赡养老年人义务的家庭签订《孝老爱亲责任书》。加强乡村道德建设,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化。文化的产业振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内容之一,文化的发展振兴要运用市场化、产业化的手段,才能保持生命活力与创新力。为了更好的发展文化产业化,一方面要大力挖掘文化的特色,发展创意文化,利用当地乡土文化、红色基因文化、优秀家风文化,打造特色文化群。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文化+”重视“文化+旅游”,“文化+市场”、“文化+产品”等产业化。同时,加大文化产业的科技投入,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引进高端人才,利用云技术等方式形成文化产业化的科技支撑。

乡村振兴只有抓住文化振兴这个魂,才能真正激发振兴的动力。乡村文化振兴只有通过完善公共服务建设,加强乡村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文化的产业化,才能提升文化底蕴,传承优秀的乡土文化,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以标准化生产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

申论范文:以标准化生产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充分强调了互联网的重要作用。李克强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推动互联网与其他产业的健康融合与发展,为产业创新加油。这不仅为其他产业带来了商机,更是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机会。不过,互联网+农业也不能仅仅简单的拿来使用,“互联网+”不仅仅是把互联网和农业简单相加,更多是实现标准化的生产。

当前诸多电商已经看到农村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农村网购市场规模将成爆发式增长。不论是阿里巴巴还是苏宁京东都准备在后期大力进驻农村。但是电商进入农村的同时我们确实看到“互联网+农业”也面临着挑战。

缺少物流运输支持。农业产品,首先新鲜是保障,这是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首要考虑。可是农产品本身就有保存困难、容易变质的特点。再加上对于发货量少的农民,不论是使用冷藏货车或者是冷库、保鲜库等,他们不仅排不上而且使用成本也较高。而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当前农村的果蔬冷链物流建设的缺乏,这对于农民来说很难真正实现将新鲜的农业产品送到消费者的手中。而对于冷链物流的建设,电商也面临着建设成本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导致盈利少亏损多。

缺少专业人才支持。当诸多电商进驻农村后,必然要面临着网点的经营与维护的需求,所以对电商人才的需求量将大大的增加。可是在现实中却看到,许多农业大户,在看到网销售商机后,也跃跃欲试。然而,网店的开设运营等需要科技知识,普通农民也许是拥有丰富的务农知识,但对网络却懂得不多。想要找有专业能力的大学生来予以支持和帮助,但是却也面临着现在农村大学生流失的困境,所以最终无法找到合适人员,只能让自己的电商梦想搁置。

缺失资金观念支持。互联网+农业是必须使用先进技术的产业发展模式。可是在运用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方面前期投入就很大,对于普通企业和农户来说这都不是小数目。所以这些技术更多的只是在大中型企业中运用,这也造成互联网+弄发展受限。同时农民的观念也是阻碍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一大“短板”,传统农民都拥有丰富的种植养殖经验,会形成不借助信息技术依旧能够做好农业生产的理念,而这种挂念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也阻碍了互联网+农业发展。

互联网+农业并不是把农产品放到网上那么简单,更多是应该是标准化的生产,将互联网+融入生产加工、物流运输、市场销售的所有环节中,从而让消费者享受到高品质的农产品,也提升了农民收入,推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农村发展的强富美。

保护古村文脉 留住历史记忆

纵观历史,古村落成为时代发展的脉络。古村落是历代人们生活居住的地方,更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然而,在现代化的车轮之下,古村落却面临发展的桎梏,民众流走已成趋势,建设破坏比比皆是,文化流失令人心痛……在弘扬文化的时代主题感召下,保护古村落成为留存文明与历史的必然要求。

古村落保护,要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无论中外,无论古今,“GDP”被社会管理者疯狂追求,而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成为提升实力的关键之举。在古村落的发展之中,政府为了改造村庄面貌,促进产业发展,打造政绩工程,不惜以古村落的破坏为代价,加快了“拆古建古”工程和“拆古建新”的进程,古村面貌虽得以改善,生活也更加便利,但是古村落所承载的传统习俗、民间传说、文物古迹等历史文化因子却越来越少。文化流失,使得古村落再无“古味”。鉴于此,在古村落发展中,要算好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之帐,转变理念,创新思路,追求二者之间的平衡。

古村落保护,要平衡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古村落的保护工程,政府理应担当起第一责任人。但是,政府保护古村落的理念思路滞后,一味运用老办法、老路子,要么就是关门“保护”,要么就是随意“建设”。政府的管理思路的错位直接导致古村落建筑和遗迹不断消失,文化历史也随之被遗弃。此外,古村落要有“人”的气息,缺少了人情味,空心化的古村落又如何能够流传久远呢?古村落由于年代久远,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直接影响百姓居住生活的质量,也有违百姓“美好生活”的远景,无法挽留民众的心,古村落的保护也就缺少了保护的主力军。因此,算好古村落保护,也需要平衡好政府责任与群众参与之间的关系,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方能让古村落保护工作落在实处。

