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学设计公开课

发布时间:2020-03-25 15:34: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公开课

教学目标

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够感受使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重点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

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难点

①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②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体会他豪迈的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说到雪,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或者说你们会怎样来形容雪呢是的,我们会用(白雪茫茫、青松傲雪、纯洁)来形容她,或许也会想起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那么,毛泽东主席心中的雪诗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到《沁园春.雪》中去感受一下吧!(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一课《沁园春.雪》,朗读一遍课文)

二、 走进作者,了解常识

我们常说,要读懂一首诗或者一篇文章,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的读懂课文!那么,本文的作者有着怎样的情况呢同学们有谁知道的可以跟老师先讲讲“你了解到的毛泽东”。

同学们可能知道:毛泽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

是的,同学们都知道,毛泽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他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但同学们还一个知道:毛泽东主席字润之,笔名子任。同时应了解:他1893年生于湖南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着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诗词选》。本文选自《毛泽东诗词选》。

了解了作者,那么关于课文的写作背景,同学们能否在课文中找到线索或者答案呢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找一找、想一想!

线索:课文题目下的时间1936年2月。

是的,从1936年2月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通过它,我们能联想到关于写作背景的一些东西。

写作背景: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在1936年2月,毛泽东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渡过黄河,准备转往绥远对日作战。在缮写清涧县袁家沟筹划渡河时飘起了鹅毛大雪,因此,写下了这首词。毛泽东同志1945年10月7日柳亚子先生书中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即谓此阕。1958年12月21日又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本篇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1945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重庆曾手书此词赠柳亚子先生,11月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据传抄件刊出。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但多有讹误,不足为据。1951年1月8日,《文汇报》附刊曾将毛泽东同志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了解完了这些,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沁园春.雪》,体会毛泽东心中雪的美!

1、播放《沁园春.雪》的朗读带。

请同学们仔细地听,在听的过程中纠正读音,划出重音和停顿,掌握其朗读节奏,体会其豪迈情怀。

字音:成吉思汗(hán),分(fèn)外,妖娆(ráo),竞(jìng),俱(jù),红装素裹(guǒ),莽莽(mǎng).数(shǔ)

2、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全文。读完,请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并结合朗读带和自己的感受,说出你所体会到的情感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

下阕:游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情感:高昂、豪迈之情。

四、 品读课文,分析文本

1、 上阕

①“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问题:这句话描写了怎样的景色,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这句话总写北国雪景,把我们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带给我们开阔的场景,感受到其豪迈的气魄。

讲解:“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②“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翻译:眺望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宽广的黄河的上游和下游,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连绵的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一样蜿蜒游走,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似乎想要与苍天比试一下高低。

问题:这几句话用了哪些动词并说出他们所描绘的景物

所用动词:望、失、舞、驰、比,分别描绘了长城、黄河、群山、高原的雪景。

讲解:“望”——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可见,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失”——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舞”“驰”——“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比”——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③“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讲解: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学完上阕,小结:诗人通过虚实结合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壮阔的北国雪景图,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2、 下阕

①:“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问题:此句作用

这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

讲解:“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②“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翻译:只可惜像秦始皇汉武帝这样勇武的帝王,却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天之骄子成吉思汗,却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而轻视了思想文化的建立)。问题一:怎样认识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

提示:诗人在致陈毅的一封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他对本次曾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两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雅,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讲解:本次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是在诗词中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议论的艺术典范。他将本来可能枯燥的一轮,加以艺术的处理,使之形象化、诗化,生动可感,耐人寻味。诗人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韩旭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短于文治,才能不足。根据提示,可知是自指,因此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

问题二:怎样理解“惜”所蕴含的情感

讲解:以惜为统领,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丰富。

a“惜”中含褒,肯定五位英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

b“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们的不足,讽刺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

c“惜”中寓志,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史英雄人物的自信。

因此,有了诗人的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问题: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讲解: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五、 问题探究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前面,我们品读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我们读出了诗人对物产阶级革命坚定的自信和问答的抱负,那么)诗人是怎样把写景、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抒发这种感情的呢

本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阕写景,大气磅礴,气魄雄浑而又寓情于景,聚聚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更把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阕议论,即上阕之景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壮志豪情。就这样,诗人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达到了好的效果。

六、 总结

本节课,诗人把我们带入其笔下的北国雪景,让我们领略到了北国雪景的美,感受到了诗人的那股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豪情壮志。我相信,通过了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有了自己心中的那份美的感受!

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读出那豪迈的气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131b147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6c.html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公开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