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踏莎行》赏析教案

发布时间:2016-08-04 12:41: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一、导语:

古人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伤别离,古人留下了多少让后人唱咏不尽的名篇佳作。

二、作者介绍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一代文宗,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文风平易流畅,纡徐婉曲,富于情韵,对当时的浮艳诗风也有所革新。同时又是史学家,与宋祁同修《新唐书》,独力完成《新五代史》。欧阳修善论诗,他的《六一诗话》开了诗话这一新的文学形式,对后来的词话产生很大的影响。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与晏殊齐名。其词主要内容与晏殊相仿,多写恋情相思、酣哥醉舞、惜春赏花之类,但雅俗并存、和婉细切。是北宋前期重要的词家之一,有《六一词》传世。

【六一居士】的来历: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立身以立学为先 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三、词牌介绍:

踏(音ta,去声)莎(音suo,阴平,莎草)行,是词牌名.《踏莎行》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双调五十八字,仄韵。又有《转调踏莎行》,双调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韵。属于小令(58字以内)。(59-90,中调,91以上长调)

四、同类词作: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踏莎行 晏殊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 香尘已隔犹回面。 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掉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 斜阳只送平波远。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踏莎行 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 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踏莎行 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五、总体把握:

上:行人思内(乐景衬哀情,春水喻离愁)

下:闺妇思外(对方落笔,层层加深,春山喻情思)

深化离别的主题

鉴赏上阕

1、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前三句的大意开头三句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洋溢着浓浓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

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在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从摇征辔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情景。以上三句的每一个静态或动态的景象,廖廖数语,便写出了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事件和人物的举动、神情。

2、上阕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类似的诗句你还能想到哪些?

比喻,以水喻愁,将无形之离愁化为有形之春水,以春水之绵延不绝喻离愁之绵远挥之不尽,写出愁之深远。妙处: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河上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3、分析此词上片的表现手法。

1)以乐景写哀情,先扬后抑,上片行文,一扬一抑。先写春色之美,将春色饱满地描写一番,让人觉得春光实在明媚可爱,然后通过摇征辔笔锋一转,由春色之美转出折入旅人的怀人之情,离愁无穷,先扬后抑,情景反衬。以乐景写哀,以情景之间的失去平衡来震慑读者的心,把离情浓愁加以夸张,加以渲染,形成强烈的激射。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首词以春景写行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上阕重点意象

暗用典故:写梅,使人联想起陆凯自江南寄梅给长安范晔,含有怀念人之意。据《荆州记》记载,陆凯曾自江南寄一枝梅花给长安的友人范晔,并赠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其后折梅寄远以托离思,在诗词中便屡见不鲜。候馆的残梅,自然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赠别;既是残梅,却连折梅寄远也不能如愿,惜别之情更是可以默会了。

朱松《饮梅花下赠客》:且当醉倒此花前,犹胜相思寄愁绝

朱熹《清江道中见梅》:他年千里梦,谁与寄相思。”“遥怜水风晚,片片点汀沙。

秦观《和黄法曹忆建溪梅花同参寥赋》:海陵参军不枯槁,醉忆梅花愁绝倒

陆游《客舍对梅》:还怜客路龙山下,未折一枝先断肠。

尤袤《梅花》望远可无南北使,客愁定费短长吟。

写柳,与古人折柳赠别之举相联系,暗寓离别之意。柳也关合别意。北朝乐府有《折杨柳枝》,或说谐音,有表示留念之意。到了唐代,霸桥折柳赠别更成为一种风俗。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词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即指其事。这里所写行人看到溪桥细柳,自然会回想起临别折柳之类的事,这就不能不更增添一段离愁了。

古人写柳的诗词: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最早的源头)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韦应物《东郊》: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周志蕙《柳》:丝丝愁绪随风乱,濯濯丰姿著雨妍

施肩吾《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白居易《忆杨柳》:曾栽杨柳江南春,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小结

寓虚,富于联想,是这首词的一个艺术特点。梅、柳、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离情别绪。在古典诗词中,梅、柳、草就经常与离思相关合。

鉴赏下阕

她恐怕已经柔肠寸断,整天泪流满面。不要去靠那高楼的栏杆,望穿泪眼也是枉然。平阔的草地尽头是春山,他已经到了春山之外。

1下阕哪些词或句子用的比较好?(能够突显出情人对行人的怀念)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寸寸:写出了女子的肝肠寸断.

盈盈:写女子因思念行走天涯的爱人而流泪满面,写出了她的真挚相思和痛苦心境.

2赏析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过片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从迢迢春水寸寸肠盈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

3接下来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在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

4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在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下片是行人想象思念的女子的情状:肝肠寸断,粉泪洗面。不要倚在高高的阑干上,因为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5赏析下阕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一句。

一望无际的芳草原野,依然遥远,而平芜的终极,又是连绵不断的春山,更加遥远,而闺妇所思念的行人还在春山之外,则是更为遥远。山之远衬人之远,思妇王子凝眉,也不见行人踪迹,实是衬托思念之情深。这是意欲层深的写作手法,可以巧妙的表现出感情发展的层次和感情程度的步步加深。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

讨论:

上阕写行人,由景到情再到景,下阕写闺人,由近及远。两方面来写相思之愁。但全词到底是以行人为主还是以闺人为主呢?

全词是从行人的角度写的,下阕是行人推想家中女子思念的情景。前人常常用这种虚想模拟的写法,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正所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六、艺术手法小结

一是托物兴怀,以乐写悲,词的上片写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出南方仲春融和的气氛,但对于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倍增烦恼,更添愁思。

二是比喻,化虚为实。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既形象又贴切,这样化虚为实,可视可感。

三是感情层深法,逐层深化,委曲尽情。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感情逐层深入,逐渐深化委曲尽情,体现出修词的深婉的特点。

七、本词小结

这首词上阕写行者的离愁,下阕写行者的遥望,这遥望实际上是离愁的深化,它使整个

词境更加遥远,上阕结尾的比喻和下阕结尾的想象所展示的情意和境界,使人感觉到词中所展示的画面虽然有限,情境却是无限的.余平伯说下阕结尾两句似乎可画,却又画不到,这画不到处的不只是春山外的行人,更是那悠远的情境.

本词从游子、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全词以优美的想象、新颖的构思、

含蓄蕴藉的制造出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情思,达到一种情深意远的境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18f701a7c1cfad6185fa751.html

《欧阳修《踏莎行》赏析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