古村落保护,要平衡历史与未来的关系。古村落的核心在“古”,但是一成不变的古村落也无法长期延续,只有在创新中才能结合现代化因素,保持其活力,促进其发展。诚如江南水乡西塘,小桥流水,白墙灰瓦的环境构成人们向往生活情景;午后闲聊、漫步雨中的情节成为人们期盼的生活。基于此,西塘人借助本地古村文化,借助现代化的思维,开创特色餐饮、民居客栈、酒楼茶楼等经营模式,在充分挖掘古村文化资源的同时,也推动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传承古村文化,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在这里尽情彰显。古村落保护本理应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领略“青山郭外斜”的美丽风景,享受“小桥流水人家”的品味生活,感受“采菊东篱下”的闲适心境……古村落给予人们美好的生活,记载着悠久迷香的历史文化。承载起古村保护的重任,文明才能更文明,历史才能更悠久,乡愁才能得以寄托。

移动互联与政府治理创新

“互联网+城市管理”是利用移动互联技术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新思维。面对“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的“火箭式”发展,如何让城市管理跟上技术的脚步、跟上群众的需求成为所有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管理手段“不进则退”。唯有充分拥抱并利用互联网,才能推动政府治理的创新。

利用互联网,让服务更便民。在医疗服务上,现代化的服务平台带来医院信息的信息化改革,看病就医不再糟心;在政务审批上,信息共享的审批系统带来审批流程的“一键式”变革,注册登记不再烦心;在生活缴费上,功能多样的线上支付带来缴费环节的跨越式创新,缴费排队不再闹心。当政府服务乘坐上“互联网+”的“高铁”,“快人一步”将成为“新常态”。移动互联作为一种手段和平台,充分整合“信息孤岛”,让“信息互联”,不仅打破“信息壁垒”,更打破了政府与群众之间心与心的“隔阂”。政务服务一旦与互联网结合,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将绽放“质量”与“速度”的新光彩。

利用互联网,让秩序更规范。“中国式过马路”作为一项“中国式”顽疾,一致为城市管理者所困扰。最近,广东韶关市交警大胆创新,利用智能人脸抓拍,对违规者进行现场确认,依法处罚。无独有偶,武汉市首创大屏幕曝光法,将抓拍到的行人的影响投放到大屏幕,进行群众监督。在交通规则上,中国还有另一大“顽疾”——车辆冲撞斑马线。为此,全国各地进行探索,广东韶关、江西南昌提出“礼让斑马线”,利用智能抓拍,将车牌信息与车辆数据库对接,迅速进行有效执法,城市交通风气焕然一新,“顽疾”得到有效治理。因此,用“新手段”解决“老毛病”,能让社会秩序回归有序的轨道。

利用互联网,让决策更科学。古语有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说的就是要了解为政得失,需要充分听取群众的心声。许多城市管理者正在为此努力:开通“街道书记信箱群”,听取各类大小建议,广接地气;开通“阳光村务”网络监督平台,干部与群众良性互动,深受欢迎;“市政府网站”的“我要曝光”,及时处理群众意见,绝不手软;开通“电视问政”,虚心接受群众建议,成效斐然……当城市管理者打破“官本位”的错误思想,敞开心胸,广开言路,利用互联网思维时,城市规划的每一步,都会更加符合群众实际需求,效率更高,“正中下怀”。

“这是最好的时代”,利用好移动互联,能让政府治理开创新天地。服务更便民、秩序更规范、决策更科学。城市管理将借助“互联网+”的东风,乘风破浪,转型成功!

加强党内监督 全面从严治党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纷繁交织,导致了各类官员腐败案件频发。官员的腐败问题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不断地被媒体和公众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权力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要达到消除腐败的目的,就必须着眼于权力的约束,而党内监督则是解决党内腐败等问题的一剂良药。

加强党内监督需以健全的民主集中制为根本。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强化党内监督的关键抓手。历史经验证明:民主集中制坚持得好,党内监督就有力量、有成效,我们党就风清气正、充满生机活力,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当前,党内民主和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不到位;有的一把手独断专行,“一言堂”,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权力得不到合理制约。对此,必须从坚持、完善、落实民主集中制入手,既加强党内民主,保证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又加强党内集中,确保民主基础上的正确意见得到公认、成为主流。

加强党内监督需以完善的监督制度为关键。由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进行党内监督不仅仅是党内的事情,更是国家和人民的事,所以进行党内监督需要群体的力量。然而,由于监督制度不完善,当前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多是党内自我监督,在有些地方虽有监督举报或党民沟通平台,但存在流于形式或不敢监督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督制度,既加强党的自我监督,又要把党内监督同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同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等协调起来,形成监督合力,使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相互配套、相互促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强党内监督以问责机制为抓手。责任不清,监督就没有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明确提出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职必追究。各级党组织在问责方面查处了一些反面典型,取得了一些经验。然而当前的问题是监督主体比较分散,监督责任不够清晰;抓安全事故等行政问责多,抓管党治党不力问责少等。因此,必须整合问责制度、健全问责机制,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有了健全的问责制度和机制,坚持从严治党、强化党内监督就有可靠抓手,党内问责制应成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

“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只有把制度落到实处、让监督如影随形,只有加强党内监督,才能不断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胜利,才能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

慢待生活,慢待世界

当今的时代充满了快节奏,比如快餐、快递、快车。快字充实着人们的生活,改变整个社会的节奏。的确,处在急速的社会转型期,面对着激烈的竞争、生活的压力每个人都不自觉被裹挟进快速的漩涡中。而很少有人能跳出这样的漩涡真正享受慢生活。殊不知,慢比快还难的道理。慢才是真正的生活之道,慢才能让这个时代焕发出应有的光彩。

慢下来,让心态健康平和。知书达理的小资风度翩翩的白领,一握上方向盘便摇身一变成了可怕的路怒族。这种现象见怪不怪,而所反映出正是当前这个过快的时代,人们心态的浮躁与喧嚣。这种亚健康的心态,则需要慢生活来调节。慢生活,强调以一种乐观淡泊的态度面对这个世界,不必过分追求一时输赢,看重的是心灵的舒适与豁达。这也是金庸先生,既能著作满身又能颐养天年的奥秘所在。

慢下来,让生活自在有为。现代人每天都活在高强度之下。不仅无法享受生活,也是使自身的健康受到威胁。著名作家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向西方人介绍了中国隐士般恬静、自在的生活方式,希望他们跳出会生活的牢笼。然而仅仅几十年后,我们自己却又陷入了快节奏的桎梏。而慢食主义盛行、国际慢城的打造,似乎又让慢生活重回人们的视野中。随着慢生活参与者数量的增多,慢生活必将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慢行心灵,慢享生活,才能漫步在幸福的人生路上。

慢下来,让工匠精神大放异彩。俗话说慢工出细活一名优秀的工匠需要时间的磨炼。一件精美的工艺品,需要时间精心的雕琢。青岛啤酒以其独有的“慢”、“精”、“专”让百年品牌依旧散发着醇香,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今天,无论消费者还是生产者越来越注重高品质,各个行业都需要慢下来,需要用大国工匠精神,精雕细琢。而中国制造走出国门,迈向世界,赢得广泛赞誉,靠的就是各行业中涌现出的一批批大国工匠,兢兢业业,对产品一丝不苟的精神。因此减少浮躁,多一份踏实,才能在新时代迎来中国新的腾飞。

是非律之于心,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岳麓书院的三句话阐释出生活的哲理。无论是个人,社会,国家以一种平和淡泊的方式友好的对待他人、对待世界,才能享受到慢生活的真谛。

文化复兴需要精进力量

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古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国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它的语言文字、礼仪规范、道德伦理、价值观念还在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但是当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被现代读者评为最懒得看的小说时,在提出文化自信,倡导文化复兴的当下,应该使人警钟长鸣。文化的复兴不能止步于传统文化本身,应需要一种积极进取的精进力量。我们要精进于保护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同时,还不能墨守成规,要精进于创新性挖掘经典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永恒魅力。

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独立与清醒。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沃土。然而,近年经常出现电视剧基本靠“宫斗”来吸引眼球的现象。如此不仅不是保护传统文化甚至是对经典文化的玩弄和扭曲。相比之下《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这样的节目恰恰是善于钻研,勤于思考的成果,这样的节目将经典再现,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当年徐志摩先生将佛罗伦萨翻译为“翡冷翠”就是使国人对它更为倾情,这座欧洲小城似乎就带有中国文化之美,甚至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展现。徐志摩先生将中国文字的古典与优雅嫁接至西方建筑之上,不仅做到了传统和现代的无缝对接,也增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自强精神。所以文化复兴,需要在如何保持本土文化的纯粹性上做足功夫。

精进创新传统文化,延续文化的价值与生命。百年同仁堂在经营过程中形成了“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文化,并将之代代传承,同时将无形的文化注入企业的现代化经营与管理之中,让传统企业焕发现代活力,既能卓尔不群,又可济世救人。另外,文化需要与时俱进,就要时刻与广大人民保持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中曾勉励广大文艺创作者,文艺创作要“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可以看到,我党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性地形成了大量的与时俱进的文化,从“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到“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梦”的提出,都是我党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所积累,沉淀,创造的文化。

文化复兴,需要积极精进的力量,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坐在传统文化的高台上墨守成规。只有积极保护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经典文化,在劳动生产和经营服务中创新文化,时刻与广大人民紧密联系,才可增进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相信只要我们要乐于专研,勤于思考,敏于行动,中华文化才会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焕发勃勃生机,结出累累硕果。

科学治理雾霾 促进民生改善

英国哲学家休谟曾说过:“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进入新时代,面对新要求,我国的主要矛盾也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由此可见美好幸福已经是人民追逐的重要目标,若要达成此愿,最重要的是保证人们日常享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安全,这显然需要从国家、行业、消费者发挥合力共同、共同促进。

国家立法,是打造品质产品的保障。任何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举措,必然有相应完善、细化的法律作为依据和支撑,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中,许多不法商家正是钻了法律的空白谋求私利,像市场上广受热议的“智能电视”目前仍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种种空白,更是要求有更加明确的法规保驾护航,行业有规范,市场才会更稳健,更健康。因此,国家必须快速响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期待,加快立法的步伐,为行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行业自律,是打造品质产品的支柱。现阶段我国积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就是为了加强行业的管理,作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都不能目光短浅,偷工减料,这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和保障,如若不能,这不仅会加剧消费双方的矛盾,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另外,行业自律本身也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保护,如果整个行业都不能做到自律,那么到最后必然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主动维权,是打造品质产品的关键。正所谓“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同样,当整个消费市场不能给到企业一定的压力时,这个行业就必然会是一潭死水。作为消费者,必须要努力行使和维护自身的权力,对整个市场中诚信经营的,我们必须要给予鼓励,但对于那些破坏市场,失信的企业,我们必须要严厉剔除。每一名消费者都必须要行动起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的侵犯。

现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进入稳中求进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增速的换挡器,社会变革的阵痛期,深化改革的深水期,无论是国家、行业还是公民都必须各尽其职,为了我们所要追求的努力生活而奋斗。也唯有这样,我国的消费市场才会更加晴朗,人民才会真享幸福生活。

打造品质产品 安享幸福生活

英国哲学家休谟曾说过:“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进入新时代,面对新要求,我国的主要矛盾也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由此可见美好幸福已经是人民追逐的重要目标,若要达成此愿,最重要的是保证人们日常享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安全,这显然需要从国家、行业、消费者发挥合力共同、共同促进。

国家立法,是打造品质产品的保障。任何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举措,必然有相应完善、细化的法律作为依据和支撑,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中,许多不法商家正是钻了法律的空白谋求私利,像市场上广受热议的“智能电视”目前仍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种种空白,更是要求有更加明确的法规保驾护航,行业有规范,市场才会更稳健,更健康。因此,国家必须快速响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期待,加快立法的步伐,为行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行业自律,是打造品质产品的支柱。现阶段我国积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就是为了加强行业的管理,作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都不能目光短浅,偷工减料,这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和保障,如若不能,这不仅会加剧消费双方的矛盾,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另外,行业自律本身也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保护,如果整个行业都不能做到自律,那么到最后必然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主动维权,是打造品质产品的关键。正所谓“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同样,当整个消费市场不能给到企业一定的压力时,这个行业就必然会是一潭死水。作为消费者,必须要努力行使和维护自身的权力,对整个市场中诚信经营的,我们必须要给予鼓励,但对于那些破坏市场,失信的企业,我们必须要严厉剔除。每一名消费者都必须要行动起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的侵犯。

现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进入稳中求进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增速的换挡器,社会变革的阵痛期,深化改革的深水期,无论是国家、行业还是公民都必须各尽其职,为了我们所要追求的努力生活而奋斗。也唯有这样,我国的消费市场才会更加晴朗,人民才会真享幸福生活。

教育公平--让知识改变命运

几百年来,我们一直遵循着“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崇高的信仰,并矢志不渝地奋斗着,希望通过知识获得人生上升的通道; 孰不知,百年之后,“十年寒窗”却难以敲开命运的大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知识难改命运、寒门难出贵子暴露出来的不单单是文化氛围的“稀薄”,更是对教育不公平地严重不满。所以,为了让知识改变命运,给农民孩子一个公平的起点,实现教育公平已迫在眉睫。

让知识改变命运,需要注重教育起点公平。起点决定终点,起点不同命运同样存在一定差异。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农村孩子在高校中的比例越来越低,辍学率也屡次打破记录。当城市孩子沉浸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知识改变命运”等思想熏陶下,受先天条件制约,我国仍有个别贫困地区的孩子连基本的教育“起点”都无法与城市孩子共享,教育起点不公已成为制约农村孩子知识改变命运的主要因素,反映出政府缺乏对农村教育“起点”的重视:教育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义务教育还未真正实现农村教育全覆盖,也进一步导致了教育不公,助长了“知识改变不了命运”的不良风气。享受公平的教育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此,全社会应积极行动起来,鼓励乡村教育发展,宣传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加教育扶贫资金,让教育起点实现公平,让知识改变命运、改变自己、改变未来。

知识改变命运,需要注重教育过程的公平。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受城乡二元化结构影响,在我国个别农村贫困地区,“寒门难出贵子”、“上学不如打工”、“知识难以改变命运”等消极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究其根源,一方面暴露出个别农村群众文化素质相对降低,但根本上也折射出我国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地方政府对农村教育“关爱”不周,城乡软硬件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不均衡、不公平,导致“知识难以改变命运”的风气在农村盛行。所以,为让知识真正改变命运,我们需要注重教育公平,合理分配城乡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教育软硬件的资金投入,支持农村地区校区建设,鼓励优秀师资深入农村提供教学服务,提升农村的整体教学水平,让知识改变命运不再是梦想。

知识改变命运,需要注重对教育结果的公平。知识,可以给人改变命运的力量。近十年,我国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对大学生的需要也日益紧迫,但受教学水平和学历影响,仍有大部分的农村大学生难以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岗位,限制了其人生出彩的机会,问题的背后必有原因,一方面在于个别农村大学生自身能力并不高,另一方面则折射出我国教育结果的不公:受户籍制度等城乡身份差异影响,个别农村大学生虽获得一定的学习资源,但制度的弊端也造成了学历的不一,进一步加剧了“知识与命运”的分离,阻碍了其就业的道路。因此,保障教育结果的公平显得尤为重要。政府一方面应加大对企业的宣传,引导注重“能力”而非“学历”;另一方面应逐渐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推动身份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的差异,让农村学子的知识真正可以改变命运,遇见更好的未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保障教育公平,让知识改变命运,不仅仅是个教育问题,还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国的未来。所以,我们要充分保障教育公平,让知识发挥出改变命运的力量,汇聚实现民族复兴梦的伟大洪流。

发扬好作风 立时代潮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生态有了明显的改善,涌现出了一大批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廖俊波就是当代党员的一座丰碑、一面镜子,学习廖俊波,弘扬优秀共产党员精神,学习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心系群众,造福一方的为民情怀。这样的好作风传承好、发扬好,争做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勇立潮头的时代楷模。

发扬好作风,要有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党和人民的事业是党员干部的最高要求,如果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偏了,就如穿衣服扣错了第一颗扣子,没有了对党忠诚这个信念,好作风无从谈起。不忘初心,牢记共产党员的职责使命,以干事创业、造福百姓为己任,锤炼党性修养,对待名利不强求,在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中低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是发扬好作风的基础。

发扬好作风,要有心系群众、造福一方的为民情怀。实干是干事创业的唯一途径。只有实干,才能真真切切为百姓谋利益、谋幸福。廖俊波一句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位实干家的风采。习近平总书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时,走遍全省每一个区县,寻找第一手资料,成就了指引浙江发展的“八八战略”。如果没有实干,就如纸上谈兵、实干就是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虚心向群众学习,切实了解群众需要什么,掌握帮助群众的方式方法,敢于闯出新路,苦干结出硕果。心系群众、造福一方,勤政务实是发扬好作风的关键。

发扬好的作风,要有坚守底线、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当官就不要想着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为当官划出了红线、底线。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呈现了一位两袖清风的清官形象。坚守底线才能有工作上的高标准,防止公款吃喝、车轮腐败等问题的发生,清正廉洁的作风使人心无旁骛的干事创业。要严守“八项规定”,牢记党规党纪国法,时刻警醒自己做到心中有戒,坚守底线、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是发扬作风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7年的风风雨雨,取得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已进入倒计时,浙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提出了高水平的目标,“红船精神”指引着前进的方向,秉承浙江精神,牢记新时代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标准,自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高标准树立奋斗目标,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勇立潮头。

多措并举推动信息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经历了多次的惨痛教训,至今阵痛犹存。工业化时代,盲目的发展使得环境污染严重,牺牲资源换发展,牺牲环境换经济成为了至今让人忏悔的决定。而信息经济可以有效促进产业转型,提升产能质量,发展新型道路,解决过往经济中存在的大量的问题。信息经济必然要建立在国家支持的基础,需要政府的多措并举,才能够推动信息经济的发展。

信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特点。信息经济能够缓解人力不足,技术缺失;信息经济能够提高产业产能,经济增速;信息经济能够降低企业成本,资源浪费。对于一个已经进入到改革深水区的国家,信息经济是一种能够突破困境、打开局面的良好方式和必然选择。而这新型的经济模式,需要观念的包容和转变,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创新的充实和提升,在这其中,政府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扭转传统观念,推动信息化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经过近几十年的变革,很多人在经济稍显富裕之后,逐渐变得懈怠懒散,就产生了差不多就可以的错误观念。但是,科技的发展追求的是精密准确,很明显,过去的某些传统观念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急需转变的是政府的职能观念、民众的做事态度、企业的责任意识,政府有良好服务的观念、民众有一丝不苟的态度、企业有敢于担当的意识。但是,民智的开启,意识的萌发、态度的转变都需要政府的这只手。

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信息化经济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领了创新创业的潮流,为信息经济补充新鲜血液,提升了信息经济的造血功能;“迈向互联网强国战略”,弥补了政策支持不足的短板,为信息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支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帮助相关企业院所引进需要的先进技术,也使得中国技术走出国门与世界进行交流,不单单打开了中国信息人的双眼,更为中国信息经济发展找到了自信。政策引导的作用不可谓不大,但是及时进行政策修改和完善也是时下所需,政府一方面让政策落地,做好信息经济的爸妈,一方面监视政策效果,做好信息经济的老师,最后放飞信息经济,拥抱经济的春天。

引领创业潮流,推动信息化经济发展。创业已经成为了时下的流行词,创业能够带动一大批小鲜肉进入到新生的信息经济之中,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新的从业人员,还有新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正像美图秀秀的创始人所说,我不怕新人没有经验,怕的是脱离市场的需求。新人的涌入带来了他们自己的想法,他们进行信息经济创业最好的出路就是寻找自身的需求,这样的需求就是互联网经济最好的指向标。指向能够帮助信息经济找到新的生存之道。创业人员的创业思想和创业冲动的一部分可能是来源于心中的理想,但是也少不了周围的引导和刺激,那么,政府鼓励、支持和教育就是青年创业、互联网创业最好的催化剂。

“湖上一回首,千山卷白云”,中国的信息经济已经走过一段路程,回首过去看的到的是惊心动魄和满怀的自豪。远去足音凝重,今后路途仍需要服务型政府、有限型政府更多的良好政策和有力引导。

以共享之音符 谱写大国乐章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出自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中,讲的就是要懂得与他人共享。时至今日,共享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共享理念的普及犹如三月春风,沁人心扉;犹如冬日暖阳,与人温度。因此,重视起共享理念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共享理念可以让我们谱写出新的大国乐章。

共享是全面的共享。共享,在我们今天听得最多的便是共享经济,经济与共享似乎在社会中成了一个独立体。但是对于共享我们需要有着更深刻的认知,共享绝不仅仅是经济一方面,它应该是全方位的。因为经济上的共享只能社会保证物质的富足,但若是全方面的共享则意义更加非凡。共享,可以是健康的贡献,能让人强身健体;可以是文化上的共享,能让人思想富足;共享,可以是环境的共享,则让人看尽山河美······能共享的绝不仅仅于此,但不论现在能共享的面是多还是少,我们都应当有着清晰的定位,即只有全方位的共享才是正真意义上的共享。

共享是全民的共享。共享的目的就是在于能将社会中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将其惠及到每个个体。然而,我们发现社会中存在着各种不和谐的声音,诸如让人痛心疾首的医患矛盾;如留守儿童的上学难;再如普罗大众的住房难······这一系列的事件都反映了社会的公共矛盾,即资源尚未均衡与共享。如果作为共享的对象,该得到而未得到,该获得而未获得,那么公民的获得感从何而来?蛋糕做得再大意义又何在?那么共享的理念则会显得尤为苍白。而受伤的依然民众,所以,要想更好的贯彻共享理念,需要明确共享的主体。

共享需要规则的约束。孟子有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的就是事物的发展需要以一定的规矩来进行有序发展,否则将无法达到既定的目标。其实对于共享而言也是如此共享也需要规矩来约束。随着共享单车如一夜春风的吹来,解决了困扰民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带来了便利,但人们在享受共享的福利的同时,却也存在着负面问题,诸如单车行业的无序竞争,单车管理的混乱造成的街头拥堵等问题也是让人们吃尽了苦头,而这一切恰恰就是由于在共享的同时缺少了管理,缺少了规矩。因此,更好的共享离不开规则约束。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共享理念的普及非一时所能及,需要我们以良好的秩序将更好、更多的资源共享到每个个体,如是,方能以跳动音符奏起如虹的大国乐章。

拥抱海洋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辽阔的蓝色国土、巨大的资源宝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动力;同时,海洋是交通的要道,为事海上运输提供了最为经济便捷的蓝色通道,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受制于“大陆文明”的思想禁锢,中国人或是将海洋视为凶险蛮荒之地,避之不及;或是将海洋视作肆意掠夺的法外之地,竭泽而渔。合理的开发利用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发展崛起的不二法门,唯有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找准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才能真正做到拥抱海洋。

拥抱海洋,就是要合理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一直以来,对海洋的恐惧使中华民族更多的在大陆上纵横驰骋,而很少涉足海洋。随着陆地资源的不断消耗,海洋正在成为人类第二生存空间,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了未来。不论是近代渐次兴起的“世界霸主”——荷兰、西班牙、英国,还是新近崛起的新兴国家——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都是借助海洋的力量成为举世瞩目的大国。他们倾注大量的人力物力,制定详尽的战略规划,具备了近海乃至远洋开发的能力。并且,这些国家十分注重海洋经济与腹地经济产业的互动,形成了“海陆相连”的完整的海洋经济体系,使得国民经济保持着持久的发展势头。未来,中国的发展必须树立海洋发展的理念,向海洋要资源,打破海洋篱笆的限制,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拥抱海洋,就必须科学保护脆弱的海洋生态。海洋虽然拥有强大的自净能力,但是生态环境依然十分脆弱,需要人类的细心呵护。据媒体报道,大连等沿海城市“入海排污口”近半数超标排放,严重污染了海水。加之,部分沿海居民和游客在海滩上随意丢弃生活垃圾,使得大量漂浮物随黄褐色的海潮起起伏伏成为各地不断上演的“海景”。过度开采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引发的生物灭绝,都为合理利用海洋的敲醒了警钟。为避免陆地上的生态悲剧在海上重新上演,就必须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鼓励海洋企业优先考虑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预留生态区域,让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融为一体。未来,中国的海洋开发将日益扩大,保护的力度也必须丝毫不减。只有这样,才能让海洋真正成为中民永续发展的永恒动力。

拥抱海洋,我们才能更好的拥抱世界。拥抱海洋就要科学的利用海洋资源;拥抱海洋就要持之以恒的保护海洋生态。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才有价值;保护修复海洋,经济资源的开发才能持久。以勇敢、包容、自信的海洋精神拥抱海洋,在保护与开发中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注入全新的活力和强大的动力,中国才能走向世界,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

让城与乡,皆成心安之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这首诗,饱含对于家乡、对于故土的满腔热忱。然而,当前在城镇化机器的轰鸣声中,很多漂泊无依的人却“流离失所”……有人迫切地想要融入城市,却发现被区别对待,成为“边缘人”;有人殷切地想要返回故乡,却发现无用武之地,被当“他乡客”。长此以往,那些无心安之所的人会精神无根、文化无着。因此,让城进得去,让乡回得了,成为了当前农民工群体的殷切期盼。

为何当前的城与乡,都在进城务工人员面前竖起了一道道无形或有意的壁垒?从客观方面来说,国家的各项体制机制尚未完善,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横亘在务工人员面前,成为难以跨越的鸿沟,也成为城镇化建设之殇;从主观方面来说,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够开放、多元、包容,总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优越感,带着有色眼镜,拒人以千里之外,让农民工局促不安。事实上,唯有找到这些病症,对症下药,才能让解除农民工群里无处安放的心,稳稳着陆。

让城市进得去,让人心安即吾乡。“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上海世博会的宣传口号,彰显了当前人们对城市给予的殷切期待。然而,当前城市却在农民工面前划出了一道道明确的界限:教育方面,因为户籍限制,农民工子女无法与城里孩子,一起沐浴教育的阳光;住房方面,因为房价过高,建设一栋栋城市住房的农民工却只能灰头土脸地“望楼兴叹”;社保方面,农民工年年讨薪难,更何谈其他保障,成了社会民生网的漏洞……因此,切实完善国家各项制度、推进各项政策的有效落地,最终让城市成为农民工的心安之所。

让故乡回得去,人心安即吾乡。管理学中有一著名的“木桶原理”:一只木桶的最大容水量,往往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该原理启发人们要集中力量攻克短板。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中,农村无疑就是这一浩大工程中短板。当前的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思维观念相对滞后、文化培育不够先进、缺少产业支撑就业机会……这一系列问题都牵绊着农村的发展,也迫使着很多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务工,成为“回不去的故乡”。因此,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绘制出一张“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蓝图,最终让乡村成为农民工的心安之所。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以白纸黑字的形式出现在了中央文件中,也出现在社会角角落落的具体实践里。在中国城镇化浪潮不断推动之下,唯有切实让城市真正容纳民众,让乡村真正美丽绽放,才能让其间的人们,找到心安之所,共享幸福之花。

城市离不开精细化治理

城市代表着梦想、代表优质的教育资源、代表着优越的医疗保障、生活条件……这些代名词都吸引了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城市,生活、工作。但是交通的拥堵、人口爆炸、环境恶劣的一系列城市问题直逼治理者思考,城市应如何发展才能让人们生活的更好,让治理与服务更加优化,无疑精细化治理指明了方向。

推进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是方便群众生活的孵化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正是方便群众生活的那把利器。城市治理精细化要求管理者从“细小微实”的点滴入手,及时到位的解决群众的实际生活难题。致力于提高生活质量,增加生活、工作的幸福感。前公用胡同的对于非法饰品的加工治理成功的案例,就是再细微之处下了软功夫。群众及时举报,执法人员及时处理,点滴细节疑点都不放过。告知书、夜间专访、胡同街巷长电话的公开,无不彰显着城市治理重在细微之处。群众居住的环境净化了,没有了垃圾,没有了小作坊,出行便利了,居住安心了……群众就方便了,幸福了。

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是美化城市环境的加速器。城市的环境问题是每个管理者最为关心但又最难去除的心头病。一草一树,一点一滴均关乎城市的环境问题。只有把握了细微之处,在细节上下功夫,才能让环境美起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对于环境治理这样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更是如此。垃圾的智慧分类平台,让小区更加整洁。荒地绿荫的停车场,让资源高效利用,还更加美观。彩绘设计的窨井,让城市充满文化气息等。对细节把控成就了朝阳区小关街道环境的提升。假如城市建设只注重发展经济,忽略空气、水等细节化的环境治理,而带来一系列的污染,那么无疑这种治理思路是失败的。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的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式管理方式,才能让群众生活的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而精细化管理方便了市民的生活,改善了环境,让人们更舒心,幸福感获得感迅速提示,也为城市治理指明了新方向。

让知识谱绘命运之华彩乐章

无论是人们对“寒门难出贵子”的悲泣,还是对“读书无用论”的痛陈,亦或是对“贫困代际相传”的无力反抗,无不表现出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真谛的彷徨、怀疑与焦虑。这不仅影响人们知识的渴求,打击青年学子刻苦求学改变人生际遇的积极性,更让民族命运、乃至国家命运的改变难以享受“知识经济时代”的盛果。

人人共享出彩人生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出发点。教育公平是人人共享出彩人生的体现,也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我们需看到,教育机会公平是寒门子弟获取知识、改变人生际遇的起点;教育过程公平则是寒门子弟积蓄成功力量、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关键;教育结果公平更是寒门子弟获取知识转化成果、实现向上流动的保障。因此,唯有一个人人共享出彩人生的公平环境,方能让“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知识观成为改变命运的点睛之笔。

打破阶层固化是“知识改变命运”的着力点。当前,知识难以改变命运的尴尬之处并非在于知识不足,更非知识无用,而是让知识发挥助力寒门学子“跃龙门”作用的平台和渠道过少、过窄。这其中的重要缘由就在于阶层固化现象的出现,即一些人凭借自身掌握的权力和资源,利用政策漏洞,树起了寒门子弟飞跃龙门的屏障。正如宁夏自治区为了招商引资,曾明文规定在宁夏投资500万以上的外地商户,其子女在宁夏参加高考可享受加分政策。这无疑让该地本已有限的高考指标变得更为紧张,寒门子弟也会因此而失去让高考成绩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因此,让知识改变命运必须扫除阶层固化的障碍,让不同阶层的子弟都可以同台竞技、公平竞争。

“知识”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其本应有的属性就是服务于人类的发展。而要想让知识改变命运,必须以公平的社会环境为依托,以畅通的发展途径为抓手,以对知识的崇敬之心为引领,方能让知识真正成为改变命运、创造命运奇迹的福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0b11a4a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c.html

《2019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材料、范文汇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